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經12月31日的跨年活動後,2016年的第一天當然是睡到自然醒,因為今天只有一個行程~參觀博物館。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之所以被稱為島,是因為這塊區域周圍剛好被施普雷河(Spree)所包圍,形成一個如牛角般形狀的市區內島稱為施普雷島(Spreeinsel),柏林所有博物館都由此發展而來,也是柏林的旅遊重點。島上的老博物館(Altes Museum)、新博物館(Neues Museum)、老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博多博物館(Bodemuseum)共同組成了一組聞名世界的建築群,自1999年起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博物館島周圍的水溝蓋相當有趣,中央是這兒的著名地標,還畫上了箭頭指示方向,不過水溝蓋應該是可以轉動的吧?!不知道這方向正不正確。

IMG_20160111_52.jpg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個大圓頂明顯的詮釋了這一特點,它的圓頂將原本很高的教堂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圓潤豐盈的感覺。從建築外型上,它仿照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由於柏林大教堂是要收門票的,所以我們並沒有入內參觀。

IMG_20160111_53.jpg 

在柏林大教堂前的柏林宮廷廣場(Schlob Platz)上,隔著馬路的另一側就是漢堡盒(Humboldt Box),漢堡盒是一個臨時的展示中心,主要是用於向大眾介紹漢堡盒旁空地的未來規劃~城市宮殿計畫(City Palace Plan),主要是將此處作為博物館島以及洪堡大學的延伸。

IMG_20160111_54.jpg 

在漢堡盒正對面的就是老博物館(Altes Museum),外觀上Karl用了18根高87公尺之古希臘的愛奧尼亞式(Ionic)廊柱作為門面,一字排開,氣勢不凡,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入口前是樂趣花園廣場,光是外觀的氣勢就讓人為之震撼,是古典主義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大門左右各有一男女騎馬雕像,右邊之雕像是亞馬遜河的女人戰鬥(Kämpfende Amazone/Fighting Amazonian Woman),由 August Kiss 所製作,它顯示了亞馬遜女人的企圖抵擋的豹子的攻擊;左邊之雕像是與獅戰鬥者(Löwenkämpfer),由Albert Wolff所完成,它顯示了一個揮舞著長矛騎在馬背上的人殺了獅子的雕像。

IMG_20160111_55.jpg 

老博物館的後方就是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外觀上,形狀像一個羅馬神殿,座落在三層樓高之基坐上,周圍全是希臘神殿式之列柱所圍繞。不僅如此連庭院周邊也全都是希臘神殿式之列柱。在樓梯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希臘神話中之雕像,他們是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及俄刻阿尼得斯(Oceaniden/Oceanid)(水神)。上到第2層樓梯則是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的騎馬銅像。

IMG_20160111_56.jpg 

老國家藝術畫廊旁邊就是新博物館(Neues Museum),這是為分擔老博物館藏品壓力而於1843年至1859年建造。照片中新博物館前面長長的排隊人龍,其實是為了排隊購買參觀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門票的,不過新博物館的參觀者也不少,只不過購票處是在另一側而已。

IMG_20160111_57.jpg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佩加蒙博物館,我們兩是從新博物館門口前開始排起的,還沒進入照片中的圍欄中,當我看到圍欄入口站著再排兩個小時的牌子時,真的是一陣寒意上心頭啊!不過我們後面還有不斷增加的人潮,所幸心一橫、繼續排隊。由於排隊實在是太無聊了,所以我三不五十跑到前面觀察博物館是採用怎樣的放行策略,仔細觀察後,原來這博物館是總量管制,館方人員拿著計數器計算有多少人出館,每隔一段時間放20~30個人進館,許先生說這樣很好啊,至少入館參觀時會有比較好的品質。

等待時我偶爾會看到有人拿著黃色的票想要直接闖關,結果在門口被館方人員擋了下來,我猜那是博物館聯票,聯票只有包含博物館參觀,可是沒有快速通關的。

IMG_20160111_58.jpg 

排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們終於買到票了,OH Yeah~終於進到室內、不用在外面吹風了。

IMG_20160111_59.jpg 

博物館的館藏在二、三樓,爬上二樓階梯後,右手邊就是壯麗的伊什塔爾門(The Ishtar Gate),這是是巴比倫城市內的是第八個門,曾被視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直到公元6世紀為亞歷山大燈塔所取代。西元前約575年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命令在城市的北邊建了此門,這座城門供奉巴比倫女神伊絲塔,藍色琉璃瓦,上面交替排列著「怒蛇」(龍)和原牛浮雕。在這門前方是巴比倫的遊行大街(The Processional Way, Babylon),走道兩旁貼滿了藍色的琉璃石,置身此地,讓人不禁想像古巴比倫時期打了勝戰後、軍隊從遊行大街進入城門的浩蕩氣勢。

