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的最後一站就是共和國廣場,看這天色,不難猜到我們到這裡時已經下午五點多了。共和廣場是戴克裡先浴場遺址的一部分,緊鄰羅馬市內的Termini火車站,這個廣場就是公主逃走遇到記者的地方。這個半圓形廣場的中央是納亞蒂仙女噴泉(Fontana delle Naiadi),希臘神話中納亞蒂是掌管溪水與河水的神祇,所以在那亞蒂噴泉用4 位女神倚在不同的水界動物身上,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水:海馬-海洋,水蛇-河,天鵝-湖,怪蜥-地下水。中央的雕像是在1911 年才添加上去的,是象徵人類戰勝大自然,反抗力量的海神(Glauco)

共和國廣場是在戴克裡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址上興建的,照片中堅的馬路就是戴克里先浴場外牆的大門、兩旁的環形建築就在外牆的位置上建造的。

IMG_20151004_96.jpg 

噴泉周圍最顯眼的建築就是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從外面看,除了外牆的十字架外,完全沒有一般教堂的特徵,教堂沒有真正的立面,簡單的入口設置在浴室主空間的一個教堂後部半圓形頂處。但這教堂可是米開朗基羅設計、利用戴克里先浴場的冷水浴室、巧妙的連結三個大空間、而使教堂內呈現十字型的格局,左右兩翼末端都建有小禮拜堂。教堂於1980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IMG_20151004_97.jpg 

教堂的入口仿基督教經典教堂萬神殿設計,天井高達91米,達到了當時建築工藝的極限,充溢著教堂建築傳統的壓抑,空靈、肅穆之極致氣氛~中央的彩繪玻璃手機時在是拍不出來......

IMG_20151004_98.jpg 

教堂最前方的主殿~壁畫與油畫相當的富麗,但看了聖彼得教堂的眾多雕像後,突然覺得這裡有點太空虛了.....

IMG_20151004_99.jpg 

這座教堂的管風琴放也跟我之前參觀過的教堂不一樣,直接放在十字形格局中、左邊側堂的地板上,不曉得這樣彈奏時的效果如何?

IMG_20151004_105.jpg

接下來要介紹這間教堂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部分:伽利略的慣性定律與天體研究。伽利略的在1581年學醫時,他注意到了搖擺的吊燈,吊燈在風的推動下劃出大小不一的軌跡。與自己脈搏做出對比後,伽利略發現不論吊燈搖擺的距離如何,他們的周期時長都是相同的。回家後,他架起了兩個長度相同的擺,將其中一個擺晃動大一些,另一個小一些,結果發現他們的時間的確相同。伽利略將心跳作為衡量的單位,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石頭也如天上的星星般有同樣的運動方式。

IMG_20151004_100.jpg 

在十八世紀初,教皇克萊門特十一世(Clement XI)委託天文學家、數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弗朗西斯比安基尼(Francesco Bianchini)在大殿之內設置一種日晷與經緯線(即現在的子午線)。子午線完成於1702年,對象有三重目的:檢查日曆的準確性、正確的預測復活節、羅馬也要有子午線(當時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已經在義大利北部的佛羅倫斯建了子午線)。比安基尼的日晷是以羅馬的經度(12° 30' E)設計,根據比安基尼的計算,正午(Solar Noon)會在十月的10:54 a.m. 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國際協調時間)至二月的11.24 a.m. UTC間,陽光穿過過南邊牆上的小孔投射在地板上的日晷,日晷越長準確度越高,比安基尼設置的日晷長45米、銅線鑲嵌在黃白色大理石中。為了鑿這個洞,比安基尼不熄破壞教堂內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裝飾品,以便讓光線可以不受阻礙的投射在地板上。

此外,比安基尼還在北邊牆上鑿了另一個洞,觀察恆星的運動,觀測到了北極星(Polaris)、大角星(Arcturus)及天狼星(Sirius),並在望遠鏡的輔助下決定了這些星星上升和下降的角度。

IMG_20151004_103.jpg 

地板上寫著北極星軌道(Stellae Polaris Orbita),以及一堆密密麻麻的羅馬數字,可惜我的天文學不佳,就算我大概了解原理,還是不知道要怎麼看~據說到今天這條子午線仍準確的運作。

IMG_20151004_101.jpg 

在上面那張照片的四周是F. Tedeschi的作品,用大理石表現出十二星座~巨蠍座、雙子座、雙魚座跟天秤座...等等,由於這些歷史遺跡實在是太珍貴了,教堂在這些地板符號以及子午線的四周架起了紅龍柱。

IMG_20151004_102.jpg 

在主殿旁還有一間展覽室,收藏著一些教堂的歷史文物,從這張平面圖可以看到子午線從教堂右邊的側翼往左上方延伸到主殿。

IMG_20151004_104.jpg 

展覽室外的這尊名為伽利略神人的銅像,是195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李政道設計、於2010年4月由世界科學聯會(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sts)捐贈的,以紀念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

