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結束美泉宮的參觀行程後,我們搭乘地鐵回到市中心的城市公園,再從城市公園走到斯蒂芬廣場(Stephansplatz)。我們原本預計到城市公園附近的Ribs of Wienna享用午餐,想不到餐廳24、25日都沒有營業,真是令人扼腕啊!我想看看號稱一公尺長的肋排是怎樣的分量。

IMG_20151225_10.jpg 

所以今天只好在麥當勞解決午餐,經過英國聖誕節連公車都沒有的洗禮後,25日看到星巴克跟麥當勞有開門營業,超感動的!不過為了撫平沒有吃到肋排的情緒,我憤而加點了巧克力聖代。奧地利的麥當勞套餐除了薯條外,還可以選擇厚切薯片,許先生覺得厚切薯片比較好吃,而且也沒那麼油,算是走健康路線吧...連包裝上都特別區別。

IMG_20151225_11.jpg 

斯蒂芬廣場是維也納老城區的中心,城區的景點都以此為中心,只要沒有迷路、10分鐘內都可以走的到,這裡的巷弄蜿蜒曲折,真的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廣場一角用壓克力板圍起來的就是鐵樹樁(Stock-im-Eisen),這是中世紀迷信氛圍的一個遺跡,據說在維也納森林與城鎮這一地區毗連的時代,它是這片森林的最後一棵樹,打短工的鎖匠一到維也納就要在這個樹幹上釘一顆釘子,以祈求好運;如今釘子已經生鏽緊緊卡在樹幹內,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的樹疣。

IMG_20151225_12.jpg 

 斯蒂芬廣場上的地標當然就是斯蒂芬主座教堂(Domkirche St. Stephan),教堂以137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和馬賽克花樣的屋頂享譽全球,是維也納首都的象徵。這個教堂的特色就是混搭,尖塔式哥德式的、大門是羅馬式的、圓頂是文藝復興風格、聖壇採用巴洛克式,這是人們歷經多年不斷改建、修建的結果;西邊的立面正門和羅馬塔樓皆為13世紀中期建造,這個正門被稱為巨人之門(Riesentor),兩旁的羅馬式塔樓被稱為異教徒之塔(Heidentürmen),這兩個名稱都沒有確切的根據,據說當時興建時,大門曾用一隻巨大的猛象骨骼作為輔助,而雙塔則是古羅馬廢墟中非基督的異教性別生殖符號,將這兩個符號交融後所建成的冠狀支柱塔,然而,1285年的一場大火將原有的建築物大部分燒毀、重修兩座羅馬式雙塔來替代,並於1263年4月23日修復完成,因此,每年奉獻周年紀念日的晚上,位於教堂內的兩座大鐘都會敲響三分鐘作為慶賀。

IMG_20151225_13.jpg 

面對大門右手邊有一塊石頭用壓克力板蓋起來,石頭上刻著數字05,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故事。1939年奧地利合併到法西斯德國,從此這個具有古老文化和歷史的國家,不僅失去了自己的主權,而且失去了自己國家的名稱,奧地利不再叫做Oesterreich,而是叫做Ostmark(東部省)。儘管希特勒的統治是以殘酷而著稱,在奧地利仍然活躍著地下抵抗運動組織。這個組織的使命之一就是提醒奧地利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Osterreich。地下抵抗運動組織的戰士在維也納的許多地方,包括斯蒂芬大教堂的牆上刻下了「05」的記號。0代表了字母O,5代表了第五個字母,這個字母就是E。在那個特殊年代,OE就是代表Oesterreich,代表奧地利依然存在。

IMG_20151225_14.jpg 

走到教堂正後方的主祭壇外,抬頭往上看,就可以看到教堂的屋頂上馬賽克花樣的雙頭鷹,雙頭鷹一開始是為了顯示拜占庭帝國領土的地理特性,也就是拜占庭繼承了羅馬帝國在歐洲和亞洲東西兩部分的領土,因此拜占庭君主身兼東西兩方之王者,要同時照看兩方的領土,因此為原有單頭鷹加上另一個頭,便成為今日各國雙頭鷹圖案的雛形。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也把雙頭鷹便成王徽的主體,顯示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地位。

