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離開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後,我們接著參觀美第奇家族留給世人的三項遺產~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Basilica di San Lorenzo) 、美第奇家族禮拜堂(Cappelle medicee) 、美第奇·里卡迪宮(Palazzo Medici Riccardi),老楞佐圖書館(Biblioteca Medicea Laurenziana)目前沒有對外開放,殘念啊!!!由於這裡與美第奇家族密不可分,所以再貼一次美第奇家族的祖譜,以利各位了解。

IMG_20160325_38.JPG

聖老愣佐大殿從創始人喬凡尼奇起、受到美第奇家族的保護,1419年喬凡尼委任Filippo Brunelleschi重建,以作為美第奇家族的教區教堂,也就是說,聖老愣佐教堂與聖母百花大教堂是同一位建築師,而且幾乎同一時間建造的。教宗利奧十世曾委託米開朗基羅完成教堂正面裝飾,不過米開朗基羅因為大理石石材問題而曠日廢時、毫無進展,不耐煩的教宗因而將經費挪作他用、於1520年取消整個計畫,所以今日外表上看,教堂的外牆用粗糙的石塊砌成,沒有經過任何的修飾,毫無美感可言。

IMG_20160326_07.jpg

教堂內部相當樸素,沒有繽紛的彩色玻璃窗,兩側牆壁的圓窗讓教堂內部充滿明亮感......老實說,我個人剛踏進教堂內時有點小小的失落感,教堂外觀不起眼也就罷了,連內部也不算特別,只能說留白不是我的菜。

IMG_20160326_08.jpg

面對主殿的左手邊是聖老愣佐大殿的舊聖器室(Sagrestia Vecchia),這間舊聖器是可是大有來頭喔!內部是由多那太羅(Donatello)與委羅基奧(Verrocchio)負責裝飾的,聖器室內的傳教台就是多那太羅的雕刻作品.....其實我對15世紀的佛羅倫斯雕刻家多那太羅不大熟,我記得這個名字是因為忍者龜的關係。舊聖器室穹頂建築師與聖母百花教堂相同~都是出自菲利浦·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之手,網路上介紹:這是文藝復興第一個具革命性空間的創作,舊聖器室的牆壁空白而優雅,它揚棄了中世紀的形式設計,改以簡單的幾何(圓形、正方形和半球體等)構成為建造中重心,舊聖器室具有萬神殿的尊嚴,但合乎人體的比例,沒有萬神殿那種巨大空間的感覺。但我個人沒啥特別的感覺,不過照片中那兩位歪國人,一走進舊聖器室就開始Bravo、Bravo的不斷發出讚嘆聲。

IMG_20160326_09.jpg

在聖老愣佐大殿後方的這個圓形建築物,就是赫赫有名的美第奇家族禮拜堂(Cappelle medicee),這是教宗利奧十世委任米開朗基羅的工作,八角形的禮拜堂擁有一個大穹頂,高59米,構成從遠處看聖老愣佐教堂的特徵,建於16-17世紀,為托斯卡尼大公美第奇家族專用。禮拜堂內的《新聖器室》仿造《舊聖器室》的小方形廣場,上面覆蓋圓拱頂,石材以肅穆的灰色片岩為主,正好與《舊聖器室》在十字形教堂的兩翼遙相對稱。曾有人問米開朗基羅《新聖器室》是否應和布魯內列斯基的《舊聖器室》不同,米開朗基羅回答說﹕「我當然可以做到與它不同,但無法比它更好。」

IMG_20160326_10.jpg

走進禮拜堂內,會先看到穹頂的底部~這裡是聖骸(Reliquiario)展示區,這些聖骸用華麗的聖器收藏著,除了少數大腿骨或頭骨外,看不大出來聖骸的原貌,以照片中左右兩個聖器為例,聖骸就放在聖器最上方的玻璃內。許先生說:別的教堂當寶的聖骸,在這裡蒐集成展覽品供遊客欣賞。只能說~不愧是好野人的美第奇家族啊!

