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一個古老的城市,都有一個家族與它的興衰密不可分,而提到佛羅倫斯,則不能不提起美第奇家族(Medici,也有人翻譯為麥第奇、梅第奇),佛羅倫斯被認為是文藝復興運動的誕生地、藝術與建築的搖籃之一,也歸因於美第奇家族對於藝術的熱愛。

我剛開始找佛羅倫斯的資料時,看到這些名字整個霧煞煞,又是迪、又是德的,而且很多人愛用同樣的名字,後來終於了解,原來這些人的名字是~自己的名字·迪·父親的名字·德·家族的名字(姓)。美第奇家族的創始人喬凡尼·迪·比奇·德·美第奇出生於佛羅倫斯一個不怎麼富裕的家族,在1378-1417年間的天主教會大分裂時期,天主教在法國亞維儂跟義大利羅馬各有一個教宗,1409年樞機主教們在義大利比薩開會,決定罷黜兩名造成分裂的教宗,同時任命第三個教宗亞歷山大五世(Alexandre V),1410年教宗亞歷山大五世去世時,喬凡尼因支持教宗回歸羅馬而獲得教宗的支持,歷任教宗們多委託美第奇銀行經營自己的財產,喬凡尼從此跨入金融界、成為跨國經營的先驅,美第奇家族也成為歐洲最有錢的家族,逐漸在文化和政治等領域嶄露頭角。美第奇家族到科西莫·迪·喬凡尼·德·美第奇時,成為家族第一位佛羅倫斯的非官方國家首腦(僭主),科西莫的孫子羅倫佐·迪·皮耶羅·德·美第奇更在文藝復興的黃金時期領導著佛羅倫斯,但美第奇家族傳到亞歷山德羅·德·麥地奇,嫡系家族血脈自此中斷,直到科西莫一世·德·麥地奇復興美第奇家族,並成為第一代托斯卡尼大公。

到底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斯及文藝復興的貢獻有多大呢?
1.創始人喬凡尼:修建聖母百花大教堂、聖喬凡尼禮拜堂、聖老愣佐教堂。
2.國父科西莫:委任布魯內勒斯基繼續未完成的花之聖母大教堂。1436年當時世界最大的圓頂完工。修建美第奇·里卡迪宮。
3.豪華王羅倫佐:米開朗基羅加入美第奇家族成立的人文學院學習。波提切利是美第奇家族最寵愛的畫師,著名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就是受羅倫佐的堂兄弟的委託而作,用來裝飾豪華王的鄉村別墅。
4.教宗利奧十世:委託米開朗基羅修建美第奇禮拜堂。
5.教宗克萊孟七世:委託米開朗基羅修建老楞佐圖書館,米開朗基羅也是接受克萊孟七世委託、於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創作最後的審判濕壁畫。
6.科西莫一世:創立烏菲茲美術館,建造帕蒂宮及波波里花園,支持創立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學院的名譽院長是國父科西莫)。

IMG_20160325_38.JPG

我們在佛羅倫斯的第一個景點就是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Gabinetto dei Disegni e delle Stampe degli Uffizi),其實我本來不想一開始就先參觀烏菲茲美術館的,因為網友都說這博物館太優了,看完烏菲茲、眼中就再也容不下其他博物館的館藏了,但這裡可以購買佛羅倫斯卡,只好心一橫,先衝了再說。烏菲茲美術館早上8點15分開放參觀,我們8點抵達的時候,美術館門口的排隊人潮早就不知道彎到哪裡去了,還好我們有佛羅倫斯卡,免排隊的感覺好好。進入美術館要前要先脫掉外套、用X光機檢查包包,所以隊伍放行的速度實在快不起來。

IMG_20160325_01.jpg

烏菲茲美術館一開始是科西莫一世建造的辦公室,義大利文的Uffizi就是辦公室的意思,這辦公室內部未免也太漂亮了吧!我們租了Audio Guide(沒有中文的),進入美術館後一口氣從0樓爬到2樓、從1號展覽室開始參觀;美術館是一棟ㄇ字型的結構,2樓逛完後走到1樓,繼續走最後就會回到入口原點,不大容易迷路;美術館內部可用雕梁畫棟來形容,天花板畫滿了各種主題的裝飾,不過四周圍牆壁大多是白色的,讓遊客可以好好欣賞藝術品,不會看的兩眼昏花。烏菲茲美術館有出版詳細介紹展品的書籍,不少遊客都是手上拿著書,一件件欣賞藝術品,但本人的藝術細胞不怎麼發達,只要有看到最著名的幾件藝術品就心滿意足了。

