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話說我們到布拉索夫的民宿放下行李後,民宿的主人立刻告訴我們可以參加布拉索夫的Free Walking Tour(http://brasov.walkaboutfreetours.com/),每天下午六點在舊城區的市政廣場前找撐著橘色傘的人集合,透過當地人的解說對羅馬尼亞與布拉索夫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六點一到,我們就來市政廣場報到了;我們的導遊叫做Kinga~就是照片右上角那位,這張照片是我從官網上抓下來的。

IMG_20160703_17.jpg

Kinga在此先介紹了布拉索夫的歷史與地理環境~布拉索夫位於特蘭希瓦尼亞,距首都布加勒斯特約166公里,是一座被山包圍的城市,中世紀時特蘭希瓦尼亞被匈牙利統治,12世紀匈牙利國王蓋薩二世(II. Géza)請來一些薩克遜人(也就是德國人)協助此地發展,13世紀初另外一位匈牙利國王安德列二世又下令部分十字軍條頓騎士團來此加強邊防,德國人的到來對布拉索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建立學校、教堂,並進行手工業及貿立,使布拉索夫成為連接歐洲和鄂圖曼帝國的一個重要商站。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是位於廣場中間的市政廳(Casa Sfatului),興建於1420年。市政廳和鐘樓矗立在廣場中央,是布拉索夫的地標,現已改為歷史博物館(Muzeul Județean de Istorie)。

IMG_20160703_18.jpg

離市政廣場不遠的黑教堂(Biserica Neagră)是布拉索夫最著名的景點,高65米,為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最大天主教堂,建於1384年-1477年間,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築風格,教堂內建於1839年的大型管風琴,共有4000根管風琴、是羅馬尼亞最大的管風琴,這架管風琴至今仍可使用,教堂每週還舉辦數次管風琴音樂會;此外,黑教堂擁有羅馬尼亞最大的教堂鐘,重達七噸,鐘塔上的彩色磁磚使時鐘更為亮眼,兩側的圖案都不一樣,時針與分針的針尖上,也鑲有不同的圖騰(時針是月亮、分針是太陽)。

IMG_20160703_19.jpg

黑教堂外牆除了正面以外,每面都有聖人的雕像,由於教堂原址是信奉聖瑪莉(Saint Mary)的羅馬式教堂,所以外牆上還有一尊帶著皇冠的聖母聖子像,為什麼聖母頭上會帶著皇冠呢?這是因為布拉索夫的市徽就是由樹根撐著的皇冠,Kinga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匈牙利國王來到布拉索夫巡視時,頭上的皇冠突然掉了下來,當國王把皇冠在戴回去時就覺得渾身不對勁,所以就把皇冠留在布拉索夫,兒底下的樹根則象徵著布拉索夫是由於四周的城鎮支持著、才能繁榮興盛。

IMG_20160703_20.JPG

在面對黑教堂左側的屋頂上還有一尊小孩子的雕像,這是當初在建造教堂時,有一位聰明手藝又好的小孩子,受到眾人的喜愛但老闆卻忌妒他的才華,所以老闆就派他去測量屋頂是否傾斜,在當時並沒有水平儀等儀器可以測量,而是要爬到屋頂上,站在支撐屋頂的每根柱子將一段繩子垂下、看看繩子的長度是否相同,壞心的老闆就趁小孩子垂下繩子時把他推下去,小孩子就摔死了;大家為了紀念這個小孩子,某一天就在黑教堂的屋頂上放了他的雕像,隔天老闆看到突然出現的雕樣,覺得小孩子來找他報仇了,老闆受不了這種精神上的折磨最後就自首了。