IMG_20160326_11.jpg

往上爬一層,左手邊就是「君主禮拜堂」(Chappela dei Principi)、繼續往前朝下坡方向走就是大名鼎鼎的新聖器室(Sagrestia Nuova) ,君主禮拜堂是1604年科西莫一世開始興建,由建築師Matteo Nigetti(1560-1649)建造,這種巴洛克風格的設計在佛羅倫斯較為少見,內部被翡冷翠式的鑲嵌壁畫覆蓋 ,用了碧玉、雪花石膏、石英、青玉石、珊瑚、貝殼等不同材料鑲嵌,巨大的穹頂與豪華的裝飾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美第奇家族;六口華麗而巨大的大理石棺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趣味、卻是空的,美第奇家族的遺體埋葬在下面的墓穴中。

IMG_20160326_12.jpg

整個穹頂原先預計要以淡藍色的青玉石(lapis lazuli)覆蓋,但在美第奇家族時代並未完工,最後是在1828年哈布斯堡洛林王朝時代才由Pietro Benvenuti繼續完成。

IMG_20160326_13.jpg

與君主禮拜堂入口相對的是一個傳道台,傳道台兩側各有一個小房間,裡面展示著聖骸與聖器。

IMG_20160326_14.jpg

連地板也是用各色大理石拼接而成的,真的是有夠豪華!地板上的圖案(五個紅色圓點)是美第奇家族的家徽。這個家徽有三個版本的傳說:
*據美第奇家族傳說記載,美第奇家族是一個名叫阿偉拉多的騎士的後裔, 八世紀時,傳聞中有一個威脅四鄰的巨人,阿偉拉多聽說後,就進入穆傑洛(靠近佛羅倫斯的一個僻靜河谷)尋找那個巨人、並向他挑戰。當他們彼此面對時,那個巨人揮舞著他的狼牙棒向阿偉拉多砸來,阿偉拉多低頭躲了過去,狼牙棒的鐵球打在他的盾牌上;最後,阿偉拉多設法殺死了巨人。阿偉拉多的壯舉,給查理曼(即查理大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命令從此以後,他勇敢的騎士阿偉拉多,可以把他的有凹痕的盾牌,當成他個人的勳章。美第奇家族的金底紅球徽章,據說就是由阿偉拉多有凹痕的盾牌發展而來的。
*紅色圓球正如他們的名字(Medici)所暗示的那樣,他們本來是藥劑師、是給民眾分發藥品的,他們徽章上的球形,事實上是藥丸。這種說法總是遭到美第奇家族成員的否認,他們的否認得到了歷史證據的支持,在美第奇勳章出現一段時間後,醫生使用藥丸才變成了尋常事。
*徽章的來源也很可能是中世紀的錢幣兌換商掛在商店外面的標誌,是描述錢幣的。因為錢幣兌換是美第奇家族最初的生意,隨著財富和榮耀的增漲,便發展成了後來的貴族章飾。

IMG_20160326_15.jpg

重頭戲來囉~米開朗基羅的《新聖器室》。一走進這個正方形空間中,白色的祭壇迎面而來;祭壇雖然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但直到16與18世紀才分別由Silvio Cosini及Girolamo Ticciate完成。

IMG_20160326_16.jpg

祭壇對門、入口旁的牆面原是作為偉大的羅倫佐兩兄弟(豪華王羅倫佐與朱利亞諾·迪·皮耶羅·德·美第奇)陵墓的之用,並排的石棺上安置著象徵「永恆之光」的聖母和守護聖人達勉(Siant Damian)和柯西莫(Siant Cosmas,再上方半圓形區域用以描寫《復活》的主題,米開朗基羅的一系列《耶穌復活》的素描草圖可能為此而作。然而這部份陵墓除了《聖母像》其餘都未開始,聖母子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兩位聖人由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喬凡尼·安吉羅·達·蒙特梭利(Giovan Angela da Montorsoli)和拉斐爾·達·蒙特(Raffaello da Montelupo)後來所做。

