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天中午我們連午餐都來不及吃,就直衝梵諦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我們預約的參觀時間是中午12點半,這個時間參觀人潮排到博物館一角的大馬路上,要是沒有先上網預約,等著排兩個小時吧!進入大門(在照片左邊未入鏡)後,要先到售票亭換門票、刷票入內,再到二樓換Audio Guide後,我們要準備參觀梵諦岡博物館囉!

在梵諦岡的這一天,大概是我們迄今的旅行中,在一天內花最多門票前的一次,聖彼得教堂登頂25歐元、聖彼得教堂Audio Guide15歐元、梵蒂岡博物館門票16歐元/預約費4歐元/Audio Guide7歐元,難怪梵諦岡這麼小的國家,卻完全沒有財政困境啊!

IMG_20151004_28.jpg 

梵諦岡博物館真的是一個很容易迷路的地方,我出發前看網友的BLOG,完全搞不懂個展覽室的路徑,各位要是不嫌棄的話,請看我那用的皺巴巴的地圖。博物館內的珍寶不計其數,比大英博物館優上N倍,許先生說,可比美大都會博物館與凡爾賽宮的展品。在本文的分隔線之後,附上我出發前上網找的必看精品,至於這裡,我只介紹幾件我個人覺得有趣的作品。(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3lgpcWBMf_Q3M1e...)

首先是2號埃及館(Museo Gregoriano Egizio)女祭司Djet-Mut的木乃伊與石棺,女祭司被稱為戰神Montu的奶媽(The Wet Mother of God Montu),這石棺的內外都有精美的彩繪,是埃及館中最美麗的收藏品( 料來源:Audio Guide)。

IMG_20151004_29.jpg 

埃及館中羅馬皇帝哈德良的愛人~美男子安提諾烏斯(Antinous)。安提諾烏斯出生於比提尼亞省(現在的土耳其)、來自於希臘背景的家庭,西元130年時因為與哈德良一起去埃及遊玩,途中跌入尼羅河溺斃,自此皇帝宣佈安提諾烏斯為神祇,祭祀他的儀式傳遍各地;安提諾烏斯死後,哈德良和自己的養子也是繼任者安敦尼庇護保持同性戀關係。這雕像是依安提諾烏斯樣貌刻成。

IMG_20151004_30.jpg 

編號3藝術長廊(Galleria Chiaramonti),這裡展示著上百間的大理石雕刻作品,剛好看到工作人員在清理雕像...

IMG_20151004_31.jpg 

編號5松果廣場(Cortile della Pigna):這個西元1世紀的松果是1608年從萬神殿旁的松果街移過來,背後的壁龕還蓋的跟萬神殿圓頂一樣。廣場因這個松果而得名。IMG_20151004_32.jpg 

松果廣場上還有一棵巨大的金球,這是現代雕塑家Arnaldo Pomodoro 1990年的作品「Sfera con sfera」,意為「球中之球」。根據一個未經作者承認的解讀,或可譯為「天外有天」。說法是認為裡面的球代表地球,外面則是基督的天國。

IMG_20151004_33.jpg 

編號6八角庭(Museo Pio-Clementino),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懷疑八角庭名稱的由來呢?參觀後我才發現,這個展區的第一間展覽室是戶外的八角形亭子,亭子下有超多有名的雕塑品,這尊是「拉奧孔與兒子們」。話說1506年,教宗儒略二世聽說這座羅馬帝國初年的名作出土,派米開朗基羅前往鑒定,當即買下,置於此間供公眾參觀。後來建築、收藏同步擴充,事實上為了能擴充收藏品,儒略二世還下令將附近教堂的雕像通通拆下來搬到梵諦岡花園內收藏,五百年間達到今日規模。