IMG_20151225_15.jpg 

教堂的另一側則排了滿滿的馬車,這味道真的是相當強烈,許先生說才幾輛馬車就這麼強烈,在古早馬車滿街跑的時代,不知道聞起來會是怎樣刺激的味道。

IMG_20151225_16.jpg 

走進教堂內,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像高高掛在空中,立馬令人覺得莊嚴而神聖。

IMG_20151225_17.jpg 

教堂正前方是哥特式高祭壇(Hochaltar),高祭壇興建的時間長達七年(1641-1647年),是用來自於波瀾、施蒂利亞邦與蒂羅爾邦的大理石所製造,中間的畫作畫的是遭石頭砸死的大教堂使護神-聖斯蒂芬,而旁邊則有另外四個守護神的雕像,由左至右分別是賽巴斯蒂安(Sebastian)、利奧波德、弗洛里安和羅克斯(Rochus)。在主殿的左邊有一尊僕人聖母像,至於這名稱是怎麼來的呢?這源自於一個奧地利的傳說,由於故事有點長,有興趣的請往下拉到分隔線以下觀看。

IMG_20151225_18.jpg 

面對高祭壇的右手邊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德烈三世(Frederick III)的墳墓,1467至1513年間由尼可拉斯·格哈德·凡·萊登(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設計建造的紅色大理石墓碑。

IMG_20151225_19.jpg 

由於今天是聖誕節,因此教堂內處處都是聖誕節裝飾品,在這幅聖母懷抱聖子的畫作下方,裝飾了耶穌於馬槽誕生的場景。

IMG_20151225_20.jpg 

在耶穌油畫的下方,則是耶穌誕生後,各地聖人前來道賀、慶祝。

IMG_20151225_21.jpg 

教堂內最有趣的是在教堂中間的旋轉梯雕刻,安東·皮爾格萊姆塑造了一個自樓梯下面的窗子向外張望的自身雕像,他在這裡開出一扇窗戶,自己便半倚在半開的窗上,手中還握著他那把心愛的刻刀。在教堂另一處的石質琴台腳邊還有另一尊他的自塑像,不過教堂為了晚上舉辦演奏會、不少地方都圍起來了,我們找了許久,都找不到琴台在哪裡。

IMG_20151225_22.jpg 

教堂旁的斯蒂芬廣場上也有聖誕市集喔!這個聖誕市集的名稱相當直接,就叫做「斯蒂芬廣場聖誕市場」,官方網站寫到這裡展示著手工藝品並進行手工藝演示,但我看來看去,幾乎都是賣吃的,而這裡的熱紅酒杯也很可愛,我想杯子上描繪的應該就是教堂吧?!

IMG_20151225_23.jpg 

五點左右廣場上的聖誕樹已亮起燈光,教堂外牆上更投射出不同的色彩,此時空中飄起了大霧,超迷幻的。這一面的屋頂看不到雙頭鷹,但馬賽克拼貼出的波浪圖形也很有特色。

IMG_20151225_24.jpg 

後方主殿外也是交織著各種色彩,這裡的屋頂上是兩隻單頭鷹,而單頭鷹身上分別為正(+)、負(-)兩種符號,不知道有沒有麼特殊的意涵(網路上找不到......)。

IMG_20151225_25.jpg 

教堂正門的斜對角就是建於1990年的現代化商廈哈斯購物中心(Haas-Haus),真的是只隔一條街就跨越了數百年的時光。今天百貨公司沒開,只能Window Shopping。

IMG_20151225_26.jpg 

面對哈斯百貨、朝右手邊的巷子走過去,就是維也納聖彼得教堂(Peterskirche)。這座頭頂綠色橢圓形圓頂的教堂,擁有「環城大道內最美麗的巴洛克式教堂」的美譽。

