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愛我的百姓 (Amorem meum populis meis)霍夫堡占地面積達24萬平方米,有18棟樓房、54個出口、19座庭院,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自1275年至1913年間,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最終才演化成了現在這個由18個翼、19個庭院和2500個房間構成的迷宮。在霍夫堡有N座雕像,為了讓各位看了不會霧颯颯,先來一張歷任奧地利大公的關係圖。

IMG_20151226_73.JPG   

人民公園旁就是霍夫堡的英雄廣場(Heldenplatz),之所以叫英雄廣場是因為廣場上有兩個奧地利英雄的雕像,一個是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用於向卡爾大公(Carl)致敬的卡爾大公雕像,卡爾大公(全名為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of Austria)又稱Karl von Österreich-Teschen,是利奧波德二世之子、弗朗茨二世之弟,儘管他患有癲癇病,但不影響他作為指揮官和奧地利軍隊的改革者。卡爾大公在第四次奧法戰爭中曾給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以迎頭痛擊,是奧地利人們心目中了不起的大英雄。1809年奧法戰爭一開始,奧地利軍隊就節節敗退,不到一個月拿破崙的軍隊就攻陷了維也納,就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卡爾大公從他的駐地率數萬精兵,攜數百門大炮,在維也納近郊多瑙河畔擊敗法國軍隊。拿破崙在這場戰爭中損兵折將四萬餘人,卡爾大公率先打破拿破崙不可戰勝的童話。

IMG_20151226_20.jpg 

第二位英雄是歐根親王(Prinz Eugen von Savoyen),歐根的塑像是維也納皇宮範圍内第一個非皇室成員的紀念碑。歐根出生於巴黎、血統上是純正的義大利人、但卻是巴黎皇室的遠親,1683年歐根加入哈布斯堡王朝利奧波德一世的軍隊,時值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皇帝帶着親信隨從逃到PASSAU,在那里他遇到自薦而來的歐根,危難中的皇帝立即給這個19歲的青年人委以重任,授於他指揮八百人的權力,從此後歐根就馳騁在爲奧地利征戰的疆場,以他非凡的勇敢和非凡的軍事才能屢建戰功。歐根22歲爲將軍,25歲爲陸軍首領,30歲任帝國大元帥,被人們稱之爲哈布施堡家族的利劍。歐根享年72歲,他是報效哈布施堡家族三代皇帝的重臣,在他1736年過世之前,長達33年享有奧皇最高顧問與軍事大元帥的權力,普魯士國王因此諷刺他是「真正的皇帝」。 歐根親王曾說: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是我的父親,皇帝約瑟夫一世是我的兄弟,皇帝卡爾六世是我的主人。

歐根的塑像在他202年誕辰那一天豎立在英雄廣場,奧地利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反對土耳其侵略戰爭中建立卓越功勳的英雄。

這兩尊雕像都以馬的兩隻後腳站立、維持整體的平衡,在當時實屬高超的技術,據說雕像的作者斐科恩無法再使用相同的技巧來創作雕塑,後來便發瘋了。

IMG_20151226_21.jpg 

英雄廣場的另一側就是霍夫堡皇宮外城門(Äußeres Burgtor)又稱為英雄城門(Heldentor),大門正上方的鍍金字「FRANCISCUS I. IMPERATOR AUSTRIAE MDCCXXIV」為「弗朗茨一世,奧地利皇帝,1842年」,而正下方的黑色字體「LAURUM MILITIBUS LAURO DIGNIS MDCCCCXVI」是「英勇的士兵值得配戴榮耀的月桂冠,1916年」,這段文字是在萊比錫戰役11周年時,由卡爾·史蒂芬大公(Erzherzog Carl Stephan)為了表彰奧地利軍人對國家的奉獻,發起一個名為「為我們光榮的英雄們(1914-1916)」活動後,在1916年時安裝上去的,它是為讓因戰爭而成為寡婦及孤兒所舉辦的勸募活動,每個捐贈者可以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一個月桂葉上並將它捐獻給一名士兵,並獲得一本簽名書及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所有捐款贈與一個專門協助奧地利軍人家庭急難救助的基金會;在它的背面也有著另一組鍍金字體,是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座右銘「IUSTITIA REGNORUM FUNDAMENTUM(司法是法治的基礎)」。

