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維也納之旅的第三天,我們打算從飯店旁的市政廳廣場開始、沿著霍夫堡一直走到卡爾廣場,依據Google Map的估算,整段路程大約8公里,雖然感覺上要走很久,但其實大多是到此一遊景點,大約六個小時就走完了。

首先是今天的第一站~沃蒂夫教堂(Votivkirche),我們大約9點半抵達教堂,此時教堂的工作人員正好打開大門開放大眾入內。這個教堂被命名為Votivgabe(對上帝的感恩) 意指為弗朗茨·約瑟夫的獲救而感恩,它成為一座表示人民對帝國的熱愛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紀念碑,所以它也被稱為感恩教堂。在很久很久以前的1853年,匈牙利民族主義者亞諾斯·利本依(János Libényi)企圖接近刺殺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時候,皇帝與他的隨從官奧康奈(O'Donell)一起正在城市棱堡上散步,利本依立即拿出一把刀從皇帝後面刺向皇帝的脖子;弗朗茨·約瑟夫穿著制服,制服的高領幾乎完全包裹住脖子,碰巧他制服的衣領由結實的材料縫製,至使弗朗茨·約瑟夫的脖子受傷出血、但是並不致命,這個衣領救了他的生命。當時奧康奈立即與另一個人一同制服了刺客,奧康奈靠著他的愛爾蘭的勇敢精神,此後便成為哈布斯堡帝國的一個伯爵,被授予利奧波德王室的軍官十字勳章;另一個當事人屠夫約瑟夫·埃特利希(Joseph Ettenreich),碰巧當時也在事發地點附近,他迅速把利本依壓倒在地上。

這座教堂相當好認,遠遠的就可以看到高聳的哥德式雙塔,教堂用白色砂岩建造,因此必須不斷清理,防止空氣汙染和酸雨侵蝕。我們造訪的時候,外牆正在整修,照片中的枯枝正好遮住了鷹架與看板。

IMG_20151226_01.jpg 

走進教堂內簡直就是個大驚喜,我個人覺得這教堂比舊城中的斯蒂芬主座教堂美多了,不過這是因為我個人比較不喜歡留白的巴洛克式風格,而沃夫蒂教堂內滿滿的彩繪玻璃與牆上彩繪,正好對我的胃口。主祭壇用了豪華的華蓋裝飾,在祭壇正中央毫無疑問的是基督像,而照片中最下方的則是聖誕節的裝飾~耶穌於馬槽誕生的情景。

IMG_20151226_02.jpg 

面對主殿的右手邊,就是教堂內最重要的是~對抗土耳其的Niklas Slam將軍的石棺。雖然我對奧地利的歷史不熟(Google也查不到這人的功績...),但從祭壇、彩繪玻璃、牆上彩繪不難猜出他對奧地利人的重要性。

IMG_20151226_03.jpg 

今天的陽光超耀眼的,日光透過彩繪玻璃把教堂內渲染成各種不同的顏色。面對主殿的左手邊是一間用玻璃圍起來的小禮拜堂,禮拜堂牆上是滿滿的彩繪,禮拜堂對面彩繪玻璃倒映在玻璃的模樣,構成了一幅有趣的畫面。

IMG_20151226_05.JPG 

小禮拜堂旁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IMG_20151226_06.jpg 

最後來一張教堂內的彩繪玻璃照,這彩繪玻璃可是用各種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玻璃,一個個鑲嵌在不規則的鐵框內的,真的很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興建這座教堂部分導因於民族意識,進入教堂後右手邊的彩繪玻璃是以現代人生活、教育等為主題的,左手邊的才是以宗教為主題。

IMG_20151226_07.JPG 

離開沃夫蒂教堂後,我們前往第一天逛聖誕市集的市政廳廣場,當我們走在廣場前公園時,許先生突然說:你不覺得樹上的裝飾很有創意嗎?各位看官看出來這是甚麼了嗎?這個聖誕節裝飾是爬在樹上的毛毛蟲,夜晚的時候只看到毛毛蟲身體上不同顏色的燈泡,完全看不出這是啥,只有在白天的時候才能看到毛毛蟲的頭。但我個人覺得這不大像毛毛蟲......而且大大的眼睛直接當作頭有點噁心......