IMG_20151225_27.jpg 

我在門一推開的那一剎挪,耳邊傳來悅耳的管風琴聲,教堂內坐滿了人,原來教堂剛好在舉行管風琴音樂會;「環城大道內最美麗的巴洛克式教堂」這美譽果然名不虛傳,比起斯蒂芬主座教堂毫不遜色、絕對值得進來一看。圓頂上是奧地利畫家約翰·麥克爾·若特賣爾(Johann Michael Rottmayr)的作品~名為「聖母加冕(Coronation of Our Lady)」的穹頂畫,穹頂畫中央黑色的是畫家特地畫的偽天眼,因為教堂圓頂上的尖塔不夠高,所以採用偽天眼的方式替聖彼得教堂的高度帶來戲劇性的效果。

IMG_20151225_28.jpg 

中央的主祭壇上的畫作則是由奧地利畫家馬蒂諾·阿爾托蒙特(Martino Altomonte)操刀,描繪的是聖彼得和聖約翰在耶路撒冷治好一位腿瘸患者的故事。

IMG_20151225_29.jpg 

教堂內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還是面對主祭壇右側的《St. John of Nepomuk》雕刻,出自Lorenzo Marielli之手,描述聖約翰尼伯謬克被拋下布拉格查理大橋的情形,作品鍍以黃金和白銀,最上面是美麗的聖母雕像;在捷克看多了聖約翰尼伯謬克的雕像,如今在維也納看到,突然有種莫名的親切。

IMG_20151225_30.jpg 

離開聖彼得教堂後,我們走到環城大道(Google翻為格拉本大街)上,街上最醒目的就是巨大的黑死病紀念柱(Weiner Pestsäule)。1679年的維也納黑死病肆虐,在這種浩劫中,維也納(含郊區)共有14萬人死亡,鼠疫幾乎奪走了三分之二維也納人的生命。後來為了紀念死於鼠疫的受難者,奧地利皇帝利奧波特一世下令建造了這尊黑死病紀念柱,整座紀念柱直到1693年才完成。在紀念柱底層的是拿著十字架的人與天使把象徵鼠疫的老人推向地獄,中層描繪的是配跪拜的皇帝,展現虔誠祈禱的模樣,外型台座上描繪著神創天地、黑死病流行、最後的晚餐等浮雕,碑文則在提示世人,勿忘上帝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懲罰。

IMG_20151225_31.jpg 

在斯蒂芬廣場周圍還有一棟稱為「費加羅之家」的建築,因為就是在這裡,莫札特創作出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以及11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號協奏曲、2首五重奏曲、4首四重奏曲、3首三重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和2首小提琴奏鳴曲。現在這裡是莫札特博物館,館內有三層,分別是一樓的莫札特公寓(Mozart Apartment)、二樓的莫札特音樂世界(Mozart's Music World)以及三樓的維也納與莫札特(Vienna in the Era of Mozart),許先生覺得博物館看起來很空虛,所以我們並沒有入內參觀,許先生說:莫札特真好賣!奧地利有莫札特、德國有莫札特、捷克也有莫札特!