IMG_20151226_22.jpg 

外城門外就是瑪麗婭·特蕾西婭廣場(Maria Theresien Platz),這個廣場以瑪利婭·特蕾西婭雕像為視覺中心而展開的。德國雕塑家聰佈施(Zumbusch)創作的這位神聖羅馬和哈布斯堡王朝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和傳奇的特蕾西婭女王,面朝東北,高高的端坐上方。基座的群雕中,有騎馬的將軍、站立中間的是首相,四周高浮雕表現的與她同時代的16位風雲人物,其中有音樂家海頓和莫札特。這座雕像體制很大,遠遠望去,氣勢非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瑪利婭·特蕾西婭女王全盛時期的風采。女皇右手向下平展,掌心向上,左手握卷,肘挽權杖,真是威風又親切。

IMG_20151226_23.jpg 

面對雕像的右手邊是自然史博物館(Naturhistorisches Museum),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蝴蝶和其他昆蟲收藏,以及古代動物藏

IMG_20151226_24.jpg 

自然史博物館前面有一隻銅製的小象,小象前地上的牌子寫著:KLETTERN NICHT GESTATTET!(禁止攀爬) ELTERN HAFTEN FUR IHRE KINDER.(父母應該為自己的小孩負責)。但不少父母還是很開心地把孩子抱到小象上拍照。

IMG_20151226_25.jpg 

面對雕像的左手邊則是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ches Museum),這裡有北歐大師的著名作品,例如勃魯蓋爾的《巴別塔》,以及古代世界藝術豐富的收藏。在樓梯井的屋頂是奧地利著名藝術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所作絕妙的壁畫。各位是否覺得這兩間博物館很像呢?事實上,這兩座建築物完全相同,只是前面的雕塑有所區別。

IMG_20151226_26.jpg 

瑪麗婭·特蕾西婭廣場也有聖誕市集喔!這裡以手工藝品的攤販為主,蕾絲桌墊、手工皂、乾燥水果、畫作等等,這裡的紅酒杯上畫的是霍夫堡。

IMG_20151226_27.jpg 

我們沿路走回英雄廣場,再走到內城堡廣場(In Der Burg),廣場內最著名的就是這個暗紅色的瑞士人大門(Schweizertor),瑞士人大門建於1522年,門上方是金色的哈布斯堡雙鷹家徽,其名的由來是因神聖羅馬帝國弗朗茨一世(Franz I. Stephan)及瑪麗婭·特蕾西婭女皇執政時,雇用剽悍又忠誠的瑞士傭兵把守城門。

IMG_20151226_28.jpg 

通往瑞士人大門的橋上,有兩隻兇猛的獅子駐守著,但獅子張大了嘴、露出了尖牙,看起來反倒有點搞笑。

IMG_20151226_29.jpg 

內城堡廣場上的是奧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兼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的雕像,弗朗茨和拿破崙為同齡人,在他執政時期歐洲的政治發生了激烈的震盪。法國大革命,皇帝露易十六被處死,陪伴他上斷頭臺的皇后是奧地利的公主,皇帝弗朗茨二世的姑媽,瑪麗亞·安東內特。21年後,法國皇帝拿破崙退位被禁閉到厄爾巴島,他的皇后瑪麗亞·露易絲是弗朗茨一世的女兒。拿破崙倒臺後瑪麗亞·露易絲走投無路,帶著兒子返回奧地利。當他們母子到達美泉宮時,馬路兩旁擠滿了觀看的人群,拿破崙三歲幼子在維也納引起的轟動絕不亞于當年他的父親。弗朗茨執政43年,他死後皇位傳給長子費迪南一世。費迪南繼位後立即著手為父親修建紀念碑,弗朗茨的塑像在他死後第11年完工(1846年)。

紀念碑上手握權杖的皇帝高高站立在六面基柱上,基柱上雕表示帝國的基礎:礦業,農業,牧業,科學,藝術和國防。八角底座上的四個雕像分別表示皇帝講信譽,愛和平,堅強,公平的美德。銅像下還寫著皇帝的名言:我愛我的百姓 (Amorem meum populis meis)

IMG_20151226_30.jpg 

雕像正後方的牆上有一個日晷鐘,這一年來我們在歐洲看到無數個日晷鐘,但只有今天天氣最好、指針的陰影清晰可見,許先生說這日晷鐘是準的,不過我看了半天,還是無法理解箇中奧秘,許先生只好放話:你真是一點想像力都沒有!