拉奧孔(Laocoon)是特洛伊祭司,為證明希臘人送的木馬包藏禍心,出長矛刺向木馬。豈料不知何處竄出的大蛇(可能是戰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或海神波賽敦派出來的),將他和兒子一起纏死,特洛伊人遂相信木馬是不可侵犯的神物。故事的起源和雕像一樣眾說紛紜,大體都在羅馬帝國初期,西元前一世紀到後二世紀之間。十六世紀出土時,拉奧孔與兒子們各缺一支手臂或手掌,教宗希望將之還原。米開朗基羅認為拉奧孔斷去的右臂,依肌理當朝後折;另一派教廷藝術家不以為然,覺得向上舉更顯英勇。拉斐爾支持後者而定案,就這麼補了上去。二十世紀中葉斷臂出土,證明米開朗基羅眼光準確,於是又依原樣接回。拉奧孔被蛇纏死之餘,斷臂還遭如此折騰,實乃兩千年來之大不幸

IMG_20151004_124.jpg 

展示西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古雕刻的《殘軀》(Torso Belvedere),據說這是教宗儒略二世在花市購得,這坐在獸皮的軀體雕像的肌肉線條頗受米開朗基羅和其他藝術家的青睞。但是導覽器對這件作品並沒有講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館方覺得這件作品應該沒有人不知道。

IMG_20151004_34.jpg 

在作品的上方是美麗的天花板,仔細看的話,在四個角落的小天使是立體的喔!這種平面、立體交錯的手法,讓整個天花板由壁畫變成一個雕塑作品。

IMG_20151004_35.jpg 

編號6八角庭內的圓廳,仿萬神殿建造的圓廳,週圍置放的多是希臘神祇雕像。最著名者,當屬持棒的海克力士(左邊的)。赫氏在此一派神閒氣定,迥異於領主廣場上的殺氣騰騰。下面照片的兩位都是海克力士,右邊的是我在編號3藝術長廊中發現的,兩尊材質不同、大小各異,但模樣卻極為相似,相當有趣。

海克力士是宙斯的私生子,引發圍繞著海克力斯的悲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宙斯的妻子眾神之后赫拉對他的憎恨。他最著名的就是12項偉業,包括殺死涅墨亞獅子、殺死九頭蛇海德拉、摘取赫斯珀裡得斯的金蘋果等等,連我的星座~巨蟹座的故事也跟他有關,話說當海克力士快殺死九頭蛇時,赫拉看到海克力士就快成功了,派出巨蟹從水底攻擊他,運氣不佳的巨蟹還來不及發揮戰力,竟被赫拉克雷斯一腳踩死了。赫拉可憐這隻巨蟹,便把牠帶到天上化作一個星座。

IMG_20151004_36.jpg 

圓廳正中據說是尼祿的浴池,澡盆下還有馬賽克磚拼圖。

IMG_20151004_37.jpg 

接著爬上三樓參觀編號24伊突利亞(Museo Gregoriano-Etrusco)、又下樓又上樓的,讓我都搞不清楚方向了,最後在某處爬上樓梯,準備參觀編號7掛毯室(Galleria degli Arazzi),這樓梯的天花板畫的真美!大概只有梵諦岡博物館會將展示的四周牆壁畫得五彩繽紛,其他博物館為了凸顯展覽品,多半將牆面留白。

IMG_20151004_38.jpg 

導覽器介紹掛毯室是某一任教宗為了擴充展區,將西側的外牆走廊加上屋頂而變成掛毯室的展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屋頂是加蓋的,這段長廊的天花板到處都可以看到龜裂的痕跡.....中間貼的那條是膠帶嗎?掛毯室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古掛毯,展示希臘羅馬織品,最後一幅就是凱薩之死,新掛毯則是由拉斐爾及其弟子設計、關於耶穌生平事蹟的壁毯,最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復活圖,因為織法特殊,掛毯中央的耶穌與他腳下的石板會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而轉動。

IMG_20151004_39.jpg 

編號9古地圖館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兩邊牆上是Ignazio Danti 花了三年(1580–1583)完成了40幅畫作。地圖我看不懂,吸引我目光的是美麗的天花板,這是是一群風格主義畫家(如Cesare Nebbia和Girolamo Muziano)的作品。

IMG_20151004_41.jpg 

繼續往前走會經過教宗庇護五世畫廊(Gallery PIO V)及聖母無染原罪室(Sala dell'Immacolata),聖母室中間矗立著一尊身穿藍衣的聖母,聖母下方金光閃閃的是書櫃。壁畫是1858年羅馬教宗庇護九世的委託當時最有名的意大利Francesco Podesti完成的。往這幅壁畫的右手邊走,就可以直達西斯廷禮拜堂,所以記得要往左走喔!才不會錯過拉斐爾畫室。

