close

(2015.09.25更新)從城堡出來的這段斜坡開始、一直到查理大橋應該算是布拉格小城區的範圍,過了查理大橋才是舊城區,標題寫得有點不清楚...

從布拉格城堡的斜坡走下後,我們先在路旁的小店買煙囪捲(長的就像招牌的樣子)當點心,之所以稱為煙囪捲,是因為店主會將一根竹籤從捲的中心穿過,拿給客人享用,在寒冷的冬天將竹籤含在含在口中,熱騰騰的點心冒煙的樣子就好像煙囪一樣。這裡的煙囪捲長長一個只要60Kr,之前我在胡斯廣場買的煙囪捲價錢相同、份量大概只有這家的一半,冰友阿~要買煙囪捲千萬不要在胡斯廣場買喔!(照片上中就是妙的背影喔)

IMG_20150427_40.jpg

接著我們展開舊城區的形成。其實舊城區我已經來過好幾遍了,買波丹妮/Manufactura、跨年、吃麻辣鍋,逛舊城區就是到此一遊打卡而已,景點不是要買門票(如教堂跟博物館)或作為私人用途不能入內,就是改為商業用途只剩下外觀而已,寫這篇遊記的時候,許先生問我:這有甚麼好寫的要寫這麼多?我想,這就跟在台北參觀101的時候就算不買觀景門票,也要在外面拍照是一樣的心態吧。

從城堡的斜坡下來,會遇到一個停滿車的廣場(因為車不能再往上開了,自行開車前往的車通常停在這裡),停車場的一角就是聖尼古拉斯教堂(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要購票才能入內(打卡)。

IMG_20150427_41.jpg

我們從面對聖尼古拉斯教堂右手邊的那條路繼續走,經過星巴克、麥當勞、紀念品店,就來到查理大橋(Karlův most)。查理大橋是布拉格的熱門景點,整個橋擠滿了人,布拉格跨年時放煙火的地點就在查理大橋下的伏爾塔瓦河,煙火在河上的小船上直衝天際。

IMG_20150427_42.jpg

查理大橋上有三個東西是最著名的:街頭藝人、30尊基督教聖者的雕像、一個個小攤販,而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聖約翰‧尼伯繆克(熟悉的5顆星星又出現了)~這有這尊銅像喔!其他都是石雕像。看到這滿滿的人潮了沒!大家都是衝著雕像下方的銅畫來的,左邊的是摸著小狗的騎士,據說摸了小狗可以帶來好運或摸了小狗就會再回到布拉格,不過我找不到這個傳說的故事,歪國人網站上倒是有人說:大概是西方人喜歡小狗吧!所以看到小狗很可愛都會摸兩下,久而久之,小狗就變得閃亮亮的,也誕生出新的傳說。

IMG_20150427_43.jpg

雕像下右方的銅畫可就有來源了,這裡描繪著聖約翰‧尼伯繆克被丟下河的場景,牆上頭往下的小人就是聖約翰‧尼伯繆克,而下方的女人就是紅杏出牆的皇后,來這遊玩的遊客可能認為有摸有保佑、胡亂摸一通,連皇后也被摸的閃亮亮了,不知道摸爬牆的皇后會保佑甚麼呢?

話說我上次跟許先生來採買的時候,許先生站在查理橋上研究KOH-I-NOR專賣店在哪時,我就站在聖約翰‧尼伯繆克看歪國人怎麼摸這銅畫,剛好看到一個虔誠在祈禱的外國人,一腳先踩在畫前方地板上的一個小點、再用5根手指分別按著5顆星星、默默祈禱,我當場就排隊照做了一次,不過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對的,僅供參考囉!

IMG_20150427_44.jpg

據說查理大橋上這個十字架的位置,就是當初聖約翰‧尼伯繆克,之前來的時候都會看到歪國人站在這裡,右手摸著下方的十字架、低著頭在祈禱,想摸這十字架還要排隊咧!

