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elč,大部分的臺灣網友都稱這個城市為特奇,但我照慣例跟著Google大神稱它為泰爾奇~捷克官方網站也是翻譯成泰爾奇喔。

離開特熱比奇後,我們在下午三點左右才抵達泰爾奇,肚子早就已經餓的咕嚕咕嚕叫,停好車立馬快步朝舊城區出發。泰爾奇的護城河早已乾涸,取而代之的爬藤植物與樹木,讓我未入城內就有驚豔的感覺。

IMG_20150906_40.jpg   

今天的午晚餐在廣場上的這間PIZZERIE解決。雖然這間餐廳門口用Kozel的遮陽傘,但其實它不賣Kozel啤酒~外面陽台坐滿了人,我們只好坐在餐廳裡面用餐。

IMG_20150906_41.jpg

 餐廳內採橘紅色系,整面的橘紅色牆壁給人義大利溫暖的感覺;餐廳內還有兩個大型木偶,其中一個在天花板上飛翔,手拿著燈泡為室內帶來光亮。

IMG_20150906_42.jpg

我們在餐廳點了兩杯Birell無酒精啤酒、海鮮PIZZA(左上)、臘腸PIZZA(右上)、還有兩杯滿滿的冰淇淋。這裡的PIZZA料超級豐富,表面全部被起司覆蓋住,每一口都可以吃到豐富的料,臘腸PIZZA更是誇張到直接變成臘腸夾心。這樣瘋狂的一餐才425克朗而已,吃不完的PIZZA第二天微波也超好吃的,大推! 

IMG_20150906_43.jpg

吃飽喝足後已經是下午4點了,開始我們的泰爾奇探索之旅,天空灰濛濛的一片,糟蹋了薩哈利亞修廣場(nám Zachariáše z Hradce)的景色。 

IMG_20150906_44.jpg

巴洛克式的瑪利亞柱(Marian Column)1716-1720年建造,是典型的捷克城鎮裝飾和溫疫歷史紀念,柱子底端有一個雕像,裡面是馬大拉的瑪利亞雕像。聖母瑪利亞下方的柱子有許多小天使裝飾著,象徵個小天使簇擁著聖母瑪利亞,但環繞向上的螺旋狀看起來有點像是令我害怕的蛇啊! 

IMG_20150906_45.jpg

 瑪利亞柱前還有1616年完成的城市保護神聖瑪格麗特(St Marguerite)與聖西勒諾斯(St Silenus)兩個噴泉。石雕的聖瑪格麗特噴泉建於1611年,噴泉描述泰爾奇的女孩。聖西勒諾斯噴泉重建於1827年,懷抱著小酒神(Little Dionysus)。

IMG_20150906_46.jpg  

登登登登~可愛的泰爾奇彩色房子登場了!泰爾奇能有這番美景,多虧了維特克(Vitek)家族。泰爾奇最初是木造哥德式的皇家城,在1386年的一場大火中一切化為灰燼,南波西米亞貴族奧德瑞克,命令維特克家族將城堡和城鎮重新規劃,並要求重建的房舍不得相同,為防止火災再度發生,則以石材做為主要建築材料。於是當地的居民開始絞盡腦汁,想辦法讓每一棟建築有所區別,於是,各式各樣的山型牆便應運而生。泰爾奇的房子屋頂其實是平坦的,山型牆只是在房屋的正面帶上一頂三角形的帽子而已,只有裝飾效果,但山型牆再搭配刮畫,就創造出了一棟棟美輪美奐的彩色房子。

彩色房子5連拍~第一間牆面是畫上去的磚塊的這間是市鎮廳(The Town Hall),外觀從1574年維持至今,現在這裡是遊客中心,老實說,這是我看過最樸素的市鎮廳了,沒有尖塔、國徽或雙尾獅等;第二間1532年由麵包師麥克(Michael)買下,他後來成為鎮長,1555年鎮議會長買下後改裝成現在的樣子,它的整面外牆上都繪滿了花紋圖案和舊約聖經中的人物,精美的花卉人物都是黑白二色繪製;第三間是綠色的哥德式石屋建築,綠色的牆上的裝飾是聖經故事畫作;第四間古宅為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房子,上面繪有一幅彩色的聖母像。 