IMG_20151004_42.jpg 

拉斐爾畫室(Raphael's Room)共有4間,分別是君士坦丁室(Room of Costantine)、伊里奧多羅室(Room of Heliodorus)、署名室(Room of the Segnatura)與博爾戈火災室(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拉菲爾畫室是梵蒂岡宮內的一組客房,最初目的是作為儒略二世的住所。他委託年輕的烏爾比諾藝術家拉斐爾在1508年或1509年完全重新裝修內部。儒略二世的意圖可能是要勝過其前任(也是對手)亞歷山大六世,因為這些房間位於亞歷山大六世居住的波奇亞寓所的正上方。它們位於三樓,俯瞰觀景中庭(Cortile del Belvedere)的南側。儒略於1513年去世,已完成兩個房間的壁畫,良十世(Leo X)繼續此工程。拉斐爾在1520年去世後,他的助手吉昂弗朗斯科·班尼、朱利奧·羅馬諾和若弗琳諾·迪·庫里(Raffaellino del Colle)完成君斯坦丁大廳的壁畫。

拉斐爾畫室的雅典學院、西斯廷禮拜堂內米開朗基羅的天頂畫-創世紀、達文西於米蘭的最後的晚餐,構成標誌羅馬文藝復興的盛大的三大壁畫系列。

君士坦丁室(Hall of Costantine)是用來接待跟舉行宗教儀式用,但壁畫於1524年完成時拉斐爾已經過世了,所以這推測是由他的學生完成的。君士坦丁室描繪的是畫中描述的是君士坦丁大地與基督教的故事。(壁畫《米爾維安大橋戰役》)戴克里先皇帝死後政權不穩定,君士坦丁一世和馬克森提烏斯這兩位內兄弟於西元312年10月28日在米爾維安大橋開戰,(壁畫《十字架顯聖》)這場戰役標誌著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的開始,傳說上帝向君士坦丁及其部下託夢,允諾只要他們把凱樂符號(Chi-Rho)塗在他們的盾牌上他們就會勝利,天空出現十字架、十字架旁寫著希臘文「Εν τούτω νίκα藉此記號,你必征服」,君士坦丁最後獲得了勝利、馬克森提烏斯在交戰時溺斃於台伯河中;(壁畫《康斯坦丁的捐贈》,下面的照片)君士坦丁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使得他能在後來廢除四帝共治成為羅馬帝國的不二君主,於是君士坦丁下令基督教為羅馬合法宗教;(壁畫《康斯坦丁的洗禮》)君士坦丁於臨終時受洗為基督教徒

IMG_20151004_43.jpg 

伊里奧多羅室(Room of Heliodorus)的主題是基督在天上保護教會。四幅壁畫分別是:《伊里奧多羅被逐出聖殿》(房間名稱的由來)、《保爾塞那的彌撒》、《良一世與阿提拉的會議》和《解救聖伯多祿》。拉斐爾在這房間描繪較少、較大的人物,因此他們的行為和情緒 對觀眾有更直接的影響,他使用舞檯燈光效果來突出某些人物,和加劇緊張局勢。下面的照片就是《良一世與阿提拉的會議》,這裡描繪了歷史上有名的良一世和阿提拉的會議,包括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在天空持劍的圖像,當良十世成為教宗時,他鼓勵藝術家將使用現任教宗的肖像、將教宗描繪在前方中央的位置,在壁畫左手邊騎馬的就是良十世。

IMG_20151004_125.JPG 

首先用拉斐爾壁畫裝飾的是署名室(Room of the Segnatura),它曾是儒略二世的圖書館,宗座聖璽最高法院曾設於此處,大多數的文件都是在此簽字蓋章。藝術家的概念是,帶進古代精神與基督教的和諧,以及反映儒略二世的圖書館的內容:神學、哲學、法學和詩歌四大主題。首先是象徵神學繪於1508或1509年的《聖禮的爭辯》,拉斐爾將教會的形象跨越天與地,上半部的耶穌與十二門徒與下半部的時俗教會都在探討著神學的奧妙。拉斐爾在此採用透視法,藉由逐漸向上縮小的畫面,將眾人的目光集中在耶穌身上。