IMG_20151225_32.jpg 


僕人聖母

在斯特凡教堂正殿左側,有一個名叫「僕人聖母」的的雕像。從前她慈祥的注視著跪在腳下的信徒為他們賜福消災。如今她默默地傾聽簇擁在周圍的人們傳誦她名字的來歷和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維也納有一個伯爵夫人,她每天都到教堂禱告還在自己的家中供奉著聖母。不瞭解她的人看到她如此虔誠還以為她是個對人寬厚心地善良的信徒,接近她的人都知道實際上她只有一顆妄自尊大虛榮冷酷的心。有一天,伯爵夫人的女僕按慣例為她穿衣打扮,伯爵夫人突然發現少了一串貴重的珍珠項鍊。「是誰偷走了我的珍珠項鍊?」首飾盒只有這個女僕才能接近!伯爵夫人立即作出判斷,她的貼身女僕正是偷了珍珠項鍊的賊人。伯爵夫人的貼身女僕是一個真誠善良的姑娘,平時她在主人的淫威下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如今又憑空受到這樣的誣陷,她立即向主人說明自己的誠實無辜。伯爵夫人根本不聽她的申辯還對她惡語相加百般羞辱。
可憐的姑娘有口難辯,絕望中一步跪倒在聖母雕像前面,她雙眼含著熱淚說:「慈悲為懷的聖母瑪麗亞,請你創造奇跡證明可憐僕人的清白無辜吧!」站在聖母旁邊的伯爵夫人發出一陣冷笑,她已經讓人在房間裡進行徹底搜查只等從貼身女僕的住處起出賊贓。
珍珠項鍊找到了!它原來藏在一個馬房夥計的箱子中。這個夥計在伯爵夫人騎馬散步的路上拾到珍珠項鍊後把它昧下來,他只想等機會賣掉項鍊頂替伯爵夫人克扣的工錢,沒想到這麼快就東窗事發,更沒想到會牽連到其他僕人。馬房夥計立即被趕出門從此背上恥辱的十字架。女僕證實了自己清白身份後離開伯爵夫人找到一個心地善良的新主人。
伯爵夫人供奉的聖母成了她錯誤判斷的見證,心胸狹窄高傲自負的貴夫人再也不願把她留在身邊,不久就被丟出家門,後來輾轉被人送到斯特凡教堂。女僕知道救助她的聖母進了教堂立即前去參拜,人們很快就知道教堂中這個聖母雕像的來歷,知道她曾顯示靈驗説明無力保護自己的僕人。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螞蜂窩)