IMG_20151226_31.jpg 

通過內城堡廣場中的這道門、經過一個穹頂,就會抵達聖米迦勒廣場(,穹頂下也是茜茜公主博物(Sisi Musem)與西班牙騎術學校(Spanische Hofreitschule)的購票口。這兩座雕像噴起的肌肉與臉部的表情,真的給人一種很用力的感覺。

IMG_20151226_32.jpg 

從達聖米迦勒廣場往舊霍夫堡方向看,這裡才是舊霍夫堡的正門,廣場不大,再加上熙熙攘攘的遊客與穿流不息的馬車,真的是超擠的。

IMG_20151226_33.jpg 

這裡也有聖誕市集喔!這裡稱為皇家聖誕市場,這個市場主要提供奧地利製造的產品,但其實沒有多少攤販,畢竟空間真的是不大;這裡的熱紅酒杯比較樸素,沒有複雜的圖案,只在杯子上面寫了Weihnachtsmarkt Wein k.u.k.。 

IMG_20151226_34.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馬蜂窩)

霍夫堡皇宮(Hofburg)
地址: Hofburg, Michaelerkuppel,Vienna
交通:地鐵U3線至Herrengasse站,有軌電車1、2、D、J路至Burgring站地鐵U3線至Herrengasse站,有軌電車1、2、D、J路至Burgring站
網址:http://www.hofburg-wien.at/
霍夫堡宮殿(Hofburg)是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宮殿建築。霍夫堡宮殿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帝冬宮(夏宮是美泉宮。今日的霍夫堡宮殿是奧地利的總統官邸所在地。自1275年至1913年間,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最終才演化成了現在這個由18個翼、19個庭院和2500個房間構成的迷宮。皇宮依地勢而建,分上宅、下宅兩部分。上下兩宅各有一個花園。上宅是帝王辦公、迎賓和舉行盛大活動的地方,下宅作為起居接借宿用。
霍夫堡皇宮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宮廷城堡的意思。這座皇家的城堡坐落在維也納內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這裡統治龐大的奧匈帝國的。記載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時代多民族國家由盛而衰的景象。這裡曾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居住地,直至1906年弗蘭茨一世皇帝宣佈這個神聖帝國解體。如今,它是聯邦共和國總統辦公地,而且是歐洲各種建築風格的見證人。無論是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羅克式、洛可哥式,還是上世紀末的仿古典式風格,霍夫堡皇宮都把它們彙集在一起。皇宮的占地面積達24萬平方米,有18棟樓房、54個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間房間,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1.舊霍夫堡宮
站在聖米迦勒廣場上、面對新霍夫堡皇宮的左手邊,這一部份稱為聖米迦勒翼(Michaelertrakt),是1726年由約瑟夫·伊曼紐爾·菲舍爾·馮·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所設計建造,用以連接西班牙騎術學校和帝國總理府翼(Reichskanzleitrakt),聖米迦勒翼的正門兩側各有一座噴泉:「大海的力量」由奧地利雕塑家Rudolf Weyr(1847-1914)所創作;「大地的力量」由另一位奧地利雕塑家Edmund von Hellmer(1850-1935)所創作。聖米迦勒門(Michaelertor)內的兩座雕塑,分別為美德與榜樣(Virtute et Exemplo)與公義與憐憫(Iustitia et Clementia)。