IMG_20151004_44.jpg 

《聖體的辯論》對面的牆上就是繪於1509年的《雅典學院》,這壁畫象徵的是哲學。以古典建築大廳做背景,圖中央橘色者為柏拉圖、右邊藍色者為其學生亞里斯多德、左邊綠色衣服者為蘇格拉底,中央前方倚著階梯石製扶手著紫衣穿靴者則為米開朗基羅,右下角戴黑色貝雷帽的則是拉斐爾自己,位居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裡土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指指著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和亞里斯多德的唯物主義。以他們兩人為中心,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形象生動,絲毫不顯得雜亂。

整個房間解釋為從古典哲學到真正的宗教,以及從前基督教世界到基督教的運動。這也許是拉斐爾最著名的一幅壁畫。

IMG_20151004_45.jpg 

窗邊的這幅是繪於1509年底或1510年的《帕那蘇斯山》(下方照片)。在古代神話中,那裡是阿波羅和繆斯女神居住的地方,以及詩歌的家鄉。在壁畫中,阿波羅和繆斯女神被古代和拉斐爾時代的詩人所環繞。最後一幅《三德像》繪於1511年,象徵法學。所謂「三德」,是指剛毅、審慎和節制。

IMG_20151004_46.jpg 

博爾戈火災室(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這個房間準備作為儒略的繼任者良十世的音樂室,壁畫描繪了教宗良三世和良四世的生平事跡。房間裡四幅壁畫是《博爾戈火災》(房間名稱的由來)、《良三世的誓言》、《查理大帝加冕》和《沃斯提亞戰役》。《博爾戈火災》是由拉斐爾設計構圖,但是由他的助手執行。另外三幅畫沒有他的指導。照片中的便是《博爾戈火災》,描繪了847年在羅馬博爾戈區發生的一次火災,根據天主教會傳統,教宗良四世用它他的祝福控制了火勢,畫面最後方的就是聖彼得教堂,藉由這幅壁畫呈現出16世紀教堂的面貌

IMG_20151004_47.jpg 

參觀到此,脖子跟腿在比酸的,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整整在梵諦岡站了八個小時,但是接下來最精彩的西斯廷禮拜堂,禮拜堂內不能拍照。西斯廷禮拜堂中最著名的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與最後的審判(詳情請看分隔線以下),這佳作只有親眼見了才知道,到底有多讚呢?當我們兩人坐在禮拜堂內仰望著創世紀時,許先生說:看完了西斯廷禮拜堂,以後會不會不想參觀其他教堂?!我想讚美之詞、莫過於此。

離開西斯廷禮拜堂後,接下來還有編號23畫廊(The Vatican Pinacoteca),裡面收藏了許多喬凡尼、卡拉瓦喬、拉斐爾和達文西的作品,但此時我已經完全不想在站著了,就默默地跟著其他遊客往博物館的出口前進。離開時回頭再看看聖彼得教堂,雲層中透出的光亮揮手向我們告別。