IMG_20160111_60.jpg 

穿過伊什塔爾門,就可以看到另一座米利都市場大門(Market Gate of Miletus),米利都(Μίλητος)是位於安納托利亞西海岸線上的一座古希臘城邦,靠近米安得爾河口,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米利都被用作一個與威尼斯進行貿易的港口,後來港口淤塞,城市被廢棄。米利都的市場大門,可追溯至公元120年,約有17米高、29米寬,結合希臘拱形大門元素、羅馬外觀元素和建設傳統。Audio Guide介紹這大門有60%都是真跡,在大型的古代建築中,實屬難得。德國考古人員於修補時,為了怕大門垮掉,用了鋼筋加以支撐,所以在二次大戰的空襲下,能夠保持完好,但也許正是因為在古代建築中加入了現代的材料,米利都市場大門在近年出現了些龜裂,也許不久後又要封館進行修復了吧。

IMG_20160111_61.jpg 

大門前方的地板上,是米利都某戶大戶人家餐廳地板的馬賽克拼貼裝飾,至於為什麼地板上是這這個奇怪的倒T字形,這是因為擺設餐桌的地方看不到地板,所以就不拼貼省得費工啦!

在米利都市場大門的正對面是哈德良神殿的部份遺跡,但等我在整理照片時才發現,我跟許先生居然都沒有拍下這座神殿ㄟ!這真是太神奇了...至於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佩加蒙祭壇(The Pergamon Altar),由於博物館正在整修、封閉了部分館藏,所以這趟我們無緣了.....

IMG_20160111_62.jpg 

三樓主要是一些中東地區的收藏品,其中最令我讚嘆的就是伊斯蘭的祈禱祭壇,由於伊斯蘭禁止使用任何意象的東西作為裝飾,因此發展出各種阿拉伯文的草寫、藝術字體,作為伊斯蘭建築上的主要裝飾;這兩個祈禱棋壇周圍就是以阿拉伯文書寫的可蘭經經文,像是極具藝術性的幾何圖形。

IMG_20160111_63.jpg 

三樓還有一件令人讚嘆的遺跡~穆薩塔宮殘牆(Mshatta facade),穆薩塔宮殘牆果還在原地是被認為可以獨立進世界文化遺產,這堵殘牆是當時的土耳其蘇丹贈送給德國皇帝的生日禮物。這個殘牆的廢墟在約旦首都安曼以南約30公里的位置,據說還有部分還在約旦安曼。展示在博物館內的是的一個邊長為144米,中央57米長的內庭院方形底座。穆薩塔宮可能在哈裡發瓦利德時代開始建造(743-744)。哈裡發被暗殺時候並沒有完工,不久以後毀於地震。

殘牆雖然只有一個顏色,但卻利用深淺不同的雕刻描繪出花、草、動物、幾何等各種造型,而且沒有一處是重複的,真的很厲害。

IMG_20160111_64.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馬蜂窩)

