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參觀霍夫堡的重頭戲終於來囉~約瑟夫廣場(Josefsplatz)!廣場周圍有必看的奧地利國家圖書館(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與奥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約瑟夫廣場上的當然就是約瑟夫二世的雕像。約瑟夫二世的外表集中了母親瑪麗婭·特蕾西婭和父親弗朗茨一世雙方的優點,他舉止瀟灑相貌英俊,執政初期皇帝眼睛的寶藍色成為維也納最摩登的流行色彩。就是這個曾讓奧地利無數貴婦淑女仰慕傾心的皇帝,當他以49歲壯年突然離世時,在他的國土上下籠罩的不是悲哀而是慶倖。無論何時何地改革者總是少數先驅,這個奧國皇帝在推行被稱之為約瑟夫主義的改革措施期間,惹來舉國上下強烈抵制,同時與教會惡交。面對四面楚歌的局面,約瑟夫皇帝曾發出感慨:能給我公正評價的只有後人。他的兄弟利奧波德二世繼承皇位後,在一片反對改革的聲浪中,匆忙宣佈放棄約瑟夫主義,那時他的屍骨未寒。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就是雕像正後方那一棟,入口處就在左手邊。

IMG_20151226_35.jpg 

買好票我們要進去參觀囉!Audio Guide不包含在門票內,裡面只有國家圖書館歷史、建築與壁畫的解說,關於圖書館內展示的超珍貴書籍,得要自己慢慢看解說牌上的文字。

IMG_20151226_36.jpg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號稱世界十個最美的圖書館之一,圖書館是霍夫堡皇宮的一部份,原是用來收藏皇家宮廷圖書館的全部藏書,之後由當時命令修建圖書館的卡爾六世決定開放公眾使用。我們剛進門就遇到一度新人在拍婚紗照,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裡太安靜了,攝影師並沒有要求新人擺出深情相望、擁抱等姿勢,兩人就這樣站的直挺挺的拍照。

IMG_20151226_37.jpg 

這個圖書館是一個長方形的房間,巴洛克風格的彩繪是丹尼爾·格蘭創作於1730年,正中央是個彩繪豐富、色彩斑斕的穹頂,穹頂以戰爭與和平作為主題,照片的下方是戰爭、上方是和平,為什麼是戰爭與和平呢?這是因為戰爭與和平並不是絕對、而是一種相對的說法,無論是戰時或是承平的時候,知識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在正中央天使下方的兩位男性,是象徵戰爭的太陽神阿波羅與大力士海克力斯(就是因為身為宙斯的私生子,被天后赫拉詛咒要完成十二項艱鉅任務的那位半神英雄),而下方女子手中拿的紅色盾牌告訴大家這裡是奧地利(這個是Audio Guide介紹的,但我個人不大懂...),照片上方川著藍色衣服的就是丹尼爾·格蘭。穹頂巧妙的利用屋頂的開窗,在圓窗下面畫上欄杆,給人一種立體的感覺,彷彿靠著欄杆的人就要跌下來了一般;穹頂的兩端各畫了一面盾牌,盾牌上分別寫著象徵卡爾六世的CC與瑪麗婭·特蕾西婭的MT。

IMG_20151226_39.jpg 

接著穹頂和平那一邊的長廊上方,畫著兩幅和平壁畫,上方是9位謬思女神圍繞著阿波羅,象徵著在和平時期各種知識能夠蓬勃發展,下方則是駕著馬車奔向天空的阿波羅。

IMG_20151226_40.jpg 

接著穹頂戰爭那一邊的長廊上方,畫著兩幅戰爭壁畫,上面是站在馬車上戰神雅典娜、馬車邊躺著一頭被斬殺的龍,而為什麼要屠龍呢?下方的壁畫告訴了各位原因,原來是因為戰爭到來,雅典娜將駕著馬車出征,馬車旁的人們則象徵著各種幫助雅典娜奪勝的知識。

IMG_20151226_41.jpg 

講到圖書館,當然就得提到藏書啦!這些精美的書籍都是一筆筆畫出來的,在遙遠的14世紀,只有皇帝有此等財力、能夠命令他人花一整年的時間製作一本書籍,由於書籍實在是太寶貴了,這時的古書通常以宗教為主體,是皇室祈禱時用的書。這本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命人繪製的祈禱書~四格漫畫版的聖經故事,書籍約製於1447-1490年間,腓特烈三世祈禱書的特色就是:強調德文母音A、E、I、O、U。

IMG_20151226_42.jpg 

而這一本則是腓特烈三世的皇后瑪莉用的祈禱書,她用的祈禱書最大的特色是:書內繪製皇后的形象時,會一併畫上她與腓特烈三世的孩子。看看這本書精美的頁面框線、字首放大效果、版面格線,現在用WORD排版只要一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在15世紀得花多少時間啊!