IMG_20151004_106.jpg 

離開教堂後,我們繼續尋找周圍的戴克里先遺跡。教堂後方的建築物已經改建成博物館,在博物館的中庭擺著一些當時的雕塑與墓碑。

IMG_20151004_107.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共和國廣場(Piazza Esedra)
共和國廣場是紀念1885年義大利從王制改為共和制而命名的廣場為圓形,西半部有堂皇的柱廊。羅馬人更愛稱它為「艾賽德拉」(Piazza Esedra),意思是半圓形廣場。共和廣場是戴克裡先浴場遺址的一部分,緊鄰羅馬市內的交通樞紐中央火車站。兩座扇型的古建築環抱著一座仙女噴泉,廣場邊的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是羅馬很有特色的教堂建築。據說晚上來到共和廣場會更加漂亮。另外,這裡也是《羅馬假日》的拍攝點之一,電影《許願池豔遇》中的許願池就是這個仙女噴泉。
廣場旁就是天使聖母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1.納亞蒂仙女噴泉(Fontana delle Naiadi)
共和國廣場以納亞蒂仙女噴泉(Fontana delle Naiadi)而聞名,是全羅馬最大的噴泉之一,中央噴泉由四個美女形狀構成,相當華麗。4 位女神倚在不同的水界動物身上,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水:海馬-海洋,水蛇-河,天鵝-湖,怪蜥-地下水。中央的雕像是在1911 年才添加上去的,是象徵人類戰勝大自然,反抗力量的海神(Glauco)。
2.戴克裡先浴場 (Terme di Diocleziano)
戴克裡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於西元305年落成,其遺址現在雖已是斷垣殘壁,但在當時卻是整個羅馬帝國最大的浴場,可以容納三千人共浴。戴克裡先大帝正是那位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設立新的皇位舊系統,加強中央集權與徹底以便於管理的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大帝將羅馬東部帝國的首都設在君士坦丁堡(今之土耳其伊斯坦堡),而為了安撫西部帝國羅馬人的反彈,才建了這個超大型的浴場。
戴克裡先浴場遺址目前包含了三個部分改建的建築:
(1)安傑利聖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e dei Martiri (in the tepidarium)。
(2)聖貝那多教堂 The church of San Bernardo alle Terme (in one of the two circular rooms)。
(3)羅馬國家博物館 Museo Nazionale Romano/National Roman Museum(in the main hall)。
3.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座天主教次級聖殿,也是一間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建在昔日戴克里先浴場的冷水浴室內。
教堂於1980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這座宏偉的教堂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由一個西元4世紀的龐大的浴室改建而成。教堂的入口仿基督教經典教堂萬神殿設計,天井高達91米,達到了當時建築工藝的極限,充溢著教堂建築傳統的壓抑,空靈、肅穆之極致氣氛。
座教堂供奉知名與不知名的基督教殉教者,而教宗庇護四世的墳墓位於達到一系列空間高潮處。奎利那雷山上的戴克里先浴場曾長期躲過了基督教化。1563年至1566年,米開朗基羅利用其殘餘興建一座教堂。期後,於1749年范維特利主持了建造工程,但這工程只在於分散教堂內的空間。米開朗基羅在教堂實現了無可比擬的建築空間序列。這座教堂沒有真正的立面,簡單的入口設置在浴室主空間的一個教堂後部半圓形頂處。而教堂呈十字形,教堂的左右兩翼末端都建有小禮拜堂。
教堂巨大的拱形一側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羅馬式結構,長90.8米(米開朗基羅把它建高使其達到Seicento街),高28米。由於升高了地板,教堂內的紅色羅馬式花崗石圓柱被縮短了,因此教堂側面空間及一側連了起來。米開朗基羅把教堂兩側建得27米寬,因此教堂兩側末端都有巨大的立方體空間。
2006年,波蘭裔雕刻家Igor Mitoraj為教堂做了新的青銅門及聖若翰洗者雕像。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為義大利王國時期(1870年至1946年)正式的國家教堂,後來仍在此舉行國葬。另外,教堂還葬有在義大利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義大利取得勝利的將軍Armando Diaz及海軍上將Paolo Thaon di Revel。
4.Obelisco di Dogali
Obelisco di Dogali方尖碑是羅馬十三個古老的Dogali方尖碑之一。方尖碑的高度與基座高16.92米,它始建於拉美西斯二世時,並放置在埃及的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圖密善皇帝將方尖碑帶到羅馬,作為l'Iseo Campense的裝飾。

1883年由考古學家魯道夫蘭恰尼(Rodolfo Lancian)在神廟遺址聖母堂教堂發現, 1925年移到戴克里先浴場。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