IMG_20150906_47.jpg

薩哈利亞修廣場的尖端是擁有雙洋蔥塔頂的耶穌教堂(The Church of the Name of Jesus),這是由Countess Františka Slavtová於1667年完成的巴洛克式耶穌會教堂,這座教堂的方向很不尋常,因為它是用教堂的側面(而不是正面)面對廣場的。 

IMG_20150906_49.jpg

教堂的外觀雖然樸素,但裡面就可以清楚看到巴洛克式風格,教堂內空間雖然不大,但滿天都是飛舞的天使,看起來相當華麗。 

IMG_20150906_50.jpg

教堂旁邊這間於7世紀末時為耶穌會拉丁文學校,1774年時改為普通小學,現為大學中心。 

IMG_20150906_51.jpg

泰爾奇城堡就在三角形廣場的最頂端,我們此行本來還想參觀城堡的,可惜最後一梯的城堡導覽是下午4點,等我們酒足飯飽時,就只能跟城堡說聲莎呦娜娜了。希望下次能有機會再訪泰爾奇。

IMG_20150906_48.jpg

繼續往城門的方向走,我們到了聖雅各教堂(Kostel SV. Jakuba),這還是一間外表樸素的教堂,但鐘樓上方晃動的人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 

IMG_20150906_52.JPG

許先生看到鐘樓門口沒有人收費,就很開心的開始往塔頂爬,但我在爬了兩階石階梯後,就覺得階梯好陡、很難爬,立刻呼叫許先生說:我不爬了,在下面等你。我就走到教堂側面的大門,準備坐在教堂內等許先生。聖雅各教堂內部還蠻美的,彩繪玻璃窗、雕刻、濕壁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許先生下來以後,小哀怨地跟我說:還好你沒有繼續往上爬,石階梯後面接著木頭階梯,那才難爬!在上木頭階梯的地方,有一個阿桑在收費,都爬到一半了,許先生只好掏出30克朗給阿桑;看看這斑駁的牆面與翹起來的地板,真是充滿歷史的痕跡阿。這阿桑也蠻強的,每天都得爬到塔頂收費,要是不小心水喝太多,還得多爬幾趟解決身體的需求。 

IMG_20150906_53.JPG

從塔頂往下拍,可以清楚的看到泰爾奇被烏利茨基湖(Ulický rybník)、Belpská lávka、Štěpnického rybník三湖環繞的樣子,湖上樹木的倒影清晰可見。 

IMG_20150906_54.JPG

 往西方朝Štěpnického rybník方向拍,還可以看到城堡的口型結構,以及湖上一座座的橋樑。

IMG_20150906_55.JPG

 在聖雅各教堂旁邊的是House of Holly Angels,這裡原來是老麥坊(Old Malt-house),現在是泰爾奇的教育中心。外牆上的裝飾蠻有趣的,這是為了呼應它的名稱聖天使嗎?

IMG_20150906_57.jpg

 走向德爾尼城門(Dolni brana)、我們離開了城區,要來拍城堡倒影照囉!

IMG_20150906_58.jpg

拍攝泰爾奇最佳的地點,就是在烏利茨基湖的中央、Zámeský Park的盡頭,只有這裡城堡才沒有被樹林擋住。湖面上的蓮花葉子層層疊疊,好像一大朵綠色的菊花攤平在水上。 

IMG_20150906_59.jpg

我想,只有在這裡欣賞泰爾奇,才知道為什麼它被稱為水城堡(Water Chateau),城堡與湖面倒影連成一片,湖面上城堡的窗戶清晰可見,有如顛倒世界一般。 雖然此時已經是晚上五點半、能拍出這樣的照片已經算不錯了,但我還是懷念艷陽下的藍天,更期待看到紅色屋瓦與藍天相映襯的泰爾奇。

IMG_20150906_60.jpg    


(資料來源:大紀元、http://www.telc.eu/)

