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聖馬可廣場(Plazza San Marco) 官方標準譯名聖瑪律穀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聖馬可廣場是黑白格相間的基調,既有歐洲古典貴族的格調,又盡顯做工精巧華麗,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但這廣場由於鴿子與海鳥超多又完全不怕人,不少網友提到在聖馬可廣場餵鴿子很有趣,但也有網友提到在這裡餵鴿子是違法的,而且要特別小心有人將鴿子飼料硬塞到遊客手中、強迫對方買下,總之,鑒於禽流感的風險,還是小心為上。 

在這要先解釋一下聖馬可與威尼斯的關係, 聖馬可是聖經《馬可福音》的作者,為耶穌七十門徒之一,約殉道於西元68年或者74年,據說是當馬可致力傳揚基督教之時,由仇恨他的人抓住,並將繩索套在他的脖子上,拖拽過數個街道致死;關於聖馬可的聖髑(遺體),起初被放置在亞歷山大港,在828年,一部分被相信是聖馬可聖髑的骨骸、被威尼斯的商人們裝在一桶豬油裡面偷偷運出埃及(以逃過穆斯林海關的檢查),聖觸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威尼斯時,當時的總督為此建立了一座教堂來保存聖髑,這就是最初的聖馬可教堂,聖馬可被威尼斯奉為守護聖人,當威尼斯擺脫拜占庭的控制,成為一個城市共和國後,元老院決定聖馬可為城市的新守護神,以代替狄奧多爾;1063年,在將聖馬可教堂擴建為宗座聖殿時,發現聖馬可的聖髑已遺失,但是根據傳說,1094年聖人自己顯現指明了他遺體的具體位置,結果聖髑在聖殿的石棺內發現。科普特基督徒們相信聖馬可的頭被保存在亞歷山大港的聖馬可主教座堂,而部分遺體被保存在開羅的聖馬可主教座堂,其餘部分聖髑則位於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內。

聖馬可的象徵:曠野中的獅子;坐於紋獅御座的主教;救助威尼斯士兵的人;手持寫有 「 pax tibi Marce」之書的人;手持橄欖枝與書的人;身旁跟著有翼獅子、手持書或卷軸的人;頸上被套羈繩的人;正持著或撰寫著他的福音的人;從薩拉森人手中救出基督徒奴隸的人。所以威尼斯共和國的國旗上就是一隻抱著福音書的飛獅、國徽則是一隻手持寶劍、抱著福音書的飛獅。

聖馬可廣場的東邊是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及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北邊是舊行政大樓(Procuratie Vecchie)與聖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南邊是新行政大樓(Procuratie Nuove)、西邊是拿破崙翼大樓(Ala Napoleonica),1797年拿破崙進佔威尼斯後,讚歎聖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會客廳」,當年這位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第一次走進廣場時,竟虔誠地脫帽鞠躬、以示尊崇,並下令把廣場邊的行政官邸大樓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宮,還建造了連接兩棟大樓的翼樓作為他的舞廳,命名為「拿破崙翼大樓」。

IMG_20160605_20.jpg

在義大利進教堂是不能穿著背心跟短褲(短裙)的喔!我在排隊的時候,看到不少歪國人因為穿得太涼爽,聖馬可大教堂提供絲巾一條、請歪國人圍上/披上。

IMG_20160605_21.jpg

由於進入教堂免門票(登頂及參觀祭壇需另外購買門票),我每次經過都有小小的排隊人潮,各位看到排隊人潮千萬別急著跟著排隊喔!進教堂是需要寄放包包的,先去放包包在來排隊吧!以免到了門口被擋下來、還要重排一次。側背包除了公事包大小外、似乎是都可以,至於雙肩包是不是都不行呢?排在我前面的歪國人揹著A4大小的束口袋式雙肩包過關了,但另一位揹著B5大小運動款背包就被擋下來。

IMG_20160605_22.jpg

首先來看一下聖馬可大教堂的外觀。在教堂接總督宮紙門的轉角有一尊四帝共治(Tetrarchy)雕像,斑岩雕像代表四個統治者內部相互依存,它是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從君士坦丁堡運來。這是羅馬帝國在西元293年開始實行的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帝國的政體,由戴克里先提出並實施,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每部分由一位皇帝管轄,稱為「奧古斯都」,每位奧古斯都再指定一位助手和繼承人,稱為「凱撒」;四帝共治制在戴克里先在位期間運行良好,但他退位后便迅速崩潰。

IMG_20160605_23.jpg

聖馬可大教堂正中央大門的弦月窗上繪於 19世紀的「最後的審判」,上方紅色箭頭只的則是 「聖馬爾穀之馬」,大約於1254年設立於聖馬可大教堂當中,這些雕塑的作者可能是西元前4世紀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將銅駟馬雕像從希俄斯島運到君士坦丁堡,所以聖馬爾穀之馬在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矗立許久,威尼斯公爵恩裏科·丹多洛後來將馬運到威尼斯,於1254年安裝在聖馬爾穀聖殿的立面;拿破崙於1797年強行將馬從威尼斯搬到巴黎,放置在卡盧梭凱旋門;1815年,馬回到威尼斯聖馬爾穀聖殿;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空氣污染嚴重,只好改用複製品代替,真正的聖馬爾穀之馬則在聖殿內部展出。

