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滿滿的柏林圍牆行程,由於今天要柏林到處跑,所以我們買了交通一日券(S-bahn、U-bahn都可以用)。
先來介紹一下柏林圍牆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個佔領區,柏林雖在蘇聯的佔領區內,但由於這城市作為首都的重要性,又再被四國分成四個區域。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BDR),首都設在波昂一直到兩德統一為止,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就此西柏林如孤島一般完全被包圍在東德境內,居住在西柏林的人民要去西德旅遊得搭飛機,蘇聯為迫使西德放棄西柏林,強迫西柏林斷水斷糧,這也是美蘇冷戰時期的第一個危機,但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有多班飛機把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柏林空運」),1949年4月更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蘇聯於1949年5月解除封鎖。正式來說,西柏林不屬於西德;柏林全市在兩德統一前都受盟軍軍法統治。
直到1952年,大多數東西德的邊境仍可自由通過,東柏林的人民到西柏林工作是常有的事,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經西柏林轉投西方,流失的勞動力足以使東德經濟崩潰。西柏林邊境沒有在早先封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樣做會切斷東德的大部分鐵路交通,自1951年起,東德開始修築了繞過西柏林地區的柏林鐵路外環線,1952年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提出這種逃亡現象是「不可容忍的」並且說「東西德之間的界限應被認作是國境—而且不僅僅是普通的國境,是一個危險的國境。」1952年兩個德國之間的德國國內邊界被封鎖並設置了鐵絲網。東德修建的柏林鐵路外環線在1961年完工,此時封鎖邊境顯得更為實際,1961年8月13日,西柏林的邊界被完全封鎖,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開始破壞道路使車輛無法通行,並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鐵絲網在修建時相對法定東德領土稍向內側,以確保沒有侵占西柏林的領土,東德在8月17日後開始放置混凝土構件,鐵絲網被修建成真正的牆,西柏林成了整個被圍起來的真正孤島。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柏林市區43公里。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是位於S-bahn的Nordbahnhof的柏林牆紀念地及文獻中心(Bernauer Straße),如果你想了解柏林圍牆的歷史,強烈建議來這參觀,這裡有滿滿的圍牆與免費的文獻中心,少了商業化的色彩,但卻更能感受到歷史的殘酷,更重要的是免費!!!從S-bahn旁的這一塊空地望去、東西柏林盡入眼前。照片左邊密集鋼鐵後接著水泥牆的就是柏林圍牆,這一面牆劃分了右手邊的東柏林與左手邊的西柏林,而照片右邊中間有空洞的那一排欄杆則是內牆,內牆與外牆間的則稱為死亡地帶(Dead Zone),德國分離時期,這裡即使到了晚上燈火通明,東德的士兵鎮守在此,想要翻過圍牆脫逃者格殺毋論,地面上更設置了各種的陷阱,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放過。在一封1973年10月的命令中,守衛被告知嘗試穿越圍牆的人為罪犯,並且需要開槍射擊:「使用你的武器時不要猶豫,即使違反邊境禁令的是一隊婦女和兒童,這是叛徒們常用的策略。」
其實照片中的這片土地在東西柏林分裂前是一片墓園,但東德為了架起柏林圍牆,強行移走遷移墓地,西柏林的人民要是有親人葬在此,在初期還得先取得掃墓券才能越過檢查站,後期連到東柏林掃墓都不行了,天人永別外,連睹墓思人都是奢望。
在這裡有一個模型告訴遊客這一個區域的街景位置,柏林圍牆是沿著Bernauer Straße建造的,我們所在的地點就是這條街的起點。在這段柏林圍牆的四周,還有關於柏林圍牆歷史的解說牌,訴說著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1990年6月13日東德政府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後,Bernauer Straße拆下的部分水泥牆體就擺在空地上,提醒著世人這一段歷史。
這裡還有一面生鏽的鐵牆,牆上是一張張模糊的照片~這些是建起柏林圍牆後、試圖翻越/鑽過柏林圍牆逃離東德的受難者,紅色的鐵鏽、空地上吹起蕭瑟的冷風,給人一種沉重的壓迫感;柏林圍牆建立後,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在1961-1989年間,至少有136人死在柏林圍牆附近。