IMG_20151004_48.jpg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梵諦岡博物館
門票:16歐元、講解7歐元,有中文導覽
網址:http://mv.vatican.va/3_EN/pages/MV_Home.html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售票處的開放時間為9:00-16:00,博物館17:30關閉
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位於羅馬市中心的天主教國家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的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擁有12個陳列館和5條藝術長廊,彙集了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大都是無價之寶。
博物館本來是羅馬教皇的宮廷,後來被改造成為了梵蒂岡國家博物館。主要以收藏藝術品為主,大部分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藝術精髓。埃及、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珍寶。西斯廷禮拜堂和拉斐爾畫室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博物館很大,路也複雜,不要走錯路,人太多了基本上沒有回頭路。在古地圖和掛毯館的盡頭不要直接下去到西斯廷教堂,而應該轉向左邊的小門直奔拉斐爾畫室,否則就要重走一遍,因為從西斯廷教堂到拉斐爾畫室是沒有折返路的。
1. 編號2埃及館(Museo Gregoriano Egizio):木乃伊乾屍。古埃及博物館收藏西元前1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及羅馬帝國強權時代掠奪來的雕像,擁有珍貴的陪葬品、保存完好的木乃伊和彩色浮雕。哈德良的愛人- Antinous(安提諾烏斯)這位埃及美男子,因為與哈德良一起去埃及遊玩,途中跌入尼羅河溺斃,這雕像是依Antinous樣貌刻成,放在Tivoli的哈德良別墅,後來才移到梵諦岡博物館。
2. 編號5松果廣場(Cortile della Pigna):松果是1608年從萬神殿旁的松果街移過來,背後的壁龕還蓋的跟萬神殿圓頂一樣。松果是1608年從萬神殿旁的松果街移過來,背後的壁龕還蓋的跟萬神殿圓頂一樣。
3. 編號3藝術長廊(Galleria Chiaramonti):這藝術長廊陳列上百件大理石雕像。裡不少雕像都用無花果葉遮住男性重要部位,這是因為教宗畢又斯九世(Pius IX)認為這些雕像露出重要部位會對教徒有不良影響,所以下令找藝術家將這些雕像「去勢」。
4. 編號6八角庭(Museo Pio-Clementino):拉孔奧雕像、阿波羅雕像。八角亭以希臘羅馬時代的雕刻最為精彩,名作有「克尼多斯的維納斯」(Venus of Cnidus)、「沉睡的阿莉亞多尼」(Sleeping Ariadne)、「望樓的阿波羅」(AppoolBelvedere)、「勞孔」(Laocoon)、以及「望樓的軀幹雕像」(Male Torso)等。西元前一世紀製作的希臘雕刻《勞孔》(Laocoote)在描繪特洛伊祭司-勞孔因為說服特洛伊人不要帶木馬進城,而被大毒蛇咬死的樣子,那身體線條呈現有力的肌肉,動作充滿張力,影響了不少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當然其中也包含米開朗基羅。西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古雕刻的《殘軀》(Torso Belvedere),據說這是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在花市購得,這坐在獸皮的軀體雕像的肌肉線條頗受米開朗基羅和其他藝術家的青睞。羅馬帝國有名的暴君-尼祿皇帝(Nero)的紅色大理石,澡盆下還有馬賽克磚拼圖。不時能在各角落看到石棺,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開始流行土葬,對於一些身份比較顯要的達官貴族,也會因著他身前的豐功偉業去雕塑石棺外觀,像有些是戰死的軍官,就會刻戰爭狀況。在往三樓的希臘十字廳(Sala a Croce Greca)內還有君士坦丁大帝母親聖海倫娜的石棺,海倫娜是虔誠的基督徒,曾參與找尋耶穌被釘的真十字架。君士坦丁當上奧古斯都之後,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開創羅馬教會的千年基業。海倫娜後來被封為聖人。