IMG_20150427_45.jpg

這尊石雕像網路傳言是最有藝術價值的一尊,描述一位失明的西多會修女在親吻優耶穌傷口後重見光明的神蹟。妙聽到以後說:不愧是捷克,才會讓最有藝術價值的雕像這麼髒、上面還布滿了鳥屎! 

IMG_20150427_46.jpg

走過橋後就來到另一邊的橋墩,橋墩旁的就是十字騎士廣場(Křižovnické náměstí),這廣場真的超小的,廣場中央的雕像佔據了大部分的位置,雕像是將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布拉格的查理四世(Karl IV, 1316-1378),在他的統治之下,捷克成為十四世紀的中歐強國,布拉格也因此成為富庶豐饒的城市。除此之外,他還創辦了捷克及中歐的第一所大學-查理大學、興建查理大橋、修建查理城堡,並利用聯姻及購買方式取代武力。 

IMG_20150427_47.jpg

據續往前走就會來到小廣場(Malé náměstí),小廣場比十字騎士廣場大些,不過廣場上布滿了餐廳,也是擠得滿滿的。廣場旁邊最著名的就是外牆上寫著V.J. ROTT的142號房,V.J. ROTT是布拉格商人文生‧約瑟夫‧羅特(Vincenc Josef Rott)註冊的公司名稱,也正是他雇人在牆上畫上精緻的壁畫,這棟建築物的一樓現在是賣衣服的Hard Rock。

IMG_20150427_48.jpg

離開小廣場繼續前進,就可以看到布拉格的地標~天文鐘(Staroměstský orloj)了。 

IMG_20150427_49.jpg

天文鐘是個超級複雜的構造、非常難懂,指針是逆時鐘方向轉的咧!下方的圓圈看星座(最內側)、農耕圖代表12個月(圓圈,類似臺灣的農民曆)、日曆(用每一天用一位聖人代表)。我們是4/26(金牛座4/20-5/20)造訪的,可以看到下方圓圈上方的點點指著最內圈的金牛座(即將要到雙子座),農耕圖則是拿著小樹苗在準備階段(下兩個圓圈才開始耕種),至於聖人是哪位,這字實在是小到我看照片也無法辨識。

IMG_20150427_59.jpg  

上方的圈圈就更難了,最外圈金色的施瓦巴赫數字安放在黑色背景上顯示舊捷克時間的日落時間(數字1在右邊、24代表日落)、接著的羅馬數字是中歐時間(數字1在上面)、用阿拉伯數字標示的12個數字用金線將鐘面劃分成12個區域代表太陽升起到落下之間的每一個時段(數字1是日初、數字12是日落)、阿拉伯數字下方紅色的區域象徵清晨/黃昏、最下方的黑色區域代表黑夜、最中間的藍色圓圈代表地球。

照片上看到小手經過金牛座、朝上指在約24點-1點(羅馬數字)之間~顯示中歐時間約在24:30,小手下方的大太陽約在阿拉伯數字7的區域,表示日初後過了約7個小時,小手指向最外圈的17-18之間(簡單稱為17.5),表示在6.5個小時(24-17.5)太陽就要下山了。此外,在阿拉伯數字8-9間有一個小小的星星,小星星象徵著恆星時」(sidereal time),小星星約在羅馬數字1-2之間~天文學的東東完全不知道怎麼看,古代人看個時間怎麼這麼麻煩啊!