在Bernauer Straße與Ackerstraße交接口的這棟建築物外牆上,畫上了1961年建造柏林圍牆時的情景,從1961年一開始時的矮牆、到1963年的強力武裝戒備、到1990年的柏林圍牆拆除,這一段歷史走來艱辛。
離Ackerstraße路口不遠處,有棟造型奇特的建築物,外牆是一片片的木頭圍牆、牆上隱約透露出十字架的符號,這是建於2000年的和解教堂(Kapelle der Versöhnung),這裡原本有一座修建於1894年的新哥德式風格的建築,舊教堂在二戰中略有受損,但仍得到保存,1961年柏林圍牆建成後,這座教堂恰好位於東西柏林的交界處,來這禮拜的人民大多住在西柏林、但教堂卻位於東柏林的死亡地帶內,因此教堂本身就象徵著東西柏林的和解,教堂的存在成為東德政府的眼中釘,1985年東德當局拆除了殘存的教堂,兩德統一指揮開始了重建教堂的計劃。
教堂內部相當樸素,只有一個簡單的十字架跟佈道壇,但在教堂與木欄杆間的走道上,展示了許多關於教堂的歷史資料。
由於今天的最高溫只有零下一度,在外面已經凍得要死的我們,雖然只走完Bernauer Straße段柏林圍牆的2/5,仍然決定穿過馬路走到對面的柏林圍牆圍文獻中心取暖。
Dornenmatten(金屬釘柵欄,Metal-spike Gratings)在當時就放在死亡地帶的地面上,要是有人從內牆上跳下來,就會身中金屬釘、流血而亡。
1962年8月17日,18歲的東德人彼德·費查試圖翻越圍牆,在攀至頂部後被東德邊防警察發現並開槍射殺,彼德·費查骨盆中槍但卻沒有死。當時,東西兩邊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槍,並有西方記者在場。雖然他又爬回到靠近東柏林鐵網圍籬邊求救,東柏林卻沒有人敢於施予援手,西柏林民眾有人說「做點什麼吧!」,於是西柏林邊防軍投擲急救包,並甚至有警察翻身躍牆將這位東德青年抬起來企圖搶救,事件在冷戰時期轟動一時。他成為了第一個因試圖攀越柏林圍牆而被射殺的人,照片中正是他受傷哭喊了15分鐘身亡後被東柏林士兵抱起的畫面。1997年3月,兩名開槍的東德邊防軍士兵Rolf Friedrich和Erich Schreiber分別被判刑20和21個月。
文獻中心的二樓有一個區域讓遊客自由創作,留下參觀完文獻中心後對柏林圍牆的感觸,不得不說大家實在是太有才了,LET Freedom RING道出數百年來民主的進程,大家所做的就是在敲響自由的鐘聲。這裡還撥放了柏林圍牆倒塌的紀錄片(德語發音、英文字幕),1989年推倒柏林圍牆的聲音從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城市開始發酵,蔓延到柏林,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刻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就連身在布拉格的東德人,也衝到西德大使館內要求政治庇護,此事件也稱爲「柏林圍牆倒塌」。
為什麼整件事會扯到布拉格呢?因為當時捷克與東德都在蘇聯的控制之下,所以東德的人民可以相對自由地到捷克旅遊,但西柏林的人民卻得搭飛機才能到西德,真的是好大的反差。
爬上文獻中心的頂樓可以一覽柏林圍牆全景,站在這裡看著柏林圍牆旁的住宅,真難以想像冷戰時期住在這的人民會有怎樣的感受。站在這還真是冷阿~~~凍的鼻涕直流、手指頭僵了、連手機都快拿不穩,拍了張照片後快閃回到溫暖的室內。
我們往回走到S-bahn附近,在這還有一個柏林圍牆遊客中心,這裡的一樓是個書店,可以在這買到介紹柏林圍牆的書,我們兩個則是上了二樓觀賞影片,第一部The Berlin Wall是介紹築起柏林圍牆的歷史,第二部Walled In!是部動畫片,說明柏林圍牆的功能與各種防止東德人脫逃的設施。相當值得推薦,看完後會對柏林圍牆有更深的了解。
離開Bernauer Straße後,我們繼續搭乘S-bahn到Ostbahnhof站的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1989年柏林牆倒塌及1990年德國統一之後,柏林牆被一段段拆除,同年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在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正式開放,來自21個國家的120位國際藝術家被邀請至此,在這段留存下來的柏林牆段上塗鴉,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處露天塗鴉景觀,誕生了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圍牆的兩面都有畫,靠馬路的這面是精髓,靠河的那一面就是比較普通的塗鴉。
這一幅個人簡歷(Curriculum Vitae)相當的有意義,乍看之下這幅塗鴉只是寫滿了年份的數字,但其實1961~1989正是築起柏林圍牆的期間,而數字上的小花則象徵了試圖突破圍牆而身亡的犧牲者數目。
這幅塗鴉相當有趣,模仿失樂園亞當夏娃的故事,用一整排的樹暗指圍牆,象徵著在圍牆內的西柏林人即使物資缺乏(沒衣服穿、沒食物吃),仍然相當快樂。
這個塗鴉則用諷刺的手法,莫斯科有壯麗的紅場、中國有雄偉的萬里長城、世界各地有自然美景,但柏林只有圍牆。