泰爾奇(Telč)位於摩拉維亞(Moravia)西南端,靠近伊希拉瓦(Jihlava),是布拉格(Prague)與維也納(Vienna)之間一半的距離。特爾奇小鎮的誕生,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可循,後世歷史學家們,同意承認摩拉維亞民間傳說所載的建城的歷史。約在西元1099年間,當時摩拉維亞統治者奧托二世與捷克的布萊提斯特拉夫公爵在特爾奇地區進行過一場交戰,奧托二世大獲全勝。為感謝上蒼,便在在570公尺高的戰場邊建了座小教堂以示感恩。奧托二世經濟狀況好轉後,又將小教堂翻建成為一座大教堂。自此以教堂為核心,慢慢發展出一個小鎮,又有了居民住宅,從而形成了現在的老城(Staré Město(Old Town))。1335年特爾奇由赫拉德茨(Hradec)封建領主,強大的維特克(Vitek)家族建立,將環繞著小鎮的住宅區及教堂區設防禦點。最初木造哥德式的皇家城,在1386年的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南波西米亞貴族奧德瑞克,命令維特克家族將城堡和城鎮重新規劃,並要求重建的房舍不得相同,為防止火災再度發生,則以石材做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城池用了五十年時間,以「捷克哥德式風格」重建起來,西元1530年的另一次大火燒毀了大半的城市建築,城堡也在大火中全毀。

1549-1589年間,當時特爾奇的統治者薩哈利亞修‧赫拉德茨(Zacharias of Hradec)將小鎮的政治、文化、經濟繁榮帶到了頂峰,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在這時擴大建造起來。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文化情有獨鐘的統治者─薩哈利亞修‧赫拉德茨,仗著家族開金、銀礦的龐大家財,1550年,從義大利聘請了大批能工巧匠,特別是名師巴爾達薩爾(Baldassare Maggi)、安東尼奧(Antonio Vlach)等人,配合摩爾維亞工匠一起改建以前的舊城堡。城堡改建完工後,赫拉德茨又開使改建特爾奇的民居和城市,這才使廣場上那些簡陋的哥特式古宅改換新顏。同時,赫拉德茨還修建了市政廳、醫院、供水系統整頓集市,使16世紀的特爾奇成為摩爾維亞最繁榮的城市,1618-1648年,特爾奇經歷經濟大蕭條,1651到1667年當時耶穌信徒修建了巴洛克風格的神學院(1651-1655)和華麗裝飾外觀的Jesus教堂(1666-1667)。19世紀初,特爾奇(Telč)在摩拉維亞的整個西南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鐵路的建設,其不斷發展。由於赫拉德茨家族在戰爭中成為納粹德國的爪牙,二戰結束後他們的所有財產均被國家沒收,後裔也被趕出了捷克。

二戰結束,在1904-1945年間,其他家族相繼統治著特爾奇,但是城鎮各類風格的建築繼續被完整的保留下來。雖經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洗禮特爾奇幸運躲過戰爭的摧毀,直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經濟快速成長時,卻沒有為本地帶來快速經濟成長。工業革命後帶來了覺醒,文藝復興風格建築重新取得主流地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此地又繼起洛可可(Rococo)與新藝術,建築百家爭鳴。

由於城市歷史中心由漁塘和城門所包圍,該城市多個世紀來一直保持著獨特的形狀,1970年捷克文化部宣佈,將特爾奇列入歷史城鎮保留區,發展觀光事業,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讚譽為「人類的經典之作」。其建築藝術瑰寶,令捷克政府頗感自豪。因此而引起了世人的興趣,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蜂擁而來。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泰爾奇的建築坐落於小山頂上,房屋最初為木結構。自14世紀末的一場大火之後,小鎮以石頭為材料進行了重建。整座城池有城牆環繞,另外還有人工河網增加了其防衛功能。城鎮的哥特式城堡重建於15世紀晚期,採用了新哥特式風格。

1.薩哈利亞修廣場

與捷克其他的地方不同,特爾奇沒有宏偉的城堡、賒華的宮殿、高聳的教堂,她的美在於一棟棟造形都不同、精巧華美的建築物,完好地保存了中世紀中歐市鎮的舊貌,彷彿進入了童話世界的主題樂園之中。

