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離開納沃納廣場後,要準備轉身朝Termini火車站的方向前進~(F)萬神殿(Pantheon)、(G)Piazza di Montecitorio、(H)馬可奧里略圓柱(Marcus Aurelius Column)、(I)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

IMG_20151004_121.jpg 

Pantheon是個希臘詞,其意為「所有的神」。它是供奉宇宙主要神祗的神殿。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西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兼副手阿戈利巴建造,以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後」克利奧佩托拉而建造的,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當我站在萬神殿前時,內心有一點小小的失望,因為除了外面髒兮兮的外、還被亂塗鴉,真是搞不懂這些搞噴漆的街頭藝術家是怎麼想的啊!

IMG_20151004_83.jpg 

萬神殿的前方是FONTANA DI PIAZZA DELLA ROTONDA,1711年教宗克萊門特11是下令在噴水池中建立一個底座,以便在上面放上拉美西斯二世的方尖碑,底座四個角落用海豚裝飾,兩側則是教宗Albani家族的紋章。但其實這個廣場一直到19世紀中葉前,一直都是個腥臭的魚市場。

IMG_20151004_84.jpg 

走進萬神殿內,才能覺得出這是一座廟、供奉著諸神,以往在方形教堂兩側的禮拜堂,萬神殿內則變成在外牆內一個個凹陷成半圓形的禮拜堂,整個萬神殿的空間就像是一朵花一樣~中央的大圓與周圍的半圓。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天主教聖人,廳中有多座祭台,祭臺上有多幅表現仁愛聖母的畫像,像是聖母加冕、聖母受胎告知、聖母領報、聖母尋子等等。在正中祭台反而最樸素,只有圓頂上裝飾著滿滿的十字架。

IMG_20151004_85.jpg 

聖母石像祭台下面則是著名畫家拉斐爾墓,簡單而又樸實,上面刻著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為他寫的碑文,墓兩側有兩個小壁龕,曾置有拉斐爾及其未婚妻瑪麗亞比必娜像,瑪麗亞比必娜像現已不存。不少遊客都跟我一樣站在幕前瞻仰拉菲爾,此時回想起昨天才看過的雅典學院壁畫,內心真是令人激動啊!

IMG_20151004_87.jpg

萬神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圓頂,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跡,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為了怕圓頂崩塌,圓頂從下往上逐漸減輕重量,圓屋頂的底部有22英尺厚,而頂部僅有2英尺厚,此外,頂部的材質也和羅馬鬥獸場一樣,採用輕質的黏土磚;真難以想像早在西元120-124年,就有辦法建造出比例如此完美的建築物,這個圓頂也對以後的建築學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無數教堂的穹頂都採用相同的設計,只不過在每個小框內加上花朵裝飾、在圓形開口中加上彩繪玻璃。

IMG_20151004_86.jpg 

在返回Termini火車站的途中,無意間走到Piazza di Montecitorio,這裡是眾議院(Camera dei Deputati)、義大利總理宣誓就職的地方。眾議院前的這個方尖碑,是羅馬古老的13個方尖碑之一,方尖碑建於西元前595-589年,在西元前10年時被奧古斯都大帝帶到羅馬Martius學校作為日晷之用,上面用埃及文雕刻著星座與經緯度等,應該是埃及版的玫瑰線吧!奧古斯都大帝尊崇太陽神阿波羅,太陽會精準的在每年10月9日阿波羅節(Annual Festival)時出現在方尖碑的正上方。

IMG_20151004_94.jpg 

馬可奧裡略圓柱位於圓柱廣場、以圖拉真柱為範本建於193年位,多立克柱式圓柱,柱身擁有螺旋狀的浮雕。馬可奧裡略圓柱是為了紀念羅馬皇帝瑪律庫斯·奧列裡烏斯而建造的,圓柱的下半部描述羅馬在172年級173年擊敗馬克曼尼人(Macromanni)與誇迪人(Quadi),而上半部則是描述羅馬在174年與175年擊敗薩爾馬提亞人的事蹟。圓柱的頂端也在教宗西思都五世的命令下,改為使徒保羅的銅像~兩個圓柱剛好一個放聖保羅、一個放聖彼得。