IMG_20160703_21.JPG

黑教堂的名稱當然是來自於它漆黑的外牆,網路上說這是1689年哈布斯堡軍隊攻擊此地,被火焚過的石牆被煙熏黑,教堂重建後外牆仍呈黑色的緣故,但Kinga說這是因為有一天布拉索夫市區很神奇的在四個地方同時著火了,以岩石建成的黑教堂理應不會受到祝融之禍才對,但木製的屋頂卻開始著火,毀損的屋頂往下掉落到教堂內部,整個教堂就從內部開始燒、將岩石整個燒成黑色,在這場大火後,除了一幅聖母像畫作以外其他的都燒光了,而這幅聖母像原本的衣服是藍色的,大火之後神奇的變成了黑色的(只有衣服變色了、不是燻黑的),所以這幅畫又稱為黑色聖母。

而今日的外牆看起來有黑、有白、還有孔痕與補丁,網路上說這些孔痕是做為日後修補的維修孔,Kinga說當1989年革命從布加勒斯特爆發時,布拉索夫並沒有太激烈的抗議活動,但布拉索夫的民眾也想要有所表現,所以就自己拿著鑿子、在黑教堂外牆上敲出一個一個小洞,革命成功後過了不久,人們開始覺得一個個小洞很難看,所以開始修復教堂、將小洞補起來,沒想到修復後的地方變成了白色,這時大家又有意見了~黑教堂怎能有白色的外牆呢???於是修復工作停止了,教堂外牆變成現在這種大雜燴的模樣。

IMG_20160703_22.jpg

教堂旁邊有Johannes Honter(1498-1549年)的雕像,是特蘭西瓦尼亞薩克遜地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神學家,以地理及製圖、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推行路德派改革聞名,甚至在當地建立了學校、體育學院和出版社,為布拉索夫的建設奠下基礎。

IMG_20160703_23.jpg

為什麼在布拉索夫會建一座天主教教堂呢?這是當時希望在信仰回教的土耳其伊斯坦堡與維也納之間的東正教區域間、建造一座天主教教堂,因此黑教堂所在地正是東歐的天主教邊界,所以當黑教堂修復時,德國人站出來承包了這項工作;其實我們在參加Free Walking Toure前就已經入內參觀過了,除了門票上印德文外,教堂內的解說也有德文,至於教堂內.....走樸素風(不能拍照),最特別的是牆上掛了許多珍貴的土耳其地毯,精巧絕倫的手藝令人嘆為觀止,教堂甚至採用可以過濾紫外線的特殊玻璃以保護地毯,所以黑色教堂又稱為地毯博物館。

IMG_20160703_24.jpg

接著來到世界第三窄的街道~繩索街(Strada Sforii),這條街是由以搓繩索為業的人建造的,所以叫做繩索街,一開始作為消防人員為了能迅速搶救火勢,所以設法在城區僅存的空間中闢造一條街道、作為消防人員的通道;繩索街最早於17世紀的文件中提及,街寬111-135公分、長830公分,一人行走尚有富裕,兩人迎面相遇,必得側身相讓,方能互不擦撞。關於繩索街還有一個浪漫的傳說,話說當年 弗拉德三世·采佩什來到布拉索夫時,走過這條街道時遇到了美麗的薩克森貴族卡特琳娜,兩人從此墜入情網,於是布拉索夫流傳著~單身者走過這條街就可以遇到未來的伴侶、情侶或夫妻一起走過會更加恩愛。

許先生說臺灣的摸乳巷比這窄多了,不過Kinga說這條是街(Street)、不是巷(Alley),雖然街跟巷怎麼區分她也不知道,不過這裡從古早以來就以街為名。

不過弗拉德三世的戀情並沒有Happy Ending,當時進入布拉索夫需要向領主繳交稅金,弗拉德三世為了跟卡特琳娜約會多次造訪布拉索夫、但卻不繳稅金,因此埋下了怨恨的種子;有一天弗拉德三世終於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稅金問題~出兵佔領布拉索夫,布拉索夫的領主就把卡特琳娜抓起來刑求、綁在城門外,威脅如果弗拉德三世不退兵、就殺了卡特琳娜,弗拉德三世為了心愛的女人就退兵了,兩人的戀情也無疾而終。