斯蒂芬廣場(Stephansplatz)
1.斯蒂芬主座教堂(Domkirche St. Stephan)
地址:Stephansplatz 3,Wien
交通:地鐵U1、U3線至Stephansplatz站
網址:http://www.stephanskirche.at/
門票:7月至9月底收費1歐元,其他時間免費
斯蒂芬主座教堂(Domkirche St. Stephan)維也那環城景觀帶上的著名建築,享譽全球,以137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和馬賽克花樣的屋頂享譽全球,是維也納首都的象徵。是維也納的象徵。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巨大的鐘被昵稱為普梅林(Pummerin),新年時,在奧地利廣播與電視上都能聽到普梅林的鐘聲新年時。斯蒂芬主座教堂建於12世紀末,高高的塔尖高達137米,僅次於德國科隆大教堂。整個教堂的建築風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特式,而聖壇是巴羅克風格,將這些不同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是人們歷時四個多世紀並不斷改建、修建的結果,又是維也納人折中調和才能的體現。
這個大教堂從西元1304年開始建立,歷經了兩個世紀的時間才竣工,堪稱建築藝術的世紀之經典。在大教堂的頂蓋外面,大面積的圖案紋色彩繽紛,更增添了攝人心魄的迷人味道。大教堂由一座主體樓和三座樓塔組成,最壯觀的非南塔莫屬,138米的高度,成錐體直上雲霄,塔頂上青黃兩色的瓦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鮮豔而瑰麗,光彩耀人。
教堂南側的大尖塔完成於15世紀中葉,它由無數較小的尖塔圍著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尖塔,並環繞著一層層的圓珠,像是一頂綴滿珠寶的皇冠,富麗璀璨。為將維也納升格為主教管區,哈布斯堡王室曾想再建一座尖塔與大尖塔相對應,以取悅教皇。但該市的教士堅持把錢用在城防上以抵禦土耳其的進攻和宗教改革勢力,所以北塔從未像樣地蓋成。現在所見的文藝復興式的圓頂建成於1578年,顯得有些草草了事。然而,歪打正著的是,這種不對稱的結構卻成了斯蒂芬主座教堂的部分魅力所在。沿著大尖塔內狹窄的345級回旋梯拾級而上,可以到達塔頂,一覽維也納市區的美麗和寧靜。
現今所見的西邊的立面正門和羅馬塔樓皆為13世紀中期建造,而這個正門被稱為巨人之門(Riesentor),兩旁的羅馬式塔樓被稱為異教徒之塔(Heidentürmen),這兩個名稱都沒有確切的根據,前這據說當時興建時,曾用一隻巨大的猛象骨骼作為輔助,而後者則是古羅馬廢墟中非基督的異教性別生殖符號,將這兩個符號交融後所建成的冠狀支柱塔,然而,1285年的一場大火將原有的建築物大部分燒毀,取而代之的興建更大範圍的結構和重修兩座羅馬式雙塔來替代,並於1263年4月23日修復完成,因此,每年奉獻周年紀念日的晚上,位於教堂內的兩座大鐘都會敲響三分鐘作為慶賀。
當站在斯蒂芬大教堂門口前,仔細的話可以注意到,在大門右側的牆上有一個不怎麼引人注目的記號「05」?說起來這裡還有一段故事。1939年奧地利合併到法西斯德國,從此這個具有古老文化和歷史的國家,不僅失去了自己的主權,而且失去了自己國家的名稱,奧地利不再叫做Oesterreich,而是叫做Ostmark(東部省)。儘管希特勒的統治是以殘酷而著稱,在奧地利仍然活躍著地下抵抗運動組織。這個組織的使命之一就是提醒奧地利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Osterreich。地下抵抗運動組織的戰士在維也納的許多地方,包括斯蒂芬大教堂的牆上刻下了「05」的記號。0代表了字母O,5代表了第五個字母,這個字母就是E。在那個特殊年代,OE就是代表Oesterreich,代表奧地利依然存在。這是一個非常巧妙,非常有意義的記號,在奧地利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光荏苒,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了。奧地利人仍然把這個記號保留在斯蒂芬大教堂的牆上。每當歲月的流逝使這個記號面目模糊時,就會有人用白漆把它重新塗寫,為的是要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
南側門邊的禮拜堂則是後來增建的巴洛克風建築,其中最特別的是教堂屋頂上的琉璃瓦,尤其是拚成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頭頂金冠、身披金羊毛勳章的雙頭鷹)。