聖米迦勒廣場(Michaelerplatz)上有羅馬遺跡,連接廣場的紳士街(Herrengasse)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存在,作為Limes公路系統的一部分,這條街第一次建於文獻記載是在1216年,在中世紀時被稱為高街(Hochstrase),當維也納成為帝國首都後,越來越多的貴族遷入到市區,以接近哈布斯堡君王為主要目標,1513年下奧地利邦議會設於下奧地利宮後,這條街就改名為紳士街,街內原先幾乎完全是貴族的宮殿,如今為內政部的摩德納宮(紳士街7號)。
新霍夫堡皇宮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于1881年責成卡爾馮哈森瑙爾(KarlvonHasenauer)和高特弗裡特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建造的。1926年,新霍夫堡皇宮建成時,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卡爾一世已經退位八年了。1938年3月15五日,希特勒在新霍夫堡皇宮的陽臺上宣佈奧地利從此與德國合併。當英雄廣場上的人群向希特勒歡呼致意的時候,納粹已經開始了血腥恐怖和屠殺……
如今,新霍夫堡皇宮裡面有幾家展覽館,其中有人類文化展覽館、樂器展覽館(包括著名音樂家用過的樂器!)、武器展覽館。新霍夫堡皇宮的一層,是當前國立圖書館的閱覽室和目錄檢索大廳。
(1)皇帝居室(Kaiserappartements)
最值得參觀的是皇帝居室(Kaiserappartements)。皇帝居室展覽一共包括二十一間陳列室,共分三個陳列區,這就是法蘭茲約瑟夫居室、伊莉莎白居室和亞歷山大居室。弗蘭茨約瑟夫居室包括皇帝的朝見大廳、會議室、辦公室、宴會廳。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臥室非常簡單,一張鐵床和最簡陋的盥洗用具勾勒出了這位在位最長的皇帝的生活。與其正好相反的是他的妻子伊莉莎白(西西公主)的居室。在這裡,我們可以見到大理石的小聖壇、路易十四的傢俱、名畫家的作品。在一間化粧室內,伊莉莎白還讓人支起了攀登架,安裝了吊環,專門用來鍛煉身體。亞歷山大居室是根據俄國沙皇的名字命名的。在維也納會議期間,這裡是他的居室。如今,這裡記載了哈布斯堡帝國的末日。我們可以看到因為愛情而自殺的皇儲魯道夫的畫像、在塞拉熱窩遇刺的皇儲費迪南的畫像和末代皇帝卡爾一世的畫像。
(2)宴會和銀器館(Silberkammer)
從法蘭茲廣場,可以走進皇宮宴會和銀器館(Silberkammer)參觀。這個展覽館一直到1995年才整修完畢向遊客開放。在展覽館的大廳裡,有一具霍夫堡皇宮的模型,可以讓人一目了然這座皇宮複雜的內部結構。展覽館內陳列的是當年皇帝舉行宴會所用的餐具,其中包括當年被稱為白色金子的中國瓷器、歐洲最早的瓷器珍品、法國宮廷的饋贈以及義大利人精雕細琢的銀器。
(3)茜茜公主博物(Sisi Musem)
地址:Michaelerkuppel, Hofburg, Kaiserappartements, Vienna
茜茜公主博物(Sisi Musem)位於霍夫堡宮宮廷議會的回廊中,就在霍夫堡宫的背面是茜茜公主博物馆的入口,博物館的開放使眾多的茜茜公主迷能夠近距離的走近這位美麗皇后的生活。博物館集中展示伊莉莎白的個人生活,特別是她對宮廷禮儀的反抗、對美麗和瘦身的瘋狂追求、對體育的極度熱衷以及對詩歌的癡迷。
2.西班牙騎術學校(Spanische Hofreitschule)
沿著霍夫堡皇宮後門的圍牆西行數十步,就來到了維也納著名的西班牙騎術學校(Spanische Hofreitschule)。西班牙騎術學校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572年。馬克西米利昂二世皇帝從這時起開始放養西班牙馬匹。皇家宮廷十六世紀開始的這種馬步和舞蹈的表演,到了人文主義復興的時代達到了鼎盛,並且風行於歐洲各個朝廷。但是如今能夠把這一古老傳統保留下來的卻只有維也納了。1735年,卡爾六世責成建造的冬季騎術學校落成了。這座氣派非凡的馬術表演大廳高十七米,寬十八米,長五十五米,四周的圍廊由四十六根柱子支撐。從那時起,這裡一直是人們觀賞馬術精湛表演的地方。
3.法蘭茲廣場(Franzensplatz)