走過通向城裏的小木橋,穿越霍尼爾城門(Horni brana),特爾奇四周為烏利斯基(Ulicky)、斯坦普尼斯基(Stepnicky)、Staromestsky三個人工挖掘深度超過三公尺深的小湖環繞,在城堡和廣場之間,築有一道一公尺厚的堅固城牆,捍衛城堡的防禦功能。南北兩座城門,走進南城門直通向廣場,進城之後眼界豁然開朗。

薩哈利亞修廣場(nám Zachariáše z Hradce)以大石板鋪成,特爾奇的一切圍繞著廣場展開,一棟棟文藝復興、巴洛克、哥德式風格各異以拱廊相接的華麗建築羅列在廣場兩旁,每棟都有自己的編號,古樸之中散發出秩序和典雅,算得上捷克最美的廣場之一。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與藝術主要特徵—「山形牆」,就屬特爾奇保留的最完整。山形牆位於建築的最上層,有如一頂三角形的大帽子,端正地戴在每座建築的頭頂上,其裝飾性大於實用性,是廣場上古宅的最大的特點所在。而古宅的底層都有拱門走廊,串聯在一起便成了環繞廣場的長廊,既整齊美觀,又具實用性。幾百年來,長廊裏開著飯館、酒館、菜場、商店,未曾改變,唯一改變的是,商品的消售對象是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觀光客。

儘管古宅有不同建築風格,很難說出各自的年齡,但留意拱門走廊就不難發現其最初的身份。誕生在文藝復興前的拱廊,是花崗石建造的並有哥德式裝飾,巴洛克風格比較容易辨認,儘管表現得含蓄,但還是透露著無法掩蓋的雍容華麗(房屋編號從禮拜堂處開始)。

(1)No.2古宅為建於1655年的前耶穌會宿舍,1773年時成為軍營,1883年時改為議會小學,現為大學中心。

(2)No.3古宅於7世紀末時為耶穌會拉丁文學校,1774年時改為普通小學,現為大學中心。

(3)No.10為市鎮廳(Town Hall),外觀從1574年維持至今,入口為哥德式拱門與廊柱。

(4)No. 15古宅(Town House with the Bay)是綠色的哥德式石屋建築,綠色的牆上的裝飾是聖經故事畫作,被掩藏了一段很長的時間,1952年才被發現並且修復。

(5)No.32古宅建於1800年左右,底部為文藝復興風格、上面則採巴洛克風格,政府買下了這棟建築做為職員的廚房,並且在復活前前一個星期四,會在這裡發放甜粥給窮人~這個傳統始於婚姻不幸的白女郎夏普塔(Perchta),這個傳統到1783年才由皇帝Joseph二世廢除,改為發放群人現金。

(6)No.48古宅重建於18世紀採巴洛克風格,特點為單一的漩渦形閣樓花窗。

(7)No.54&55古宅為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房子,上面繪有一幅彩色的聖母像,別以為是一般的宗教壁畫作品,他也是粉雕出來的喔!18世紀末,No.54屬於醫生兼藥劑師Jan Pavel Bílek,他對歷史感到興趣、保留了許多文件,後來成為泰爾奇博物館的館藏。No.55從1849年起屬於糕餅師Filip Šašecí,他後來建立並領導了泰爾奇的社會主義。

(8)No.57古宅是文藝復興風格建築,但房子的前面是巴洛克風格,窗戶上面是Kaspar Ober雕刻的聖女雕塑品。

(9)No. 61古宅1532年由麵包師麥克(Michael)買下,他後來成為鎮長,1555年鎮議會長買下後改裝成現在的樣子。它的整面外牆上都繪滿了花紋圖案和舊約聖經中的人物。精美的花卉人物都是黑白二色繪製,細看會發現它們外表凹凸不平,是用粉雕(Sgrafitti)裝飾而成的。「粉雕裝飾」黑白二色最常見,工匠們用黑白兩色的濕灰粉塗抹外牆,然後在上面刻出各種圖案,乾燥後就成了外牆裝飾。這種建築裝飾無論民居還是宮殿都愛採用,在摩拉維亞歷史上流行過相當一段時間。