IMG_20151004_95.jpg 

下一站是羅馬必遊景點~特萊維噴泉,俗稱少女噴泉或許願池。特萊維噴泉的後側是波利宮,呈現神話故事科林斯柱式的大柱式牆面。中央則是駕馭飛馬戰車的海神波賽敦,海神左右側則是豐裕與健康女神、下方是海之信使特里同,外觀並顯現出類似凱旋門的模樣,凱旋門上站著象徵四季的女神。整棟建築富麗而宏偉,整個效果是雕塑,建築和自然的獨特組合體。建築師尼古拉.沙維(Nicola Salvi)監工時,廣場角落的理髮廳老闆不斷數落噴泉的設計,最後激怒了尼古拉。於是他在噴泉角落增設了花瓶,這樣一來,站在噴泉前的人都看不到那間理髮廳。因為花瓶很像撲克牌的花色,當地人暱稱為「黑桃A」,這個花瓶就在照片最右邊沒有入鏡的地方~維修中的特萊維噴泉真的很難全部入鏡啊~~~

IMG_20151004_81.jpg 

特萊維噴泉最美的應該是傳說吧!有好幾種版本,據說,只要背對著特萊維噴泉,用右手從左肩膀方向上將一枚硬幣投入噴泉中,人們將會重返永恆之城—羅馬,這就是許願池、許願泉的來歷。第二個傳說是用同樣動作拋三次硬幣,第一枚是代表找到戀人,第二枚是彼此真心相愛,第三枚是蜜月成功,婚後一起重返羅馬。定期會有一個慈善機構將這些硬幣收集,用於慈善事業。還有一個傳說是關於愛情的,女孩的戀人如果因為從軍或工作要遠行,她就要從噴泉裡取一杯水,讓戀人喝下,從此她的戀人無論身在那裡都會永遠愛她,永遠不已忘記她~可惜現在噴泉缺水,沒辦法驗證這個傳說的真實性。

雖然噴泉正在維修,但是官方還是拍了張海神的照片、在照片前做個水池,讓遊客可以盡情許願,只是這水池小多了,願望要實現的機率就更低了。

IMG_20151004_82.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萬神殿(Pantheon)
地址:Piazza della Rotonda, 00186 Roma, 義大利
網址:www.turismoroma.it
Pantheon是個希臘詞,其意為「所有的神」。它是供奉宇宙主要神祗的神殿。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西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兼副手阿戈利巴建造,以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後」克利奧佩托拉而建造的,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西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岩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
神殿在西元80年被焚毀,現今所見的萬神殿主體建築是亞德里亞諾大帝於西元120-124年所建,其內仍供奉羅馬的所有神袛。拜占廷皇帝福卡於西元609年將它作為禮物贈給教皇博尼法喬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隨即改為天主教堂,將多尊聖骸保存於內,更名為聖瑪麗亞教堂,後來特朗協約將其定位義大利國立教堂。也正是因此,萬神殿才在後來倖存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築而毀滅,經歷了十八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
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天主教聖人,廳中有多座祭台。右邊開始第一座上有聖母給聖尼各老顯聖的畫像;第二座祭臺上有聖母領報像,為名畫家梅樂索的傑作,其左右還有兩尊天使石像,由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畫剝落,無從考證,祭台後面是義大利開國皇帝埃馬努埃爾陵墓;第四座祭臺上有羅西雕刻的聖亞納與聖母童年時的塑像;第五座祭台名為仁愛聖母,在正中祭台之後,還有十字架祭台和聖母石像祭台,聖母石像祭台下面則是著名畫家拉斐爾墓,簡單而又樸實,上面刻著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為他寫的碑文,墓兩側有兩個小壁龕,曾置有拉斐爾及其未婚妻瑪麗亞比必娜像,現已不存;由石像祭台往前,是意王翁貝托與皇后瑪爾蓋裡塔陵墓,由沙可尼設計;這裡還有聖女依尼斯祭台和聖若瑟祭台,後者供有聖若瑟石像,是羅西1550 年的作品;在左右牆上還有耶穌聖誕與三王來朝壁畫和聖若瑟夢遊與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在萬神殿裡埋葬著一些偉大的義大利藝術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爾。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倫澤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聖母。在義大利統一後,萬神殿成為國王的陵墓。維托裡奧,艾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就埋葬在萬神殿左右兩邊的後殿裡。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豔,代表著羅馬建築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後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 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簷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裡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4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萬神廟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後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築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式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跡,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徵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園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繫。從圓洞進來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西元8世紀時,教皇格裡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
四周牆壁厚達6.2 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於外國掠奪或移用於後建的羅馬建築,外部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外牆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牆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牆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早在古代,萬神殿就因其完美的比例而被譽為「羅馬奇觀」。時至今日,它仍是一個奇觀:屹立不倒,就如同1,900年前哈德良皇帝下令建造它時一樣。這座神殿堪稱圓屋頂的登峰造極之作,而圓屋頂正是羅馬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萬神殿的圓屋頂直徑相當於自由女神像從鞋子到火炬的距離。在15世紀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屋頂,其高度和直徑相等,構成一個完美的半球。這種建築只有用羅馬人發明的混凝土才能建成,但他們並沒有鋼筋來加固混凝土。羅馬人是如何建造這個圓屋頂的呢?他們用浮石摻入混凝土,製成一種非常輕質耐用的建築材料。這種特製的混凝土被澆注入殼體,自下而上漸漸變薄,圓屋頂的底部有22英尺厚,而頂部僅有2英尺厚。神殿的圓頂和混凝土外殼結構在後來的基督教時代仍然被不斷使用,這種穹頂成為歐美城市建築藝術的基本形式,甚至改變了城市的輪廓線,影響極為深遠。