IMG_20160605_24.jpg

在中央大門的兩側四個側門弦月窗上,各有一幅華麗的鑲嵌畫, 講述聖馬可教堂遺體故事,依序分別是「從君士坦丁堡運回聖馬可遺體」、「遺體到達威尼斯」、「聖馬可神話禮贊」、「聖馬可進入聖馬可教堂」 。

IMG_20160605_25.jpg

西元4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放棄千年古都羅馬,於古希臘殖民地拜占庭(Byzantine)建立一個新首都,君士坦丁死後不久,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帝國很快就被北方日耳曼人所滅,東帝國因歐洲經濟重心東移而保持繁榮,因而也創造出個性特出的拜占庭建築風格,「水都」威尼斯曾屬於東方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並持續了500多年。11世紀中葉,威尼斯擺脫了羅馬教廷的統治,為了表示與教皇的決裂,威尼斯選擇了與義大利完全不同的拜占庭建築風格,來建造這座全市中最重要的聖馬可大教堂,現今的聖馬可大教堂之基礎為1063年成型,1094年完工。

威尼斯是唯一同時擁有拜占庭式、哥德式、以及巴洛克式這三種建築的城市,這是因為威尼斯正好位於東歐、西歐與義大利三者的交界,也就是東歐的拜占庭文化、西歐的黑暗時期、以及文藝復興這三者的交集,其次是它控制了海上的交通,商業發達,也有足夠的武力抵禦外敵,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地方,因此在文化上能夠有不間斷的發展,最後,或許商業城市比較沒有意識形態,威尼斯對於各種文化,都有著強大的包容力。 聖馬可大教堂就是拜占庭文化的最佳代表作, 「圓頂」加上「馬賽克鑲嵌畫」,就是拜占庭教堂的特色,而喬治·馬焦雷島上聖喬治馬焦雷教堂與安康聖母聖殿則是巴洛克式的教堂, 哥德式「尖拱頂」教堂則以「聖方濟會榮耀聖母教堂」以及「聖若望及保羅大殿」為首,但這些教堂多以精美的壁畫取代彩繪玻璃,這是專屬於威尼斯的特色。

拜占庭風格在建築結構上,開創了一套嶄新的模式,就是結合了羅馬建築以降的穹窿大圓頂和彎拱,並成功地發明了弧三角(Squinch,或稱「帆拱」)做為過渡,以完成圓形穹頂覆蓋方形空間的方法。這座教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氣氛,教堂從地板、牆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細緻的鑲嵌畫作,鑲嵌畫裝飾面積約8,000平方公尺 ,這些畫作都覆蓋著一層閃閃發亮的金箔、銅和各種華麗的石頭,每當室內燭火點明,金光互相閃爍、相互輝映光芒,儼然就成了一座「黃金宮」,因此教堂又被稱之為「金色大教堂」。聖馬可大教堂的內部不能拍照,所以只好放一張網路上找到的圖片,這是教堂中央十字交會處的穹頂畫「耶穌升天」 (1175-1200年),許先生說:這教堂內部鑲嵌畫有土耳其的Fu 。

教堂底端主殿的祭壇上方半圓形後殿是「全能基督像(Apse with Christ Pantocrator)」,祭壇正下方是聖馬可的墳墓,聖堂左側則有聖馬可大教堂最珍貴的寶物黃金圍屏(Pala d'Oro)。

IMG_20160605_26.jpg
(圖片來源:http://www.wga.hu/html_m/zgothic/mosaics/6sanmarc/)

聖馬可大教堂旁邊是可愛的聖馬可時鐘塔,拱門上方是一個大型時鐘,由鍍金與藍琺瑯製成,像隻凝望聖馬可海灣的眼睛,除時間外,鐘面亦紀錄月球與黃道12宮的週期;時鐘上方是聖母像,聖母像壁龕兩側有兩個小門,在昇天節時,三王的塑像會從此門通過,此時門上顯示的是V(羅馬數字5)點55分;再上面是站在繁星點點藍色背景前的聖馬可之獅;在塔頂的露台上有兩個巨大的青銅「摩爾人」,一個較老,另一個較年輕,顯示時間的推移,穿著羊皮、腰間設有槌子,每到整點用來敲鐘,因為銅綠色澤暗沉,所以又名摩爾人鐘(Mori's Clock)。

IMG_20160605_27.jpg

在新行政大樓那一側有一群音樂家正現場演奏著悅耳的音樂,這是弗洛里安咖啡館(Florian)的現場音樂會。

IMG_20160605_28.jpg

弗洛里安咖啡館(或稱為花神咖啡館、小花咖啡館)是威尼斯最古老的咖啡館,被譽為世界上第二美的咖啡館,從1720年就開始營業,也是威尼斯最高檔的咖啡館,曾是海明威、拜倫及威尼斯文人騷客的最愛,曾經接待過拿破崙和英國前首相佈雷爾。弗洛里安咖啡館空間不大,但每個用餐廳都以不同主題裝飾,共同點都是相當華美典雅啊! 我問許先生要進去喝咖啡、體驗這第二美的咖啡館嗎?許先生晃了一圈後回答我:這算是第二美嗎?比起布達佩斯的紐約咖啡館(New York Kávéház & Étterem)跟書店咖啡館(Alexandra Könyvesház)差多了,應該不用吧!

