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沙的第二天,我們從老城區來了解這個城市,出發點當然就是旅館旁的華沙城堡廣場(plac Zamkowy w Warszawie),廣場的右邊就是皇家城堡(Zamek Królewski w Warszawie),比起德國的新天鵝堡、捷克的白色城堡(Hluboka),只能用樸素來形容,皇家城堡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明明老城區所有的建築物都是重建的.....),現在是波蘭博物館。廣場的中央佇立著高22米的西吉斯蒙德圓柱(Kolumna Zygmunta III Wazy),柱頂的雕像是將華沙定為波蘭首老城廣場 都的西吉斯蒙德國王。 傳說西吉斯蒙德國王在尋找適合當首都的城市,經過維斯度拉河時,一條人魚突然躍出水面,優美的嗓音讓國王愛上了這個地方,於是問了河岸的小孩兒這地方的名字,一個說是Wars,一個說是Sawa,國王就把此地定名「華沙」(Warszawa),並且將都城由克拉科夫遷至華沙。民間傳說國王寶劍的指向含有不同的意思:向上指象徵勝利和幸運;向下指預示厄運和衰亡。
我們從Świętojańska街往老城廣場前進,老城區的教堂超多的,但是常常In Service,想要入內參觀真的得碰運氣。華沙有三座主教座堂:聖十字教堂、聖馬丁教堂與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Bazylika archikatedralna św. Jana Chrzciciela w Warszawie),
教堂曾是國王加冕之地,世界第二部憲法~《五三憲法》在這裡頒布,也是很多波蘭偉人下葬之地,包括波蘭最後的國王也是下葬於此,所以牆上貼滿了各種的紀念碑。我們找不到名人的紀念碑,倒是這個用各種徽章裝飾、上面還有頭龍的紀念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後來查了一下,發現這是為了紀念1939-1945年間(應該是二次大戰)墜機身亡的波蘭飛行員。教堂的大門很有特色,不是以宗教為主題、而是用華沙美人魚裝飾,看到這扇門,我才知道原來華沙美人魚是有腳的。
教堂的左側的牆上是象徵教堂地位的總主教符號~披帶+雙槓十字架+穗帶,最上方則是象徵教宗的三槓十字架,而下方的立牌則寫著教堂是文化遺產。
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附近有三顆石頭,網友的遊記寫道:教堂前方有顆石頭,這石頭要仔細看才看得出是隻熊,而熊是教堂的保護者。所以我仔細地觀察了周圍的石頭,看看哪個到底看起來不像熊但卻是頭熊,最後只有找到真的像頭熊的石頭,而且這雕刻是在隔壁的耶穌會教堂前面。
耶穌會教堂(Sanktuarium Matki Bożej Łaskawej)據說是華沙裝飾最美的教堂,有著白色與粉紅色相間的外牆,相當顯眼。
教堂大門由Igor Mitoraj設計,耶穌會教堂的入口雖不大,入口金屬大門風格獨具的雕塑著半身的聖母與天使們,連門把都是天使大頭,左邊天使的心臟也是天使大頭,超有趣。
繼續往前走,在地板上寫著華沙於1980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華沙經過二戰時期德國軍隊有系統的徹底摧毀後,華沙老城區在戰後的1948-1953年之間,所有建築物被華沙市民自發性的一磚一瓦重新建立,並仿造其在二戰前的模樣,完整的重現華沙老城從13世紀到20世紀以來的絕代風華,這樣難能可貴重新呈現歷史,並且完整反映波蘭傳統文化的重建,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在旁邊還有一個解說板告訴遊客華沙起義後老城廣場(Rynek Starego Miasta)的模樣,這張照片是美國艾森豪將軍到華沙的時候拍的,宛如走在廢墟當中......