IMG_20151226_08.jpg 

市政廳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物當然就是維也納市政廳(Wiener Rathaus),中央98米的高塔被視為維也納的吉祥物,相傳當時的非教堂建築不能超過100米,於是市政廳塔樓的建造計畫遭到教會的反對,設計者馮.施密特就將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卻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達3.4米的「市政廳鐵人」(Rathausmann),顯示了人們向舊勢力的挑戰,教會對此也無可奈何。不過小米相機ROOM的效果不好,只好請大家發揮想像力

IMG_20151226_09.jpg 

隔著大馬路與市政廳遙望的就是城堡劇院(Burgtheater),入口的上方雕塑是「太陽神阿波羅與悲劇中的繆斯」,一尊阿波羅(Apollo)雕像(約1883年)立在由魏爾(Weyr)製作的橫飾帶上方,介於梅爾波墨涅(Melpomene)和塔利亞(Thalia)兩位繆思女神像之間

IMG_20151226_10.jpg 

在從市政廳廣場前往奧地利議會大廈的途中,我無意間在路旁發現這個有趣的裝置藝術,看上去就像是一顆人頭放在籠子裡,Google後才發現這是卡爾·雷納(DR KARLRANNER),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1945年蘇聯的坦克部隊正向維也納進軍,4月4日那一天,一個七十四歲的奧地利老人來到佔領軍隊伍,他向紅軍的前線指揮官提出請求:不要在維也納打砸搶,給維也納人民以人道主義的待遇。這個老人就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總理卡爾·雷納。卡爾·雷納還寫信給史達林,毛遂自薦由他出面組織奧地利政府。在他的努力下,奧地利成立有各方政治勢力代表的政府,1945年11月卡爾。雷納被選為戰後第一任總統。卡爾。雷納是奧地利的功臣,他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為這個民族作出不了可磨滅的貢獻,使這個國家避免了他的鄰國匈牙利,捷克等國的命運。卡爾·雷納的塑像在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奠基,二年後建成。對這個雕像人們很有一番爭議,至今還有人稱它為「總理的鳥籠」。

IMG_20151226_11.jpg 

奧地利議會大廈(Parlament/Hohes Haus)是奧地利國會眾議院(Nationalrat)和參議院(Bundesrat)的所在地,這是一棟古希臘風格的建築物,為顯眼的是議會前方的雅典娜雕像,雅典娜左手拿著代表公正的權杖、右手托起標誌勝利的女神,下方的基座則是象徵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多瑙河(Donau)、因河(Inn)、易北河(Elbe)和莫爾道河(Moldau),此外,紀念碑有噴泉流水還有多個神像,稱之為「眾神之泉」,因為它坐落在議會大廈前面俗稱「議會泉」;其實這是一座噴泉,不過冬天除了沒有水外,還用木板跟防水布把噴泉池蓋起來,這種作法真是不錯,噴水池內就不會堆滿了落葉與垃圾。議會前方的三角門楣上,刻著弗蘭茨-約瑟夫皇帝(Franz Joseph)向十七個諸侯領地頒發憲法的場景

IMG_20151226_12.jpg 

看看這議會兩側斜坡上路燈的底座,居然是天使騎著天鵝,讓我聯想到宙斯化身為天鵝追求斯巴達皇后麗妲的神話故事。

IMG_20151226_13.jpg 

爬上斜坡後,面對大門的右手邊有個半身雕像,這是議會建築師特奧菲爾·馮·漢森男爵。

IMG_20151226_14.jpg 

三角門楣下方是精緻的畫作,許先生看到女皇與雙頭鷹的組合,覺得這應該是奧地利的女皇瑪麗婭·特蕾西婭,這一長長的條飾,實在是無法用相機拍下它的全貌。

外牆上刻著金色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人皆生而自由;在尊嚴及權利上均各平等。人各賦有理性良知,誠應和睦相處,情同手足。