當我參觀完科雷爾博物館後、再次經過這裡時,有兩個外國女生坐在照片下方的兩人圓桌處喝咖啡,而此時正好有一群華人旅行團經過,大家就拿著相機對著那兩個外國女生猛拍,我想他們內心的OS是:幹嘛坐在那裡妨礙我拍照啊!看到此景,不禁慶幸還好我沒在這喝咖啡、成為其他遊客照片中的路人甲。

IMG_20160605_29.jpg

聖馬可廣場靠近大運河處有兩個高聳的石柱,上面分別是前任威尼斯守護神聖狄奧多(San Teodoro)與現任威尼斯守護神飛獅, 這兩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門,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這裡也曾經是威尼斯執行死刑的地方。

IMG_20160605_30.jpg

沿著斯拉夫人堤岸往東走,我們走到麥杆橋(Ponte della Paglia)拍攝嘆息橋, 麥杆橋建於1360年,得名於此處曾經停泊裝滿停滿秸稈的船隻。若不想到長嘆的囚犯,這景色還真是美阿!

IMG_20160605_31.jpg

麥稈橋上也是拍攝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上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最好的地點,雖然此時天氣不好、沒有落日的美景,但陰暗的光線也有一種海上人家的Fu。

IMG_20160605_32.jpg

我們繼續往東走,無意間發現牆上掛著台灣再製的廣告,我Google後才發現這是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之「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主題策展《台灣再製-常民構築》 ,展館就在斯拉夫人堤岸的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入內參觀是免費的,所以我們兩人就上樓晃晃。

IMG_20160605_33.jpg

根據國立美術館105年2月5日的新聞稿,這展覽內容是透過人民與製造的觀點,探索建築未來的多種潛能,今年展覽不再以地標式建築為主角,而是以台灣創新產業及常民日常建築為基礎,共同探索台灣如何在氣候變遷與創新挑戰的當下,積極從自身的資源中尋求突破契機,並藉此機會將台灣建築介紹至全球建築界,讓全球聚焦台灣。但我在展場內主要只看到一棟棟用木片或瓦楞紙做出的房屋模型,房屋看板上寫的蚵仔煎、雞肉飯、手工水餃比常民日常建築更令我感興趣。

IMG_20160605_34.jpg

繼續沿著斯拉夫人堤岸往東走,在岸邊有一尊大大的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雕像,他是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位國王,在義大利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門第四次在義大利參觀與這位國王有關的景點了(我們也才造訪過四個義大利城市而已):第一次是在米蘭的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 ,第二次是在羅馬的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紀念堂(Monumento a Vittorio Em) ,第三次是在佛羅倫斯的彼提宮~埃馬努埃萊二世曾住在此,他的兒子埃馬努埃萊二世把宮殿跟收藏品捐贈給義大利人民,真的是每個城市都有這位國王的蹤跡。

IMG_20160605_35.jpg

繼續往東走到S. Zaccaria (M.V.E.)水上巴士站B碼頭旁的橋上,站在橋上可以看到一個傾斜的鐘樓,這是希臘聖喬治堂(Chiesa di San Giorgio dei Greci)的鐘樓, 鐘樓建於1592年,由於地層下陷而使鐘樓向河道傾斜,形成獨一無二威尼斯斜塔。

IMG_20160605_36.jpg

離開城堡區後,我們搭乘水上巴士到沙爾特站(Salute),步行到海關口欣賞360度無障礙的開闊視野,往南望去是朱代卡島(Giudecca),隱約可見島上威尼斯救主堂(Chiesa del Santissimo Redentore)的巨大穹頂。

IMG_20160605_37.jpg

往東北方望去,聖馬可鐘樓躍然在目,我們第一天的行程也在此告一個段落。

IMG_20160605_38.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聖馬可廣場站(S. Marco(Vallaresso))