IMG_20160703_25.jpg

繼續往西走就到了加大肋納門(Poarta Ecaterina),加大肋納門由裁縫行會建於1559年、高50米,門上方就是市徽皇冠與橡木樹根,這裡用於防禦目的,以取代1526年被洪水摧毀的舊城門,它得名於從前位於此處的聖加大肋納修道院。門的上楣就有著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影子,但又非常獨特。加大肋納門曾是唯一准許羅馬尼亞人進出城的城門、他們不允許進出其他四個城門,走出這城門就離開了布拉索夫城區~在13至17世紀,撒克遜人統治期間,禁止羅馬尼亞人在城牆內擁有財產,他們只能住在城牆外的謝伊區(Şcheii)、只能在特定的時候進城,而且必須在此門繳納費用,才獲准在城牆內銷售他們的產品。門上有四個小角塔,象徵該市擁有司法自主權、判處死刑的權力,也就是說只要外人經過城門、踏入城市內,就表示願意遵守城市的法律,我個人覺得有點像是現在申請網路帳號要先按我同意的意思。 

IMG_20160703_26.jpg

加大肋納門旁邊是謝伊門(Poarta Șchei)~這裡Kinga沒有說明,謝伊門於奧地利皇帝佛朗茨一世於1817年拜訪布拉索夫後、建於1827-1828年間,三個相連的拱門是古典風格,拱門上寫著建造日期及弗朗茨一世的拜訪。  

IMG_20160703_27.jpg

繼續往西走就來到了聯合廣場(Piaţa Unirii),Kinga說自從1989年的革命後,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聯合廣場,廣場上的無名烈士雕像(Statuia Soldatului Necunoscut),這個紀念碑是為了紀念一次世界大陣的陣亡將士而於1939年立於聯合廣場,

IMG_20160703_28.jpg

與紀念碑隔著一條馬路相對的是伊利耶·伯特的十字架(Crucea lui Ilie Birt),伊利耶·伯特於1689年出生於謝伊區的一個商人家庭,他們家以買賣酒與動物維生,他捍衛了布拉索夫謝伊區商家販賣東西的權力,他為了建立謝伊國曾親赴維也納請求國王的允許,可惜這個願望並未實現;他同時也是戰爭英雄,起身對抗土耳其人。伊利耶·伯特想要在謝伊區建立教堂,不過未得到王權的允許,而當時在謝伊區有一個古老的傳統~只要在兩條路交會處立上十字架就可以為商人帶來好運,所以伊利耶·伯特就到處立十字架,不過現在僅剩下兩個伊利耶·伯特立的十字架,其中一個就在他的家鄉布拉索夫。

IMG_20160703_29.jpg

這個上面畫著西里爾文(Cyrillic)的十字架就是伊利耶·伯特立於1780年,而建築物內部彩繪則是採用了17世紀的宗教畫風格。

IMG_20160703_30.jpg

黑色尖頂的聖尼古拉斯教堂(Biserica Sfntul Nicolae)就位於聯合廣場旁,教堂於1292年始建,現建築則改建於1594年。從一個十字架下的月亮門走進去,迎面是個十字木雕,Kinga說教堂的四個小尖塔有著跟加大肋納門上四個小尖塔類似的意義~司法判決權,當人走進教堂內祈禱、禱告與告解時,就形同允諾神可以進行審判。

IMG_20160703_31.jpg

這個教堂可以免費參觀,我們到這兩次教堂都沒開門,殘念!只好看看一旁墓園外牆上的彩繪撫平一下失望的心情。

IMG_20160703_32.jpg

接著朝布拉索夫舊城區西北邊的山丘前進,這條人工開鑿的水道位於外城牆與碉堡間,作為護城河也太窄了,Google地圖上也只寫著Cheu(碼頭);不過在舊城區邊緣能有一條水道感覺很不錯,為生硬的城牆與碉堡帶來了些許生意。