牆上最多人攝影、最著名的,就是一幅畫家弗魯貝爾(Dmitri Wrubel)創作、名為「我的上帝,助我在這致命的愛中存活(Mein Gott hilf mir, diese tödliche Liebe zu überleben)」的塗鴉,這幅圖畫的是東德成立30周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問東德時,和領導人昂納克的「社會主義兄弟之吻」,這幅頗具衝擊力且富含深意的畫作反映出冷戰時期的藝術家對政治與人性的深刻思考。
東邊畫廊的盡頭就是奧伯鮑姆橋(Oberbaumbrücke,上樹橋),這是施普雷河上的一座雙層橋樑,也是柏林的地標之一。二次大戰結束後柏林被分割為4個部分,奧伯鮑姆橋介於美占區和蘇占區之間,1961年修建柏林圍牆後,橋成為東柏林與西柏林邊界的一部分,如今奧伯鮑姆橋已經成為柏林統一的重要標誌。
我們接著搭乘U-bahn準備到到U Kochstr.站的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我們在地鐵上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Warschauer Str.站是U1第一站的關係,我們在這第一次遇到柏林查票員,查票員一個一個請車上乘客拿出車票,而果真讓她發現了沒有買票就上車的遊客,查票員直接請那人拿出護照,接著告訴她要付60歐元的罰款(車票才2.7歐元而已),並請她在下一站下車。各位朋友啊!出門旅遊還是要乖乖買票,千萬不要抱著貪小便宜的心態,反而會因小失大。
查理檢查站是在1961年至1990年間東西柏林間三個邊境檢查站之一,戰時因為使用無線電通訊,為了不受通訊雜音影響正確傳遞,發展出了一套通用的國際無線電通話拼寫字母(NATO),從A~Z都有一個專用的字當替身,查理-Charlie是英語之中字母C的代名詞,查理檢查站即C號檢查站之意,是當時東西柏林間盟軍軍人唯一的出入檢查站,也是所有外國人在東西柏林間唯一的一條市內通路。1961年9月22日,那裡曾發生過歷史上著名的美蘇坦克對峙事件。如今,那裡豎立著由藝術家弗蘭克·蒂爾(Frank Thiel)設計的一蘇聯士兵和一美國士兵的肖像和盟軍檢查崗亭的複製品,用以紀念1961年在經過多次最後通牒之後美蘇坦克對峙事件。
在檢查站旁、面向西柏林的一側樹立著以英俄法德四種文字標識的著名警告牌:You are now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你現在正在離開美國防區。),另一面寫著「你現在正進入美國防區,不准攜帶武器,遵守交通規則」,不過這是複製品,原件被保存在毗鄰的查理檢查站博物館裡。
在查理檢查站望眼望去有三個博物館/展示廳,第一個是檢查站東邊的查理檢查哨博物館(Museum 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哨博物館展示冷戰時期成功逃離東德的人們的照片和記錄,以及用來逃出的工具;第二個是查理檢查站東北邊的Checkpoint Charlie. Blackbox,這個也是在介紹查理檢查站,不過是以多媒體型態為主;第三個是西北邊的THE BERLIN WALL,這個是在介紹柏林圍牆的歷史。這三個地方都是要收門票的,所以我們沒有入內參觀,還是免費又詳盡的文獻中心優啊!
在從查理檢查站前往恐怖地形圖的途中,無意間發現這個垂直降落的熱氣球,不過冬天生意冷清,沒人想在高空中吹冷風。
從查理檢查站走了約5分鐘,我們到了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恐怖地形圖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是納粹秘密國家員警(Gestapo蓋世太保)的總部和黨衛隊(簡稱SS)及其下屬保安服務處(簡稱SD),以及自1939年起黨衛隊國家安全部(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的所在地。主館前方在地下一樓的遺址,就是蓋世太保當初強佔的民宅,這一個個的隔間原本是民宅的儲藏室、廚房、臥房等等;而上面那層則是柏林圍牆的遺址。至此我們已經完成柏林圍牆之旅。
彙總一下:柏林圍牆原址僅有少部分存留,其餘幾乎被拆除殆盡。有三處較長的存留:第一處位於 Bernauer 街北部,為部分重建的圍牆,並在1999年改為紀念場所;第二處較長的存留是在施普雷河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存有大量塗鴉,稱為東邊畫廊;第三處在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位於波茨坦廣場和查理檢查站之間的恐怖地形圖,長約80米。不過,如果你夠仔細的話,在柏林處處可發現較短的柏林圍牆的遺跡。
這一棟是恐怖地形圖主館,裡面人滿為患,因為這也是免費參觀的,兼具解放跟取暖雙重功效。
恐怖地形館裡面的展覽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1933,柏林走向獨裁之路」,這個展覽主要在介紹希特勒興起的經過,第二個是「1945,德國投降前的最後一個月」,這個展覽介紹了當時人民的生活、德軍的撤退行動等等,在這最後的一個月,萊比錫與德勒斯登等地的納粹高官最後都以全家自殺收場,也許只有這樣才能逃過戰後審判吧!看到這一句希特勒的名言內心真的是很有感觸:我們不會投降,絕不!我們也許會被毀滅,但我們會拉下整著世界當作墊背!