地址:Piazza San Marco,Venezia
門票:四角形鐘樓門票6歐元 ,廣場中心喂鴿子食料2歐元一包。
*羅馬廣場邊的碼頭搭1或2號線都可以到聖馬可廣場,2號線停的站較少會快一點。
聖馬可廣場(Plazza San Marco) 官方標準譯名聖瑪律穀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聖馬可廣場是黑白格相間的基調,既有歐洲古典貴族的格調,又盡顯做工精巧華麗,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
聖馬可廣場是由公爵府、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鐘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崙翼大樓、聖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鐘樓和聖馬可圖書館等建築和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
聖馬可廣場初建於9世紀,當時只是聖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廣場。馬可是聖經中《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將他奉為守護神。相傳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大將耶穌聖徒馬可的遺骨偷運到威尼斯,並在同一年為聖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聖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聖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廣場也因此得名「聖馬可廣場」。
1177年為了教宗亞歷山大三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會面才將聖馬可廣場擴建成如今的規模,1797年拿破崙進佔威尼斯後,讚歎聖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會客廳」,當年,這位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第一次走進廣場時,竟虔誠地脫帽鞠躬,以示尊崇,可見它在歐洲的地位,並下令把廣場邊的行政官邸大樓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宮,還建造了連接兩棟大樓的翼樓作為他的舞廳,命名為「拿破崙翼大樓」。
聖馬可廣場還是威尼斯嘉年華的主要場所,這裡有各式各樣的精品店,包括金飾、玻璃、寢具、服飾等,店面不大,但是櫥窗設計都是一流,頗具高深視覺享受,還有許多風格優雅的咖啡廳、酒吧和餐館,是威尼斯的最佳的徒步遊覽區。
廣場上有很多小販會把玉米放在你的手上這時千萬不要去接,因為威尼斯規定不允許在廣場上喂鴿子,如果一旦被發現就會罰款
1.舊行政大樓(Procuratie Vecchie)
在廣場北邊與鐘樓同邊的舊行政大樓始建於12世紀,全長約152米,現今的l樓是聞名的油畫咖啡館-誇德里咖啡館(Caffe Quadri),而大樓後有供貢朵拉停泊的奧爾塞奧洛灣(Bacino Orseolo)。
Cafe Lavena夏日因有賣外帶冰淇淋而人聲鼎沸。
2.聖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
舊行政大樓東側有座建於15世紀的鐘塔,為文藝復興建築,它包括中間一座帶5個時鐘的塔,以及兩側較低的建築物。塔和時鐘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末。它的大鐘從瀉湖水域都能看見,使每個人都注意到威尼斯的財富和榮耀;頂層四方外牆以獅子、威尼斯正義女神裝飾,而尖端塔頂則是金色的天使加百利雕像,塔的下面兩層設有巨大的拱門,通往城市的主要街道Merceria,連接了政治和宗教中心聖馬可廣場與商業及金融中心里亞托區,門上刻著一行很有意思的拉丁文「我只計算快樂的時光」。此鐘與鐘塔於同一時間製造,有助於擬定出海計畫,提供潮汐與有利航行月份的訊息。傳說這座時鐘完成後,2位發明這套複雜的機械裝置的發明者將被挖出眼珠,以防止他們複製他座。今天,它是由威尼斯博物館基金會管理的11個場館之一。
鐘塔的中央主體自建造後未經改變,拱門之上有3種不同的格柵窗,皆以彩色裝飾物與金裝點得美輪美奐:拱門之上為大鐘,由鍍金與藍琺瑯製成,像隻凝望聖馬可海灣的眼睛。除時間外,鐘面亦紀錄月球與黃道12宮的週期。聖母像上層有帶翅的聖馬可之獅,站在繁星點點的藍色背景前,大鐘上層的聖母像壁龕兩側有兩個小門,在昇天節時,三王的塑像會從此門通過。在塔頂的露台上有兩個巨大的青銅「摩爾人」,穿著羊皮,腰間設有槌子,每到整點用來敲鐘,因為銅綠色澤暗沉,所以又名「Mori's Clock」摩爾人鐘。。一個較老,另一個較年輕,顯示時間的推移。鍾是原始的,上面的標誌說明鑄造於1497年。
想上去參觀必須先到柯雷博物館預約,地點在廣場旅遊服務中心旁。
3.威尼斯國家考古博物館(Biblioteca del 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di Venezia)
地址:Piazza San Marco, 17, 30170 Venezia VE, 義大利
考古博物館的收藏品陳列於聖馬可國家圖書館與Procuratie Vecchie第一行政大樓,收藏品來自16世紀的捐獻,以希臘大理石收藏品與藏書為主,不僅讓人一窺希臘藝術的面貌,也讓人了解過去收藏家的藝術品味。
4.新行政大樓(Procuratie Nuove)