經過華沙市民的重建,同樣的場景完全變了個樣,洗去萬千風霜後,傲然的站在老城廣場旁。
廣場上的地標是華沙美人魚,可惜現在廣場變成了臨時溜冰場,讓我無法近距離觀賞她美麗的姿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瓦爾斯(Wars)的男青年和一個名叫沙娃(Sawa)的女青年結伴,順流乘舟來到波蘭首都華沙開拓家園,而河中的美人魚是他們的見證人和庇護者。這裡逐漸發展成一座城市,後人為了紀念他們,便把他倆人的名字合稱「華沙」作為該城的名稱,同時,把美人魚形象作為華沙的城徽。
華沙美人魚雕像主要有三座,第一個是位在老城廣場、1936年波蘭著名雕刻家魯德維卡•克拉科夫斯卡一一尼茨霍娃女士開始雕塑美人魚雕像,這尊雕像與其他美人魚一樣,上身為裸體妙齡女郎,下身為魚尾,不同的是華沙美人魚雕像高大,昂首挺胸,左手緊握盾牌右手高舉利劍,塑造了保衛祖國的英雄形象。第二個Syrenka Nadwiślańską是1939年4月立於是哥白尼科學中心附近、捷運Centrum Nauki Kopernik站旁的Warszawska Syrenka,雕刻家Ludwice Nitschowej以青銅製作。第三個Syrenka z Karowej是在Wiadukt Markiewicza na Karowej高架橋上,John Woydygi於1905年的作品。
走到這我們即將離開老城區、來到了城牆與護城河,如今河水已乾,擺上了長椅變身為鐵腿遊客的好朋友。
巴爾巴坎碉堡(Barbakan Warszawski)是個半圓型的堡壘,如今已不需擔負保衛城堡的責任,反而成了藝術家販售作品的場所。
穿過碉堡來到新城區,前方就是居禮夫人博物館,博物館的外牆上原本寫上大大的Ra(鐳)和Po(釙),讓遊客一看就知道居禮夫人博物館到了,不過現在的牆上一片素淨,反璞歸真走回純粉紅色路線。在居禮夫人博物館對面有一座白色的教堂~聖海耶辛教堂(Kościół św. Jacka),我問許先生:要進去參觀嗎?許先生:應該不用吧......
沿著城牆走回老城廣場附近,就來到了小起義兒童兵雕像(Pomnik Małego Powstańca),雕像是在1983年10月1日亮相,為了紀念1944年八月一日的華沙起義,當時華沙被德國納粹佔領,華沙的地下軍憑著自己的力量和德國納粹對抗,8月8日戰死了一位13歲少年,因此在他犧牲的城牆旁建了這座紀念碑。小雕像背後的城牆上刻有一首歌詞:「我們是華沙的孩子,披掛上陣,我們參與戰鬥,用我們的鮮血捍衛城市的每一塊石頭。」而兒童兵本人就是右方照片中躺在棺材裡的小男孩,這張照片是我在華沙起義博物館拍的,照片上方彈痕累累的衣服見證了小男孩所受到的苦難。
靠近城牆的這棟建築物上掛著大大的星座時鍾(Sigsmund's Clock),1點是1月的水瓶座......許先生看到我的巨蟹座忍不住吐槽:螃蟹是長這樣的嗎?
聖馬丁教堂(前奧古斯丁教堂)(Kosciol pw. Sw. Marcina)位在老城區的Piwna街上,華沙三座主教座堂之一。
教堂對面是DOM KSLAZKI,它的招牌是有腳的華沙美人魚,我不禁要說:華沙真的是顛覆我對美人魚的印象啊!拿著刀跟盾準備戰鬥不說,兩隻腳整個給我海怪的FU,再也不是愛唱歌的艾莉兒了。
在我們從老城區走到華沙起義紀念碑的途中,無意間發現這個有人擺花的紀念碑,上面寫著這裡在華沙起義時是戰地醫院,但在德軍在9月2日摧毀華沙時,9位病患與2位護士來不急從下水道逃走,最後就被德軍給殺了。
波蘭軍人教堂(Katedro Polowa Wojska Polskiego) 位在庫拉辛斯基公園(Ogród Krasińskich)的斜對角,我個人覺得這是華沙最有意義、最特別的教堂了。教堂門前的船錨和飛機螺旋槳,象徵著向水手與飛行員致意。
教堂的大門外描繪著波蘭從1241年到1944年的戰爭,內側則回歸宗教,門上寫著BOGURODZICA DZIEWICA BOGIEM SŁAWIENA MARYJA,並改以各種樣貌的聖母瑪麗亞裝飾。
站在教堂的正前方,隱隱約約看到從上方飄下的各種軍旗,後方主殿上是純白的聖母瑪麗亞,兩旁則是金光閃閃的波蘭老鷹,可惜此時已經準備要舉行彌撒,來不及按下快門。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堂右邊側翼的這個禮拜堂,玻璃門內是象徵波蘭的白鷹,而兩旁金屬牆上則寫了滿滿的名字,就在我準備拍照的同時,後方來了一個老先生靜靜地站在這裡望著,許先生說:他應該是來探望朋友的吧!
