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Star Inn休息一晚後,第二天早上我們7點就起床,預計用一天遊遍德勒斯登新城區。城區的範圍不大,不過主要的建築物現在都作為博物館,如果要仔細參觀的話,一天的時間絕對不夠用,所以我們決定採到此一遊的方式留下足跡,德勒斯登是我們造訪的第一個東德城市,也是東德第一大城,在德勒斯登可以感受到二次大戰對德國的影響。德勒斯登與奧古斯特二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主要的景點都是在奧古斯特二世時興建。奧古斯特二世(強力王)(1670.05.12-1733.02.01),波蘭語: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語: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波蘭國王(1697-1706年,1709-1733年)。在登上波蘭王位前,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選帝侯(稱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

第一站我們來到聖母教堂,在教堂前的新市廣場上有兩座雕像,一座離教堂遠一點的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雕像。

IMG_20150315_22.JPG  

另一座是教堂正前方是馬丁路德的雕像。馬丁路德因為異端邪說的罪名,曾經避難於此地,其後便以此做為宗教改革運動的據點,基督教(羅馬公教)就此分為新教(基督教)與舊教(天主教)。

IMG_20150315_01.jpg

聖母教堂原建於18世紀,不過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受到嚴重的損毀,牆面甚至直接掉落下來(照片中前面那一面石牆),現在看到的聖母教堂是在原址重建、2005年才建造完成的。教堂外觀可以明顯看出黑色與白色的石頭,黑色的部分就是在二次大戰中遭受砲火襲擊的痕跡。

IMG_20150315_02.jpg

從外面看的「大」教堂,內部其實不大,不過這座教堂相當有特色:顏色粉嫩,採用粉紅、粉黃、粉綠為主要色調,相當的夢幻;內部採圓形歌劇院的設計,除了一樓外,還有類似劇院的樓上包廂,而不像其他的教堂,四周牆壁上以彩繪玻璃窗裝飾為主。

IMG_20150315_19.jpg  

離開聖母教堂後,我們沿著易北河走,來到亞柏庭宮殿(Albertinum),這裡現在已改為博物館。

IMG_20150315_03.jpg  

亞伯庭宮殿右手邊有一條新橋(Carolabrucke)跨過易北河,橋的兩旁就是薩克森州的國務院(右邊)跟財政部(左邊),據說就是因為德勒斯登建造了這座橋,使得德勒斯登城區從世界文化遺產中移除。

IMG_20150315_21.JPG  

國立美術館(Kunsthalle im Lipsius-Bau)就位在亞伯庭宮殿另一邊。

IMG_20150315_04.jpg  

繼續往前走就會到前皇家薩克森美術學院,這裡的每棟建築物都連在一起,雖然網友分享了許多景點,但實際在那實在是難以分辨。這裡的屋頂很愛用小金人裝飾,遠遠看過去有無數做小金人,可惜距離太遠了,看不出來小金人是誰(網路上寫美術學院上的小金人是勝利女神)。

IMG_20150315_23.JPG  

繼續沿著易北河岸走,就可以來到聞名遐邇的布呂爾露臺(Bruhlsche Terrasse) ,我跟許先生在這努力拍了半天,都拍不出布呂爾露臺的美麗,也搞不懂為什麼這這麼有名,許先生最後下了結論:這兒是花園,現在來沒有花,當然就不美了。據說在布呂爾露臺面對猶太會館的欄杆上,有一個奧古斯特的凹洞,不過我們當時沒有特地找,也就沒有照片可以讓大家辨識。

露臺往下的樓梯旁有四座雕像,分別代表一天的4個時間:早晨、中午、傍晚、夜晚,其中許先生特別注意象徵夜晚的女性,因為他覺得這好像海妖......她明明就是安撫小孩入睡的女性角色,所以許先生把小孩解讀成受魅惑的人嗎?