新行政大樓則是在靠聖馬可灣(Bacino San Marco)那一側的南邊,從1582年開始建造,直至17世紀才完成,威尼斯共和國垮臺之後,這裡一度成為王室的宮殿,1樓有著名的弗洛裡安咖啡館(Caffe Florian),2樓為科雷爾博物館(Museo Correr)。如今威尼斯有任何超大型的重要活動都會在這裡舉行,例如1989年平克·弗洛伊(Pink Floyd)震撼人心的演唱會,和每年的狂歡節主要活動大會場等。弗洛里安咖啡館是威尼斯最古老的咖啡館,被譽為世界上第二美的咖啡館,從1720年就開始營業,也是威尼斯最高檔的咖啡館,曾是海明威、拜倫及威尼斯文人騷客的最愛,曾經接待過拿破崙和英國前首相佈雷爾。弗洛里安咖啡館空間不大,但每個用餐廳都以不同主題裝飾,共同點都是相當華美典雅啊!
5.拿破崙翼大樓(Ala Napoleonica)
拿破崙翼大樓(Ala Napoleonica)約建於1810年,在一樓的商店後方後通往科雷爾博物館。
柯雷爾博物館是1830年威尼斯一位修道院院長Teodoro Correr將藏品捐給威尼斯政府,威尼斯政府在此處設博物館展示。展覽室的設計為古典風格,有以威尼斯共和國歷史為主題的展品,包括地圖、貨幣、航海用具、盔甲和總督用品等,也有以威尼斯在被義大利統一前的複國時期為主題的展覽館;博物館2樓展示新古典主義雕刻家Canova卡諾瓦雕像及總督肖像畫、古錢幣、國營造船廠示意圖、古地圖、兵器等;3樓則按照年代展示威尼斯歷代的繪畫作品,如Bellini父子的作品。
6.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
地址:Piazza San Marco, 328, 30124 Venezia
網址:http://www.basilicasanmarco.it
預約:http://www.venetoinside.com
門票:大教堂免費;聖馬可博物館4歐元;回廊2歐元;黃金祭壇3歐元 (正面是排二樓的博物館及登頂,側邊才是教堂的入口)
開放時間:大教堂平日0945-1700/周日及節假日1400-1700;聖馬可博物館0945-1645;
回廊和黃金祭壇0945-1700(需要先在一旁的小巷子存背包,免得白排隊,建議先到寄物處放置物品,領了寄物號碼牌直接到教堂門口給警衛看,他就會放你直接進入教堂,不用排隊喔!)
聖馬可五大景觀:耶穌升天圓頂塔,黃金祭壇,創世圓頂,石料拼接馬賽克,青銅烈馬。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di San Marco),簡稱聖馬可大教堂,又被稱之為「金色大教堂」,矗立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是為紀念耶酥十二聖徒和收藏戰利品而建,始建於西元829年、完工於1094年。當初只是總督府當中一座臨時性的建築,用以存放威尼斯的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卓偷運出來聖馬可的遺骸,這座教堂後來於832年被一所新教堂所取代,新教堂在976年的一場叛亂中被焚毀,並於978年重建完成(聖馬可鐘樓的歷史也可追溯至9世紀)。現今聖馬可大教堂的基礎於1063年成型、於1094年完工,聖馬可的遺骸同一年在教堂柱子旁邊被32任總督Vitale Faliero重新發現;教堂還附有一座低矮的塔樓,最初被認為是總督府的一部分。在13世紀的上半葉,教堂的前廳和新的立面修建完成,大多數馬賽克的鑲嵌工作也同時完成。
聖馬可廣場也是威尼斯島上的最低點,每逢漲潮或下雨,這裡是第一個被水淹沒的地。
教堂圓頂為木製,並融合哥德式的建築架構。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它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教堂正面長51.8米,有5座棱拱型羅馬式大門,頂部有東方式與哥特式尖塔及各種大理石塑像、浮雕與花形圖案。
聖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威尼斯的榮耀,威尼斯的富足,當然,還有威尼斯的歷史和信仰,盡在於此。今天,它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它原為一座拜占庭式建築,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杆等,從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結合的和諧,結合得協調,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聖人。大教堂內外有5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有4000平米麵積的馬賽克鑲嵌畫。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成千上萬。
(1)聖馬可(San Marco)
聖馬可教堂由於其中埋葬了耶穌門徒聖馬可而得名,傳說中,幾名威尼斯商人將聖馬可的遺體裝在一桶豬油裡面偷偷運出埃及(以期逃過穆斯林海關的檢查)聖人遺體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威尼斯。聖馬可是聖經《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為護城神,其坐騎是獅子,當威尼斯擺脫拜占庭的控制,成為一個城市共和國後,元老院決定聖馬可為城市的新守護神,以代替狄奧多爾,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隻巨大的獅子抱著福音書。
(2)聖馬可大教堂外觀
教堂前矗立著三根旗桿,分別代表威尼斯國威鼎盛時所擁有 Cyprus、Crete和Morea三個島嶼,是該城輝煌歷史的見證。
聖馬可大教堂從外面可以分為3個部分:下層、上層和圓頂。
下層擁有五個圓形拱門,兩旁為華麗的大理石柱,旅客可以通過青銅大門進入前廳;中央大門則是裝飾著三層羅馬式美術浮雕,最外層是19世紀的「最後的審判」,在許多世紀中,教堂內外的鑲嵌畫都曾更換過,但是這裡從未改變,講述聖馬可教堂遺蹟故事的鑲嵌畫位於側門的弦月窗上,分別是「從君士坦丁堡運回聖馬可遺體」、「遺體到達威尼斯」、「聖馬可神話禮贊」、「聖馬可進入聖馬可教堂」,金碧輝煌非常的耀眼。 上層從拱門頂端開始,裝飾著樞德和超德、四個戰士及聖徒聖馬克雕像。