穿過聖米迦勒門,就進入到一個四面被建築物圍繞的大廣場,這個廣場在1846-1919年間稱為法蘭茲廣場(Franzensplate),但在1919年以後就被稱為內城堡廣場(In der Burg或Innerer Burgplatz)。廣場中央的銅雕像由義大利雕塑家Pompeo Marchesi以羅馬皇帝凱薩維代表,所雕塑的是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奧地利帝國第一位皇帝的法蘭茲二世及一世,這位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法蘭茲二世皇帝為了破滅自稱為法國皇帝的拿破崙想當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夢想,於1806年主動解散了這個帝國,並同時成立了奧地利帝國,法蘭茲二世皇帝也就因此變成了奧地利帝國的弗蘭茨一世皇帝。
4.瑞士人大門
內城堡廣場諾大無奇,環顧四周,最特殊的舊屬位在廣場東南方的瑞士翼(Schweizertrakt)中的瑞士人大門(Schweizertor)在法蘭茲廣場的右側是瑞士人大門,這座紅底藍橫紋的門市舊皇宮的正門,建於1522年,瑞士人大門上方是金色的哈布斯堡雙鷹家徽,其名的由來是因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茲一世(Franz I. Stephan)及瑪麗亞·泰瑞莎女皇執政時,雇用剽悍又忠誠的瑞士傭兵把守城門,故得此名。1547年至1552年,費迪南一世皇帝把古老的城堡改建成文藝復興式的宮殿。瑞士人大門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瑞士翼這端的建築物,最古老的部份起於13世紀,主要是由過去的巴本堡王朝或波西米亞國王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所建,這個部分有一間15世紀的哥德式禮拜堂(Burgkapelle)及金庫(Schatzkammer),現已改為行政藝術史博物館的金庫,裡面還存放有神聖羅馬帝國的王權象徵(Reichskleinodien,主要的部份是黃冠、聖槍(或稱為命運之茅)和皇帝配劍)和奧地利帝國的徽章;設於瑞士法院(Schweizerhof)內的帝國音樂禮拜堂(Hofmusikkapelle)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Karl V)所設。
5.珍寶館(Imperial Treasury Vienna)
從瑞士人庭院出來,還可以參觀哈布斯堡王朝的珍寶館(Imperial Treasury Vienna)。早年,哈布斯堡王朝把自己的寶物分別珍藏在各個地方。在卡爾六世時期,第一個珍寶館落成,鐵門上刻寫的1712字樣,標誌著珍寶館建成的年代。當前,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用過的皇冠、權杖、皇袍、衣物、首飾、徽章,以及一些教會的珍貴物品都珍藏在這裡。
6.約瑟夫廣場
經過西班牙騎術學校,就來到約瑟夫廣場。廣場中心是1806年建造的約瑟夫二世皇帝的銅像。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的這位兒子,以開明君主和改良家的美名流芳百世。
7.國立圖書館(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網址:http://www.onb.ac.at/
門票:7歐元
大廳有免費的WIFI!在約瑟夫廣場上看到的最輝煌的建築就是和霍夫堡皇宮連在一起的奧地利國立圖書館(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這座巴羅克式建築和維也納很多著名的建築一樣,出自費舍·馮·埃爾拉赫之手,建於1726年。圖書收藏的最早記載是在14世紀,到了16世紀,這座圖書館已經初具規模了。1920年,圖書館被收歸國有。如今,奧地利國立圖書館藏書240萬卷,是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之一。
國立圖書館中最的值得一看的是一間豪華大廳(Prunksaal)。這間豪華大廳堪稱巴羅克風格的一部傑作。大廳長七十八米,寬十四米,高十九米。大理石的柱子和五彩繽紛的天頂裝飾,令人嘖嘖稱歎。大廳內最寶貴的藏書是從歐根親王圖書館搬遷過來的一萬六千卷燙金封面的精裝古書。如今,這間豪華大廳主要用作舉辦展覽。其收藏品包括莎草紙、手稿、古本和珍本、地圖、地球儀、音樂、畫像、圖表、照片、簽名和海報,以及世界語和其他語言的著作。
8.阿爾貝蒂娜宮(Albertina)
地址:Albertinaplatz 1, 1010 Wien
網址:www.albertina.at