(10)巴洛克式的瑪利亞柱(Marian Column)1716-1720年建造,是典型的捷克城鎮裝飾和溫疫歷史紀念,由當時一位女性居民Zuzana Hodova(她住在No.52)在死後依其遺願,將1000個金幣捐出打造而成,瑪麗亞住最上端是巴洛克風格的聖母雕像,下端圍繞著六座聖徒雕像,柱子底端有一個雕像,裡面是馬大拉的瑪利亞雕像。瑪利亞柱前還有1616年完成的城市保護神聖瑪格麗特(St Marguerite)與聖西勒諾斯(St Silenus)兩個噴泉。石雕的聖瑪格麗特噴泉建於1611年,噴泉描述泰爾奇的女孩。聖西勒諾斯噴泉重建於1827年,懷抱著小酒神(Little Dionysus)。

2.聖靈教堂

下城門口的聖靈教堂(Kostel sv. Jucha)鐘塔則兼具瞭望塔與地標的功能。建於13世紀仿羅馬式建築,教堂高49公尺,突出的哥德式建塔則是在15世紀末重建的,教堂曾是醫院,現在則是捷克兄弟會的福音教室,不對外開放,只有高塔可以攀登。

3.Nocni Bar

位於聖靈教堂旁邊的餐廳,每一本旅遊書上都有介紹,餐廳還有後花園,內部裝潢走粉紅色路線

4.聖雅各教堂與耶穌教堂

在三角形廣場的盡頭,右邊是泰爾奇城堡,左邊是聖雅各教堂(Kostel SV. Jakuba)和擁有雙洋蔥頂塔樓的耶穌教堂(Kostel Jména Ježíš),耶穌教堂也叫萬聖禮拜堂,位於廣場西北、城堡入口附近,擁有巴羅克風格的雙洋蔥頂塔樓。吹喇叭的天使守護著撒迦利亞的墳墓。。

5.泰爾奇城堡

地址:Namesti Zachariase z Hradce 1, 5 min walk from centre (Town Hall), Telc 588 56, Czech Republic

網址:http://www.zamek-telc.eu/

泰爾奇城堡(水城堡(Water Chateau))修建於14世紀中期,開始為城牆與壕溝組成的L型的簡單的哥特式建築群,外面有護城河環繞,純粹是為了防禦,後因大火全毀。城堡主人Zachariáše在1550年起居住於此,除了重建城堡外,還增加的一個新建的文藝復興風格皇宮,形成了今日的城堡的主要風貌,大致上內部房間與外觀都維持著16世紀時的模樣。

建議穿過德爾尼城門(Dolni brana)在橋上拍攝烏利茨基湖(Ulický rybník)畔水城堡的風貌。城堡有三重院落,面積逐個擴大,前兩個已經成了買賣交易市場了。還有現場打鐵製作各種鐵藝的。

在泰爾奇城堡的最顯著的房間是有著木質天花板的文藝復興風格大廳,劇院大廳的天花板漆有masquers(1556年完成),騎士廳(1570年)的天花板可以看到大力士Hercules,藍廳於1561年完成,包含了由羅馬神人格化四個要素的寓言。著名的金色大廳的天花板由30八角型木雕(1561年)組合而成。

城堡導覽分兩個路線,Route A是參觀文藝復興風格的房間為主,最有特色的是1561年完成的黃金廳,天花板圍出30個八角型木雕,此外,武士廳內展示了17-18世紀的武器,廳內還有一幅「白女郎」的肖像,那是Cesky Krumlov羅森堡家族的普夏塔,這位貴族少女因為不幸婚姻飽受折磨,傳說她死後仍未能解脫,鬼魂時常徘徊在Cesky Krulmlov、特爾奇、吉德瑞諸堡內;Route B是參觀最後一任堡主Podstatsky Lichtensteins在1762-1945年的生活起居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Telč 泰爾奇 特奇
    全站熱搜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