IMG_20150315_05.jpg

下了樓梯旁邊就是議會大樓(Standehaus),前方就是奧古斯特二世的雕像。

 

IMG_20150315_06.jpg

與走下露臺的樓梯隔著馬路相望的就是宮廷主教座堂,教堂上滿布著聖人雕像裝飾。奧古斯特二世為了成為波蘭國王而由新教改信天主教,決定在德累斯頓建立這座薩克森皇家教堂,據說奧古斯特二世的心臟容器就放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墓室,不過我們沒有進去看。

IMG_20150315_07.jpg

馬路的底端就是德勒斯登皇宮(這樣算是路衝嗎?),華麗的三角形城門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學,門口還有兩尊雕像,看上去有點像是秦叔寶跟尉遲恭。德勒斯登皇宮現在也是個博物館,裡面最著名的就是綠穹珍寶館,這兒會開始收藏珍寶,也是從奧古斯特二世開始。

IMG_20150315_08.jpg

德勒斯東皇宮旁、面向議會大樓的那面牆,就是著名的君主出巡磁磚壁畫(只有這面牆有喔!)

IMG_20150315_09.jpg

這面瓷磚壁畫不是馬賽克磁磚,而是用釉在每一片大瓷磚上燒出不同的顏色,再把磁磚拼貼成畫。這可真是個浩大工程呢!每片磁磚都得要分開上色、窯燒,拼起來顏色還得能接得上、不能有色差,在20世紀初期沒有電腦輔助、沒有雷射雕刻、沒有3D列印,光用想的都覺得好難,更神奇的是,這片壁畫居然還躲過了二次大戰戰火的襲擊保存了下來,我們才能看到如此傑作。

IMG_20150315_10.jpg

離開德勒斯登皇宮後,我們前往塞博歌劇院,歌劇院內除了參加導覽或看表演以外,不能隨便進去。

IMG_20150315_11.jpg

與塞博歌劇院遙遙相望的是德勒斯登皇宮鐘樓,從這裡看德勒斯登的建築物,更可以感受到二次大戰對德勒斯登的影響~黑抹抹的一片牆。 

IMG_20150315_24.JPG  

從塞博歌劇院往旁邊走就到了茨溫格宮,茨溫格宮正在整修,部分的城牆圍起來了。

IMG_20150315_12.jpg

茨溫格宮有東南西北四個入口,在塞博歌劇院旁的是朝北的路口,從這進去穿過茨溫格宮走到朝南的路口,才是茨溫格宮的大門,大門頂端有閃亮亮的老鷹與皇冠(象徵著奧古斯特二世為波蘭國王及薩克遜人),大門外有護城河(只有這一面有喔!),靠近護城河的庭院牆邊有美麗的仙女浴池,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現在是冬天,仙女們都在透明帳篷內休息,無緣看到她們美麗的身影(我偷偷從帳篷外往內看,裡面的確是小天使等的雕像無誤)。

IMG_20150315_13.jpg

茨溫格宮往東邊的出口拱門上有閃亮亮的時鐘,官網上寫著時鐘會在每季不同的時間撥放不同的音樂,我們在下午1點45分左右聽到了音樂聲,令人搞不懂撥放音樂的時間為何。

IMG_20150315_14.jpg  

離開茨溫格宮後,發現了黑死病紀念柱(此時許先生跑去拍SAP的照片了)。

IMG_20150315_15.jpg

這紀念柱的噴水口是噁心的蜥蜴,嘔心的蠻有特色的,果然是疾病的象徵阿。

IMG_20150315_16.jpg

德列斯登寫到此,各位還記得有多少個景點跟奧古斯特二世有關嗎?答案是:5個,聖母教堂前廣場雕像、議會大樓前雕像、宮廷主教座堂、德勒斯登皇宮與君主出巡磁磚壁畫及綠穹珍寶館、茨溫格宮。你答對了嗎?此外,還有德勒斯登附近的莫里茲堡與皮爾尼茲堡,也跟奧古斯特二世友頗深的淵源。

今天的午餐吃旋轉壽司吃到飽,周末一人一小時11.9歐元。餐廳的廚師跟服務人員都是日本人,整頓飯吃下來只有我跟許先生兩個亞洲人。

IMG_20150315_17.jpg

終於又能盡情的吃海鮮了,食物不錯吃,唯一可惜的是沒有提供味曾湯,我跟許先生看到握壽司就拼命拿,決不讓任何一個握壽司從我們手邊逃走;我邊吃觀察歪國人都拿甚麼吃,結果發現我旁邊那桌拼命拿炒麵、後面那桌拼命那花壽司。