在恐怖地形圖附近的這棟建築物,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剛看到的時候還以為這是有人在樓梯上安裝廣告看板,沒想到這樓梯是騰空的,這廣告真是太有趣了;這是歐洲電力公司VATTENFALL的廣告~Energie für coole Typen. Und für Heißsporne.(我個人猜是能源可以用來降溫也可以用來取暖),架空的人可不是在修電纜線喔!
我們的下一站是U-banh的Brandenburger Tor站的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相較前天的夜景,白天的勃蘭登堡門顯得更為壯闊,位於勃蘭登堡門前的巴黎廣場被稱為柏林的「客廳」,同時也是首都最美麗的廣場之一,不過此時跨年留下的攤位與鐵欄杆還沒有整理完,實在是拍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話說德國真的是相當重視休假的國家,12月31日路邊留下的紙削、鞭炮、啤酒罐...1月1日絕對不會有人收,德國政府不會要求公務人員加班以給市民一個乾淨的市容。
勃蘭登堡門是德意志帝國的象徵,門上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克(Nike),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Victoria))銅製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Quadriga)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表示補充普魯士之力量),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1806年10月普法戰爭時法國軍隊穿過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拿破崙下令拆卸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作為戰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歐洲同盟軍在滑鐵盧大敗拿破崙後,普魯士將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門頂上;。1945年5月蘇聯紅軍正是穿過此門攻入柏林,攻克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國會大廈,宣告了第三帝國的滅亡;二次大戰後勃蘭登堡成為了畫分東西柏林的圍牆一部份;1989年12月31日,兩德重新統一前夕,勃蘭登堡門重新開放。
位於勃蘭登堡門南方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群(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這片占地面積一萬九千平方米的土地上,由大大小小的大型水泥塊組成,而地面故意高低不平起伏,讓人身在其中有如置身迷宮般。
許先生到了這後問我:就這樣嗎?有啥紀念碑嗎?有雕刻、寫字、或史料嗎?
我:一個個巨大方塊就是紀念碑啊!
許先生:那我們可以走了。
位於勃蘭登堡門南方的國會大廈(Reichstag Building),其實國會大廈的特色是屋頂的玻璃穹形圓頂,不過此時天色以後,我們兩人實在是懶得走到可以拍到圓頂的地方了...
接著就是柏林的用餐跟採購行程了,我們繼續搭乘U-bahn到Potsdamer Platz站,網友說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上的這個紅綠燈是世界上第一個紅綠燈(請看最上方的小紅點跟小綠點),不過來源並不可考。
索尼中心(Sony Center)是德國柏林波茨坦廣場的建築,完成於2000年,七幢大樓環抱成圈,不過這棟造價7.5億歐元的大樓已經在2008年2月以低於6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摩根史坦利等,實際上已經不屬於Sony了。
索尼中心旁的樂高樂園,巨大的長頸鹿是樂園最佳的廣告。
索尼中心最著名的就是中心區上方是富士山式的穹頂。
到了夜晚,穹頂在燈光的照射下,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座矗立在高樓上的彩色富士山,富士山的倒影印在玻璃外牆上,層層疊疊的山景真優。
維滕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上的卡迪威百貨大樓(Kadewe),這是德國最著名的商場,購物面積達6萬平方米,是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夜晚的卡迪威百貨是粉紫色的,呈現出一種迷人夢幻的風情。