進入教堂,赫然躍入眼簾的是宏大的哥特式高祭壇(Hochaltar),是由安東·皮爾格萊姆(Anton Pilgram)塑造而成的;這座教堂共有18個祭壇,其中就以高祭壇和新城祭壇(Neustädter Altar)最有名,高祭壇興建的時間長達七年(1641-1647年),是用來自於波瀾、施蒂利亞邦與蒂羅爾邦的大理石所製造,中間的畫作畫的是遭石頭砸死的大教堂使護神-聖斯蒂芬,而旁邊則有另外四個守護神的雕像,由左至右分別是賽巴斯蒂安(Sebastian)、利奧波德、弗洛里安和羅克斯(Rochus);《必看:斐德烈三世之墓》新城祭壇位於北殿前頭,是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德烈三世(Frederick III)於1447年時下令修建,下面的四幅小畫描繪聖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樣子,而它的墓則在正對面,1467至1513年間由尼可拉斯·格哈德·凡·萊登(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設計建造的紅色大理石墓碑。
《必看:風琴台與皮爾格萊姆的頭像》安東·皮爾格萊姆同時也塑造了一個自樓梯下面的窗子向外張望的自身雕像,他在這裡開出一扇窗戶,自己便半倚在半開的窗上,手中還握著他那把心愛的刻刀。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的另一尊自塑像正挺立在石質琴台腳邊。
教堂內部的裝飾極盡繁複,傳教壇和描述聖母和基督一生的祭壇和主祭壇,都值得花點時間細細觀賞。兩排哥特式的石柱把正殿隔成3個部分,聖壇的後方,有一縷陽光正透過彩色玻璃照射過來,尤顯撲朔迷離,彩色的光影塑造了一個令基督教信眾為之見羨的極樂世界。
聖斯特凡教堂的地下室也是一個奇觀,每天下午4時,從教堂正堂的左側一個入口可以沿階梯步入教堂地下室。這裡是死人的天地,哈布斯堡王室大部分皇帝的心臟都裝在一個個年代久遠的大盒子裡,而他們的遺體則葬在別處。令人難以想像和不可思議的是,這裡還存放著幾千人的白骨,是在1679年維也納大瘟疫流行時死去的人們,當年人們在廢除聖斯蒂芬墓地時,把成千上萬個維也納人的屍骨放置在此。
教堂前面的斯蒂芬早先是一個熱鬧的集市,教堂外牆的一個金屬尺就是中世紀的遺物。當時買賣雙方發生爭執,可以用它作標準。現在,這裡則是人們的娛樂活動中心。
離教堂不遠,有一個小廣場,300年前,人們就是在這裡絞死盜賊的。
《必看:薩瓦親王尤金之墓-克魯茨教堂》
《必看:約翰•派克的西拜斯坦聖徒群像-萊奧普多、弗勞里安與羅切斯築》
《必看:憂傷者-耶酥受難像》
2.哈斯購物中心(Haas-Haus)
地址:Stephansplatz 4, 1010 Wien
教堂對面是一座建於1990年的現代化商廈哈斯(Haas-Haus),這座具有玻璃外牆的購物中心與古老的教堂相對而立,體現了維也納新舊並存的特色。購物中心的頂樓有一間供應各種外國菜肴的餐廳。
3.莫札特博物館(Mozarthaus Vienna)
地址:Domgasse 5, 1010 Wien
聖斯特凡教堂附近中世紀的街道交錯有序,在東邊一條狹窄的叫加姆加斯的街道上,有莫札特於1784年至1787年間居住並工作的房屋,現已改稱莫札特博物館(Mozarthaus Vienna),又叫做「費加羅之家」,因為就是在這裡,莫札特創作出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以及11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號協奏曲、2首五重奏曲、4首四重奏曲、3首三重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和2首小提琴奏鳴曲。附近的沃因斯坦小巷8號,莫札特離開了人世,如今物是人非,小屋已經不復存在。
4.鐵樹樁(Stock-im-Eisen)
南北向的克恩頓大街連接聖斯特凡廣場和國家歌劇院。在大街靠近大教堂的那一頭,有棵鐵樹樁(Stock-im-Eisen)。這個節節疤疤的老樹樁是中世紀迷信氛圍的一個遺跡。據說在維也納森林與該市這一地區毗連的時代,它是這片森林的最後一棵樹。打短工的鎖匠一到維也納就要在這個樹幹上釘一顆釘子,以求交好運。這些釘子至今仍在樹幹上。
5.維也納聖彼得教堂(Peterskirche)
地址:Peterplatz, 1st district - Inner City, Vienna, Austria