享用完美食,我們兩再度開山路打道回府,結束了兩天愉快的旅行。

IMG_20150315_18.jpg  

 今日統計:19,773步、12.98公里。

 延伸閱讀:

 德勒斯登小旅行~Bastei(1/2)


景點介紹(參考維基百科)

易北河畔的德勒斯登(Dresden)有著「易北河上佛羅倫斯」的美稱,南邊是舊市區(Altstadt);北邊則是新市區(Neustadt)。,數百年時光的流轉,洗鍊出德列斯登的絕代風華。漫步城中,可以找到薩克森王國時期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東德時期遺留下的蘇維埃式建築,以及戰後原樣重建的聖母大教堂。昔日薩克森王國的首府,以易北河南岸的舊市區為參觀重點,身為宮廷文化繁華的國王居城,美輪美奐的市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勒斯登也是德國照相機、鐘錶製造和高級食品的生產中心,是德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根據某些標準,德勒斯登是歐洲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市遭到盟軍的大規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經面目全非。大戰結束後,德勒斯登歸給東德DDR統治,不過共產國家東德並沒有多餘的金錢來修復這些受損嚴重的古蹟,瓦礫堆就置放在城市裡將近五十年,它們代表反戰象徵。一直到東西德統一,德國政府才開始著手修復它們。修復的工程相當吃重,重建工程直到2005年才陸續完工,並開放給觀光客參觀。

德勒斯登還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擁有許多研究人員。該市經常被稱為「德國矽谷」。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學之一,2012年位列德國11所精英大學其中。

由於地處狹窄的河谷,德勒斯登的氣候類似於德國南部,比德國東部大部分地方溫暖。2002年德勒斯登列為歐洲綠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區被森林覆蓋。「大花園」(Großer Garten)是該市最大的城市公園。

1.亞柏庭宮殿

亞柏庭宮殿(Albertinum)原本是一座軍械庫,現在改為藝術品收藏館,內有綠穹博物館(Grünes Gewölbe)、當代美術館(Galeris Neuer Meister)、雕塑品收藏館(Skulpturensammlung)。綠穹珍寶館為歐洲現存規模最大,收藏價值最高的皇家珍寶館,內展出薩克森歷代皇室收集的金銀器,珠寶王冠。它是德勒斯登王宮的一部分,由奧古斯特二世興建於1723年。其特色在於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時期的豐富展品。2006年9月1日,綠穹珍寶館在經過重建後重新開放,包含9個展廳,各自有自己的展覽主題。鑲著寶石的王冠是由波蘭的薩克森國王和一些波蘭君主,如14世紀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奧古斯特二世所使用,也在綠穹珍寶館展出。

亞柏庭宮殿上的圓形屋頂,被說是炸柳橙汁的器具,屋簷上黑色的小天使肉肉的也很可愛,還有小貓在腳邊玩耍。

1729年,当时萨克森的统治者奥古斯特二世把德勒斯登皇宫(Residenzschloss)的拱顶西楼用来收藏他的珍宝,共有几千件艺术品(不包括油画),這就是原始的绿穹珍宝馆。

2.茨溫格宮

網址:http://www.der-dresdner-zwinger.de/de/startseite/

地址:德國 Dresden Theaterplatz (01067)