教堂中間大門的穹頂陽臺上,聳立著手持《馬可福音》的聖馬可雕像,6尊飛翔的天使簇擁在雕像下,圓形天花板上的鑲嵌畫是從聖經舊約全書中取題的;入口處的上部有4座青銅馬像,這是「聖馬爾穀之馬」,大約於1254年設立於聖馬可大教堂當中,這些雕塑的歷史可追溯到古典時代晚期,作者可能是西元前4世紀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將銅駟馬雕像從希俄斯島運到君士坦丁堡,所以聖馬爾穀之馬在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矗立許久,威尼斯公爵恩裏科·丹多洛後來將馬運到威尼斯,於1254年安裝在聖馬爾穀聖殿的立面。彼特拉克在此欣賞它們。拿破崙於1797年強行將馬從威尼斯搬到巴黎,放置在卡盧梭凱旋門。1815年,馬回到威尼斯聖馬爾穀聖殿。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空氣污染嚴重,只好改用複製品代替,真正的聖馬爾穀之馬則在聖殿內部展出。
在教堂西南角還有四帝共治雕像,羅馬帝國爆發三世紀危機後,皇帝戴克裏先為了穩定局勢,設置一個新的帝國事務組織,也就是所謂的四個皇帝執政計劃(四帝共治制)。斑岩雕像代表四個統治者內部相互依存,它是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從君士坦丁堡運來,放置於聖馬可大教堂的西南角。
(3)聖馬可大教堂內部
聖馬可大教堂內部被希臘式十字結構分割成三個大殿,這是根據查士丁尼大帝在君士坦丁堡所建造的教堂來設計的;12世紀時,幾何圖案和動物圖案被鑲嵌在大理石地板上,但後來經歷許多次修復。聖馬可大教堂內部裝飾使用的技術是碎塊形工藝(Opus sectile)與棋盤形鑲嵌工藝(Opus tessellatum),低層牆壁和支柱也完全覆蓋著大理石磚。教堂的內部,從地板、牆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細緻的鑲嵌畫作,鑲嵌畫裝飾面積約8,000平方公尺,最古老的馬賽克作品受到拜占庭和哥德式藝術風格的影響;其主題涵蓋了十二使徒的佈道、基督受難、基督與先知以及聖人的肖像等,這些畫作都覆蓋著一層閃閃發亮的金箔、銅和各種華麗的石頭,使得整座教堂都籠罩在金色的光芒裡,教堂又被稱之為「金色大教堂」。這些鑲嵌畫經常需要修復和更換,許多偉大的畫家,例如保羅·烏切洛、卡斯塔尼奧(Andrea del Castagno)、保羅·委羅內塞、丁托列托和他的兒子多梅尼科·丁托列托(Domenico Tintoretto_都參加過鑲嵌畫的繪製工作。
最早的鑲嵌畫可追溯到西元12世紀,來自東方的鑲嵌藝術品,這種技術很快被威尼斯工匠們吸收,逐漸運用在聖馬可大教堂裝飾中,同時結合拜占庭和西方藝術風格,西元16世紀,許多頂尖藝術家將這種技術改良後,形成威尼斯自己的鑲嵌技術。在眾多鑲嵌藝術品中,以中殿上方12世紀修建的《聖靈降臨圓頂》,前廳一幅以同心圓構圖的《創世紀圓頂(Cupola of the Creation)》,袖廊上方的圓頂被稱為聖約翰(聖約翰故事的傳播者)和聖倫納德,圓頂之間拱頂則是顯示耶穌生活的鑲嵌畫,聖堂天花板角落的聖馬克福音傳道者。中央的圓頂是一幅「耶穌升天」的龐大鑲嵌畫,是由一群威尼斯非常優秀的工匠在十三世紀所完成的。其他著名的鑲嵌畫裝飾包括聖伊西禮拜堂和禪宗小禮拜堂。到2樓的陽臺即可近距離觀賞,從正門進入後,右側寫著Loggia dei Cavalli的地方就是樓梯入口。
前廳本來位於聖馬可大教堂的西側,後來南邊被分割成其他用途。前廳內部的裝飾非常華麗,天花板鑲嵌著舊約聖經的故事。故事主角是諾亞、亞伯拉罕、約瑟與摩西。
東側(進入教堂後的最底端)內殿由一個聖壇屏與其他部分分開,聖壇屏由8個紅色大理石圓柱組成,表面覆蓋哥德式雕塑的傑作(14世紀末);祭壇的精緻雪花石膏圓柱飾有新約聖經的場景,祭壇上方的半圓形後殿是「全能基督像(Apse with Christ Pantocrator)」,祭壇正下方是聖馬可的墳墓,祭壇右側則是聖堂的入口。教堂內殿中間最後方的黃金祭壇。在聖克萊門特禮拜堂(聖堂的左側)入口前可見到聖馬可大教堂最珍貴的寶物黃金圍屏(Pala d'Oro),位於中央祭壇後面,高1.4米、寬3.5米,黃金祭壇屏風最早是拜占庭帝國於976年委託製造,這件珍寶歷經幾世紀的多次修飾:1105年在君士坦丁堡重新打造,1209年被威尼斯工匠擴建,14世紀被重新放置。屏面上有80幅黃金琺瑯彩畫,上層描繪教堂的重要節慶;下層中央是基督賜福眾生圖,四周環繞4位先知及聖母、皇后Irina與Ordelaffo Falier總督形象;兩側各有3排天使、門徒與先知。整體框架採用純銀純銀鍍金,上面共有3000多顆鑽石、紅綠寶石、珍珠、黃玉、祖母綠和紫水晶等珠寶來裝飾,是聖馬可教堂的珍寶。聖壇屏的右側是平臺,新當選的公爵會從這裡現身眾人面前。左側通道是聖克萊門特教堂和聖主機壇。聖馬可的遺物在1094年於此地被重新發現,鑲嵌畫被描繪於右側通道的支柱上。聖壇屏的左側是教堂人員閱讀聖經時站立的平臺,右側通道是聖彼得教堂,象徵對拜占庭皇室的崇敬。
順著聖馬可大教堂前廳階梯,走到寫著「駟馬涼廊(Loggia dei Cavalli)」的地方,就來到聖馬可博物館(Galleria)。站在回廊可清楚俯瞰教堂全景,視野極佳。內殿的後方是聖器收藏室珍寶館(Tesoro)和一座建於15世紀的教堂,奉獻給聖西奧多(威尼斯的守護神),珍寶館陳列在1204年十字軍從君士坦丁堡帶回來的戰利品,還可以見到內部豐 富的藝術展品收藏品,這些收藏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因為從1075年起,所有從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隻都必須繳交一件珍貴的禮物,用來裝飾這間「聖馬可之家」。藏品中的金色銅馬身體與真馬同大,神形畢具,惟妙惟肖。義大利著名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696年3月5日-1770年3月27日)則有一幅畫作放置在此。提香為聖器收藏室而繪製的畫作則完成於15世紀後期。
北面則是聖伊西教堂和Mascoli教堂。
7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