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
地址:Museum Island Bodestraße, 10178 Berlin
交通:地鐵U6 Friedrichstraße站,城鐵S1, S2, S25 Friedrichstraße站或S5, S7, S75 Hackescher Markt站
門票:博物館島聯票18歐,優惠價9歐;各個博物館票價:老博物館10歐,新博物館12歐,老國家美術館12歐,佩加蒙博物館12歐,博多博物館12歐 (各博物館優惠價皆為半價,上網訂購可節省一歐);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可免費參觀,3天博物館PASS(可連續3天參觀柏林市內近60家博物館):成人24歐,學生、兒童優惠價12歐
網址:http://www.museumsinsel-berlin.de
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之所以被稱為島,是因為這塊區域周圍剛好被施普雷河(Spree)所包圍,形成一個如牛角般形狀的市區內島稱為施普雷島(Spreeinsel),柏林所有博物館都由此發展而來,也是柏林的旅遊重點。博物館島在柏林市中心,包含老博物館(Altes Museum)、新博物館(Neues Museum)、老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博多博物館(Bodemuseum)共5個博物館,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組聞名世界的建築群,自1999年起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們都是柏林公立的博物館,屬於普魯士文化基金會的一部分,主要展出考古藏品和19世紀的藝術品。在博物館的總體規劃中,博物館島將成為一個整體,幾家博物館將相互合作重新分配藏品,並集中展出所有博物館的藏品,2008年還將建成整個博物館島的總入口,它同時也將是諮詢中心、博物館紀念品商店、餐廳、咖啡館和特別展覽廳。
施普雷河(Spree)是德國河流,是哈韋爾河的左支流,全長403公里,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在柏林市的施潘道區注入哈韋爾河,發源於勞西茨山北麓,向北流經寛闊的沼澤,形成許多湖泊,在柏林地區滙入哈韋爾河。春季為洪水期。科特布斯附近年平均流量12米3/秒。呂本以下153公里可通航。沿河主要城市有科特布斯與柏林。
這個小島街道整潔,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島上的主要建築基本上都是博物館。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最為著名,收藏的大型硬代建築物部分最具盛名,如希臘佩加蒙神廟的祭壇、西元前二世紀左右的小亞西岸密列特的市集大門和巴比倫的依舒塔爾城門。
1.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
舊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可以追溯到威廉四世(William IV),由Friedrich August Stüler,於1841所設計,設計了一個Aufgesockelten羅馬神殿附加後殿式的建築,有一個巨大的外部樓梯間和華麗的內部樓梯。最初旨在建造一座「科學家的殿堂」,建設遲至1866年才開始,約翰·海因里希·施特拉克(Johann Heinrich Strack)建設管理, 在1876年3月,國家畫廊開幕。外觀上,形狀像一個羅馬神殿,座落在三層樓高之基坐上,周圍全是希臘神殿式之列柱所圍繞。不僅如此連庭院周邊也全都是希臘神殿式之列柱。
在樓梯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希臘神話中之雕像,他們是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及俄刻阿尼得斯(Oceaniden/Oceanid)(水神)。上到第2層樓梯則是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的騎馬銅像。而其基座之4角落,也各有一雕像。
這座雄偉的博物館中陳列著來自19世紀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藝術品,從古典主義到分離主義。最無以倫比的是陳列品與博物館建築整體的完美融合:整座建築於1867到1876年間在Heinrich Strack的帶領下由August Stüler設計完工。如今,這裡陳列著來自那個世紀的最精美絕倫的一批油畫和雕塑作品。因此,在這座建築裡轉上一圈可以說就飽覽了一場19世紀藝術和建築精髓的視覺盛宴。
2.老博物館(Altes Museum)
柏林老博物館建於1823-1830年,是柏林的第一座博物館。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的嘔心瀝血之作。外觀上Karl用了18根高87公尺之古希臘的愛奧尼亞式(Ionic)廊柱作為門面,一字排開,氣勢不凡,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入口前是樂趣花園廣場,光是外觀的氣勢就讓人為之震撼,是古典主義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大門左右各有一男女騎馬雕像,右邊之雕像是亞馬遜河的女人戰鬥(Kämpfende Amazone/Fighting Amazonian Woman),由 August Kiss 所製作。它顯示了亞馬遜女人的企圖抵擋的豹子的攻擊。左邊之雕像是與獅戰鬥者(Löwenkämpfer),由Albert Wolff所完成,它顯示了一個揮舞著長矛騎在馬背上的人殺了獅子的雕像。一樓帶天窗的圓形大廳,周圍環繞著20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撐一個畫廊。像是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 館藏皇家藝術品,底樓展出雕塑、武器、金銀首飾等從基克拉澤斯文明到古羅馬時代的古希臘藝術和文化史藏品。前面廣場是快樂花園(Lust garden)則與柏林大教堂共用。