(資料來源:http://www.wijzerweb.be/prague.html)

IMG_20150427_60.jpg  

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是4/26下午1:36,手機APP GO天氣EX顯示日初的時間約在清晨5點、日落的時間約在晚上7點;我參考的網站可以下載一個Excel檔,讓人自行輸入緯度、日期及時間,我輸入資料後顯示天文鐘應該要長成這樣子。天文鐘到底準不準,這真是個謎啊!不過至少每逢整點的時候,12位聖人就會出來30秒跟等待的遊客打招呼。

 IMG_20150427_61.JPG  

天文鐘對面有三間相連、色彩鮮艷的可愛房子,分別是淺黃色的石聖母之屋(Storchuv Dum)、橘紅色的獨角獸之屋(Dum U Bileho Jednorozce)與藍色的石羔羊之家(Dum U Kamenneho Beranka),石羔羊之屋現在是星巴克,其他兩間也都作為商業用途,僅能拍照到此一遊。

IMG_20150427_51.jpg

 在天文鐘旁邊的是一分鐘之屋(Dum U Minuty)。這棟擁有精細刮畫的建築在1889-1896年是卡夫卡一家人的住所,他的三個姊妹都在此出生。

IMG_20150427_52.jpg

胡斯廣場(或稱為布拉格廣場)上著名的胡斯雕像,胡斯學派的信徒引發了胡斯戰爭。 胡斯反對教廷出售贖罪券,是宗教改革的先驅,他的許對言論,對於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胡斯殉道日7 月6日,目前仍被定為捷克國定假日,直至1999年,羅馬天主教廷才承認五百多年前的錯誤行為,並表示歉意。雕像立於1915年,正是胡斯500年的冥誕。

IMG_20150427_53.jpg

面對胡斯雕像的右手邊有一棟粉紅色屋子,稱為葛茲金斯基宮(Palac Kinskych),原本是18世紀葛茲伯爵的豪宅,後來被外交官金斯基購得,因而取名葛茲金斯基宮,1949年後,葛茲金斯基宮成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分館。葛茲金斯基宮旁邊黑色屋頂的建築物是石鐘之屋(Dum U Kamenneho Zvonu),現在作為布拉格市立美術館。臺灣遊客必買的波丹妮,就是從石鐘之屋旁邊的巷子走進去,布拉格的波丹妮有兩家,其中一家有臺灣人駐點,親切的按照顧客下的單幫你拿好每一個產品。

IMG_20150427_54.jpg

在胡斯雕像的後方有一棟黃色的建築物,這棟是捷克商務部(Ministerstvo Hospodarstvi),商務部左邊粉紅色的建築物稱為金榔頭飯店(Hotel Goldhammer),卡夫卡的父親赫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所經營的第一家商店就是在此開幕的。

IMG_20150427_55.jpg

今天在胡斯廣場有民族樂器的表演,除了鼓、吉他以外,還有一種不知名的樂器,旋律與樂聲相當悅耳。

IMG_20150427_56.jpg

結束了四個小時的行程,我們朝川王府前進、吃麻辣火鍋囉! 

IMG_20150427_57.jpg  

延伸閱讀:

布拉格~宏偉的布拉格城堡(1/3)

布拉格~彩繪玻璃窗好美的聖維塔主座教堂(2/3)

布拉格~世界文化遺產舊城區(3/3)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舊城區

布拉格舊城廣場(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旅人的綠洲,在小巷中迷路的,只要來到這裡,方向感就能重新定位。圍繞四周的,是美不勝收的建築,建於不同年代,有各種樣式,其中以哥德式及巴洛克式為大宗。

1.舊城廣場

舊城區有布拉格著名的舊城廣場(Staromestske namesti),又常稱為布拉格廣場或是胡斯廣場。

(1)胡斯銅像(Pomnik mistra Jana Husa)

廣場中央有一座青銅雕像是為了紀念15世紀宗教改革家胡斯(Jana Husa)對抗墮落羅馬教廷的英勇精神。胡斯出生於波西米亞貧窮農家,憑著豐富的學養及過人的口才擔任卡列爾大學教務總長一職,虔信基督教的胡斯因不滿天主教權勢者的貪污奢華,舉辦多場演講,招攬了許多信奉者,後人稱他們為胡斯派。胡斯派大力抨擊天主教會的奢侈腐敗形成一股清流,改革的呼籲受到許多貴族與農民的支持,但終究不容於羅馬天主教會,在1415年以異教徒的罪名被焚而死,成為捷克人尊崇的改革烈士。這座銅像於1915年由捷克雕刻家吉斯拉夫.夏隆所完成。