二、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
地址:Piazza di Trevi, 00187 Roma, 義大利
網址:www.turismoroma.it
特萊維噴泉(Trevi Fountain)位於西班牙廣場南方,別稱「少女噴泉」,但它最著名的名字還是「許願泉」,是義大利羅馬最漂亮的雕刻藝術作品之一,高25.9米(85英尺),寬19.8米(65英尺),也是世界上負有盛名的噴泉工程。早在1732年便建成,歷史悠久。
噴泉是15世紀修建的阿格利帕水道的水源所在地。「特萊維」,trevi亦作trevio,是三岔路口的意思,前面有三條道路延伸出去。噴泉的主雕塑為海神尼普頓。特萊維噴泉於1762年完工,是由尼柯拉·薩爾維設計完成的,歷時30年才建成,以羅馬神話中海神尼普勒戰勝歸來為題材,採用巴羅克式的建築風格,外形美觀、裝飾豐富、立體感強、整個噴泉氣勢磅礴、大氣恢宏、泉水清澈。噴泉以波里公爵府的牆面為背景,噴泉的中心是海神尼普頓。站在海貝中間的尼普頓,桀驁不馴、藐視眾生的神態,褶皺的衣襟,如同真實一般;海神腳下有兩匹駿馬,被兩個人身魚尾的男人所牽引,分別象徵著平靜與洶湧的河流,左邊的一個毫不馴服,右邊的那個溫順隨和,朝著兩個方向拉著後面如同凱旋門的背景;海神的左右還各有一位女神;在背景牆的頂部,有四位女神各持不同的神器,象徵著四季,設計師尼柯拉·薩爾維對每個人物的刻畫細緻生動,令人佩服。結構中心的海洋的化身似乎被海馬,海神牽引的戰車從水中浮現一般,而整個畫面恢巨集震撼,是噴泉作品中少見的精品。岩石中間裝飾有30種不同的植物。整個效果是雕塑,建築和自然的獨特組合體。
宮殿牆面上的浮雕講述著噴泉的來歷:維萊特噴泉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位少女告訴羅馬軍隊特萊維噴泉有乾淨的水源可供飲用,這座噴泉因此得名少女泉。據說,只要背對著特萊維噴泉,用右手從左肩膀方向上將一枚硬幣投入噴泉中,人們將會重返永恆之城—羅馬,這就是許願池、許願泉的來歷。第二個傳說是用同樣動作拋三次硬幣,第一枚是代表找到戀人,第二枚是彼此真心相愛,第三枚是蜜月成功,婚後一起重返羅馬。定期會有一個慈善機構將這些硬幣收集,用於慈善事業。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