5. 編號24伊突利亞(Museo Gregoriano-Etrusco) :以西元前四世紀前的收藏品為主,重要作品有西元前五世紀赤土制的「飛馬」、西元前七世紀伊突利亞的青銅「特迪的戰神像」(Mars of Todi)、以及西元前四世紀的「黑像式雙耳壺」(Black-Figure Amphora)等。
6. 編號7掛毯室(Galleria degli Arazzi):幾乎牆壁一樣大的掛毯,都是人工用針線當顏料,按照草圖織出當時教宗與其他人互動狀況或其它耶穌像,每一幅都巨大的令人驚嘆。
7. 編號9古地圖館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16世紀製作的地圖壁畫,共32幅。義大利各地全圖,教皇葛列格里十三世(1502.01.07-1585.04.10)委派佩魯賈的Ignazio Danti繪於牆上。該畫廊位於Belvedere庭院的西側,長120米。Ignazio Danti 花了三年(1580–1583)完成了40幅畫作。畫廊天花上的裝飾是一群風格主義畫家(如Cesare Nebbia和Girolamo Muziano)的作品。
8. 編號14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是拉斐爾在25歲左右的作品,四幅主畫為:「聖體的爭論」(Disputa del Santo Sacramento)、「雅典學園」(Scuola di Atene)、「三大德性」和「帕納索斯山」(Parnassus)。雅典學園連同米開朗基羅《創世紀》和位在米蘭的達文西《最後的晚餐》被後人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盛世之經典作品!拉斐爾畫室是梵蒂岡宮內的一組客房,教宗住所的公共部分。它們以拉斐爾及其工作室創作的壁畫著稱。這些房間最初目的是作為儒略二世的住所。他委託年輕的烏爾比諾藝術家拉斐爾在1508年或1509年完全重新裝修內部。儒略二世的意圖可能是要勝過其前任(也是對手)亞歷山大六世,因為這些房間位於亞歷山大六世居住的波奇亞寓所的正上方。它們位於三樓,俯瞰觀景中庭(Cortile del Belvedere)的南側。儒略於1513年去世,已完成兩個房間的壁畫,良十世繼續此工程。拉斐爾在1520年去世後,他的助手吉昂弗朗斯科·班尼、朱利奧·羅馬諾和若弗琳諾·迪·庫裡(Raffaellino del Colle)完成。
*《雅典學院》中,以古典建築大廳做背景,圖中央橘色者為柏拉圖、右邊藍色者為其學生亞里斯多德、左邊綠色衣服者為蘇格拉底,中央前方倚著階梯石製扶手著紫衣穿靴者則為米開朗基羅,右下角戴黑色貝雷帽的則是拉斐爾自己,位居畫面中心的柏拉圖和亞裡土多德,一個以指頭指著上天,另一個則伸出右指指著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們不同的哲學觀點: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和亞里斯多德的唯物主義。以他們兩人為中心,兩側分別畫出的一些著名學者,形象生動,絲毫不顯得雜亂。
9. 編號23畫廊(The Vatican Pinacoteca):是梵諦崗美術館中較新設置的部門,收藏了許多喬凡尼、卡拉瓦喬、拉斐爾和達文西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拉斐爾的「基督變容圖」、達文西的「聖傑洛姆」和卡拉瓦喬的「基督下十字架」《基督變容》(la Trasfigurazione)是拉斐爾最後一幅畫作,也是最知名畫作之一,爾後就過世了,上半部的耶穌面容明亮,山丘上的是三個門徒,聖彼得、聖雅各、聖約翰:下半部則是很機動的青年被民眾包圍著,想請耶穌幫忙,畫中大量人物肢體動作、表情豐富,卻完美結合在同一張畫中。
西斯廷教堂有通道可直接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在參觀完梵蒂岡博物館的西斯廷教堂之後,從團隊出口出去,這樣可以繞過聖彼得廣場長長的排隊,直接進入聖彼得大教堂。不過為了看著名的旋轉樓梯沒有選擇走這條路,要老老實實去聖彼得排隊了。
二、西斯廷禮拜堂
門票:購買梵蒂岡博物館門票即可參觀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又名西斯廷教堂,緊鄰聖彼得大殿,為梵蒂岡(Vaticano)宮的教皇禮拜堂,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Roma)市西北郊的梵蒂岡城。西斯廷教堂始建於1445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發起創建,教堂名「西斯廷」即來源於教宗之名「西斯都」。原為教皇(教宗)個人的祈禱所,故有「西斯廷小教堂」之稱,也是教宗的選出儀式的舉行處。教堂長40.25米,寬13.41米,高20.73米,堂內沒有柱子,為長方形磚石建築物。側牆的高處有6扇半圓拱形窗戶,房頂呈穹窿形狀,其面積近600平方米。是依照《列王紀》第6章中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按照比例(60:20:30)所建。西斯廷教堂是羅馬教皇的私用經堂,也是教皇的選出儀式的舉行之處。教堂於1481年完工後,拉斐爾、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主題創作了一批壁畫。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克斯圖斯四世的聖體告別。