IMG_20151226_43.jpg 

這本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族譜,是皇帝的尋根書,族譜上也繪製了每個時期的家徽。

IMG_20151226_44.jpg 

約瑟夫廣場的這個角落,就是奥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的入口~外觀上完全看不出來這是一座教堂...

IMG_20151226_45.jpg 

教堂內的白牆雖不華麗,但給人一種這就是皇室的感覺,十八世紀以來,這座一直是宮廷教堂,皇家的婚喪大事都是在這裡舉行的,其中最讓人注目的婚禮有拿破崙忙於爭戰,甚至沒有時間出席自己和瑪麗亞·路易絲(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女兒)的婚禮,只好讓他人代理行婚。弗朗茨·約瑟夫和茜茜公主的婚禮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IMG_20151226_46.jpg 

教堂內還有奧地利帝國最後一任皇帝卡爾一世(Karl I)的祭壇,卡爾一世1918年在美泉宮簽署退出政治的宣言,隨即被迫離開維也納,1922年卡爾因肺炎在葡屬馬德拉群島逝世,年僅34歲。真是一位悲情的末代皇帝,話說回來,又有哪位末代皇帝不悲情的呢?

IMG_20151226_47.jpg 

教堂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於右邊側廊的大理石金字塔墓穴,1805年時阿爾貝特公爵替他的妻子瑪麗亞·克里斯蒂妮而建,然而它並未下葬於此。瑪麗亞·克里斯蒂妮是女皇瑪麗婭·特蕾西婭最疼愛的女兒,眾多的女兒中,只有她成功的向女皇爭取到自己選擇結婚對象的權利,嫁給了阿爾貝特·卡西米爾~一個英俊但卻是個窮光蛋的貴族,婚後和夫婿一起擔任過荷蘭和匈牙利總督。

IMG_20151226_48.jpg 

在面對主祭壇的右手邊、這個牆上畫有骷顱頭的地方,這裡通往一座小墓穴,裡面珍藏著五十四個小罐,小罐內是哈布斯堡皇親們的心臟!哈布斯堡王朝的葬禮非常奇怪,一具屍體要分三處埋葬心臟放在奥古斯丁教堂,其它內臟放在斯蒂芬教堂,屍骨則放置在皇家墓穴裡。

IMG_20151226_49.jpg 

教堂內的管風琴,走在教堂內真的是雲煙繚繞,有種走在龍山寺或行天宮的感覺,只差這是點蠟燭而非燒香的煙!

IMG_20151226_50.jpg 

離開教堂後,我們沿著Augustinerstraße直直走,就來到了阿爾貝蒂娜宮(Albertina),前往阿爾貝蒂娜宮的是一道綠色的階梯,階梯上寫著展覽的內容:MONET BIS PICASSO / DIE SAMMLUNG BATUNER(從莫內到畢卡索展覽)。為了拍這張照片,我跟許先生在階梯前站了好久,終於等到沒有半個人把階梯上的字遮住。

IMG_20151226_51.jpg 

這座博物館雖然以瑪麗亞·克里斯蒂妮的丈夫阿爾貝特公爵命名的,但博物館前建於1899年的雕像卻是公爵死後博物館的下兩任繼承者~阿布雷特大公。阿布雷特的父親是著名的大公卡爾,他在奧法戰爭中擊敗拿破崙,雕像豎立在英雄廣場。Gostoyya戰役後阿布雷特才真正走出父親的陰影,父子二人同為奧地利的英雄。阿布雷特在奧地利發生的所謂「三月革命」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1848年三月,維也納的學生向皇帝斐迪南一世請願,要求新聞自由。學生的請願逐漸擴大到有工人和市民參加的示威遊行。3月13日遊行隊伍發生騷亂,城防總指揮阿布雷特下令向遊行示威的人群開槍,造成有5人死亡。這次革命結果導致斐迪南一世退位,18歲的弗朗茨·約瑟夫登上皇帝的寶座。

IMG_20151226_52.jpg 

我們繼續在舊城區閒晃,五分鐘後就到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這是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也是維也納的主要象徵。歌劇院仿照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採用義大利生產的淺黃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個拱形窗戶,視窗上立著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像、藝術和愛情。在門樓頂上,兩邊矗立的是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的青銅塑像。