教堂對面就是華沙起義紀念碑(Warsaw Monument to Insurgents), 這是為了紀念1944年為期63天的城市血戰。紀念碑分成兩組, 「叛亂分子」(Insurgents)描繪士兵準備戰鬥, 大型青銅雕塑由沖出街壘的起義士兵、工人,掩護婦孺的戰士 。
另一組是所謂的「出埃及記」(Exodus),描繪了士兵和一名牧師監督一名士兵消失在下水道的入口。波蘭人起義時曾通過下水道係統,直達內城。
而今天我們花最多時間的景點華沙起義博物館,請看「華沙~蕭邦博物館與華沙起義博物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華沙百科)
一、華沙城堡廣場(plac Zamkowy w Warszawie)
1.華沙城堡廣場(plac Zamkowy w Warszawie)
地址:plac Zamkowy, Warszawa, Poland
交通:Stare Miasto站-有軌電車:4/13/20/23/26/27;公車:160/190/527/N11/N21/N61/N71
華沙城堡廣場(plac Zamkowy w Warszawie)是波蘭首都華沙的一個廣場,最美麗的地點之一,又稱為王宮廣場。它位於皇家城堡前,是從現代的華沙市中心通往華沙舊城的入口。城堡廣場因為皇家城堡而得名。 華沙城堡廣場是老城區的起點,廣場並不大,呈不規則狀,是遊客們必去景點。其實,這個廣場是戰後按照華沙大學保存的圖紙重建的。
城堡廣場聚集了遊客和當地居民,觀看街頭表演,參加集會,觀看演唱會。
廣場上的建築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主要建築得到恢復。舊時的市政機關、商店和手工業作坊都集中在這裡,城市中最富有的人們也都在此居住。現在這裡是市區內非常有名的大廣場,也是當地年輕人經常約會的地方。
順著這個廣場走一圈,會看見許多義大利式的四方或三角形的玻璃窗設計,顯得別具一格,它的西邊有一排屋子,外面雖是相連的,但造型卻各不相同,裡面是打通的,內有電影院,放映的電影與華沙的歷史有關,可清楚看到華沙如何在一次次毀滅之後重生;古羅馬是貴族房子Patrican Houses ~ Szpitalna (Hospital) Tenement是聖靈醫院的仁慈兄弟會(Mercy Fraternity)始建於1671年;Krzysztofowicz Tenement始建於1669su06,Dynda Tenement始建於1660年和始建於Pod Pelikanem Tenement,皆於二次大戰後重建。約翰的房子(John’s Tenement)始建於1660年2層4個軸線的建築,重建於1750年,建築以洛可哥風格的壁柱和雕塑裝飾。
2.皇家城堡(Zamek Królewski w Warszawie)
地址:plac Zamkowy 4, 00-277 Warszawa, Poland
網址:www.zamek-krolewski.pl
門票:Castle Tour門票23PLN、Audio Guide 17PLN
皇家城堡(Zamek Królewski w Warszawie)是一座王宮,起源於14世紀,最初為哥特式建築,後來改建為文藝復興式,1596年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後,此處就成為波蘭王宮,以及國會議事堂。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此處是波蘭總統府。1944年華沙起義失敗後,城堡被德國人夷為平地。1970年代重建。從16世紀末到瓜分波蘭200年間波蘭君主的正式駐地,位於華沙老城入口處的城堡廣場。
在歷史上,皇家城堡曾一再受到瑞典、勃蘭登堡、德國、俄國軍隊的破壞和掠奪。
在19世紀,1830年11月起義失敗後,皇家城堡被沙皇用作一個行政中心。從1926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座宮殿用作波蘭總統伊格納齊·莫希齊茨基的總統府。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後,皇家城堡又被重建起來。目前,皇家城堡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跡,開闢為國家博物館,收藏許多波蘭曆任王朝統治者的珍貴寶物,有精美華麗的皇室收藏,皇宮內所陳設的繪畫、家具、擺飾,都是在二戰期間由海外的波蘭人發起的民間藝術品救援團體所搶救出來的,在王宮博物館裏最吸引遊客的是人倫勃朗和貝爾納多貝羅多的作品真跡。素有「波蘭民族文化紀念碑」之稱。