卡迪威百貨旁邊還沒拆的聖誕節裝是,整個就是繁華購物區的FU。
由於跨年的柏林真的好冷,所以有些在外面吹風的景點我們都快速地掃過、甚至直接跳過,整個大偷懶...到底有多冷呢?這是1月3日早上起床時的氣溫,柏林是零下10度、體感溫度零下15度!就連比爾森也是冷颼颼啊!冬天真的來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馬蜂窩)
一、柏林圍牆
早在西柏林時期,塗鴉在柏林就十分盛行,柏林牆東柏林一側是死亡地帶,在西柏林一側則成了塗鴉愛好者施展才華的天地。在柏林牆倒塌後不久,來自21個國家的118位藝術家在這段柏林牆上作畫,露天的藝術畫廊——東邊畫廊就由此誕生了。2009年,為紀念柏林牆倒塌20周年,牆上的的大部分作品得到了修繕和更新。
相比于位於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廣場附近Niederkirchnerstraße和北火車站Bernauer Straße的兩處柏林牆來說,位於柏林東火車站(Ostbahnhof)和奧伯鮑姆橋之間被稱作東邊畫廊的這段柏林牆則更有了濃重的藝術氛圍。
1.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
地址:Friedrichstraße 43-45, 10117 Berlin
交通:搭乘地鐵U6在U Kochstr./Checkpoint Charlie (Berlin)站下,出站後往北走約100米即達。
網址:http://www.mauermuseum.de/index.php/en
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是在1961年至1990年間東西柏林間三個邊境檢查站之一,戰時因為使用無線電通訊,為了不受通訊雜音影響正確傳遞,發展出了一套通用的國際無線電通話拼寫字母(NATO),從A~Z都有一個專用的字當替身,查理-Charlie是英語之中字母C的代名詞,查理檢查站即C號檢查站之意,是當時東西柏林間盟軍軍人唯一的出入檢查站,也是所有外國人在東西柏林間唯一的一條市內通路。1961年9月22日,那裡曾發生過歷史上著名的美蘇坦克對峙事件。如今,那裡豎立著由藝術家弗蘭克·蒂爾(Frank Thiel)設計的一蘇聯士兵和一美國士兵的肖像和盟軍檢查崗亭的複製品,用以紀念1961年在經過多次最後通牒之後美蘇坦克對峙事件。現在在街心立著的崗亭也是一個複製品。在檢查站旁邊是柏林牆博物館。
現在這裡被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環繞,只剩下小小的一段柏林牆殘垣,在面向西柏林的一側樹立著以英俄法德四種文字標識的著名警告牌:You are now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你現在正在離開美國防區。),另一面寫著「你現在正進入美國防區,不准攜帶武器,遵守交通規則」,目前人們看到的是複製品,原件被保存在毗鄰的查理檢查站博物館裡。查理檢查站也是柏林倍受歡迎的景點之一。運氣好時,會看到扮成美國或前蘇聯士兵的人與遊人照相留念(要收費!2歐元)。街頭的一角還有一個臨時搭建的黑匣子,裡面是關於冷戰時期的多媒體展覽。
2.查理檢查哨博物館(Museum 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
門票:12.5歐元
查理檢查哨博物館(Museum 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座博物館,又稱柏林圍牆博物館。博物館名稱來自於查理檢查哨。查理檢查哨博物館展示冷戰時期成功逃離東德的人們的照片和記錄,以及用來逃出的工具。查理檢查哨博物館開業於1962年。
3.彼得·費希特爾紀念碑(Peter Fechter)
彼得·費希特爾(Peter Fechter,1944年1月16日-1962年8月17日,一譯彼得·菲查、彼得·菲赫特、彼得·費克特、彼得·凡西特、彼得·費查),是修建柏林圍牆之後第一個被擊斃的脫東者。
事件發生在建造柏林圍牆的翌年。當時是18歲的彼得·費希特爾是建造圍牆的工人。他想和居住在西柏林的姐妹一同生活,於是決定利用在修築隔離牆時翻越柏林圍牆,企圖投奔到西柏林。費希特爾和他的朋友Helmut Kulbeik計劃先藏在Zimmer街(Zimmer Straße)附近的一個木匠工作室(離牆很近),在觀察邊境警衛後從窗戶跳到主牆和另一條已經開建的平行圍欄之間的「死亡地帶」(death-strip)中。他們又穿過「死亡地帶」,翻過2米(6.5英呎)高並且上面有鐵絲網的柏林圍牆,到達查理檢查哨附近的西柏林。但是兩人被東德的警衛發現並被槍擊,他的朋友順利地翻越了2米高的圍牆成功逃到西德柏林,但還在牆上的費希特爾在數百名目擊者注視下被打中骨盆,但他沒有死亡,西柏林的目擊者(包括記者)都看到了他掉在靠近東德的「死亡地帶」。雖然他又爬回到靠近東柏林鐵網圍籬邊求救,卻沒有得到任何一方的醫療救助。之後,西柏林民眾有人說「做點什麼吧!」,西德的員警便向費希特爾投放了急救包,但是沒有幫助。東德警衛、在查理檢查哨工作的士兵,包括記者在內的群眾,只能看著他逐漸虛弱無法做任何事情,直至死亡。在一小時後費希特爾因出血過多死亡,有數百西柏林民衆自發性走到一起示威,齊聲怒罵對面的東德是「殺人犯!」。