這裡常年舉辦「老博物館中的新古典藝術」展(帶皇家黃金寶庫的作品集),囊括了出自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和雕塑作品。重新翻修的主樓裡陳列著石塑雕像、銅合金製成的塑像、雕飾花紋、花瓶以及出自古希臘時期的黃金飾品和銀器。凱撒大帝、克麗奧佩特拉的畫像、豪華石棺、馬賽克圖案、濕壁畫以及埃及木乃伊像則讓人聯想起古羅馬時期。而館內收藏的精髓,也就是伊特拉斯坎藝術作品,則只有在整座建築整體翻修完工後參觀者才有機會一睹其風采。
3.博多博物館(Bode-Museum)
博物館的設計是由建築師Ernst von Ihne並於1904年完成。最初叫做皇帝弗里德里希博物館(Kaiser Friedrich-Museum),1956年為慶祝它的第一個館長,更名為威廉·馮·博多(Wilhelm von Bode)博物館。外型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宏偉的圓頂和大廳橫跨在施普雷河上。從2006年10月開始,博物館島上的博多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公眾面前。博物館主體為醒目的三翼結構,位於博物館島的最北角,緊鄰施普雷河,看上去就如同一艘破水而出的大船。
原擬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博物館,現在博物館裡有三個國際級別的藏品系列在靜候參觀者:雕塑系列(從中世紀早期到18世紀前期的塑像)、拜占庭藝術博物館(西元3世紀到15世紀期間西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藝術)和錢幣陳列廊。此外這裡還有一個兒童藝術畫廊。
拜占庭藝術博物館的亮點有來自羅馬的古希臘羅馬晚期的石棺和石棺殘片、東羅馬時期的雕塑品以及昂貴的象牙雕刻品和出自拜占庭宮廷藝術的馬賽克聖像。在錢幣陳列室的大量藏品中,參觀者能找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錢幣、伊斯蘭東方風格的錢幣和來自歐洲中世紀的硬幣。雕塑藏品系列會帶領遊客經歷一場從中世紀早期到18世紀初期的造型藝術之旅,而在兒童藝術畫廊,年紀最小的參觀者則能依照自己內心的渴望去親自體驗博物館各種不同的主題。
4.新博物館(Neues Museum)
為分擔老博物館藏品壓力,柏林新博物館建於1843年至1859年,在二戰的轟炸中受損嚴重成為一片廢墟,東德又無力重建,直至德國統一,才由英國建築家大衛契普費爾德(David Chipperfield)設計重建工程。2009年重新開放後作為埃及博物館和莎草紙展覽,展品包括著名的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妻子奈費爾提蒂的半身像,以及阿蒙霍特普四世時期的其他藝術品。此外新博物館也展出史前史、古代史和石器時代等的出土文物。
參觀者能親自體驗歷經千年的古代歷史,從遠東到亞特蘭大、從北非到斯堪的納維亞。歐亞史前文化和古代文化從舊石器時代到中世紀盛期的發展歷史在這裡得到展示,展示範圍之廣、陳列品數量之多,都是從前的規模所不能企及的。
像納夫蒂蒂半身塑像、埃及博物館的阿瑪納藝術品系列以及紙莎草藏品這樣的傳奇性考古珍品和原始社會時期和古代博物館世界聞名的陳列品,比如Le Moustier發現的尼安德特人顱骨,還有海恩裡希·施裡曼發現的特洛伊古代文物,共同勾畫了一幅無以倫比的人類歷史早期全景畫卷。
當然,建築物本身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它於1841到1859年間由Friedrich August Stüler設計建造;2003年起在英國建築師David Chipperfield的帶領下經歷重建,使博物館主體融入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築語言。如此一來,Stüler式古典主義晚期的繁密風格和Chipperfield嚴謹的結構元素就形成了耐人品味的對比。
5.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推)
佩加蒙博物館是由阿爾弗雷德·曼塞爾(Alfred Messel)和路德維希·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從1910年至1930年。花了二十年才建成,是博物館島上最年輕也是最大的建築,主要是因為旁邊之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已經無法再容納德國在世界各地所掠奪的文物。因有佔據整個大廳之之佩加蒙祭壇(The Pergamon Altar)而命名為佩加蒙博物館。
這座雄偉的博物館建築內容納著三座博物館:帶有建築禮堂和雕塑陳列的古希臘羅馬藝術品博物館;亞洲前期博物館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此外,古希臘羅馬錢幣藝術寶庫也於自2009年10月起再次對外開放,展出了來自錢幣陳列室的部分錢幣。
在所謂的「博物館島大師計畫」的框架內,佩加蒙博物館開始了逐步修繕工作。此外,它還將和老博物館、新博物館以及博多博物館一道組成「考古學林蔭道」,讓參觀者能在這個考古珍品寶庫中自由漫步。
鎮館三寶:
*佩加蒙祭壇(The Pergamon Altar),來自古希臘,於古代的收集館(the Antiquity Collection, Museum)。佩加蒙祭壇是在上半年公元前2世紀佩加蒙王國(西元前180—160,位於現今土耳其境內)在位期間王歐邁尼斯II (Eumenes II)在小亞細亞古城衛城(Acropolis)的梯田上所建的一個巨大的建築。為祭拜宙斯及雅典娜所建的祭壇。這座巨大的希臘時期建築,1902年被德國搬到柏林,為了能容納須建造一座規模十六公尺高的展示廳。
*米利都市場大門(Market Gate of Miletus),來自土耳其,於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 Museum)內。它始建於西元2世紀的米利都,在10世紀或11世紀的大地震中遭到破壞。 在20世紀初,它被挖掘、重建,並放置在德國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館裡陳列。
*伊什塔爾門及巴比倫的遊行大街(The Ishtar Gate and the Processional Way, Babylon),來自伊拉克,於近東博物館(Near East Museum)內。伊什塔爾門(The Ishtar Gate)是巴比倫城市內的是第八個門。它建於西元前約575年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的命令,在城市的北邊建了此門。