地址:Piazza San Marco 30124 Venezia, Italia
網址:http://torreorologio.visitmuve.it/
門票:12.5歐元(持有鐘樓票可以免費參觀Museo Correr、 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 Sale Monumentali della Biblioteca Marciana這三個博物館),樓下有租語音導遊的,這裡有中文的!一定要租,上面可以聽到26個景點介紹,通過聽這個就能迅速對威尼斯有大致瞭解。
開放時間:0900-1900
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鐘樓,位於聖馬可廣場的附近,靠近聖馬可教堂的前方,為威尼斯的地標之一。聖馬可鐘樓高98.6米,構造簡單,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巨大柱狀建築,每邊長12米,高50米;上方則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所妝飾。
歷史鐘樓的最上方則是金字塔狀的尖塔,而尖端上則放置了一個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狀的風向標。
原始鐘樓完成於912年(當時的威尼斯公爵是Pietro Tribuno),建築在古羅馬的地基上,共有三個功能:長方形教堂的鐘樓、下方港口的瞭望台及海上輪船的燈塔,後來被包含在聖馬可廣場的範圍內,在12世紀時(當時的威尼斯公爵是Domenico Morosini),在當時被當成了威尼斯總督宮護衛隊的營區,鐘樓上吊著關犯人的刑籠,有時犯人就死在籠子裡,鐘樓底部是回廊的一部分,這個回廊是由聖索維諾於1549年建造完成,1663年擴建。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聖馬可鐘樓多次遭遇火災的破壞或倒塌,現在看到的聖馬可鐘樓造型是在1514年建造的,不過聖馬可鐘樓後來在1902年突然倒塌,後來在1912年重建完成,當時也是聖馬可節舉辦期間。據說聖馬可鐘樓從建造到倒塌剛好過了一千年的時間。
這座大鐘有著精美的錶盤,上面有銅飾的是12星座;錶盤上的數字是羅馬數字刻成。錶盤上方的平臺兩側還各有一個可變換的數位,直接顯示幾點幾分,幾點是用的羅馬數字,幾分是用的阿拉伯數字。再往上的樓頂,雕刻著威尼斯的城徽—飛獅。
8.聖馬可廣場聖狄奧多石柱(Colonne di San Marco e San Todaro)
聖馬可廣場的南側有一座附屬的小廣場,小廣場南臨威尼斯大運河敞口的瀉湖,河邊有兩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護神聖狄奧多(San Teodoro),此即聖馬可廣場聖狄奧多石柱(Colonne di San Marco e San Todaro),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威尼斯另一位守護神聖馬可的飛獅,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聖書,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聖諭:「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裡安息吧!」這兩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門,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這裡也曾經是威尼斯執行死刑的地方。
迎賓入口左手邊的大樓是古時的鑄幣廠(Zecca),從1537年啟用一直到1870年為止,這裡都是威尼斯城的鑄幣廠,由建築師聖所維諾(Sansovino)所設計,威尼斯的金幣Zecchino也因此得名。
9聖馬可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
地址:Piazzetta S. Marco, 7, 30124 Venezia, 義大利
網址:marciana.venezia.sbn.it
聖馬可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圖書館和歷史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它是該國現存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古典文本收藏之一。該圖書館以威尼斯的主保聖人聖馬可命名,不要與在該市另一地點的威尼斯共和國國家檔案館混淆。
圖書館建築是由雅格布·聖索維諾設計,建於1537年到1553年,壁畫和室內裝飾持續到1560年。圖書館底樓多利斯式拱門有文藝復興建築的特點,上層是圖書館大廳,公共活動的敞廊在下層。圖書館的大門矗立2座維多利亞的巨型女像柱,圖書館頂樓的圍欄飾有神話神祇的雕像,角落有3個方尖石碑,這些雕塑大多出自16世紀下半葉的雕塑家之手,聖索維諾在1570年去世,但他的設計繼續得以實施。圖書收藏在興建該建築之前就已開始。
今天,聖馬可圖書館除了約一百萬冊印刷書籍,聖馬可圖書館包含大約13,000冊手稿,2883冊古版書和24,055冊1500和1600年間的印品,以及15世紀由Nauro修士所繪製的平面天體圖,亦包括精巧的Grimani Breviary,繪有110幅法蘭德斯的彩飾(15-16世紀)。
10.聖莫伊塞教堂(Chiesa di San Moisè)
地址:Campo San Moisè, 1456, 30124 San Marco, Venezia VE, 義大利
聖莫伊塞教堂(Chiesa di San Moisè)約建於8世紀,Moisè Venier於9世紀出資重建後改為紀念Moisè,12世紀前半葉焚燬後再度重建,在1632年完全改變結構前,一直保持原樣。今日所見之立面於1688年由Tremignon建,聖莫伊塞教堂成為華麗的陵墓。