事件之後,西德的一方附近立起了十字架。耶魯大學的男聲合唱隊「耶魯俄羅斯合唱隊」(Yale Russian Chorus)受到當時西德柏林市長維利·勃蘭特的招待。事件的第二周,他們在現場附近歌唱了莫劄特作曲的聖歌《聖體頌》。一年後,勃蘭特在現場獻上花環。
4.圍牆之路(Mauerweg)
圍牆之路(Mauerweg),即是原來柏林圍牆之地方,才恍然大悟,原來柏林圍牆並不厚,而且圍牆不是在路中央,一邊一半,而是一定在路之一邊,就是說這道路要不是屬於西柏林就是屬於東柏林。
5.恐怖地形圖(Topographie des Terrors)
地址:Niederkirchnerstrasse 8, Berlin, Germany
開放時間:每日10點至20點 或至天黑,12/24、12/31、1/1不開放
在柏林市中心離波茨坦廣場不遠處有一段保存完好的柏林牆。這裡也是柏林最受歡迎的景點和紀念地——「恐怖地形圖」文獻中心(Topographie des Terrors)。
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這裡是納粹秘密國家員警(Gestapo蓋世太保)的總部和黨衛隊(簡稱SS)及其下屬保安服務處(簡稱SD),以及自1939年起黨衛隊國家安全部(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的所在地。目前這裡還可以看到部分當年建築的殘餘。
1961年至1989年間存在的柏林牆也從這裡經過,目前這段保存相對完好的柏林牆成為了歷史文物。柏林牆下有常年露天特別展。目前展出的主題是「1933,柏林走向獨裁之路」。
6.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
地址:Mühlenstraße, 10243 Berlin
交通:輕軌乘坐S3/S5/S7/S9/S75路至Ostbahnhof站,出站後沿施普雷河向東步行300米即可抵達
1961年8月,為隔離西柏林同柏林東部地區和東德地區而建造,柏林牆成為東西方冷戰的標誌。1989年柏林牆倒塌及1990年德國統一之後,柏林牆被一段段拆除。分離期間,彩色裝飾畫家和藝術家以牆代紙,柏林牆西側一面曾是倍受青睞的做畫場所。柏林牆倒塌後,一些著名的噴畫藝術家在長期保留牆段的東側一面作畫,誕生了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相比于位於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廣場附近Niederkirchnerstraße和北火車站Bernauer Straße的兩處柏林牆來說,位於柏林東火車站(Ostbahnhof)和奧伯鮑姆橋之間被稱作東邊畫廊的這段柏林牆則更有了濃重的藝術氛圍。
1990年,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在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正式開放,來自21個國家的120位國際藝術家被邀請至此,在這段留存下來的柏林牆段上塗鴉,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處露天塗鴉景觀。
東邊畫廊是現存于柏林市內三段柏林牆中最長(1.316公里)、最著名的一段,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各國藝術家在牆上創作了不同主題的塗鴉繪畫。兩面都有畫,靠馬路的這面是精髓,靠河的那一面就是比較普通的塗鴉。
牆上最多人攝影、最著名的,應該就是一幅畫家弗魯貝爾創作、名為「我的上帝,助我在這致命的愛中存活」的塗鴉,這幅圖畫的是東德成立30周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問東德時,和領導人昂納克的「社會主義兄弟之吻」,這幅頗具衝擊力且富含深意的畫作反映出冷戰時期的藝術家對政治與人性的深刻思考。還有Gunther Schaefer的「祖國」,Gerhard Lahr的「柏林-紐約」等作品。
除繪畫外,牆上還有許多市民及遊人寫下的標語,內容千奇百怪,其中不乏有意思的中文口號,有興趣的話可細細發掘。
畫廊西側原屬於西德部分的牆面塗鴉作品更為精美,東側牆上的繪畫則相對粗糙,景點附近還有很多售賣相關紀念品的小攤以供遊覽。
7.柏林牆紀念地及文獻中心(Bernauer Straße)
地址:Bernauer Straße 111, 13355 Berlin Mitte
交通:搭S-Bahn 在Berlin Nordbahnhof站下車即到。