IMG_20160326_17.jpg

祭壇的兩側是兩個陵墓,整個陵墓空間以三個層次代表宇宙概念,即地下世界(從地面到石棺)、人間(往者雕像部份)、天上(「復活」主題的半圓部份到拱頂);表現死者靈魂在象徵的時間和河流看護下,由於生前思想行為的正確而昇華到上方永恆世界。兩側的年輕公爵靈寢,米開朗基羅將他們塑造成羅馬皇帝或將領的形象,形態極為優美,但與其說是死者生前的英姿,不如說是不朽的靈魂的象徵,也代表著人在有限的生命時間中的「行動」與「思想」兩種生活模式,沉思者的篤誠和行動者的正直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兩種理想生活方式;也是米開朗基羅終生嚮往與實踐的原則。當時有人指出兩位公爵雕像與本人不相似時,米開朗基羅不耐地回答﹕「千年後誰在乎這兩位美第奇家人長什麼樣子。」

石棺上各安置著一對象徵時間的男女雕像,代表一天中的四個對稱的時辰~《晝》與《夜》、《晨》與《昏》,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爲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陰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人在其中,就像在宇宙中心:周圍是時間的循環,上下是宇宙不同的境界,整體的內涵是﹕唯有生命旅程中的正悟和正行,才能跳出由時間統御的塵世,而上升到不朽的理想王國。米開朗基羅本來還應刻出四個象徵「河」的擬人雕像放在地板的位置(代表地下世界),和四個放在兩位公爵兩側的壁龕中的雕像,均未完成。

朱利亞諾·迪·羅倫佐·德·美第奇(內穆爾公爵)則代表「行動者」,手持著權杖,似乎隨時要站立起來行動,目光朝向聖母子「永恆之光」的方向,石棺上兩側則是《晨》與《昏》。《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紮着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暮》被表現成爲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紀的臉上 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

據說朱利亞諾相貌極其英俊,被譽為「新雅典的阿波羅」,只可惜在帕茲家族叛亂中不幸遇刺,英年早逝。

IMG_20160326_18.jpg

羅倫佐·迪·皮耶羅·德·美第奇(羅倫佐二世,同時也是烏比諾公爵(Duke of Urbino))被塑造成「沉思者」的神態,身形朝向聖母子的方向,石棺上兩側則是《晝》與《夜》。《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象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撑着身體,眼睛圓睜着,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着。《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松弛而無力,她右手抱着頭,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腳下的貓頭鷹象征着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征着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這些雕像表情悲戚,連聖母像也比米開朗基羅早期的作品聖殤顯得哀痛, 這時期的佛羅倫斯正經歷著巨大的政治動蕩,1527年佛羅倫斯人民受到羅馬大掠劫的激勵,再次驅逐美第奇(此時僭主為伊波利托·迪·朱利亞諾·德·美第奇)而成立共和,接下來佛羅倫斯受到教皇軍隊圍攻,米開朗基羅雖然為美第奇工作,卻積極站在保衛共和的一邊,甚至擔任防衛工程的督造和衛戍總督。1530年8月,佛羅倫斯終究敵不過教皇大軍而投降,重新掌權的美迪奇對於參與抵抗的共和派的人士展開報復殺戮,米開朗基羅也難以脫身,躲藏了幾個月,後來雖然得到教皇赦免和安撫,心境卻極為低落,他不得不回頭繼續為他曾經抵抗的對象服務。在失望、矛盾、羞愧和屈辱下,他繼續新聖器室的工作,把自埋藏在工作中。

IMG_20160326_19.jpg

接著繼續參觀美第奇·里卡迪宮(Palazzo Medici Riccardi), 這是米開羅佐·迪·巴多羅米歐(Michelozzo di Bartolomeo)為美第奇家族的國父科西莫·迪·喬凡尼·德·美第奇設計,修建於1445年到1460年之間, 這座建築全部用古典建築材料~石頭(Masonry)砌成、以粗糙的外表而聞名於世,從下向上,每層樓的高度依次遞減,而使用的石頭,其比重也依次降低,一層全部使用未加工過的石頭、負荷最大,三樓負荷最小,這樣的樓層結構象徵著人體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屋簷部分很像人的眼睛。