ALLE MENSCHEN SIND FREI UND GLEICH
AN WÜRDE UND RECHTEN GEBOREN.
SIE SIND MIT VERNUNFT UND GEWISSEN
BEGABT UND SOLLEN EINANDER IM
GEISTE DER BRÜDERLICHKEIT BEGEGNEN.
ART 1 DER ALLGEMEINEN ERKLARUNG DER MENSCHENRECHTE.

IMG_20151226_15.JPG 

我們穿過馬路,來到議會對面的人民公園(Volksgarten),人民公園以其玫瑰園著稱,不過12月底當然是看不到盛開的玫瑰花,只有這一整排用麻布包起來像是棒棒糖的東西,仔細一看,每根棒棒糖下方都寫有名字,原來這就是一株株的玫瑰樹,為了怕嬌貴的玫瑰樹熬不過寒冷的冬天,特地幫它們穿上衣服,而樹下的名牌則是玫瑰樹的認養人。

IMG_20151226_16.jpg 

公園的一號地標:彼得·馮·諾比萊的忒修斯廟,雖然外觀上相當好辨認,但尺寸真的是差太多,Size Does Matter!

IMG_20151226_17.jpg 

二號地標:奧地利劇作家,詩人弗朗茨·格里帕策(Franz Seraphicus Grillparzer,1791年1月15日-1872年1月21日)的雕像。

IMG_20151226_19.jpg 

三號地標:弗里德里希·奧曼的西西公主雕像。這是公園內最受遊客歡迎的雕像,我們找到這雕像時已經有人在這拍照,雕像旁的階梯還用欄杆圍起來、不讓遊客近距離接觸,生怕一不小心毀了西西公主的尊容,西西公主在奧地利人的心中,果真有特殊的地位。這個雕塑在人民公園的位置由西西公主的丈夫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亲自选定,雕像顯現西西公主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間,年輕美麗端莊安詳。

IMG_20151226_18.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馬蜂窩)