6.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地址:Am Lustgarten, 10178 Berlin
交通:地鐵U2、U5、U8 Alexanderplatz站;城鐵S5、S7、S9、S75 Hackescher Markt站;公車100和200路Am Lustgarten站
門票:7歐元
網址:http://www.berlinerdom.de
地上建築有4層,主塔高達114米,內部裝飾奢華。地面建築一共4層可容納500人左右,裡面還停放著德國的諸位皇帝以及皇后,登頂可欣賞全城美景。
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教堂,作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宗)的大教堂與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相抗衡。這座教堂始建於1894年,1905年建成。 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親自參加了該教堂的開幕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直到1993年。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後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2005年2月10日,為紀念柏林大教堂建成100周年,德國郵政發行了一枚面值0.95歐元的紀念郵票。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個大圓頂明顯的詮釋了這一特點,不同于哥特教堂的尖屋頂,它的圓頂將原本很高的教堂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圓潤豐盈的感覺。從建築外型上,它仿照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為曾經作為王室的專用教堂的關係,與那些外表華麗內飾簡樸的哥特式教堂不同,柏林大教堂的內飾極其華麗甚至達到了浮華的程度。它的室內金碧輝煌,裝飾著線條複雜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畫,甚至柱頭都是鍍金的。
教堂可以容納500人左右。地上建築有4層,最高處高達114米。
教堂中最令人難忘之處是高達74米的穹頂,以西裡西亞沙岩製成,並由安敦·馮·維訥(Anton von Werner)設計,飾以耶穌登山傳福音的鑲嵌畫;遊客可以登上270級臺階,一直上到拱頂部分進行參觀,但是需要另外收取費用。
一層停放有95個豪華石棺,全部屬於霍恩措倫王室成員,其中包括德國皇帝弗裡德里希三世(腓特烈三世)(Kaiser Friedrich III,1831-1888)、選帝侯約翰·西塞羅(Kurfürsten Johann Cicero,1455-1499)、大選帝侯(Des Groben Kurfürsten)、弗裡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及其夫人Dorothea von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1636-1689)、普魯士第一位國王弗裡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及王后索菲·夏洛特·馮·漢諾威(Sophie Charlotte von Hannover,1668-1705)等人的靈柩。主聖壇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
教堂的二層的模型展示了柏林大教堂在各個時期的不同樣式以及當時的設計方案。樓梯牆壁上的照片記錄了教堂在二戰時被轟炸和損毀的情景。
7.漢堡盒(Humboldt Box)
漢堡盒(Humboldt Box)是一個未來的博物館,位於柏林宮廷廣場(Schlob Platz),它始建2011年6月,是各5層樓高臨時展覽空間和觀景平台。這個構想來自一個類似的結構在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上之遊客箱(Visitor Box on Stilts)。
8.宮殿橋(Schloss Bruecke)
施洛斯橋(宮殿橋)(Palace Bridge/ Schloss Bruecke)橋上左右各有4座共計8座之古希臘時期神話中的人物雕像。雕像支柱是老式的白色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所有的8組雕刻在1845年至1857年完成。它被認為是柏林最美麗的橋了,是為了紀念及反對拿破崙戰爭。橋的設計是由柏林最大的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設計於1824年。其他8座雕像則由另外8位藝術家分別完成。
橋之4個角落雕像是勝利女神(Nike)教導一年輕戰士,從教導、加冕、支持及死亡之4個階段:女神教導傳說中英雄男孩英勇歷史(埃米爾·沃爾夫(Emil Wolff,1847),女神替英勇戰士加冕皇冠(弗里德里希·德雷克(Friedrich Drake,1857),女神支持一個受傷的戰士(路德維希(Ludwig Wichmann),1857年),女神扶持著倒下的英雄到奧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August Wredow,1841-57)(手拿金色樹枝的那位)。
橋之中間4個雕像是頭戴頭盔之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在教導戰士戰爭之藝術、授與、帶領及保護戰士:女神雅典娜教導戰士投擲矛的藝術(赫爾曼(Hermann Schievelbein),1853),女神雅典娜為他的戰士第一次戰鬥授與武器(海因里希·默勒(Hermann Schievelbein),1846-1850年),女神雅典娜帶領戰士在戰鬥中(阿爾伯特沃爾夫(Albert Wolff),1853),女神雅典娜在旁邊保護戰士,當戰士在攻擊敵人時(古斯塔夫·布拉斯(Gustav Bläser),1854)。

橋之欄杆是由卡爾親自製作,由鑄鐵管件連接,以海洋及神話為主題。有海馬、 海豚等。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