網址:http://www.berliner-mauer-gedenkstaette.de/de/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週一休館
柏林牆紀念地是對德國分裂及分裂時期歷史的一段痛苦回憶。
位於柏林輕軌北火車站(Nord Bahnhof)和地鐵伯恩瑙大街站(Bernauer Straße)之間是前東西德分裂期間的邊界線,這裡保留了一段帶有隔離帶和崗亭的柏林牆,可以讓參觀者實地觸摸到歷史實物,可以上去樓頂俯瞰實際之柏林圍牆遺址。
這裡曾是一片無人區和死亡之地。如今地面上鋪了草坪,水泥的柏林牆和生了鏽的金屬架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之下呈現出一片祥和肅穆的氣氛。低下頭,你會發現有記錄著逃亡被俘或殞命於此的逃亡者名字的地磚,空場上有德英雙語的文字說明和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面對一夜間豎起的柏林牆,從當時柏林人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神中和不惜代價以跳窗或奪路而逃的行動中可以讓人感受到當一個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時所帶來的悲哀。
於2010年5月正式建成開放的文獻中心辦有常年展,以大量照片、文獻和實物,以時間和空間為兩條主線,介紹了納粹時期第三帝國的這段歷史。展覽為德英雙語。
在1961年8月15日,在柏林圍牆修建的第三天,當時柏林圍牆還只是一個雛形,僅僅是鐵絲網之路障,它還没有變成後來3.6米高、的混凝土牆,19歲的東德國家人民軍士兵康拉德·舒曼(Hans Conrad Schumann)頭上戴着鋼盔,身上還背着長槍,便跳躍過了當時低矮的鐵絲網邊境,進入西柏林。這一瞬間被當時在場之西方媒體記者抓拍到,此事也成為了冷戰期間西方用來廣為宣傳的樣本。他也是第一個越境的邊境守衛。這個畫面在很多明信片上跟塗鴉上都可以看見。而拍下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是彼得·雷賓(Peter Leibing),當時也才有20歲,之後獲得了美國Overseas Press Club1961年攝影大獎。在柏林當年舒曼越界的Bernauer Strass,高高豎立起了舒曼飛身一躍的雕像,以做紀念,此地也成為了熱門之旅遊點。
在紀念地的馬路對面是於2009年建成的遊客中心。中心的展覽詳細介紹了1961年到1989年之間有關柏林牆的歷史和柏林作為被分裂的城市的生活情況。
目前所能看到的和解教堂建於2000年。其前身建於1894年,因處於死亡帶上於1985年被炸毀。新建的教堂為土木結構,設計感極強,榮獲了2011年歐洲優秀土建築獎。
二、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
1.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
地址:Alte Potsdamer Straße 7,10785 Berlin
交通:地鐵U2線和輕軌S1、S2線到Potsdamer Platz站。
門票:克爾霍夫大樓觀景台票價6歐元。
波茨坦廣場二戰前是德政府機構集中地和娛樂中心,同時被譽為歐洲最繁忙的市內交通樞紐,也是歐洲第一個交通紅綠燈的誕生地。二戰中嚴重被毀,戰後位於東西柏林分界牆之中間線上,成為一片荒地。1990年德統一後開始重建,當時被稱作歐洲最大的工地,計劃建設現代化辦公大樓和商業設施,佔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將波茨坦廣場建成為集中體現柏林作為歐洲及世界大都會風貌的交通、商業及娛樂中心。德國及世界許多著名大公司均爭相在波茨坦廣場投資,使波茨坦廣場成為了新伯林的市中心。
現代柏林很有活力的地方,其引人注目的建築集餐館、購物中心、劇院及電影院等於一身,使它不僅吸引著觀光的遊客,也吸引著柏林人經常到此一遊。波茨坦廣場的水景觀由3部分組成:
一是索尼中心(Sony-Center)大樓前帶有噴泉的水景觀。小孩子尤其喜歡來這裡觀看噴泉水柱四濺;二是戴姆勒城(Daimler-City)大樓前的人工湖。湖內鴛鴦戲水、金魚遊動,路過遊人無不留連歇足;三是柏林電影節「電影宮」前的階梯狀水流,水流上與人工湖、下與水泵相連。
2.索尼中心(Sony Center)
索尼中心(Sony Center)是德國柏林波茨坦廣場的建築,完成於2000年,七幢大樓環抱成圈,中心區上方是著名的富士山式的穹頂,到了夜晚,穹頂在燈光的照射下,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座矗立在高樓上的彩色富士山。這裡在二戰前曾是繁華的市中心,戰後荒廢多年,兩德統一後重新開發。由赫爾穆特·雅恩(Helmut Jahn)設計,造價 7.5億歐元,2008年2月索尼公司以低於6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摩根史坦利等。