維也納市政廳廣場(Wiener Rathausplatz)
1.維也納市政廳廣場(Wiener Rathausplatz)
地址:Innere Stadt, 1010 Vienna
7、8月夏季音樂會時,在市政廳廣場上有多場表演活動。耶誕節前1個月,這裡還是耶誕節市場。另外展覽和商品交易會有時在宴會大廳舉行。
2.維也納市政廳(Wiener Rathaus)
地址:Rathausplatz 1,Wien
交通:地鐵U2線至Rathaus站
開放時間:8:00-14:00(週一至週五)
位於羅馬貝格廣場西北角上,由三座重建的15世紀的人字形建築構成。1873年完工的市政廳(Wiener Rathaus)是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築,其拱廊、涼廊、陽臺、尖頭窗、繁複的雕刻等無不體現了新哥特式的典型風格。大廳前面的98米高塔被視為維也納的吉祥物。相傳,當時的非教堂建築不能超過100米,市政廳塔樓的建造計畫遂遭到教會的反對。於是設計者馮.施密特就將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卻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達3.4米的「市政廳鐵人」(Rathausmann),顯示了人們向舊勢力的挑戰,教會對此也無可奈何。
3.奧地利議會大廈(Parlament/Hohes Haus)
地址:Doktor-Karl-Renner-Ring 3, Wien
交通:地鐵U2線至Rathaus站,有軌電車1、2、D路至Stadiongasse或者Parlament站,步行75米可達
網址:http://www.parlament.gv.at/
奧地利議會大廈(Parlament/Hohes Haus)是奧地利國會眾議院(Nationalrat)和參議院(Bundesrat)的所在地。奧地利國會大廈興建於1874年至1883年,占地面積超過13500平方米,使之成為戒指路沿線最為龐大的建築物之一。負責建造的建築師是特奧菲爾·馮·漢森男爵。他將這座建築設計為希臘復興式,包括了協調一致的幾部分組成。他還負責室內裝飾,如雕像、繪畫、傢俱、吊燈等。該大廈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雅典娜雕像和噴泉,都成為維也納知名的旅遊景點。雖然國會大廈在二戰期間嚴重受損,但是大部分已恢復了原貌。
國會大廈有100多個房間,其中最重要的是眾議院、參議院和原帝國下議院(Abgeordnetenhaus)。 這座建築還設有圖書館、餐廳、酒吧和健身房。這是重要的國家典禮場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地利總統宣誓就職儀式和每年10月26日國慶日發表國會演講。
整座議會大廈傲顯古希臘建築風格,正立面高大的石柱採用獨特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上方三角牆屋簷雕刻著弗蘭茨-約瑟夫皇帝(Franz Joseph)向十七個諸侯領地頒發憲法的場景。大廈兩側是通向正門的斜坡石路,路兩旁塑有古希臘和古羅馬歷史學家雕像,以提醒政客不忘國家賦予的歷史重任。議會大廈前帕拉斯-雅典娜噴泉(Pallas Athene Brunnen)十分引人注目,精湛的雕塑為整座建築增添了古典藝術光輝,因此被譽為歐洲最美的議會大廈。藝術噴泉頂部豎立著戴有金色頭盔的雅典娜女神雕像,左手持有代表公正的權杖,右手托起標誌勝利的女神。基座群雕象徵立法和實施,並寓意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多瑙河(Donau)、因河(Inn)、易北河(Elbe)和莫爾道河(Moldau)。
4.城堡劇院(Burgtheater)
地址:Universitätsring 2, 1010 Wien
城堡劇院(Burgtheater)原是特瑞莎女皇于1741年所建,由哈森瑙爾(Hasenauer)和山柏(Semper)負責設計。原址在聖蜜雪兒廣場,1888年後,改建為現在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並擠身為環城大道的其中一份子。城堡劇院位於市政廳的正對面,入口的上方雕塑是「太陽神阿波羅與悲劇中的繆斯」,一尊阿波羅(Apollo)雕像(約1883年)立在由魏爾(Weyr)製作的橫飾帶上方,介於梅爾波墨涅(Melpomene)和塔利亞(Thalia)兩位繆思女神像之間。進入大廳後,向左邊走是休息區,兩旁掛著著名的演員畫像,接著,可以看到一道鋪上大紅地毯的華麗階梯,右轉上走就是劇院大廳。劇院裡除表演廳外,最有名的參觀重點是由克林姆繪製的天花板壁畫-泰思琵絲(Der Thespiskarren),它是描繪希臘悲劇的第一個演員,而這幅壁畫的繪製也被納入劇院史的一部分。
維也納號稱音樂與戲劇的聖殿,其劇院分佈在維也納各地,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城堡劇院。據說,城堡劇院的德語是德語地區最標準的,有許多世界級的演員在此擔任客籍演出,而能夠晉身於城堡劇院演出,就是對其藝術表現最高的評價了。