從2004年7月起,茨溫格宮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下的世界遺產之一。

茨溫格宮(Der Dresdner Zwinger)是德列斯登人的驕傲、德國巴洛克國寶級建築,擁有綠草如茵的庭院,是德勒斯登最美麗的建築,被譽為18世紀德意志巴洛克建築的代表。1687年到1689年,薩克森選帝侯強力王奧古斯特二世的修業旅行在返程途中,經過法國和義大利,這時路易十四將他的宮廷遷往凡爾賽宮。奧古斯特回到德勒斯登以後,參加了波蘭國王選舉(1697年),他想要為自己建造同樣壯觀的宮殿,現已不再需要的防禦工事提供了現成的空間,來完成他的計劃。最初的計劃由其宮廷建築師馬特烏斯•丹尼爾•珀佩爾曼在1710年到1728年之間分階段建造,涵蓋了目前宮殿建築群和花園的空間,也包括下到易北河邊的園林,森佩爾歌劇院和建於19世紀的廣場。雕塑由巴爾塔薩•佩慕澤爾完成。茨溫格宮在1719年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特與哈布斯堡皇帝的公主瑪利亞•約瑟法舉行婚禮之際正式揭幕,當時,建築的外殼已經豎立,加上臨時展館,構成這一活動突出的背景。內部直到1728年才完成,行使美術館和圖書館的功能。1733年奧古斯特去世,因為其他地方需要資金,建造工程停止。宮殿區朝向森佩爾歌劇院廣場和河流。後來規劃改變,規模縮小,在1847年至1855年該地區由於興建美術館(現在被歌劇院與茨溫格宮分開)而被關閉;建築師是歌劇院的設計者戈特弗里德•森佩爾。

茨溫格宮在1945年2月13-15日地毯式的德勒斯登大轟炸中基本被摧毀,在此之前,收藏的藝術品已經被撤退。戰後,德勒斯登市民舉行公民投票,決定重建茨溫格宮,以重建該市的榮耀,而不是將廢墟夷為平地,改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當時盛行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築。

茨溫格宮所在的位置曾經是有外牆保護的德勒斯登堡壘的一部分,茨溫格這個名稱在德文中意為同心城堡的外區;放置在外牆和主牆之間的大炮。爬到茨溫格宮二樓的陽台,眺望整個廣大的庭園,真的非常壯觀。現在茨溫格宮內部有好幾座博物館,分別為古代大師美術館(Gemaldegalerie Alter Meister)、軍事歷史博物館(Rustkammer)、瓷器收藏館(Porzellansammlung)、數理館Mathematistch Physikalischer Salon),如果要一一走遍所有的博物館,一天肯定不夠。

* 王冠城門(The Crown Gate)。是茨溫格宮主要的入口,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元素以及義大利巴羅克盛期的標誌性元素妝點著這座塔樓。在頂端有四隻發亮的老鷹支撐著皇冠,表示奧古斯特不僅是薩克遜人,同時也是波蘭皇帝。

* 仙女浴池 (The Nymphs' Bath)。就在王冠城門的旁邊,它是德國最精美的巴羅克式噴泉之一。是由巴爾塔薩•帕莫薩建造的。

* The Semper Wing。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側翼建築。

* The Glockenspiel Pavilion。主要建築物上的時鐘。時鐘每季在不同時間會撥放不同的音樂。

3.聖母教堂

網址:http://www.frauenkirche-dresden.de/en/support-society/

地址:Stiftung Frauenkirche Dresden Georg-Treu-Platz 3 01067 Dresden

聖母教堂(Dresden Frauenkirche)在二次大戰時也受到嚴重的毀損,現在聖母教堂前面的一座石牆,是聖母教堂在二次大戰時被炸而掉下來的牆面碎片,如今展示在此,讓人們知道戰火是多麼的殘酷。聖母教堂的重建成為德國與從前的敵國和解的標誌,重建工程持續了13年之久,經費大都來自信徒捐款,外部的重建完成於2004年,內部重建工程完成於2005年,2005年10月30日舉行新教的祝聖儀式,一直持續到次日的宗教改革日。人們在瓦礫堆中一塊瓦、一塊瓦的仔細鑒別分類,將它們歸到原位,不足之部分才用新材料補充,這工作被稱為世界上最大之拼圖。

教堂建於1726~1743年間,以巨大砂岩構成的圓形屋頂,在當時可稱得上是建築界的一大創舉,聖母教堂除了建築雄偉,也是城內居民信仰的精神象徵,教堂前廣場有一座馬丁路德雕像。教堂內部以金色、粉藍、粉紅、粉紅色的構成,莊嚴中卻又帶點可愛;圓形屋頂有非常精美的聖經故事壁畫。