阿爾貝蒂娜宮之名源於收藏者阿爾貝特公爵(Albert of Saxe-Teschen),從1805年起就已經在霍夫堡宮西南角的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豪華宮殿裡形成了。如今這裡是一間對外開放的畫廊,這裡收藏的書寫藝術品,可是全世界最大的館藏,共收藏了6.5萬幅畫、3.5萬冊藏書、1百萬本印刷品,裡面有1920年收藏的前奧匈帝國圖書館的版畫,以及魯道夫二世向藝術家的後代收購而來的著名雕刻與畫作 。其中包括阿爾佈雷特·丟勒的「野兔」、「祈禱的雙手」,彼得·保羅·魯本斯對兒童研究題材的繪畫以及西勒(Schiele)、塞尚(Cézanne)、克裡姆特(Klimt)、柯克施卡(Kokoschka)、畢卡索(Picasso)和羅森伯格(Rauschenberg)的偉大作品。此外,館內還有建築展和新設立的攝影展(赫爾姆特·牛頓(Helmut Newton)、利塞特·墨德爾(Lisette Model)等)。
登上阿爾貝蒂娜宮的主要通道世一道彩色階梯,階梯旁就是阿爾貝蒂娜廣場(Albertinaplatz),階梯頂端上面那片銀灰色、如翼狀延伸出來的東西,是2007年奧地利建築設計師漢斯·霍萊茵(Hans Hollein)的作品,名為「Soravia-Wing」。
位於阿爾貝蒂娜宮前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騎士雕像(Statue of Archduke e Albrecht),建於1899年,這座阿爾貝蒂娜宮於1822年阿爾貝特公爵過世後,由卡爾大公繼承,卡爾大公過世後,遂由其長子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繼承,因此,阿爾貝蒂娜宮也被稱為阿爾布雷希特宮。
9.奥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
走出國立圖書館,就可以看到約瑟夫廣場上的一座教堂。最初興建於十四世紀,屬於霍夫堡中最古老的一部份,擁有哥德式的高挑拱,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右邊側廊的大理石金字塔墓穴,1805年時阿爾貝特公爵替他的妻子瑪麗亞·克莉斯汀而建,然而它並未下葬於此。十八世紀以來,這座奥古斯丁教堂(Augustinerkirche)一直是宮廷教堂。皇家的婚喪大事都是在這裡舉行的。其中最讓人注目的婚禮有拿破崙忙於爭戰,甚至沒有時間出席自己和瑪麗亞路易絲的婚禮,只好讓他人代理行婚。弗蘭茨約瑟夫和茜茜公主的婚禮也是在這裡舉行的。此外,奥古斯丁教堂內還有一座小墓穴,裡面珍藏著五十四個小罐,小罐內竟是哈布斯堡皇親們的心臟!哈布斯堡王朝的葬禮非常奇怪。一具屍體要分三處埋葬心臟放在奥古斯丁教堂,其它內臟放在斯特凡教堂,屍骨則放置在皇家墓穴裡。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當中,最不幸運的要屬拿破崙的兒子了。二十一歲死於肺結核的年輕人,其屍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被送還法國,但是他的心卻永遠留在了奥古斯丁教堂!
10.新霍夫堡
地址:Heldenplatz, Neue Burg, Vienna 1010
新霍夫堡正門最上方有著代表哈布斯堡王朝、帶著金色黃冠的雙頭鷹,下方金色字體為「FRANCISCVS IOSEPHVS I. NOVI PALATII ALAM. EXSTRVXIT A.D. MCMVIII」,是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於1907年所提,至於這棟新皇宮是自1871年兩座帝國博物館建成後,於1881年由皇帝授權下令興建的建築物,這兩座半圓形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建築較霍夫堡其他建築宏偉,二樓有一整排的廊柱,底層是栩栩如生的雕塑,更顯氣派壯麗,而這些雕塑中有古奧地利民族、古羅馬兵團、日耳曼人、傳教士、斯拉夫人、十字軍士兵等,象徵組成奧地利歷史的元素。新皇宮迄今尚未完成,裡面目前共規劃出五間博物館:艾菲斯博物館(Ephesosmuseum)、古樂器博物館(Esmmeruno alter Musikinstrumente)、莎草紙博物館(Papyrusmuseum)、人類學博物館(Museum Fur Volkkunde)、中世紀武器博物館(Hofrjagd und Rustkammer)。