西斯廷禮拜堂因集中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精華而聞名於世,牆上的壁畫取《舊約·聖經》為題材,正面是《最後的審判》,右側是《基督傳》,左側以《摩西傳》為主題。天花板的中央是《舊約·聖經》的創世紀,畫有預言者、巫女的像。最精彩是《亞當誕生》、《原罪與流放樂園》、《諾亞方舟》。
1.米開朗基羅的穹頂壁畫-《創世記》
最初的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繪有天空圖案的壁畫。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又稱朱理二世)為了紀念叔父西克斯圖斯四世,命米開朗基羅重新繪製穹頂壁畫。對於喜歡自稱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來說,雖非本願,但仍獨自一人於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壁畫,並命名為《創世記》。在米開朗基羅之前,西斯廷禮拜堂牆上的壁畫早已畫好。但是,米開朗基羅雄心萬丈,他要用穹頂畫向世人證明,「那些在他之前在那作畫的人,註定要敗在他的努力之下。」他在記事本上寫道:「在1508年5月10日這天,我,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已收到教皇陛下尤利烏斯二世付給我的500杜卡特,作為教皇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工程的部分報酬。我也在這天開工。」由於長期仰面作畫,他頸項僵直,導致無法正常直立身體行走,看書讀信都要放置在頭頂仰視,據說米開朗基羅座畫這四年都沒有脫過他的靴子,使得四年後要脫靴子時皮已經黏著肉了。歌德曾評論說,「沒有到過西斯廷禮拜堂的人,無法瞭解一個人所能做的事。」拉斐爾在畫《雅典學院》時也調整自己的畫風,並將米開朗基羅畫進去,也就是唯一穿靴子的男人。
壁畫於1512年最終完成。此幅穹頂畫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使人仰視畫面時有一種莊嚴肅穆、神聖可畏的感覺,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 在米開朗基羅創作途中曾前來觀摩的拉斐爾深受此畫影響,他當時正在創作壁畫《雅典學派》。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擁有了米開朗基羅最有最有代表性的兩大巨制壁畫《創世記》和《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於天下。
《創世記》整個畫面分成兩部分,繪有上帝創造世界的9個場景,即《劃分光暗》、《創造日月》、《劃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挪亞方舟》、《挪亞獻祭》、《挪亞醉酒》。房頂與牆壁連接處的弧面為另一部分,分別繪有耶穌的祖先等。
《創世紀》「創造亞當」的場景,畫的右上方描繪的是上帝在天使們的簇擁下飛向亞當,亞當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綠色的小丘上,他似乎剛從睡夢中醒來,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情。他的左手正在緩緩伸出,指尖就要和上帝之手觸碰……這是創造人類生命最關鍵的一刹那,那條縫隙是米開朗基羅的神來之筆。
禮拜堂側牆上方窗戶之間布有眾多的教皇畫像。每當在重大的禮儀性場合,側牆下部用描繪《聖經》故事的掛毯加以裝飾。掛毯由拉斐爾設計,於1515-1519年在布魯塞爾編織。