5.人民公園(Volksgarten)
人民公園(Volksgarten)是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座公園,位於內城區(第一區),是霍夫堡皇宮的一部分。人民公園興建在被拿破崙摧毀的城防工事遺蹟之上。1820年對公眾開放。
人民公園以其玫瑰園著稱,還有彼得·馮·諾比萊的忒修斯廟(1819-1823)和弗里德里希·奧曼的茜茜公主雕像(1907年)。這裡還有詩人弗蘭茲·格里爾帕策和卡爾·馮·哈斯瑙爾,以及雕塑家漢斯·比特利希的雕像。花園中間設置了文藝復興式的噴泉,來自薩爾茨堡的石匠 Joseph Haslauer 用紅色大理石修建了外框,完成於1865年7月15日。下部結構是安東·瓦塞爾布格的作品。
6.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
地址:Hauptgebäude, Universität Wien, Universitätsring 1, 1010 Wien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坐落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始建於公元1365年,是現存最古老的德語大學,也是中歐最大的學校之一,維也納大學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語大學,大約7.4萬學生就讀於維也納大學,學校共設有180個學位。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也是最大的教學和研究機構,擁有近8600名員工,其中有6500名學者。
大學的雛形最初在1365年3月12日由公爵魯道夫四世和他的兄弟阿爾伯萊希特三世及利奧波德三世創建。它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二所大學,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二所德語大學(第一所是布拉格大學),最初開辦時是仿照巴黎大學的模式。1383年維也納大學經營不佳,由魯道夫四世的弟弟和阿爾伯萊希特三世捐款,改革校內行政,成為東部德語地區一流的大學。
7.沃蒂夫教堂(Votivkirche)
地址:Rooseveltplatz,Wien
網址:http://www.votivkirche.at/
交通:地鐵U2線至Schottentor站
開放時間:周一未對外開放
沃蒂夫教堂(Votivkirche)的起源有其一個不平常的故事,與弗朗茲·約瑟夫皇帝被匈牙利民族主義者亞諾斯·利本依(János Libényi)的一次刺殺有關。當利本依企圖接近刺殺皇帝的時候,皇帝與他的隨從官奧康奈(O'Donell)一起正在城市棱堡上散步。他立即拿出一把刀從皇帝後面刺向皇帝的脖子。弗朗茲·約瑟夫穿著制服,制服的高領幾乎完全包裹住脖子,碰巧他制服的衣領由結實的材料縫製,至使弗朗茲·約瑟夫的脖子受傷出血,但是並不致命,這個衣領救了他的生命。當時奧康奈立即與另一個人一同制服了刺客,奧康奈靠著他的愛爾蘭的勇敢精神,此後便成為哈布斯堡帝國的一個伯爵,被授予利奧波德王室的軍官十字勳章;另一個當事人屠夫約瑟夫·埃特利希(Joseph Ettenreich),碰巧當時也在事發地點附近,他迅速把利本依壓倒在地上。對他的行為,弗朗茲·約瑟夫給予高度讚賞,並且授予他貴族姓氏,成為約瑟夫·封·埃特利希。利本依後來被控告並受審定為試圖弑君者被判死刑。
在弗朗茲·約瑟夫皇帝經歷了1853年2月18日的不成功的刺殺之後, 弗朗茲·約瑟夫的兄弟費迪南·馬克西米連·約瑟夫(後來是墨西哥的皇帝),號召社區捐款在皇帝被刺的地點建造一座新教堂。這個教堂被命名為Votivgabe(對上帝的感恩) 意指為弗朗茲·約瑟夫的獲救而感恩。它成為一座表示人民對帝國的熱愛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紀念碑,所以它也被稱為感恩教堂。
沃蒂夫教堂也稱為雙塔教堂,以當時最流行的哥德式風格為立面的表現手法,教堂由費茲斯特(Heinrich von Ferstel)所設計,建築工程始於1856年,完成於1879年4月24日,正好是弗朗茲·約瑟夫皇帝夫婦結婚25周年紀念日;這座教堂是環城大道上最早興建的建築之一,當時城牆上未摘除、教堂並無教友,用作服務於1848年革命前後來維也納的士兵,因此被稱作軍隊教堂;這座教堂並不直接位於環城大道上,前面還有一個寬廣的希格蒙德佛洛伊德公園(Sigmund-Freud-Park)。沃蒂夫教堂用白色砂岩建造,因此必須不斷清理,防止空氣汙染和酸雨侵蝕。教堂在二次大戰中嚴重受損,戰後進行了廣泛的修理。

教堂裡面供奉著奧地利的聖人和戰爭英雄,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名對抗土耳其的Niklas Slam將軍的石棺。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