IMG_20160325_02.jpg

2樓一開始是滿滿的金光閃閃天主教木版畫,這些木板畫原本都用於裝飾義大利各地的教堂,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而由烏菲茲美術館收藏。這個十字架一面(右邊)畫著受難的耶穌基督、聖母瑪麗亞與聖約翰,十字架下方則是道明教的創始人~聖道明;另一面(左邊)畫著復活的耶穌,耶穌上方的羔羊象徵著天主的犧牲。十字架的顏色飽滿、光彩奪人。

IMG_20160325_03.jpg

在這一類的展品中,Audio Guid介紹這應該是最美的一幅作品了,這幅三博士來朝(Adorazione dei Magi)是簡提列·德·菲布里阿諾(Gentile da Fabriano)的佳作之一,東方的三位博士發現天上出現了一顆明亮的星星,他們追循而至,一直到了伯利恆聖嬰出生的地方,發現了睡在馬槽裡的聖嬰和他的母親瑪利亞,博士俯伏跪拜,並打開寶盒,將黃金、乳香、沒藥獻給聖子耶穌作為禮物。畫面中聖母瑪利亞懷抱的嬰兒就是耶穌。 畫中無論是對各種動物、東方風格服飾的花紋、後方樹叢的花朵的生動描繪,無不令人讚嘆。

IMG_20160325_04.jpg

這個八角形的房間稱為la Tribuna(論壇),建於1581-1586年間,是科西莫一世於烏菲茲博物館建造的第一間房間,穹頂是類似聖母百花大教堂的8角形大圓頂、大理石拼貼的地板與牆壁顯得氣派而豪華。如今這間房間擺滿了大師們的作品,我們也進不去房間內,只能在la Trinuba的三個門口遠遠的觀賞名作。這些作品中最多人提的應該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畫家提香創作於1538年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ere di Urbino)~下面照片右邊中央,該畫受喬爾喬內《沉睡的維納斯》的影響,描繪了希臘神話愛神維納斯赤裸躺臥的情景。畫中的主角可能是其他人,不是維納斯,即叫做「地上的維納斯」。床單的白和皺,與身體的暖和滑造成強烈對比。小狗平衡人、紅色的床平衡綠色的牆。而畫中的小狗有說法是「忠貞」的象徵,而躺臥在床上的美人,正與背後忙碌的女僕形成了對比。

IMG_20160325_05.JPG

這間展覽室的天花板是以戰爭為主題繪製的,除了戰爭所需的武器外,天頂上的壁畫則描繪了科西莫征服墨西哥,所以在正中央可以看到熱帶的棕梠樹。

IMG_20160325_06.jpg

這幅 Piero della Francesca 的畫作Portraits of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Urbino,無疑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公爵 Federigo da Montefeltro 與他的夫人 Battista Sforza兩人面對面,這種雙輪廓畫像給人一種古代人像獎牌的感覺,事實上,這種人像畫法是在現實中最好的選擇,因為公爵在一次比賽中失去了他的右眼、鼻子也受傷了,而公爵夫人華麗的服飾與高聳的額頭則反映了當時仕女的流行風格,兩人後方的背景則清楚地描繪了Urbino的地貌。許先生說這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作者創作的靈感來源。

IMG_20160325_07.jpg

在烏菲茲美術館的二樓一角,是拍攝老橋(Ponte Vecchio)的最佳地點,老橋清楚的倒映在阿諾河(Arno River)上,真是美不勝收。

IMG_20160325_08.jpg

在ㄇ字型的走道兩旁,放了許多雕像,這兩個相對應的雕像稱為Marsia,Marsia是希臘神話中一個驕傲的神祉,因以弦樂器挑戰太陽神阿波羅失敗,上帝決定逞罰Marsia的驕傲,將他綁在樹上並且活活的扒下他的皮,這對雕像以黑白的大理石原色,分別呈現Maria被扒皮前皮膚的顏色。