3.西吉斯蒙德圓柱(Kolumna Zygmunta III Wazy)
在廣場的中央,有一支高22米的西吉斯蒙德圓柱(Kolumna Zygmunta III Wazy),柱頂的雕像是將華沙定為波蘭首都的西吉斯蒙德國王。43年被德軍拆毀,48年重建。傳說西吉斯蒙德國王在尋找適合當首都的城市,經過維斯度拉河時,一條人魚突然躍出水面,優美的嗓音讓國王愛上了這個地方,於是問了河岸的小孩兒這地方的名字,一個說是Wars,一個說是Sawa,國王就把此地定名「華沙」(Warszawa),並且將都城由克拉科夫遷至華沙。
雕像建於1644年,是由瓦迪斯瓦夫四世為紀念其父把波蘭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而建的,圓柱高30米,人像高2.75米。1944年9月1日,在華沙起義期間,被德國人拆除,1948-1949年重建。獲救的國王雕像,安放在新的花崗岩石柱上,面向克拉科夫郊區街(Krakowskie Przedmieście),構成華沙最美麗的景色之一。站立在圓柱上的西吉斯蒙德三世頭戴王冠,身披戰袍,手執利劍和十字架。民間傳說國王寶劍的指向含有不同的意思:向上指象徵勝利和幸運;向下指預示厄運和衰亡。
4.聖安妮教堂(Kościół św. Anny)
地址:Krakowskie Przedmieście 68, 00-322 Warszawa, 波蘭
網址:www.swanna.waw.pl
聖安妮教堂(Kościół św. Anny)是波蘭首都華沙歷史中心的教堂,位於克拉科夫郊區街68號,教堂的確切地名稱是:聖母無原罪聖母瑪利亞教堂。始建於1454年,Mazovian王子以妻子和母親安娜命名。鍾樓建於1578年,可以登頂俯瞰城堡廣場。擁有波蘭最顯著的教堂與新古典主義外觀,是華沙教區的主教堂,華沙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雖然聖安妮教堂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重建,不過自1788年以來,教堂的外觀基本未變。1945年曾再次展開重建。
二、老城廣場(Rynek Starego Miasta)
1.老城廣場(Rynek Starego Miasta)
地址:Junction ul. Piedarska and Swietojanska, Warsaw, Poland
交通:Stare Miasto站-有軌電車:4/13/20/23/26/27;公車:160/190/527/N11/N21/N61/N71
老城廣場(Rynek Starego Miasta)是波蘭首都華沙老城的核心。廣場建於13世紀,直到18世紀末,此處也是整個華沙的核心。廣場四周大都是哥德式建築,老城廣場擁有獨特的波蘭傳統餐廳、咖啡館和商店。這是華沙最古老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旅遊名勝之一。華沙起義後,它曾被德國軍隊有系統地摧毀,二戰結束後,按照原樣原址修復,甚至每一棟樓都使用了原先的磚塊,小心翼翼地恢復為原來的模樣。
立於廣場中心附近的,則是波蘭的精神象徵-手持盾牌和利劍的華沙美人魚,相傳一位英勇的少女為了對抗國家的侵略者而投和犧牲生命,忠勇愛國的她死後變成美人魚,還繼續捍衛著國家,後人為了紀念她,把她的形象作為華沙的市徽。在納粹入侵時,居民將他拆下並妥善掩埋,才免於遭難。華沙美人魚的姿態與神情就像波蘭的民族精神一樣,堅毅不屈服,與強權暴力對抗到底,也為浴火新生的華沙老城,下了絕妙的點睛之筆。
2.小起義兒童兵雕像(Pomnik Małego Powstańca)
地址:Podwale, Warszawa, 波蘭
雕像是在1983年10月1日亮相,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44年八月一日的華沙起義,當時華沙被德國納粹佔領,華沙的地下軍憑著自己的力量和德國納粹對抗,8月8日戰死了一位13歲少年,因此在他犧牲的城牆旁建了這座紀念碑。紀念碑由Jerzy Jarnuszkiewicz 於1946年設計創作,直到1983年才正式設立。小雕像背後的城牆上刻有一首歌詞:「我們是華沙的孩子,披掛上陣,我們參與戰鬥,用我們的鮮血捍衛城市的每一塊石頭。」雕像下常年擺放鮮花。
3.星座時鍾(Sigsmund's Clock)