IMG_20160703_35.jpg

站在水道的南端往上看,就可以看到一座塔,Kinga問說:你們猜這是黑塔(Turnul Negru)還是白塔(Turnul Alb)?面對這種太刻意的問題,不用想也知道這是黑塔;黑塔原建於15世紀,是與防禦城牆同時興建的方形塔,因1559年7月的電擊造成的火災燒黑,煙燻後的顏色讓它被稱為黑塔,不過衰事還不只這一樁,1991年7月因為大雨,面對城市那一面竟然就坍塌了,只好在1995年重建,所以目前的黑塔並不黑,只是比白塔規模略小。

Kinga在河道處問我們:你們要走到比較近但視野較差的黑塔,還是比較遠、要爬一下山、視野比較好的白塔?經全體投票表決後,我們接著要往上爬到白塔。

IMG_20160703_36.jpg

白塔比黑塔大多了,爬道白塔前的平台上可以一覽布拉索夫的市區風貌~不過視野沒有在坦帕山上好。

Kinga在這裡介紹了羅馬尼亞的食物,不過這些資訊就留待大餐文時再跟各位介紹,這裡只分享一個跟食物有關的故事:話說當年蘇聯控制東歐後,到處更改東歐各國的地名,蘇聯決定在羅馬尼亞選一個城市將其改名為史達林,這殊榮最初由錫比烏(Sibiu)榮獲,不過錫比烏出產、名為錫比烏臘腸的土特產名聞全羅馬尼亞,若是錫比烏改名了,那臘腸也要跟著改為史達林臘腸......聽起來並沒有讚美史達林的意思,所以最後就由布拉索夫出線,於1950-1960年間名為史達林城。

IMG_20160703_37.jpg

行程的最後,我們從白塔正前方的階梯走回市中心,這階梯挺陡的,而且扶手損毀、雜草叢生、不是很好走。

IMG_20160703_38.jpg

樓梯的盡頭就是工匠堡壘(Bastionul Graft),工匠堡壘建於1521年,為四層樓建築,一樓供遊客休息、二至四樓用於展示中世紀文物,我們在此應Kinga要求、留下唯一的一張團體照(照片是我在Facebook上抓的,https://www.facebook.com/Brasov-Walkabout-free-tours-181084708610604/),為此行畫上美麗的句點。

IMG_20160703_39.jpg

最後附上本次的路線圖,Google大神說這路線約4公里、40分鐘可以走完,不過邊聽導覽邊走的我們,一共花了約2個半小時。參加這類的Free Waling Tour通常都要給點小費、聊表心意,我們看其他人大多給10Lei,至於我們給多少就別問啦!