西斯廷禮拜堂頂上這片面積達到1080平米的穹頂,等待米開朗基羅在上面創作「濕壁畫」。濕壁畫的義大利文fresco,本意是「未幹的」,顧名思義就是要求畫家在半濕的灰泥上作畫。這種畫法需要非常完善的事前準備和精准的時間把握。作畫前用鏝刀在牆壁上塗抹一層一釐米多厚的灰泥,抹平打光,等到灰泥半幹半濕,方才在上面作畫,這樣,潮濕的灰泥可以迅速吸收顏料的色彩,灰泥幹透,顏料也就固結到灰泥下麵的磚石裡。而自稱「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顯然並不擅長這種畫法,事實上,他從一開始就遇到了數不勝數的困難。這年冬天,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寒冷北風橫掃亞平寧半島,羅馬城雨雪交加。米開朗基羅每天都要站在腳手架上將頭後仰,在低溫裡繪製濕壁畫。耶誕節剛過,已經畫好的《大洪水》突然起霜,畫面脫落,人物漫漶,「就像一幅扔在羊圈裡的垃圾」,時至今日,《大洪水》右上角脫落的部分依然清晰可見。硝酸鹽返潮帶來的黴變,讓米開朗基羅非常沮喪,他心疼整個秋天的心血,進而情緒失控,找到教皇大吵大鬧,把畫筆扔在教皇面前:「老實說,陛下,這不是我的專長。」牢騷歸牢騷,賭氣歸賭氣,米開朗基羅在艱苦的環境裡繼續濕壁畫的進度,並且逐漸摸索出一套解決傳統畫法弊端的科學方法,大大提高了繪製速度。
1512年10月31日日落時分,尤利烏斯二世帶領17名樞機大主教到西斯廷禮拜堂做晚禱。一行人從梵蒂岡的國王廳出來,穿過短短的庭院,進入西斯廷教堂,撲面而來的是色彩豔麗、雄偉恢宏的巨型濕壁畫,《聖經》裡神靈活現的先知們高高在上的俯視著梵蒂岡,這些樞機主教全部驚呆了,無一例外。教皇的頭似乎一直那麼仰視天頂,甚至忘記主持晚禱。
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使用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朱砂和佛羅倫斯山區的礦物顏料,色彩的最大特點是鮮亮光滑。但是經過500年蠟燭和油燈的煙薰火燎,濕壁畫表面積留了太多的油垢,後世教皇為了保護它,塗上數層亞麻籽油和清漆,使整個畫面一團糟,到20世紀,穹頂已經被稱為「幽暗與死亡的蒼穹」。如今看到的色彩絢麗,是1980年經過科技清洗後的「原色」,基於這個緣故,參觀者被嚴格禁止在教堂裡面吸煙和拍照,事實上,一旦進入禮拜堂,遊客不約而同的抬頭仰視這塊面積巨大的天頂,全神貫注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傑作。
1993年6月4日羅馬教廷為兩台價值65萬里拉的空氣調節和淨化電腦控制系統舉行了揭幕儀式。新系統將依靠安置在教堂隱蔽處的75個電子感測器發揮作用,使教堂溫度晝夜保持在穩定的25攝氏度。同時,參觀教堂的人數一次將被限制在700人以內。專家認為,過去蠟燭的煙熏和火炬的燃燒是壁畫損壞的主要原因,而空氣污染、溫度和濕度的起伏,以及每年高達200萬遊客的呼吸則是這些藝術品的現代天敵。從理論上講,教堂的12扇窗戶將永遠封閉,以使教堂內部系統免受羅馬日益擁擠的交通狀況產生的污染的危害。
2.米開朗基羅的祭壇畫-《最後的審判》
穹頂畫完成20年後,克萊門斯七世聘請米開朗基羅設計創作祭壇背面的壁畫。克萊門斯死後,由其繼承者保祿三世接續。創作時間為1535年至1541年。以《瑪竇福音》中描述的「最後的審判」為題材的作品。大體上分為四個階層,從最上層開始,分別描繪有:天使群像、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獄的人群,地獄。畫面展現了基督自天而降在對天下人進行審判。受審的人們表情各異,性格鮮明,有人捫心自問;有人驚魂未定;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急於表述;有人則絕望至極。天使正把上天堂的人帶入天堂,撒旦則把下地獄的人趕進地獄。從中可以看到中央的耶穌為畫作的中心,其左手往上指代表善良的人上天堂,右手向下指則代表做壞事的人下地獄,而有趣的是米開朗基羅把自己畫進去了,也就是耶穌右下角的人皮。
米開朗基羅「地獄」部分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但丁敘事詩《神曲》之地獄篇。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給觀者帶來了震撼的效果,同時因為描繪了眾多裸體人像,被當時很多人抵觸,保祿三世死後,裸體的陰部被加繪上了遮羞布等。
3.祭壇兩側的壁畫
堂內祭壇兩側牆壁各有6幅壁畫,由平圖裡喬、佩魯吉諾、波提切利、科西莫·羅賽利、西尼奧利等名家創作。
南牆上的摩西組畫從西往東分別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與葉忒羅的女兒》、《以色列人與法老軍隊在紅海》、《摩西給以色列人帶來「十誡」律法》、《懲罰可拉黨》、《摩西之死》。北牆上的耶穌組畫從西往東分別是:《耶穌受洗》、《耶穌受試探》、《耶穌招收門徒》、《耶穌登山寶訓》、《耶穌傳給聖彼得天國的鑰匙》、《最後的晚餐》。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