沿著城牆繼續走就可以看到這個時鐘。
4.巴爾巴坎碉堡(Barbakan Warszawski)
地址:Poland, Nowomiejska 15/17, Warszawa, 波蘭
這座碉堡要塞位於華沙舊城與新城之間,入口處有一道護城河和吊橋,這類城堡有個專門的名稱叫Barbakan,中文翻譯做拱形城堡,城堡建於1540年,共3層,一是半圓形堡壘、二是寬14公尺的護城河及15公尺高的城牆,旁邊有4個尖形瞭望塔。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城堡,是在1930年以後重新修建的。此地聚集了不少藝術家來展示作品,和音樂家的表演。
5.舊城防禦城牆(Fortyfikacje staromiejskie)
舊城防禦城牆(Fortyfikacje staromiejskie)位在華沙老城區北側入口。
6.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
地址:Kanonia 6、00-278 Warszawa、波蘭
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Bazylika archikatedralna św. Jana Chrzciciela w Warszawie)是位於波蘭華沙老城區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又稱聖若望主教座堂,緊鄰耶穌會教堂,這座教堂也是華沙的三座主教座堂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聖十字教堂和聖馬丁教堂。聖若望主教座堂被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教堂始建於14世紀,於1798年獲得華沙主教座堂的地位,1836-1842年改建,曾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1966年重建恢復了原有歌德式風格。此教堂曾是國王加冕之地,世界著名的《五三憲法》在這裡頒布,也是世界第二部憲法。很多波蘭偉人下葬之地,包括波蘭最後的國王也是下葬於此,是波蘭的萬神殿。
7.耶穌會教堂(Sanktuarium Matki Bożej Łaskawej)
地址:Freta 10, Warszawa, 波蘭
耶穌會教堂(Sanktuarium Matki Bożej Łaskawej)建於1609-1629年,又稱為仁慈上帝之母教堂,屬矯飾主義風格,是華沙裝飾最美麗的教堂。教堂建於1609年,國王齊格蒙特三世。1944年被摧毀,1948年至1957年重建。粉紅色和白色的外牆回顧著它最初建在17世紀的裝飾風格。教堂大門由Igor Mitoraj設計,耶穌會教堂的入口雖不大,左側牆上有聖母雕像,而入口金屬大門風格獨具雕塑著斷臀的聖母與天使們。
8.聖馬丁教堂(Kosciol pw. Sw. Marcina)
地址:Piwna 9-11, Warszawa, 波蘭
聖馬丁教堂(前奧古斯丁教堂)( Kosciol pw. Sw. Marcina ), 華沙三大教堂之一。外觀是巴洛克風格,內部完全是現代的。始建於1353年,內部有豐富的早期巴洛克時期的家具,從17世紀30年代到18世紀50年代轉變成洛可可風格裝飾。二戰教堂被破壞,二戰後重建。
三、庫拉辛斯基公園(Ogród Krasińskich)
1.庫拉辛斯基宮(Pałac Krasińskich)
地址:pl. Krasińskich 5, Warszawa, 波蘭
交通:公車Pl.Krasińskich站 116/178/180/503/518/N44,Świętojerska站180/227;Metro Ratusz Arsenał站-公車107/111/227/N41/N91,輕軌電車4/15/18/35;捷運Ratusz Arsenał站M1
庫拉辛斯基宮(Pałac Krasińskich)是華沙最美麗的巴羅克式建築,建於1690年代由Tylman van Gameren設計,是為了當時華沙的市長而建。當時這座宮殿是華沙裝飾最美麗的宮殿之一,僅次於國王的宮殿。宮殿裡有一個畫廊,裡面收藏了演出者Rembrandt、Rubens Durer和Correggio的作品。二戰期間宮殿受到了大範圍了損毀,現在這裡收藏了屬於國家美術館的一些版畫作品,是華沙大學的美術學院(Akademia Sztuk Pieknych)。