(2)葛茲金斯基宮

胡斯銅像周圍有一棟淡粉紅色的建築物就是葛茲金斯基宮(Palac Kinskych),那一棟華麗的洛可可式建築,基座原本是哥德式規模,後來改建成文藝復興式建築,最後幾經修飾,成為巴洛克晚期洛可可式樣的豪宅,從正面外牆上還可以看見留有色彩鮮艷的石灰粉飾。原本是18世紀葛茲伯爵的豪宅,後來被外交官金斯基購得,因而取名葛茲金斯基宮,1949年後,葛茲金斯基宮成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分館。

(3)石鐘之屋

在葛茲金斯基宮右邊的那棟有黑色屋頂的米色弓大手中建築物是石鐘之屋(Dum U Kamenneho Zvonu),她的名字取名來自於右側角落的石鐘標記。這是一座14世紀建築,位於布拉格舊城廣場605號,位置就在舊城廣場與Tynska街的角落,1988年起這棟建築被作為布拉格市立美術館(Galerie hlavního města Prahy),又稱為「金戒指之家」(Dům U zlatého prstenu)。沿著它的那條巷子走過去,就可以到達布拉格的波丹妮總店。

(4)商務部

商務部(Ministerstvo Hospodarstvi)是一棟鵝黃色的建築物,維新藝術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在19世紀時曾是一家防災保險公司,屋頂上有個純金鋼盔的裝飾,兩邊的雕像則是敘述救災的消防員及受難者掙扎呼叫的景象。

(5)金榔頭飯店

金榔頭飯店(Hotel Goldhammer)是商務部隔壁那棟粉紅色的建築,於1882年的時候,卡夫卡的父親赫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所經營的第一家商店就是在此開幕的,同一年他與卡夫卡的母親茱莉露維(Julie Lowy)結婚,一年之後生下卡夫卡。

(6)提恩教堂(Kostel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

地址:Celetná 601/5, 11000 Praha 1,Staré Město, Czech Republic

官網:http://www.tyn.cz/cz/

舊城廣場中最亮眼的建築莫過於迪南教堂那兩座高聳入雲端的黑色尖塔,它們也是舊城廣場的地標。

提恩教堂,正式名稱為「提恩前方的聖母教堂」,布拉格舊城區位於捷克最長河-伏爾塔瓦河(Vltava)的右岸,外國商人順著伏爾塔瓦河到此進行貿易。早在11世紀,此地便為了這些遠道而來的外國商人建了一座羅馬式的教堂,教堂之名便源自收取關稅的地點「Týnský dvůr」(又稱Ungelt,指的是四周有防禦城牆或護城河的關稅繳納處)。

1256年,教堂改建為哥德式風格,而今日所見的外觀則是始建於1365年,以哥德式雙塔著稱,頂端裝飾著純金圓棒,總高度約80公尺,由於經歷了胡斯戰爭(Křížové výpravy proti husitům),教堂工程一直延宕,直到15世紀才幾近完工,是舊城廣場最古老的建築。15~17世紀初期這裡扮演著布拉格宗教改革的重要角色,胡斯派的主要聚集場地就在這裡。1620年後,教堂外觀與祭壇的裝飾都增添了不少巴洛克色彩,包括許多著名耶穌雕像與繪畫。

迪南教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兩座分別完工於15世紀及16世紀的北塔與南塔,據說這兩座80公尺的高塔分別象徵亞當和夏娃。無論如何詮釋,當佇立於舊城廣場時,迪南教堂絕對是第一眼就讓人印象深刻,且被遊客列為必訪之地。