正前方的騎士銅像立於1865年,主教是哈布斯堡王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神聖羅馬帝國的陸軍元帥歐根親王,他在生前已經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英雄人物,過世後,在17及18世紀,更成為奧地利的民族英雄或民族一統的象徵,被形容為「高貴騎士」。
11.棕梠樓(Palmenhaus)
地址:Burggarten 1, 1010 Wien
網址:www.palmenhaus.at
棕梠樓是一座古典的溫室,始建於1823-1826年,建築師路德維希·馮·雷米(Ludwig von Remy)以熊布朗宮內橘園的架構來設計的,該建築的後牆也曾是維也納城牆的一部份,於世代交替時被拆毀,在1901年時,建築師佛里德里希·歐曼(Friedrich Ohmann)設計了一棟具有新藝術風格的新溫室,1998年,棕梠樓終於重新開放,中間部分是由餐廳經營,左右的房舍是蝴蝶房(Schmetterlinghaus),右翼是聯邦花園的溫室。
1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
地址:Opernring 2,Wien
交通:地鐵U1、U2線Karlsplatz站
網址:http://www.wiener-staatsoper.at/
導覽:每天下午都會安排兩場tour guide,並提供各語種的導覽服務,可以在開場前40分鐘去排隊買站票,只需5歐元。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也是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歌劇院始建於1861年,歷時8年完工,坐落在維也納老城環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宮廷劇院。
它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羅馬式建築,是仿照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採用義大利生產的淺黃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個拱形窗戶,視窗上立著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像、藝術和愛情。在門樓頂上,兩邊矗立的是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的青銅塑像。
維也納歌劇院始建於1861年,原有的建築是一座新浪漫主義的建築,剛建城時受到了嚴厲的批評,首先,它沒有當時一座名為Heinrichshof的私人豪宅(已於二次大戰中摧毀,並於1955年原址重建Opernringhof)來的雄偉,其次,早在他開始建誠之前,環城大道的路面高度就已經提升了一公尺,它蓋在此處宛如一個「沈船寶藏箱」,讓人聯想起1866年的克尼格雷茨戰役(Schlacht bei Königgrätz,或稱薩爾瓦多會戰),奧地利遭普魯士逆轉勝的那場敗戰,最後,兩位負責建造的建築師,一個自殺、一個則於短短的十週內死於肺結核,因此,這棟建築物被諷刺為「建築上的克尼格雷茨戰役(Königgrätz’ of architecture)」;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舞台被盟軍炸毀,整棟建築也在1945年3月12日被火燒毀,現在看到的歌劇院是戰後重建的。
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夠為在國家歌劇院演出而感到榮幸。在每年三百場的演出中,包括了古典歌劇中的所有劇碼。無論是歌劇還是芭蕾舞,歌劇院的節目沒有一天是重複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自從建院以來,一直聘用那些德高望重、技藝超群的音樂大師作為劇院經理,又以樂壇稱雄的維也納愛樂樂團作為常任歌劇樂隊,並不惜重金聘請世界著名歌唱家擔任歌劇主角。劇院還規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處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這些規定和措施使它贏得了國際聲望,國家歌劇院成為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鄉的重要象徵。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欣賞歌劇,是萬千遊客及來訪使團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內容。