宮殿前方有一高大的青銅雕像,雕刻的是波蘭的民族英雄基林斯基。他原是一名鞋匠,94年曾領兵打敗敵人,使華沙得以解放。
2.華沙起義紀念碑(Warsaw Monument to Insurgents)
地址:plac Krasińskich, Warszawa, 波蘭
交通:公車Pl.Krasińskich站 116/178/180/503/518/N44
華沙起義紀念碑(Warsaw Monument to Insurgents)位於波蘭高等法院前面,是為了紀念1944年為期63天的城市血戰,波蘭人民為了爭取自由、和納粹德國抗爭,最後導致20多萬波蘭人民喪命,這次起義是波蘭戰爭史上最壯麗的一役。大型青銅雕塑由沖出街壘的起義士兵、工人,掩護婦孺的戰士,為起義者祈禱的神職人員組成,形象生動,情節感人,氣勢恢宏。
紀念碑分兩組,一組較大的「叛亂分子」(Insurgents)描繪士兵準備戰鬥;另一組是所謂的「出埃及記」(Exodus),描繪了士兵和一名牧師監督一名士兵消失在下水道的入口。波蘭人起義時曾通過下水道係統,直達內城。
牆上還有華沙人民引以為傲的符號, PW 代表 Polska Walczaca 。
3.波蘭軍人教堂(Katedro Polowa Wojska Polskiego)
地址:Długa 13/15, Warszawa, 波蘭
網址:www.katedrapolowa.pl
位在華沙起義紀念碑對面的波蘭軍人教堂(Katedro Polowa Wojska Polskiego)是波蘭戰爭的軍人教堂,始建十七和十八世紀之間,在1944年的華沙起義被摧毀。 1946年至1960年以Leon Marek Suzin為首的建築師團隊重建並恢複。為駐軍禮拜用,也紀念死亡的戰士,門前的船錨和飛機螺旋槳,象徵著向水手與飛行員致意。
四、新城區
1.居里夫人博物館(Muzeum Marii Sklodowskiej-Curie)
地址:Ul. Freta 16, Warsaw, Poland
網址:en.muzeum-msc.pl
門票:11ZL,含電影16ZL
居里夫人博物館(Muzeum Marii Sklodowskiej-Curie)來波蘭必去的一個景點,這棟巴羅克三層公寓的屋頂成三角形,牆體是咖啡色和粉色相間,二樓的中間有一個小陽台,內部只有一些照片和文物的展品,是一個不錯的小博物館。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波蘭語:Maria Skłodowska-Curie),常被稱為瑪麗•居裡(法語: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她是放射性現象的研究先驅,她發現了化學元素鐳和釙,其中元素釙的取名就來源於其祖國波蘭的諧音,她也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第一人,她還是巴黎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
為了紀念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把她以前的居所改建為居里夫人博物館,這是一棟不太起眼的樓房,由三間房子組成,允許免費拍照。博物館中展示的都是居里夫人的研究相關資料,以及一些個人使用過的用品,如化學分析圖表、實驗用具等。居里夫人早年在巴黎留學,後來與居禮先生結婚,一起研究放射性元素,兩人最先發現兩種最重要的金屬元素~鐳和釙,1903年和丈夫共同榮獲諾北爾物理獎,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裡因馬車車禍去世後,她獨自一人撫養兒女,並於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來她的女兒和女婿也成為她的助手共同投入到科學事業中,居里夫人因長年寢食的生活和吸食過量的化學射線,使她的身體受到很大的摧殘,而不幸於1934年7月4日離開人間,享年67歲。
2.聖海辛耶教堂(Kościół pw. Św. Jacka)
地址:Freta 10, Warszawa, 波蘭
網址:www.freta.dominikanie.pl
聖海耶辛教堂(Kościół św. Jacka)是波蘭首都華沙的一座教堂,位於華沙新城區。教堂外觀揉合了文藝復興式風格和早期巴羅克式風格。教堂開始修建於1603年,在1639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