教堂是按照45 x 45米的正方形平面圖建造的。通過對主軸的加強,使人們很容易的分辨出一個希臘十字。在四角有四個斜上的樓梯,在東側有一個半圓形後殿。聖母教堂凹型塔有 51米高,加冠了一個所謂的火焰花瓶。石制圓頂有一個大燈,它的十字架在教堂頂上矗立,有95米高。在聖母大教堂超過250年的歷史中,它經歷了戰爭、火災、洪水和饑荒,每次它都是人們的避難地。而原來之十字徽放在教堂中店之大廳中,永久保存。提醒世人記取教訓,現在位於教堂頂之金色十字徽(Turmkreuz)則是由英國民間所贈。

4.布呂爾露臺

布呂爾露臺(Bruhlsche Terrasse) 有「歐洲最美陽台」之稱,從法院旁邊的階梯走上去就會到,在這裡可以將易北河風光盡收眼底,千萬不能錯過。露台原本是保護城市的城牆的一部分,1739和1748之間計數亨利希•馮•布呂爾(Henrich von Brühl),將宮殿的城牆轉化成一個梯田花園。 歌德(Goethe)把它稱為“歐洲最美的陽台。1814年後,建立一個巨大的樓梯連接的宮廷廣場及露台,此花園才向公眾開放。從此此陽台有絡繹不絕之觀光客人潮來此漫步,這裡有細緻秀麗得河畔風景、希爾頓飯店之頂級美食、雕塑博物館、奼紫嫣紅之花園、皇家藝術學院。。等,不知還會有哪裡會比這兒的內涵景致更豐富,難怪德勒斯登易北河谷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之殊榮。

另在朝猶太會館方向之欄杆上,有一個大凹洞,據說是以前強人奧古斯都強而有力之大拇指所壓出來的,到了現場,可以用自己之大拇指試看看。

下了露台大樓梯到廣場,大樓梯兩側有4個稱為Vier Tageszeiten之青銅雕塑,由Johannes Schilling所製作,由一個大人搭配2位小孩之雕像,象徵著每一天的4個時段。面向露台樓梯,從左邊上面算下來,站在露台上樓梯左邊的最高台階上的是早晨(Morgen) 。表示這是一個新的,美麗的女性形象,在她的頭髮閃耀的晨星 。 他們剛從睡眠中醒來,穿著服裝、呼吸著,很高興能夠再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有兩個小女孩在身邊。 站在露台上樓梯右邊的最高台階上的是勞動和努力的午餐(Mittag) ,一個男性人的身影,他們頭上有光環裝飾,持有勝利之花環。 一個小男孩舉起了手,暗示追逐名利,而它旁邊的一個孩子拿著鐵鍬,代表一天簡單的工作。坐在露台上樓梯左邊的下面台階上的是音樂和舞蹈的黃昏(Abend), 由一位強大的男人的雕像代表,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後,可以成為的舒適享受,同時可以聽他的腳邊女孩彈奏七弦琴,而另一女孩,手拿著鼓,在為舞蹈做準備。坐在露台上樓梯右邊的下面台階上的是夜晚(Nacht), 由一位女性角色的雕像代表,保護在她衣服下睡眠的男生有一甜蜜的夢,而有翅膀之小孩則輕聲細語。

5.君主出巡磁磚壁畫

它被稱為世界最大的陶瓷藝術品,也是歐洲最大的戶外壁畫,更是不可錯過之藝術鉅作。位於幽靜之長廊外高牆上,它最初是畫於1871年和1876年由威廉•沃爾特(Wilhelm Walter.)完成了彩繪壁畫,為慶祝薩克森州的韋廷王室 800週年紀念。 該壁畫長102米,高10米。舊皇宮自12世紀建成後,歷經無數次數的增建修築,成現今日的風華,城堡外牆著名的君主出巡,萬不錯過,由2萬5千片麥森瓷磚製作,是1127~1873年93位薩克遜君主事蹟為主題、描繪國王出巡的場面,是德勒斯登唯一倖免戰火的史蹟。肖像畫廊畫中共有93人,畫的是從1127至1904年間在薩克森州35位貴族、公爵、王子和國王等人騎在馬背上,騎帝王駿馬之雄健姿,威震八方,而腳下的士兵和其他人陪伴他們。

由於時間久遠並受潮,於1904至1907年間,當時市政府重新使用馬賽克瓷磚來顯示日常生活的薩克森人,約使用23,000個磁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間,有非常之傳奇,竟然只有654瓷磚損壞。在1978年至1979年恢復了其原有的美麗。