IMG_20160326_20.jpg

經過長長的走道後,我們來到美第奇·里卡迪宮的中庭,中庭四面牆上有著大型盾牌雕刻裝飾著(就是照片中左右兩邊那個),但最令我驚喜的是:回過頭往

IMG_20160326_21.jpg

從門左邊的樓梯爬上二樓,一踏進去那剎那我整個被嚇到,好美的小禮拜堂啊!!!牆上這幅《三聖賢之旅》創作,取材於聖經故事:耶穌降生後,東方三個國家的國王(也有稱三個博士 )看到天空有巨星高照,就特地來耶路撒冷行禮朝拜。這幅畫由貝諾佐·戈佐利創作,畫中毫無宗教故事蹤影,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美第奇家族遊獵圖,前面隊伍浩蕩,運載著馬隊與駱駝隊,左側那個老人也不象賢人、而是長老,其餘的騎士都英姿煥發、正在整裝待發 ,畫中騎馬的人正是美第奇家父子三人,前景的少年是豪華王羅倫佐,他酷愛藝術,是藝術家的保護人和朋友,接著是豪華王的父親皮耶羅·迪·科西莫·德·美第奇,最後是豪華王的祖父科西莫。

IMG_20160326_59.jpg

小禮拜堂前方的聖母與聖子像,簡單卻又莊嚴,真的很美!

IMG_20160326_22.jpg

美第奇·里卡迪宮裡面的每個房間都好美,彩繪天花板、水晶吊燈,可惜我們沒有租導覽,只能藉由房間的立牌來認識美第奇·里卡迪宮。在所有的房間中,最華麗的就是這間大廳,房間的兩旁是整排的鏡子,燈光與黃金的組合,耀眼的光線照射在鏡子上,形成了無限金光的迴圈;天花板是Luca Giordano創作的濕壁畫~美第奇的典範(Potheosis of the Medici),正中央的男性是美第奇家族的成員,看起來像是年老的科西莫一世,四周則是羅馬的眾神~戰神、維納斯、太陽神阿波羅等等。

IMG_20160326_23.jpg

我個人覺得大廳中最有趣的是鏡子,美面鏡子上面都畫了不同的圖案,看起來既像是畫作、又有房間擴大的視覺感。

IMG_20160326_24.jpg

在大廳旁邊的房間是四季聽(Sala Quattor Stagioni)是佛羅倫斯省議會定期開會的地方,房間得名於17世紀佛羅倫斯職人製作的四季掛毯。

IMG_20160326_25.jpg

參觀完二樓的房間後,我們走到一樓的多媒體互動室,只要站在機器感應的區域,就可以用手操作螢幕、聽取美第奇·里卡迪宮的介紹,可惜這裡只介紹了小禮拜堂內的壁畫內容,不過也是相當有趣的體驗。

IMG_20160326_26.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馬蜂窩)