布拉格最古老的管風琴就放在提恩教堂裡面,管風琴由Heinrich Mundt製造於1673年,是17世紀歐洲管風琴的傑出代表。

(7)Týnský Dvůr(或稱Ungelt)

Týnský dvůr建於十一世紀,為外國商人卸貨上貨及繳納關稅的地方。

Týnský dvůr位於提南教堂的正後方,被Týnská、Štuparstká和Malá Štupartská三條小路圍繞。西側入口位於提恩教堂後殿的正後方,是一座不對稱的文藝復興建築。進去入口之前,左手邊就是布拉格市立美術館。

Týnský dvůr的中央是座露天廣場,四周則被建築物包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文藝復興風格的格拉諾夫宮(Palác Granovských),而今這些建築都被改建為酒吧、餐廳或是旅館,住在裡頭的以外國人居多,當然,不一定要是商人啦!

出口則位在建築群的東側,一出去就可以見到左手邊的小修道院(Konvent Minoritů)。這一區雖然並不是著名的觀光景點,但氣氛十分愜意悠閒,想找個地方呆坐的,不妨來此一遊。

(8)聖尼古拉斯教堂(Kostel Svatého Mikuláše)

官網:http://www.svmikulas.cz/

舊城廣場的西側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坪,草坪北方則矗立著一座白色外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白色牆面與青銅色尖頂的聖尼古拉斯教堂原本屬於班尼迪克丁修道院(Benedictine Monastery)的一部分,再提恩教堂興建之前,這裡是舊城的信仰中心。修道院拆除之後波西米亞建築師K.I. Dientzenhofer重建,中央正堂教上兩 對稱的鐘塔、蔥型塔頂與華麗的雕刻裝飾,成為波西米亞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作,經過多次修建終於在18世紀初完成。聖尼古拉斯教堂現在屬於胡斯派的教堂。

這座教堂建於1732年至1737年,其設計者為巴洛克時期的捷克建築師基利安‧伊格那斯‧迪恩賢郝法(Kilián Ignác Dientzenhofer)。

教堂原址在13世紀本是座哥德式教區教堂,14世紀時,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卡爾四世之子)曾是捷克宗教改革家揚‧胡斯(Jan Hus)的改革計畫支持者,因此在他執政晚期,這座教堂成為胡斯派宗教改革的中心。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就任後,新教徒受到更嚴厲的壓迫,教堂也不復是新教徒的容身之地;自1870年至1914年,改為東正教教會,而後更作為倉庫使用;幸好自1920年起,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胡斯派教徒又重新取得教會的使用權。

教堂內部的天花板壁畫描繪聖尼古拉的生平事蹟,而穹頂的頂棚垂掛著一座十分罕見的波希米亞玻璃製的水晶燈,站在水晶燈下,彷彿身臨音樂劇《歌劇魅影》的現場。

(9)舊市政廳(Staroměstské Radnice)

舊城廣場上,除了迪南教堂的兩座高塔引人注目外,紅色的舊市政廳那座逾50公尺的哥德式高塔也不遑多讓。

這座建築始建於1338年,由波希米亞國王盧森堡的約翰(Jan Lucemburský)下令建造,而後幾年,市政廳開始擴建;1381年,由彼得‧帕爾萊(Petr Parléř)設計的市政廳禮拜堂完工,至今這座禮拜堂仍是捷克新人舉行婚禮的熱門地點呢!就市政廳的外牆上有許多的徽章,記錄了波西米亞以及捷克過去輝煌的一頁。

舊市政廳前的廣場地板上,鑲有27個白色的十字架,這些十字架是為了紀念白山之役後被處決的27位新教徒領袖,據說每一個十字架的地方,就是他們的頭顱所在位置。不過這些十字架常常被一大群旅行團團員踩在腳底,如果不仔細看,還真容易錯過。