6.德勒斯登皇宮

最初的德勒斯登皇宮是羅曼式建築,興建於1200年前後。1471年至1474年間,阿諾德•馮•威斯伐倫加以擴建。16世紀中葉加入了文藝復興風格,1701年大火之後, 奧古斯特二世將大部分王宮重建為巴洛克風格。此外,這一時期在西翼分兩個階段設立了收藏室。在第一階段(1723至1726年),建成了銀器室,紋章室,在第二階段(1727年至1729年),建成了Kaminzimmer(壁爐)、珠寶室、象牙室和銅器室。德勒斯登城皇宮是德國最具代表性的文藝復興建築之一,十三世紀開始興建,直到十六世紀才完工。面對城門,右邊是大教堂(Kathedrale),大教堂是座天主教宮廷教堂,興建於1738~1751年間,由義大利建築師Gaetano Chiaveri設計,為洛可可式風格,想要參觀德勒斯城黃光、到皇宮內走,要到另一邊入口。王宮的重建尚未完成。

是德勒斯登最古老的建築之一,15世紀即開始打造,在近400年的時間裡,它一直是薩克森選帝侯(1547–1806)和薩克森國王(1806–1918)的宮殿。在其中能發現多種建築風格,從羅馬式到巴洛克式。

整座皇宮中,最醒目的就是高達101公尺高之郝斯曼斯鐘樓塔(Hausmannsturm),該塔是城堡中最古老之一部分,當時國王規定任何建築都不能高過此塔。300多年來,市民均仍舊忠實著遵守這一規定,現在好像已被打破。但遊人仍可從爬上塔之腰際眺望四周,可以清楚的觀賞到整個舊城區之個個建築,相當年國王一定也曾上到這露台上,迎風傲視這片屬於他之王國。

7.塞博歌劇院

塞博歌劇院(Semper Oper)於1985年完工,因建築師塞博而得名,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劇院前可看到約翰王的紀念碑。塞博歌劇院位在德勒斯登城堡的對面、劇院廣場上。

上面還有更多之人形雕像包括有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亞(Shakespeare),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莫里哀(Moliere,)等等雕像。及希臘神話中之神及英雄等雕像。而最顯眼的當然就是屋頂上那一座.青銅製由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os) 及阿里阿德涅(Ariadne)所駕的四豹二輪戰車,在柏林之布蘭登堡門上的是由勝利女神駕著四馬二輪戰車,這裡卻是豹,顯然更勝一籌。

外牆凹壁中有87做聖徒雕像,充分表現雕塑與建築融為一體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內部建築結構極為精緻,四個角落是四個主題相異的小祈禱堂,放置有管風琴,地下室設四個墓室,其中一個墓室陳殮著奧古斯特二世的心臟容器,由於他也是波蘭國王,所以軀體被安葬在波蘭的克拉科夫。

8.卡爾斯魯厄美術學院(Staatliche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建於1894年的前皇家薩克森美術學院,位於聖母教堂後面,易北河沿岸布呂爾的露台旁。宏偉的新文藝復興風格的結構有一個顯著的玻璃穹頂加冕的鍍金雕像,耐克(Nike)的勝利女神。

9.宮廷主教座堂(德語:Katholische Hofkirche)

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為了成為波蘭國王而由新教改信天主教,決定在德累斯頓建立這座薩克森皇家教堂。從1738年到1751年,義大利建築師Gaetano Chiaveri負責設計。教堂風格為洛可哥式,是薩克森地區最大的教堂之一。二戰中該教堂在盟軍的轟炸中嚴重受損,戰後的重建工程持續到1965年。這是教堂的側面。

教堂頂端矗立著一座尖頂為高塔的鐘樓,塔身為黑灰色,鐘樓86米高。最頂端為一鎦金球體,其上立著一個金色十字架。教堂大大致分為4層,在壁龕和兩層頂上的圍欄中間,裝飾著78座洛倫佐-馬提利設計的人像。每一尊雕塑近3米高,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更顯獨特風采。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sephone 的頭像
Persephone

懶人放空日記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