IMG_20160703_46.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市政廣場(Piaţa Sfatului)
地址:nr. 500031, Piața Sfatului 1, Brașov 500031羅馬尼亞
三角形的市政廣場(Piaţa Sfatului),被許多古典建築圍繞,是觀光客必訪之地。布拉索夫市政廣場自1364年起就是國內和國外的客商一年一度舉辦市集的地點。廣場周圍的房屋述說著豐富的曆史。女巫曾在此受到懲罰,而反對奧地利軍隊進入布拉索夫的鞋匠公會負責人Stefan Stenert也於1688年在此被斬殺。廣場,夾在兩山之間,一邊能望到Brasov大字牌,另一邊是遺留下來的黑白雙塔。廣場盡頭就是黑教堂。
傳說中花衣魔笛手Pied Piper就是從這裡帶走哈默爾恩(Hameln)的孩童。
1. 市政廳(Casa Sfatului)
地址:Piața Sfatului 30, Brașov 500025羅馬尼亞
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是位於廣場中間的市政廳(Casa Sfatului),興建於1420年。市政廳和鐘樓矗立在廣場中央,是布拉索夫的地標,現已改為歷史博物館(Muzeul Județean de Istorie)。鐘樓的頂端也是瞭望塔,於中世紀時用於守衛城堡居民的安全。遊客中心也在此。
2.商人之家(Casa Comerciantului)
商人之家(Casa Comerciantului)是為於市政廣場邊Strada Apollonia Hirscher上的一棟長形建築物,建於1539-1545年間,是布拉索夫前市長Lukas Hirscher的妻子Apollonia Hirscher為了紀念她的丈夫而自費蓋的房子,商人之家的末端為餐廳Casa Hirscher,餐廳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3.黑教堂(Biserica Neagră)
地址:Curtea Johannes Honterus 2, Brașov 500025羅馬尼亞
網址:www.honterusgemeinde.ro
開放時間:週日休,週一至週六1000-1530,6月及9月週四/7-8月週二四六晚上6點有管風琴音樂會
黑教堂(Biserica Neagră)是聞名全國的古建築、高65米,為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最大天主教堂,建於1384年-1477年間,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築風格,外牆除了正面以外,每面都有聖人的雕像,為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最大天主教堂。教堂原址是信奉聖瑪莉(Saint Mary)的羅馬式教堂。1689年哈布斯堡軍隊攻擊此地,被火焚過的石牆被煙熏黑。重建後,外牆仍呈黑色,黑色教堂由此得名。教堂內建於1839年的大型管風琴,共有4000根管風琴、是羅馬尼亞最大的管風琴,這架管風琴至今仍可使用。
黑教堂擁有羅馬尼亞最大的教堂鐘,重達七噸,鐘塔上的彩色磁磚使時鐘更為亮眼,兩側的圖案都不一樣,時針與分針的針尖上,也鑲有不同的圖騰(時針是月亮、分針是太陽),至於牆上的這些孔彈,並不是彈孔留下的痕跡,而是做為日後修補磁磚的維修孔。
教堂內還有許多珍貴的土耳其地毯,精巧絕倫的手藝令人嘆為觀止,教堂甚至採用可以過濾紫外線的特殊玻璃以保護地毯,所以黑色教堂又稱為地毯博物館。
教堂旁邊有Johannes Honter(1498-1549年)的雕像,是特蘭西瓦尼亞薩克遜地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神學家,以地理及製圖、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推行路德派改革聞名,甚至在當地建立了體育學院和出版社。
4..繩索街(Strada Sforii)
古城區的繩索街(Strada Sforii),是歐洲最狹窄街道之一(德國羅伊特林根的Spreuerhofstraße、英國艾希特大學的Parliament Street更窄),在謝伊門附近、與雄鹿街(Strada Cerbului)垂直,一開始作為消防人員的通道,最早於17世紀的文件中提及。街寬111-135公分、街長830公分,一人行走尚有富裕,兩人迎面相遇,必得側身相讓,方能互不擦撞,因有些微彎曲,此端望不見彼端,行走其中隱約傳來微弱的腳步聲,不免揣想遠處的來者……。