從舊市政廳旁的遊客服務中心進去,可以搭乘電梯登上鐘樓,鐘樓高69.5公尺,是觀賞布拉格百塔之城的最佳位置。鐘樓上有室內的空間也有室外的長廊走道,可以繞行一圈360度把布拉格的景觀一覽無遺。

(10)一分鐘之屋

在舊市政廳的附近有一棟外牆黑鴉鴉一片的一分鐘之屋(Dum U Minuty)。這棟擁有精細刮畫的建築在1889~1896年是卡夫卡一家人的住所,他的三個姊妹都在此出生,最後都死於納粹的集中營。

一分鐘之屋的名字非常有趣,但名稱從何而來已不得而知,牆壁上的刮畫製作於1615年左右,敘述聖經及各種古典神話故事或傳說,雖然只有單色,但明暗深淺將人物表現的栩栩如生。牆角有一個伸展前爪的獅像稱為白獅像(At the White Lion),是1712年住進這棟建築物的藥劑師請人加上去的,白獅藥局營業了130年左右才結束,屋主換成一位菸草商,後來才是卡夫卡一家。

(11)天文鐘(Staroměstský orloj)

舊市政廳的哥德式高塔上,有座舉世聞名的天文鐘。

這座古老的大鐘最古老的部分是中央的機械鐘和天文日晷,可追溯至1410年,其設計者為皇家鐘錶師傅卡丹的米古拉斯(Mikuláš z Kadaně)及布拉格查理大學(Univerzita Karlova)校長揚‧辛戴爾(Jan Šindel),他也是該校的天文與數學教授喔!

天文鐘與許多建築一樣,陸陸續續的加上許多部分,像是最下方的日曆、兩側的活動雕塑、最上層的動態使徒及哥德式的外觀,這些裝飾使得天文鐘更加華麗,也讓站在下方的觀賞者,仔細研究個半天,卻摸不著頭緒。

哥德式的頂棚下,有兩道小窗,中央則是一位不動的天使。這兩道小窗在整點時會打開,先是下方骷髏的右手開始搖鈴,接著耶穌的十二位門徒陸續由左至右走過窗前,走完之後,上頭的金雞會啼叫一聲,骷髏的拿著沙漏的左手垂下,報時的鐘聲便緩緩響起。過程前後大約30秒,每個門徒露臉的時間不到兩秒,雞嗚聲更是破嗓的令人沮喪,縱使如此,每逢整點前幾分鐘,就會有一大群人聚集在天文鐘下等著看好戲上場。

第二層則是最複雜的天文鐘,站在下面看到脖子痠也看不懂,天文鐘的各個部分:

金色的太陽和銀色的月亮指出在黃道上的位置,太陽末端手臂指的金色羅馬數字代表布拉格的當地時間;月亮針上的月球一半塗成黑色、另一半塗成銀色,因此還可以知道當天的月相。

內圈的黑色環則是可轉動的黃道帶,上頭的十二個符號代表黃道帶上的十二星座(即黃道十二宮)。

位於最外緣、可以轉動、以金色施瓦巴赫數字配上黑色背景的是古捷克時間尺,這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數字是古代的捷克時間,採二十四小時時制,顯示一年之中日落的時間。

天文鐘兩側則分別有兩尊在整點時會動的雕像,由左到右分別是拿著鏡子的魔術師、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拿著錢包的使徒、一手握著沙漏一手拿著搖鈴的骷髏,以及拉著提琴的突厥人。這四座雕像象徵著四種意義,雖然眾說紛云,不過普遍指的是四種當時人們最鄙視的四件事:右側的骷髏右手拿著繩索、左手拿著沙漏,象徵的是死亡;談著琴的土耳其人象徵虛榮;左側拿著錢袋、拄著拐杖的是放高利貸的猶太人,象徵貪婪;另一個攬鏡自照的人偶象徵虛榮。

最下層則是在1880年增添的日曆,中央是布拉格城徽,金色內圈畫著十二星座,金色外圈則是以農忙情景象徵十二個月(有點像是中國的節氣),仔細看最外圈則是寫得密密麻麻的文字,一共是365位聖人的名字。在教會的日曆中,每一天都以一位聖人的名字命名,不過這可是要好眼力的人才看得清楚,自己的出生日對應的是哪位聖人。

兩側同樣有四尊雕像,代表四種職業:哲學家、天使長米迦勒、天文學家和歷史學家,至於是不是有任何隱喻呢?就饒了我吧!想這麼多做什麼呢?