1.美第奇·里卡迪宮(Palazzo Medici Riccardi)
地址:Via Cavour 1, Florence, Italy
交通:乘公車1、6 、11 、17路在 stazione S. M. Novella e Mercato Centrale下車
網址:http://www.palazzo-medici.it/
門票:7歐元
美第奇·里卡迪宮(Palazzo Medici Riccardi),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文藝復興宮殿。是米開羅佐·迪·巴多羅米歐(Michelozzo di Bartolomeo)為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德·美第奇設計,修建於1445年到1460年之間,以其粗面光邊石工和琢石石工著稱。三維立體圖用在這裡,顯示理性、秩序的文藝復興精神,和古典主義的人類尺度。三段劃分強調水平方向,將建築分為高度逐漸遞減的數層。這使得當眼睛從極其沉重的檐口向上看時,建築顯得較為輕盈,並且明確規定了建築物的輪廓。
外表看似不俗,可以內侍卻非常奢華,美第奇家族當年事佛羅倫斯最富有的家族。
現在內部被開辟為收費的小型博物館和展覽室,展示出美第奇家族的曆史和曾經的榮耀。
2.佛羅倫斯聖老楞佐大殿(Basilica di San Lorenzo)
地址:Piazza San Lorenzo, 9, Florence, Italy
網址:www.basilicasanlorenzofirenze.com
門票:聖洛倫佐教堂6歐元、美蒂奇家族禮拜堂9歐元
開放時間:8:15-17:00,16:20停止售票、16:45開始清場;每月第二、四個周日,第一、三、五個週一,以及新年、五一、耶誕節閉館
1385年喬凡尼·迪比奇·德·美第奇(Giovanni di Bicci de’Medici,1360-1429年)成為一家銀行羅馬支行的經理,這家銀行是由他的親戚~佛羅倫斯放貸人維埃里·美第奇經營的,他是第一個進入銀行業務的美第奇人,並且從他開啟家族在佛羅倫斯政府的影響力;到喬凡尼的兒子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i Giovanni de’Medici)時,美第奇家族已經成為佛羅倫斯共和國的非官方國家首腦,因此科西莫也被稱為「祖國之父」。
根據文獻記載,393年米蘭主教安波羅訪問佛羅倫斯時,聖老愣佐大殿就已經存在,當時位於城牆之外,並作為主教座堂長達300年,是佛羅倫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自從喬凡尼起,教堂受到美第奇家族的保護,1419年喬凡尼委任Filippo Brunelleschi重建,以作為美第奇家族的教區教堂,也就是說,聖老愣佐教堂與聖母百花大教堂是同一位建築師,而且幾乎同一時間建造的。
單從外表上看,教堂的外牆用粗糙的石塊砌成,沒有經過任何的修飾,毫無美感可言,據說米開朗基羅也有介入設計,但至今尚未完成,然而教堂內部則又是另一番景象。灰色的大理石柱和白色的牆壁構成了教堂的主色調,地面同樣是灰白兩色的地磚交織成網狀結構,與之相呼應,整座教堂給人一種明亮乾淨簡潔的感覺,特點非常的鮮明。教堂側廊上的圓形拱廊則留有羅曼式建築的痕跡。
教堂內有2個由唐那太羅(Donatello)製作的傳教台,宗教改革家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也曾在此傳教,教堂採用羅馬時代的形式,裡面的空間與結構呈現出一種合乎邏輯、比例的明亮,教堂的光源並非來自傳統的彩色玻璃,而是來自圓形的高窗,賦予室內一種朝氣蓬勃的感覺。
左耳室的舊聖器室(Sagrestia Vecchia)是科西莫之父喬凡尼·迪皮奇而造的,出自菲利浦·布魯內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之手,建於1421-1428年間,小穹頂上繪有藍色。此一建築是文藝復興第一個具革命性空間的創作,舊聖器室的牆壁空白而優雅,它揚棄了中世紀的形式設計,改以簡單的幾何構成違建造中重心~圓形、正方形和半球體等,舊聖器室具有萬神殿的尊嚴,但合乎人體的比例,沒有萬神殿那種巨大空間的感覺。
3.老楞佐圖書館(Biblioteca Medicea Laurenziana)
地址:Piazza San Lorenzo, 9, 50123 Firenze, 義大利