13.英雄廣場(Heldenplatz)
地址:Heldenplatz, Wien, Österreich
穿過新霍夫堡皇宮的大門,就來到了氣派非凡的英雄廣(Heldenplatz),之所以叫英雄廣場是因為廣場上有兩個奧地利英雄的雕像,一個是在三度在與土耳其人大戰中戰無不勝的歐根親王皇宮範圍內唯一非皇室成員的紀念碑),一個是成功抵禦拿破崙的卡爾大公爵,卡爾公爵後面的遠方就是市政廳。在此曾發生許多歷史重大事件,最著名的是1938年希特勒在此宣告德奧合併。兩座雕像的馬匹只有兩腳著地,僅以此支撐整個雕像的重量,是難度很高的技巧,據說雕像的作者斐科恩無法再使用相同的技巧來創作雕塑,後來便發瘋了。
英雄廣場是霍夫堡皇宮的外部廣場,興建于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統治時期,是沒有完全建成的所謂「帝國廣場」的一部分。其東北部是霍夫堡皇宮的Leopoldinian Tract,東南方是新霍夫堡,西南方的內環路,將其與「城門外」(Aeusseress Burgtor)隔開。西北部沒有任何建築物,可以很好地眺望內環路、國會大廈、市政廳,以及城堡劇院。
14.霍夫堡皇宮大門(Äußeres Burgtor)
霍夫堡皇宮外城門(Äußeres Burgtor)又稱為英雄城門(Heldentor),因其正好位於環城大道和英雄廣場之間,它是1660年建設維也納防禦工事十所建造,
而在168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時發生了激烈的爭奪戰,但在1809年的第五次反法同盟對抗拿破崙的戰爭中,由於奧地利偷襲法國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不等西班牙戰爭結束,匆匆率兵回國、東征奧地利,致使維也納再次遭到攻擊,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後來情勢逆轉,奧地利被迫簽定維也納合約,再一次割地求和,而這座城門也被拿破崙的軍隊所炸毀,失去了軍事價值。
大門正上方的鍍金字「FRANCISCUS I. IMPERATOR AUSTRIAE MDCCXXIV」為「法蘭茲一世,奧地利皇帝,1842年」,而正下方的黑色字體「LAURUM MILITIBUS LAURO DIGNIS MDCCCCXVI」是「英勇的士兵值得配戴榮耀的月桂冠,1916年」,這段文字是在萊比錫戰役11周年時,由查爾斯·史蒂芬大公(Erzherzog Carl Stephan)為了表彰奧地利軍人對國家的奉獻,發起一個名為「為我們光榮的英雄們(1914-1916)」活動後,在1916年時安裝上去的,它是為讓因戰爭而成為寡婦及孤兒所舉辦的勸募活動,每個捐贈者可以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一個月桂葉上並將它捐獻給一名士兵,並獲得一本簽名書及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所有捐款贈與一個專門協助奧地利軍人家庭急難救助的基金會;在它的背面也有著另一組鍍金字體,是法蘭茲一世的座右銘「IUSTITIA REGNORUM FUNDAMENTUM(司法是法治的基礎)」。是弗蘭茨一世皇帝時代的產物。它由彼得諾比勒(PeterNobile)設計,並完全是由士兵們動手建造的。
15.皇家墓穴

哈布斯堡王朝的墓穴坐落在一座外表樸實無華的教堂內。卡普齊納教堂(Kapuzinerkirche)本是清貧教團的一支,因此教堂的建築幾乎沒有任何雕琢。然而,就在這座教堂的九間地下室,放置著哈布斯堡王朝138名成員的鋅或銅制的棺材。其中的最後一次葬禮是在1989年舉行的。被驅逐出境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和他的妻子齊塔一生在瑞士渡過,未能生還自己的國度。在齊塔去世時,奧地利共和國終於同意把她的屍骨埋葬在皇家墓穴裡。雖然,奧地利取消帝制已經七十多年了,但是如果觀看到齊塔的下葬儀式,一定會有置身於奧匈帝國的感覺,令人難忘。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