在維也納歌劇院周圍有許多穿著宮廷服飾賣票的人,他們賣的票五花八門,並不是歌劇院的門票,為了欣賞今天晚上的舞台劇演出,我們在這裡買了舞台劇的黃牛票......這些賣票的人真的是各種語言都會一點,他們看我是華人,就用中文跟我打招呼。

IMG_20151226_53.jpg 

卡爾廣場(Karlsplatz)周圍的這棟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是我此行最想入內參觀的景點, 金色大廳被譽為世界五大音樂廳之一,與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大廳並列,不過平安夜及聖誕節都沒有導覽行程、也沒有表演節目可看,只能說我與金光閃閃的表演廳無緣。

IMG_20151226_54.jpg 

金色大廳旁邊的地上有六七顆星星~也許可以稱為金色大廳星光大道,其中我只認得這顆屬於舒伯特的星星。

IMG_20151226_55.jpg 

金色大廳路口這尊熊貓雕像,以薩克斯風及發光的金毛,充分表現了金色大廳的意涵。

IMG_20151226_56.jpg 

晚上我們回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欣賞舞台劇LA CENERENTOLA(CINDERELLA,仙杜瑞拉)。

IMG_20151226_66.jpg 

拜舞台劇之賜,我終於有幸能夠目睹歌劇院內美麗的內部。歌劇院的大廳是三層樓的挑高設計,有如宮殿般的大理石設計。

IMG_20151226_67.jpg 

歌劇院內部最讓人驚嘆的是位於二樓的小吃部,巨大的水晶燈晢晢生輝,映著滿室雕樑畫棟更加富麗堂皇,牆上有音樂家的大頭雕像,在這裡有各種美味可口的奧地利點心、飲料可供來賓享用。

IMG_20151226_68.jpg 

小吃部旁的房間是間展覽室,裡面介紹了國家歌劇院的歷史,並展示一些歷史照片。

IMG_20151226_69.jpg 

劇場觀眾席共計有六層,坐位加上300個站位,大約有近2.600個座位,2-4樓都是小包廂,每一層的後方都有站位;我們的位置位在4樓的側邊第一排,得要整個身體趴在牆上,才能看到約3/4的舞台(不趴的話只能看到一半),所以我們那一排的人,每個都是趴著看舞台劇的。 網路上有網友說歌劇院的演奏的聲音太乾,位置上方有屋頂的話聲音就會散掉,所以1樓跟6樓的聲音最好。 

IMG_20151226_71.jpg

歌劇院有一項現代化且貼心的設計,就是在每個座位前方(即使站位也有)都有一個小型的字幕機,有德文跟英文兩種選項。不管坐在什麼座位,都有一個自己專屬的字幕機,想看德文就看德文,想看英文也可以自己切換,也不用怕字幕太高要不斷仰頭注視,也不用怕字幕上的文字太小看不清楚。還沒有開演的舞台劇用這個藍色的布幕遮著,許先生說這是Volkswagen的廣告~本齣舞台劇的贊助商。

IMG_20151226_70.jpg 

國家歌劇院的專屬樂團~歌劇院管弦樂團,這是奧地利首屈一指的樂團,全世界最佳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其成員全都是來自歌劇院管弦樂團,也就是,必須先成為歌劇院管弦樂團的團員,才能被選為維也納愛樂的成員。樂團將近有50人,其中一半都是小提琴樂手,真的是浩大的陣容;在舞臺上突起的小木框下面,是舞台上給演員看的指揮。

最後獻上我看完這齣舞台劇的心得:這是齣現代版的灰姑娘,灰姑娘雖然也是有兩個刁蠻的姊姊,但父親取代了後母虐待灰姑娘,神仙教母變成了男人,王子為了測試灰姑娘的姊姊是否驕縱成性,還跟司機交換身分、上演乞丐王子的戲碼,不過結局沒有更改,還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老實說,看了紐約與倫敦一個劇院只演一齣音樂劇的布景,這齣戲的布景只能用樸素形容,全場只有兩個布景替換;演唱的曲目是全德文,有些現代搞笑的橋段一時間真的聽不懂,只能聽著其他的觀眾開心的大笑聲;雖然有字幕機可以幫助理解舞台劇內容,但是要在舞臺與字幕機間交換看,也是挺傷腦的。

IMG_20151226_72.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馬蜂窩)