老楞佐圖書館(Biblioteca Medicea Laurenziana)是義大利佛羅倫斯一個歷史悠久的圖書館,收藏有超過11,000冊手抄本和4,500冊早期印刷書籍。它建於美第奇家族的聖老楞佐聖殿,由出身美第奇家族的教宗克萊孟七世資助。圖書館的建立是為了強調,美第奇家族不只是單純的商人,也是知識界和宗教界的成員。圖書館的建築由 米開朗基羅設計建造,屬於風格主義, 閱覽室從頂棚到桌椅,都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圖書館是在1525年起建造的,但米開朗基羅在1534年才抵達佛羅倫斯,也就是說他是中途接手的,圖書館在1571年完工啟用,這算是米開朗基羅最中意的建築成就之一,閱覽室通道中央的嵌花地磚現已嚴格禁止踩踏,遊客只能走兩旁。每一列閱讀桌椅都相對一扇採光玻璃,玻璃的中央是一個美第奇家族徽章,上面的小圓球代表藥丸,因為美第奇如同他門姓氏所表明(醫生在義大利語裡是Medico,在與義大利同源的法語中是Medicin),據判斷最初可能是醫生或藥師。
圖書館前庭(Vestibule)作為閱覽室的入口(遊客出口),這是一個長19.5M、寬20.3M、高14.6M的空間,無論是以塞茵那石(Pietra Serena)框住的白色細窗、超越三角形或節段形的山形牆,或是置入牆內作分割的配對列柱等,都是匠心獨具的設計。整個前庭的空間藉由一個結構獨特的石階漂流進閱讀室,這是阿曼娜蒂(Bartolomeo Ammannati)盡其所能接受了詮釋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挑戰,於1559年完成。
4.美第奇家族禮拜堂(Cappelle medicee)
如果要看《日與夜》、《黎明與黃昏》,需要去旁邊的美第奇家族禮拜堂(Cappelle medicee),入口位於聖老楞佐大殿後面。八角形的禮拜堂擁有一個大穹頂,高59米,構成從遠處看聖老愣佐教堂的特徵,這是兩座擴展的建築,建於16-17世紀,為托斯卡納大公美第奇家族專用,他與中殿及聖壇在同一條軸線上,入口的外部是Madonna degi Aldobrandini廣場。米開朗基羅曾對著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自嘆:「我可以見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美。」禮拜堂的圓頂既不大也不美,卻因米開朗基羅而偉大。
首先是在大穹頂下方的「君主禮拜堂」(Chappela dei Principi),內部被翡冷翠式的鑲嵌壁畫覆蓋,牆裡安置著托斯卡納大公等人的石棺。聖堂是出自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Medici)組織了一次設計競賽,確定由Matteo Nigetti進行設計,這是設計師和顧客之間的合作結果,是宮廷藝術的真實表達,六口華麗而巨大的大理石棺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趣味、卻是空的,美第奇家族的遺體埋葬在下面的墓穴中。
新聖器室(Sagrestia Nuova)在建築構造上是在十字形教堂的右耳室,相對稱於聖老愣佐教堂左側的舊聖具室。新聖具室出自於美第奇家族的教宗客來孟七世(Giulio di Giuliano de’Medici)和良十世(Giovanni di Lorenzo de’Medici)的意圖,用作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是由米開朗基羅在1524-1533年間為美第奇家族成員陵墓設計了四個寓意雕像,用一天裡的四個時段日、夜、晨、昏來命名。此處原本計畫有四個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但是「豪華王」羅倫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Medici,科西莫的孫子)和他的兄弟朱利亞諾·德·美第奇(Giuliano de’Medici)的陵墓始終沒有建造,他們的屍骨仍然謙遜埋在門口祭台下面,結果是~現在兩個宏偉的陵墓屬於相對微不足道的美第奇:羅倫佐二世·德·美第奇(Lorenzo di Piero de’Medici)和朱利亞諾·迪·羅倫佐·德·美第奇(內穆爾公爵,並非豪華王的弟弟,而是他的三個兒子之一),兩個陵墓的建築構造相似,只是雕塑形成對比。

《晨與昏》(Aurora e crepusculo)雕像,以及雕像下方的羅倫佐二世(烏爾班諾公爵,羅倫佐·迪·皮耶羅·德·美第奇,為豪華王的孫子)(Tomb of Lorenzo Duke of Urbino with the statues “Dawn and Dusk”)。《夜與日》(Notte e Giorno)雕像下則為內穆爾公爵之墓(Tomb of Giuliano Duke of Nemours with the status of “Night and Day”),夜是米開朗基羅最著名、也最美的雕像之一。祭壇中央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母與聖嬰雕像(Madonna with child)。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