5.聖尼古拉斯教堂(Biserica Sfntul Nicolae)
地址:Piața Unirii 1, Brașov 500123羅馬尼亞
黑色尖頂的聖尼古拉斯教堂(Biserica Sfntul Nicolae)1292年始建,現建築則改建於1594年。教堂院子的外牆4角,各有一個角樓。從一個十字架下的月亮門走進去,迎面是個十字木雕。木雕後面土臺上有石質墓碑,下有墳墓。
二、布拉索夫的防禦工事
布拉索夫的防禦工事主要建於1400-1650年間,主要是為了防止韃靼人(Mongols)與土耳其人的侵略,包含高12米、厚2米、長3公里的城牆、7座碉堡(Bastionul),現在僅存的碉堡包括:坦帕山東側中央的工匠碉堡(Bastionul Graft)、Strada George Barițiu底端的鐵匠碉堡(Bastionul Fierarilor)、童話故事般的加大肋納門(Poarta Ecaterina)、謝伊門(Poarta Șchei)、Strada George Coșbuc 底端的織布匠碉堡(Bastionul Țesătorilor)。
1.謝伊門(Poarta Șchei)&加大肋納門(Poarta Ecaterina)
地址:Strada Poarta Schei, Brașov, 羅馬尼亞
謝伊門(Poarta Șchei)與加大勒納門(Poarta Ecaterina)相連。
加大肋納門由裁縫行會建於1559年,高50米,用於防禦目的,以取代1526年被洪水摧毀的舊城門。它得名於從前位於此處的聖加大肋納修道院。它是唯一從中世紀時代倖存下來的城門。事實上,這只是原城門的一部分,木結構部分已經於1827年被拆除。原來的建築模型可以在織工堡壘裡展示的1600年布拉索夫模型看到。門的上楣就有著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影子,但又非常獨特。其側面另一座保存完好的城門則又融合了哥特風格。
加大肋納門曾是唯一准許羅馬尼亞人進出城的城門,他們不允許進出其他四個城門。在13至17世紀,撒克遜人統治期間,禁止羅馬尼亞人在城牆內擁有財產,他們只能住在城牆外的Şcheii,羅馬尼亞人只能在特定的時候進城,必須在此門繳納費用,才獲准在城牆內銷售他們的產品,出了這座城門就進入當時羅馬尼亞人居住的謝伊區。四個小角塔(也見於其他特蘭西瓦尼亞城鎮),象徵該市擁有司法自主權,判處死刑的權力。入口上方是城市的紋章:橡木樹幹和樹根。目前這裡是一個博物館。 
謝伊門於奧地利皇帝佛朗茨一世於1817年拜訪布拉索夫後、建於1827-1828年間,三個相連的拱門是古典風格,當時為了讓載貨較高的車輛通行,所以中間的拱門較高,兩側較低的門則是給行人使用的,拱門上寫著建造日期及弗朗茨一世的拜訪。出了這座城門,就進入了當時羅馬尼亞人居住的謝伊區。
2.工匠堡壘(Bastionul Graft) 與鐵匠堡壘(Bastionul Fierarilor)
工匠堡壘(Bastionul Graft)位於白塔附近,建於1521年,為四層樓建築,一樓供遊客休息、二至四樓用於展示中世紀文物。
鐵匠堡壘(Bastionul Țesătorilor)最早建於1529年,現為布拉索夫檔案室,珍藏了14-16世紀超過100,000冊古老且珍貴的文件。
3.白塔(Turnul Alb)與黑塔(Turnul Negru)
布拉索夫城牆外有4個瞭望塔:Turnul Artelor、Turnul Vânătorilor、白塔(Turnul Alb)與黑塔(Turnul Negru)。 
黑塔建於15世紀,是與防禦城牆同時興建的方形塔,因1559年7月的電擊造成的火災燒黑,煙燻後的顏色讓它被稱為黑塔,不過衰事還不只這一樁,1991年7月因為大雨,面對城市那一面竟然就坍塌了,只好在1995年重建,所以目前的黑塔並不黑,只是比白塔規模略小。
白塔始建於1494年,是一座半圓形建築,直邊面臨城市。塔內有5層,高度範圍18-20米之間。它以外牆壁的粉飾得名,頂部是堡壘形狀。塔在1689大火遭受了損失,在1723修複。登上臺階可以俯瞰整個布拉索夫老城。沿著白塔往下走,會經過一條細細長長的階梯,此處是通往市政廣場的捷徑。
4.織布匠碉堡(Bastionul Țesătorilor)
織布匠碉堡(Bastionul Țesătorilor)建於1421-1436年間,並於1570-1573年重建,為現存布拉索夫最大且保存最好的碉堡,碉堡現為博物館,展示中世紀文物。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