卡爾廣場(Karlsplatz)
1.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
地址:Musikvereins platz 1,Wien
交通:地鐵U1、U2、U4至Karlsplatz站,有軌電車1、2、D、62路至Kärntner Ring站
網址:http://www.musikverein.at/
導覽:每天的下午一點,並且每天只開放一小時,分英語和德語講解
金色大廳,全稱為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又稱黃金廳、維也納愛樂廳。這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維也納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廳之一,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金色大廳被譽為世界五大音樂廳之一,與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大廳並列。
金色大廳是音樂之友協會大樓的一部分,該建築物中有多個音樂廳,除金色大廳外,還包括勃拉姆斯廳和莫劄特廳等演出大廳。金色大廳也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該協會大樓由T·馮·漢森於1867年至1869年建造。金色大廳長48.80米、寬19.10米,高17.75米、總占地面積932.08平方米。當時「聲學」還未被提倡,但建築師對共鳴與傳聲的獨到研究心得,高臺木制地板下挖空一個空間,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天花板和牆壁使用防止靜電幹擾的建材,令廳內的聽眾不論坐於遠近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準的音樂演奏。
奧地利皇家音樂之友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des Österreichisches Kaiserstaates)在這裡擁有豐富的音樂史、手稿、樂譜、樂器等藏品。廳內有兩個收藏館,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劄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2.卡爾教堂(Karlskirche)
地址:Kreuzherrengasse 1, Wien
交通:地鐵U1、U2線至Karlsplatz站
網址:http://www.karlskirche.at/
門票:8歐元(包含電梯費)
卡爾教堂(Karlskirche),亦稱查理教堂,是維也納的一座教堂,位於卡爾廣場南側,與金色大廳隔環城大道相望。它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為人矚目的巴羅克教堂建築之一,擁有加長的橢圓形穹頂。17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宣佈如果可怕的鼠疫能夠停止,他就建造一座教堂,瘟疫一結束,皇帝就下令建造了這座壯麗的巴羅克教堂,並奉獻給前米蘭總主教和守護生靈低於瘟疫的聖波洛梅歐。
教堂的正面是古希臘神廟風格,兩個邊廂採用的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其穹頂和兩側刻有淺浮雕的47米糕圓柱格外吸引人,教堂正面的山牆上,有聖波洛梅歐像,正前方兩根十分突出的勝利支柱,一個是前米蘭主教卡爾的生涯,另一個則是先帝卡爾五世輝煌的一生,而主入口的兩側分別豎立一座象徵舊約(左邊)和新約聖經(右邊)的天使像。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莊嚴,穹頂的宗教壁畫十分逼真,可以坐電梯登上穹頂,近距離瞻觀華美的穹頂壁畫。卡爾教堂門口有一個很大的噴水池,水池旁邊是個公園,有許多小的咖啡館,許多人們坐在這裡聊天,看書,休息,倒映著卡爾教堂非常好看,拍照可以照出對稱的效果。
3.分離派會館(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
地址:Friedrichstraße 12, 1010 Wien
網址:www.secession.at

由1898年一群對抗舊派建築師與宮廷貴族的藝術家所建,主要由華格納的學生奧布裡希設計,它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顆金色的圓頂,由一片片金色的月桂葉組成。當時,曾遭保守勢力取笑為「鍍金的大白菜」,白色四方形的會館外牆淺浮雕花飾壁,立面飾有貓頭鷹與女妖美杜沙的頭像,三角楣上刻著分離派運動的主張「每個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藝術,藝術有它的自由」。 這座分離派會館曾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到破壞,於1973年才又翻新,內部有克林姆著名的壁畫展示,及維也納新銳藝術家的作品展,如果對藝術的接受程度很高,不妨進去驚豔一下。分離派會館內主要收藏的克林姆作品只有「貝多芬壁畫」,這是克林姆另一件相當重要的作品,在1902年,分離派的藝術家們為了慶祝分離派第14屆藝展,藝術家們決定以天才音樂家貝多芬為藝展的主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克林姆於大廳的四面牆上繪製壁畫,總長度達34公尺,原來屬於私人收藏,現在已經由政府買下,放回原來的地方。可以在會館地下室看到部分的壁畫,並有當年克林姆草圖的展示。這幅大型壁畫共有五個重點,一是渴望幸福,以飛翔的人為象徵。二是弱者的苦難,跪在地上的夫妻哀求著全副武裝的騎士。三是敵對力量,畫著巨人迪飛與三個蛇發魔女。四是飛翔的人與彈豎琴的女人,象徵詩與音樂把人類帶向幸福。五是一群婦女與天使唱詩班簇擁著一對夫妻,而這就是壁畫的主旨-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快樂頌。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