這座天文鐘有個誤導歷史的傳說:傳說中天文鐘的設計者約翰‧羅斯(Jan Růže,又被稱為Hanuš)在完成天文鐘的設計後,布拉格議會為確保天文鐘的獨特性,因此派人將他的雙眼弄瞎。瞎了眼的約翰,精神狀態陷入瘋狂,不僅大肆破壞天文鐘,更以嚴厲的詞語詛咒後世修復此鐘之人,將不得好死。

當然,這件事純屬虛構,起因是1552年揚‧塔波斯基(Jan Táborský z Klokotské Hory)翻修天文鐘時,撰文提及「約翰‧羅斯於1490年打造此鐘」,事實上是約翰‧羅斯於1490年間亦曾維修此鐘,但他並不是其設計者。而後歷史小說家阿洛伊斯‧伊拉塞克(Alois Jirásek, 1851-1930)將此事寫進虛構的小說中,小說裡詳述的情節使得人們信以為真,也因此誤導史實好長一段時間。

(12)石聖母之屋、獨角獸之屋、石羔羊之家

位在天文鐘面對面有三間有趣的房子,分別是淺黃色的石聖母之屋(Storchuv Dum)、橘紅色的獨角獸之屋(Dum U Bileho Jednorozce)與藍色的石羔羊之家(Dum U Kamenneho Beranka)。石聖母之屋建於19世紀末,是廣場上最豔麗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建築的名稱來自於屋角的一尊聖母雕像(聖母在波西米亞被當作避免黑死病的護身符),這棟建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突出的石窗台及牆上精緻的壁畫,壁畫敘述著聖瓦茲拉夫領著宗教軍團出征的情景。

獨角獸之屋在卡夫卡學生時代曾經在這裡參與哲學會討論,有點像現代的課後輔導或才藝班,主辦人是獨角獸之屋的女主人Berta Fanta,她是一位藥劑師的妻子,她招收幾位與卡夫卡童年的學生在家討論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著作。

石羔羊之家是一棟經典的波西米亞文藝復興是民房,除了1樓保持哥德式建築特有的拱型走廊外,2樓以上的牆面裝飾、窗台形狀至於接近屋頂的三角階梯緣的山牆,都是以文藝復興建築式為基調融入波西米亞特色的作品,正門右上有牧羊女及獨角羔羊的浮雕。

2.小廣場

布拉格舊城區裡最有名的廣場非舊城廣場莫屬,但離舊城廣場不遠,有一個三角形的空間,被稱為小廣場(Malé náměstí)。小廣場名副其實,空間並不大,不過周圍的建築物倒是讓人驚豔。走過小廣場時,先是被中央的噴泉吸引,噴泉周圍以鐵製柵欄圍起,上頭裝飾著金色的天使,一旁則是餐廳擺出的戶外座位,天晴時配上四周暖色系的建築,氣氛顯得十分悠閒舒適。

(1)142號房子

小廣場周圍最受矚目的建築非西側142號房子莫屬,這是一間五金行,房子外牆漆上布拉格商人文生‧約瑟夫‧羅特(Vincenc Josef Rott)註冊的公司名稱「V. J. Rott」。

1872年,他的家族企業由他兩個兒子-尤利尤斯(Julius)及拉迪斯拉夫(Ladislav)接手,後者在1980年間,更進一步擴展事業,並買下小廣場周圍的土地,於1896年至1897年間重新整修了142號房子,且雇用捷克畫家阿列什(Mikoláš Aleš)為房子外牆畫上精緻的壁畫。