IMG_20160325_09.jpg

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Holy Family with the young Saint John),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親手製作的木板畫,採用佛羅倫斯傳統的圓形畫板,米開朗基羅並不像達文西那樣,將人物融於光線和環境之中,而是將他們勾出明晰的輪廓並著上濃重的色彩,使之看上去更具有雕塑感,這是米開朗基羅不斷追求的風格。這幅畫採用的是蛋彩畫技法,用蛋黃將顏料固定住。在這幅畫中,他把一個男模特兒畫成女性,這可從童貞女瑪利亞那肌肉隆起的胳臂上看出來。畫中的三個人物以螺旋式動作聚在一起,胳臂和腿構成一鏈條狀。聖母瑪利亞扭曲的身姿,以及其他人物扭曲程度稍小的姿態,顯示了他對構圖的韻律以及動作的偏好遠遠超過了對色彩的興趣。

IMG_20160325_10.jpg

鎮館之寶~波提切利的《春》(Spring),畫中有九位人物形象幾乎匯集了人類想象中的最美麗最浪漫的女性象征,美麗端莊的維納斯位居中央,她以閒散幽雅的表情等待著春之降臨, 不過,與《維納斯的誕生》﹝TheBirth of Venus﹞相比較,這幅畫的維納斯顯得缺少歡樂情緒,相反的,在她右邊的三位「優美」女神(阿格萊亞、賽萊亞、攸夫羅西尼),右邊的一個象徵「華美」,中間一個象徵「貞淑」,左邊一個象徵「歡悅」;她們沐浴在陽光裏,相互攜手翩翩起舞,給人間帶來生命的歡樂。在維納斯的左邊,季節女神弗羅娜(Flora)正以優美飄逸的健步向觀者迎面而來,她全身披戴著飾花的盛裝,身後跟著春神莎菲爾和風神,象徵「春回大地,萬木爭榮」的自然季節即將來臨。風神看來沒有貴族氣息,形象比較生動,一定程度上倒很像是中間美神維納斯的僕役,而畫面上唯一佔有顯著地位的男子形象,則是最左邊那個好象在採摘樹上果子的墨丘利(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實際上這位眾神的使者是在用他的神杖驅散冬天的陰雲。他是眾神的信徒,在這裏是報春的象徵。

波提切利沒有拘泥於季節,玫瑰花、風信子、長春花等這些不同時令的鮮花同時綻放,每一朵花瓣都被描繪得細致入微。畫作中的人物略小於真人,在美術館中整整佔據了一面牆,繁花似錦,美不勝收。這是烏菲茲美術館中我最喜歡的作品,那種夢幻的色彩、細膩的美感,親眼看到更令人震驚於她的美麗。 

IMG_20160325_11.jpg

鎮館之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畫作取材於詩人波利齊亞諾的詩歌,表現女神維納斯從愛琴海中浮水而出,風神、花神迎送於左右的情景。畫中的維納斯羞怯和幽怨地看待萬物,對於生活感到惆悵和迷惑。維納斯的造型受到古希臘雕刻中維納斯形象的影響,但偏於柔美和慵懶,沒有古典雕像的健美與嫻雅。這種造型和人物情態成了波提切利獨特的藝術風格。佛羅倫斯人自稱同時擁有女性美的最佳範例(桑德羅·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男性美的最佳範例(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

IMG_20160325_12.jpg

這個雕像是復刻品,原作是典藏於梵蒂岡博物館、西元前一世紀製作的希臘雕刻《勞孔》(Laocoote),我一看到就覺得相當眼熟,因為米開朗基羅在修復這尊雕像時再次展現了他對肌肉線條的獨到眼光,話說當年找到這尊雕像時,勞孔的右手缺失,對於缺失部分的原樣,藝術家與鑒定家們各持己見。米開朗基羅認為勞孔的右臂應該是彎向肩頭,而其他人則認為右臂伸向空中的姿態更有英雄氣概,為此,教宗為雕塑家們安排了一次非正式的競賽,由拉斐爾作評判,最終手臂向空中伸展的方案勝出,並被重新安裝到雕像上。然而,1957年在羅馬的一處建築工地上發現了缺失的勞孔右臂,這隻右臂正如米開朗基羅所主張的那個姿勢。現在,這條右臂現在已經重新安裝到雕像上。