二、城堡區
1.聖匝加利亞教堂(Chiesa di San Zaccaria)
地址:Campo S. Zaccaria, 4693, 30122 Venezia, 義大利
聖匝加利亞教堂(Chiesa di San Zaccaria)因位於聖馬可大教堂背後出奇寧靜,供奉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原始建築奠基於9世紀,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歷任總督的特別保護。1444年整座教堂重新改建,首位建築師Gambello以火焰哥德式立起正面,不過他去世後接任的Coducci卻以古典文藝復興手法完成教堂上部,成為今天所看到的混和風格。教堂內部北部通道上的貝里尼的大作-《寶座上的聖母》詳和而艷麗。中殿右方有門可到Sant Atanasio禮拜堂,繼續走則會到San Tarasio禮拜堂。由於這邊人潮較少,廣場上的取水口幾乎不用排隊就可無限暢飲。
2.麥杆橋(Ponte della Paglia)
麥杆橋(Ponte della Paglia)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拱橋,跨越總督宮旁的宮殿河(Rio di Palazzo),連接聖馬可小廣場(Piazzetta di San Marco)碼頭與斯拉夫人堤岸。它建於1360年,為聖馬可區與城堡區之間分界線的橋樑之一。麥杆橋得名於此處曾經停泊裝滿停滿秸稈的船隻。
橋上常常擠滿了遊客,因為一則可在此處觀賞嘆息橋和整個聖馬可灣(Bacino San Marco)的美景,二則,夏季的夜晚,也可在此處觀賞夕陽從安康聖母聖殿後面落下的景色。在這裡是拍攝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上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最好的地點;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知名建築師安德烈·帕拉迪歐(Andrea Palladio)所設計,立面為白色、顯得非常的明亮,這個立面也顯示著帕拉迪歐在走廊的上方設計了三角牆,並以額枋的形式顯露在立面的外部,在教堂正門旁邊是聖喬治與聖史蒂芬(也供奉在教堂中)的雕像。
3.希臘聖喬治堂(Chiesa di San Giorgio dei Greci)
地址:Campo dei Greci, 3422, 30100 Castello, Venezia VE, 義大利
希臘聖喬治堂(Chiesa di San Giorgio dei Greci)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東正教教堂,位於城堡區。這是在威尼斯的希臘人機構希臘學校(Scuola dei Greci)的中心。
歷史上,儘管威尼斯與拜占庭保持著密切聯繫,但是威尼斯不允許舉行東正教禮拜。1498年,希臘人獲准成立名為希臘聖尼古拉學校(Scuola de San Nicolò dei Greci)的機構。經過曠日持久的談判,1539年,教宗允許建造聖喬治堂,款項來自東正教世界的船舶稅。
教堂圓頂的壁畫是「最後的審判」(1589年至1593年)。鐘樓建於1592年,由於地層下陷而使鐘樓向河道傾斜,形成獨一無二威尼斯斜塔。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