這一帶的許多房屋都被當作古蹟完善保存,雖然導覽書上不提,沒人說根本不會知道,但這些古蹟就這樣照常被人們使用著,一樓的店面仍舊經營,進去買東西時卻不知道建築本身已經歷經數個世紀。相較於臺灣,這些歐洲的古蹟建築的確幸運多了,而喜歡老房子的人們,在這種處處驚喜的情況下,已經見怪不怪。

3.查理士橋

查理大橋(捷克語:Karlův most)是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市內,一座跨越伏爾塔瓦河的著名的歷史橋樑。它由查理四世始建於1357年,完成於15世紀初。直到1841年,作為跨越伏爾塔瓦河的唯一橋樑,查理大橋是聯接老城與布拉格城堡及鄰近地區最重要的通道,也使得布拉格成為東西歐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該橋最初稱為「石橋」(Kamenný most)或「布拉格橋」(Pražský most),直到1870年才命名為「查理大橋」。

該橋使用波希米亞砂岩建造。有一個傳說,用來粘合石塊的灰漿中加入了雞蛋,使其更加堅固。雖然這一傳說無法證實,但是在現代進行了科學實驗,檢驗灰漿的無機和有機成分。後來,查理大橋的灰漿中使用了雞蛋得到了證實。查理大橋的建造直到15世紀初才完工。為了維持橋樑,徵收通行費,起初是由總會設在附近的天主教修會「紅星十字架騎士」徵收,後來改由老城市政當局徵收(直到1815年)。

查理大橋長516米,寬約10米,16個橋拱,查理大橋共有三座橋塔,兩座位於小城區、一座位於舊城區。位於舊城區的那座橋塔,稱為舊城橋塔(Staroměstská mostecká věž),它緊鄰布拉格最小的廣場-十字騎士廣場(Křižovnické náměstí),這座廣場由於絕佳的地理位置-許多著名古蹟都集中在廣場周圍,加上這裡也是伏爾塔瓦河觀光遊河船的搭乘地點,因此小歸小卻是時時擠滿了遊客,只要來到這裡,就會讓人有種「是不是有舉辦什麼活動或市集」的錯覺。

舊城橋塔經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令人驚訝的世俗哥德式建築之一,建於1380年左右,被視為歐洲最美的哥德式建築之一,其設計者是彼得‧帕爾萊(Petr Parléř)。是的,愛上布拉格的旅人,有一半都是這位天才建築師的功勞。無論是聖維特主教座堂、舊市政廳的禮拜堂、布拉格天文鐘的石製裝飾、查理大橋和三座橋塔,以及迪南教堂,皆可見到這位建築師的創意。。該橋上安放有30座雕塑,其中多數為巴洛克風格,豎立於1700年前後。從1965年開始,所有雕塑已經有系統地用複製品代替,原作移往國家博物館展出。

在夜間,查理大橋是一個非常寧靜的地方。但是在日間,卻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熱鬧的地點,無數的遊客經過此橋,身旁是畫家、商亭主人和其他商販。走在查理士橋上有三個東西是最著名的:街頭藝人、30尊基督教聖者的雕像、一個個小攤販。

舊城橋塔本身是防禦工事及凱旋門的結合體,一方面是守護伏爾塔瓦河的門戶,另一方面又是帝王加冕遊行路線-皇家之路(Královská cesta)的必經之地。它那47公尺的高度,加上哥德式風格的塔頂,成為布拉格天際線最美的裝飾。

另外,查理士橋雕像聖路加被視為查理士橋上最有藝術價值的雕像,完 成1710年。描述一位失明的西多會修女在親吻優耶穌傷口後重見光明的神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sephone 的頭像
    Persephone

    懶人放空日記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