索尼中心包含商店、餐廳、會議中心、酒店客房、豪華套房和公寓、辦公室、藝術和電影博物館、電影院、IMAX劇場、一個小版本的LEGO land和「索尼風格」商店。免費Wi-Fi連接可供所有遊客使用。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期間,該中心還設置了大型電視螢幕,為坐在中部大開放空間的觀眾播放比賽。
3.鐵路塔(BahnTower)
鐵路塔(BahnTower)是一座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波茨坦廣場東部的建築,毗鄰索尼中心,占地220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103米,樓高26層[1] 。它建於1998年至2000年間,由德裔美籍建築師赫爾穆特·揚(Helmut Jahn)設計,並由豪赫蒂夫股份公司和鹿島建設株式會社建造。目前,鐵路塔是德國鐵路的控股公司位於柏林的總部。
4.Arkaden購物走廊(Potsdamer Platz Arkaden)
波茨坦廣場Arkaden商場(Potsdamer Platz Arkaden)位於柏林市的新核心地段。商場位於波茨坦廣場上,是一個三層玻璃頂的購物走廊,由明星設計師Renzo Piano設計。這裡有140家商鋪,銷售衣物、鞋帽、設計工藝品等等。商場周圍還有影院、音樂廳和一家賭場。
波茨坦廣場的Arkaden購物廣場2層的Caffè e Gelato是柏林最好吃的冰淇林店。這裡人氣超旺,侍者托著堆得高高的霜淇淋穿行在顧客中,令人產生一種擋不住的誘惑,愛吃甜食的你一定不能錯過。
5.明星大道(The Stars' Boulevard)
在這大道上可以遇見明星。但要仔細在地上找,才能找到自己心儀之明星。啥??在地上!!不是!!地上只是名字,找到名子後,站在地上指定之地點(有星星符號之地方),從鏡頭中即可看到自己與明星之合照。原來是虛幻的。滿足一些人吧!!此大道在2010年9月10日的電影節頒獎典禮上揭幕。 每年都會有7至10名被添加到明星大道 ,因此這是一個不斷會增長的紀念碑。
7.柏林圍牆原址
因這裡也曾經是死亡地帶,當然也有柏林圍牆原址,圍牆已經被切割成一塊塊的,有英、德文說明,被放置在當初經過這個廣場的柏林圍牆原址。
三、維滕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
1.維滕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
維滕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是德國首都柏林西部Schöneberg區的一個廣場。開闢於1889年到1892年,得名於1814年在維滕貝格附近戰勝拿破崙。維滕貝格廣場是主要商業街陶恩沁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的終點。陶恩沁恩大街得名於普魯士將軍陶恩沁恩。在冷戰時期,它和附近的選帝侯大街構成西柏林的商業中心。陶恩沁恩大街和選帝侯大街這一帶被稱為「新西部」,向東北方向延伸大約三公里長。事實上,陶恩沁恩大街由於商店集中,相比而言更為繁華。大街中段的雕塑「柏林」,表現冷戰時期該市的分裂特徵。
2.卡迪威百貨大樓(Kadewe)
地址:Tauentzienstraße 21-24, 10789 Berlin Schöneberg
這是德國最著名的商場,購物面積達6萬平方米,是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商場全名西方大百貨(das Kaufhaus des Westens),簡稱卡迪威。卡迪威早在1907年就開業了,彼時就以國際知名奢侈品牌和高端產品揚名於外。卡迪威的美食也為人稱道。整個第七層是餐廳集中的地方。
1907年,商務顧問阿道夫.揚道爾夫(Adolf Jandorf)在毗鄰柏林高雅西區邊緣的Wittenbergplatz廣場邊的tauentzienstraße大街上建立了卡迪威百貨大樓。作為一家老店,避免不了激烈的競爭,而每次KaDeWe總能在潮流變化時領先一步。在保留其悠久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如今的KaDeWe不僅具有極為豐富多樣的商品,而且更是服務和陳設方面的領潮人。
1907年,商務顧問阿道夫.揚道爾夫(Adolf Jandorf)在毗鄰柏林高雅西區邊緣的Wittenbergplatz廣場邊的tauentzienstraße大街上建立了卡迪威百貨大樓。作為一家老店,避免不了激烈的競爭,而每次KaDeWe總能在潮流變化時領先一步。在保留其悠久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如今的KaDeWe不僅具有極為豐富多樣的商品,而且更是服務和陳設方面的領潮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