IMG_20160325_13.jpg

在勞孔雕像的附近,有著名的佛羅倫斯的金豬原作~大理石石雕像,佩特羅(Pietro Tacca)精美的仿製銅豬反而讓羅馬的大理石像相形失色。

IMG_20160325_14.jpg

2樓逛完後,我就已經累到不想再看了,所以連導覽也不想聽,決定憑自己的喜好、看上眼的就停下來仔細欣賞~不過許先生依然很有毅力的每個作品仔細聽講解,我看完後就坐在旁邊的椅子上休息,等許先生認真看完。這幅Bronzinot創作的Portrait of the Dwarf Morgante雙面畫相當有趣,畫中的矮人名為Morgante,矮人以巨人命名、充滿了諷刺意味,Morgante於1540年科西莫一世時於法院工作,且相當受到科西莫一世的喜愛,Morgante還陪同科西莫一世進行許多外交之旅。

IMG_20160325_15.jpg

這幅《聖告圖》是達文西年輕的時候,在 1472-1475 年之間所創作的。畫面描述天使長加百列來告知童女瑪莉亞,她已獲選受胎,生子耶穌,即主所預言的救世主。瑪莉亞平靜地接受加百利的報訊成為這幅作品的基調,畫面因而顯得安謐而濃郁。矮牆把油畫布一分為二,形成兩個水平橫帶。這幅畫畫面結構亦不對稱,右側安置聖母的空間是金字塔造形,並且經由矮牆向左延伸,彼處的矮牆並非用來分離內院與背景,而是用來連接它們。閱讀台的台座所用之石棺係採用當時佛羅倫斯派雕刻家韋羅基奧作品中常見的形式,然其雕刻的堅實性又因為獸形足和葉狀漩渦的生動扭曲而被淡化。

傳統風格的聖母形象是冷漠而虛假,其他人物相對於風景則是呆板,只具平面感,所有這些問題在達文西的話中都通通消失了。但我個人覺得這幅畫的聖母太冷靜了,甚至有一種聖母斜睨天使的感覺,並沒有很喜歡。

我們在烏菲茲美術館大約停留了5個小時,這真的是間超級值得好好欣賞的美術館,大推!

IMG_20160325_16.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烏菲茲美術館(Gabinetto dei Disegni e delle Stampe degli Uffizi)
地址:Piazzale degli Uffizi 6, 50122, Florence, Italy
網址:Http://www.uffizi.com
開放時間:每週一休館
烏菲茲美術館曾經是美第奇家族的政務廳,政務廳的義大利文為uffizi,因此名為烏菲茲美術館。烏菲茲美術館以收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和其他各畫派代表人物,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丁托列托、倫勃朗、魯本斯、凡·代克等作品而馳名,並藏有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作品。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說,烏菲茲美術館無疑是這座鮮花之城中的最為瑰麗的奇葩,收藏品達2500件之多,參觀至少要花半天時間,真正理解則要花一星期時間。
首先沿大理石樓梯爬到最高層,入口處是家族徽章和兩張美第奇家族與法國王室聯姻的油畫,進入長廊,兩側盡是家族成員和歷代名人的畫像,幾百年了,還是保存完好,彰顯著地位風範。進入展室,面對這些稀世藏品,首先看到三幅聖母像,一邊聽介紹一邊觀察,從中世紀風格到人文主義的聖母像有著明顯的轉變,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藝術也衝破禁錮,聖母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強調人性化:在著名的喬托筆下的《寶座上的聖母》中:聖母臉上出現了紅暈,著裝也更人性化,畫家如實描繪出了女性的胸部,立體的透視畫法也開始運用到畫作中。
美術館分為一層和二層。一層是列奧納爾德、米開朗基羅等人的素描及版畫的展室。二層是繪畫館,三段走廊之間有45個展室。從這裡到河對面的皮蒂富有巴紮利走廊連接,這條長廊現在是達芬奇、提茲亞諾等畫家們的自畫像的展覽館。
鎮館之寶有:博尼塞納的《聖母子》、瑪律蒂尼的《聖告》、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達·芬奇的《三王禮拜》、拉斐爾的《金絲雀的聖母》、米開朗基羅的《聖家族》、提香的《花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sephone 的頭像
    Persephone

    懶人放空日記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