維也納聖彼得教堂(Peterskirche)就在斯蒂芬主座教堂旁邊的小巷內,沿著前方的stock im Eisen 廣場上HEINDL甜點店旁的小巷一直走下去就可以看到它了。這是一座頭頂綠色橢圓形圓頂的教堂,擁有「環城大道內最美麗的巴洛克式教堂」的美譽,具教會的說法,792年卡爾大帝(Karl der Grose,或稱查理曼、查理大帝)時期就建立的,但這項說法未能被證實,而首次於文件中提及這座教堂是在1137年,大約是12世紀末時,它屬於蘇格蘭修道院(Schottenstift)的一部分,但儘管如此,它還是被認為是維也納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不過教堂在1661年一度遭祝融之災而損毀,直到利奧波德一世成為會眾且為了1679-1680所發生的鼠疫,下令重新建造教堂才獲得生機,而新教堂於1701年動工,由加布里埃萊·蒙塔尼(Gabriele Montani)設計建造,但1703年遭撤換並由約翰·盧卡斯·馮·希爾德布蘭特(Johann Lukas von Hildebrandt)接手,而設計靈感來自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並於1733年落成;原先立面的羅馬門廊仍被保留,其餘部分則以新巴洛克式風格重建,教堂內部裝飾華麗,但後殿卻在南邊、而不是常見的東邊,這種不尋常的現象引發許多專家的討論,被懷疑從一個以前浦東建築物改建而來的,高大的巴洛克式測道和採用偽眼法的天頂繪畫,替聖彼得教堂的高度帶來戲劇性的效果,不過教堂內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還是位於華麗鍍金講到壇對面(面對主祭壇的右側)的《St. John of Nepomuk》雕刻,出自Lorenzo Marielli之手,描述聖約翰尼伯謬克被拋下布拉格查理大橋的情形,作品鍍以黃金和白銀,最上面是美麗的聖母雕像。
高祭壇結構體的建築是由Antonio Galli Bibiena和它的建築團隊所負責,而祭壇上的畫作則是由奧地利畫家馬蒂諾·阿爾托蒙特(Martino Altomonte)操刀,描繪的是聖彼得和聖約翰在耶路撒冷治好一位腿瘸患者的故事。
圓穹頂由Matthias Steinl所設計,最初的壁畫是由義大利巴洛克繪畫及建築名家安德烈·波佐(Andrea Pozza)所繪製,但他死後化作遭到移除,在1713年時,奧地利畫家約翰·麥克爾·若特賣爾(Johann Michael Rottmayr)決定重新繪製圓頂壁畫,就是現在所見的這幅名為「聖母加冕(Coronation of Our Lady)」的穹頂畫。
6.黑死病紀念柱(Weiner Pestsäule)
地址:Graben, Vienna, Austria
交通:地鐵U1、U3線Stephansplatz站,沿著壕溝大道步行即可到達。
維也納黑死病紀念柱(Weiner Pestsäule)位於內城壕溝大道(Graben)的中央,是歐洲最大的巴羅克式的黑死病紀念柱。1679年的維也納黑死病肆虐,鼠疫幾乎奪走了三分之二維也納人的生命。後來為了紀念死於鼠疫的受難者,奧地利皇帝利奧波特一世下令建造了這尊黑死病紀念柱。紀念柱最初由Johann Frühwirth所立的柯林斯柱式木柱,獻給三位一體的聖神,並雕有九位天使歌詠上帝,1683年,委託Matthias Rauchmiller改成以大理石材來取代原本的木雕,但他在1686年去世,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隨後接手的約翰·伯恩哈德·菲舍爾·馮·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加入了一些新的設計,並完成現在上半段所看到的許多雕塑的基礎,而後將雕塑的部分交給當時的一位奧地利雕塑家Paul Strudel接手,整個紀念柱的後續部分交給Lodovico Burnacini,整座紀念柱直到1693年才完成;Burnacini是劇場工程師,他設計了下半段雕塑,以雲金字塔造型搭配跪拜的皇帝,展現虔誠祈禱的模樣,而旁邊一位天使把象徵數一的老者推向地獄,外型台座上描繪著神創天地、黑死病流行、最後的晚餐等浮雕,碑文則在提示世人,勿忘上帝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懲罰。

7.Ribs of Wienna
地址:Weihburggasse 22, 1010 Wien, 奧地利
網站:http://www.ribsofvienna.at/
這間據說最早是由空姐所發現的美食,它們的炭烤豬肋排吃過沒有不說讚的,而且還聽說常會有空姐來這裡用餐。看到裡頭黑漆漆的不要懷疑,勇敢走進來~進來會發現裡面沒東西,只有一座往地下室去的樓梯,在B2喔!
網路上所推薦的黑啤酒,到這裡當然是點烤豬肋排,一份就可以二個人吃呢,這道好像直接就叫Ribs of Vienna,號稱有一公尺長的肋排。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