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12.24~12.26只有聖保羅座堂與西敏寺有對外開放,所以今天的行程安排了舊城區健行(下方地圖長的那條路線)+Boxing Day(上方短的那條路線)。

A聖保羅座堂-->B千禧橋-->C倫敦眼-->D大本鐘-->E帕斯諾斯特廣場-->F西敏寺-->G皇家騎兵衛隊-->H海軍拱門,全長5公里,Google說要走一個小時,但我們找路、參觀、拍照,花了4個小時才走完。

IMG_20141227_15.JPG  

第一站來到聖保羅座堂,雖然聖保羅座堂今天有開放,但我們晚點想去體驗一下Boxing Day血拚的氣氛,所以這裡並沒有入內參觀。我們從地鐵聖保羅座堂站出來的時候,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尖頂教堂,兩人開始胡亂猜到底要往哪走,想不到聖保羅座堂的後門要從出車站後右轉往後方走才對。雄偉的聖保羅座堂,我都快要往後退到馬路上了,才能勉強全景入照。

IMG_20141227_1.jpg

教堂門楣上滿滿的天使裝飾,但這些天使怎麼都哭喪著臉、眼角嘴角下垂,或者是滿臉呆滯樣呢?

IMG_20141227_2.jpg

離開聖保羅座堂我們前往千禧橋,來到泰唔士河的另一岸。話說快抵達千禧橋的時候,許先生說他知道千禧橋,因為千禧橋除了是哈利波特電影的拍片場景外,也已無拱門、無橋墩的結構設計著名,不過維基百科上面寫:千禧橋於2000年正式開放後,人潮造成大橋搖擺及振動,所以開放了三天當局便暫停使用,2002年才重新開放。當我們到河的另一岸往回看千禧橋時,橋下已經有堅固的橋墩,我想我已經知道倫敦當局在千禧橋封閉的兩年在幹麻了...

泰唔士河的另一案又稱Queen's Walk,Queen's Walk有一處玩滑板或直排輪的地方(我看到類似滑道的斜坡亂猜的),牆上滿滿的塗鴉,美則美矣,不過跟Queen's Walk不太搭。

IMG_20141227_3.jpg

倫敦著名的地標:倫敦眼。這麼冷的天氣我並不想在冷得要死的空中待半個小時,所以到此一遊拍張照就好。

IMG_20141227_4.jpg

在寒風中走了大概半個小時,終於抵達英國議會旁的大本鐘,看到大本鐘與紅色雙層巴士就會聯想到英國(還有一個是紅色的電話亭),好喜歡這張照片的感覺

IMG_20141227_5.jpg

西敏寺就在英國議會旁,這裡參觀是要購票進入的,西敏寺外有長長的排隊人常,購票前Security還會看每位遊客的背包是不是有危險物品。西敏寺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外觀上看起來樸實又華麗,我的不負責任評論:西敏寺有點像是豪華版的靈骨塔,差別只是西敏寺的內部裝飾比較美(主要的塔位都有塔位主人雕像)、塔位主人比較有名(英國國王、皇后、女王與牛頓、韓德爾、莎士比亞等等),不過都來到倫敦了,還是得來這一趟朝聖。

 IMG_20141227_6.jpg

離開西敏寺後,朝著地鐵站Charing Cross前進,首先經過唐寧街10號,這裡是英國首相的宅邸,來這絕對不用擔心找不到,因為鐵門外是穿著防彈衣、荷槍實彈的警察,不過我覺得他們工作的Job Description,第一項是保衛首相,第二項應該是供遊客拍照。

IMG_20141227_7.jpg

超愛動物的許先生,難得肯正面開心入照,只因為皇家騎兵衛隊的馬~~~

IMG_20141227_8.jpg

在皇家騎兵衛隊看到的可愛小朋友,肥肥的腿好可愛,外套也好可愛!

IMG_20141227_9.jpg

接著我們搭乘地鐵從Charing Cross站到Oxford Circus站,前往Boxing Day的主戰場。一出地鐵就是令人震驚的畫面,來Boxing Day果然是來比賽拳擊的,擁擠的人潮連前進都有困難,結帳都要排隊半個小時,我還是懷念網路購物,只要坐在電腦面前點點滑鼠,隔兩天血拚戰績就送上門,我果然是懶人一枚。

看到路上人潮的提袋數,我跟許先生的戰力太弱、羞於跟各位分享,就別再問我們了...

IMG_20141227_10.jpg

許先生眼尖的看到廣告Time for Taiwan的公車,在歐洲看到臺灣相關的人事物,不禁令人心情一振。 

IMG_20141227_11.jpg

連續走了好幾天,發現倫敦的裝置藝術~柏靈頓熊(Paddington Bear),四隻熊的位置分別在(左上)西敏寺周圍的白廳路、(左下)綠園、(右上)泰唔士河岸、(右下)聖保羅座堂旁。

今日統計:25,956步,17.28公里。

IMG_20141227_12.jpg  

延伸閱讀:

倫敦~平安夜公園閒晃(1/4) 

倫敦~阿根廷式平安夜(2/4) 

倫敦~舊城區健行、Boxing Day(3/4) 

倫敦~大英博物館文化洗禮(4/4)


介紹(引用自維基百科、各景點網站介紹)

1.聖保羅座堂(St Paul's Cathedral)

地址:St Paul's Cathedral, Saint Paul's Church Yard, London, United Kingdom

網站:http://www.stpauls.co.uk/

門票:£16.50,不包含在London Pass內,可用2For1購買

交通:地鐵Central Line到St Paul's站

開放時間:12.25未對外開放

在大樓夾縫中像個害羞的少女探出頭來的,就是聖保羅大教堂,首先經過的聖殿門(Temple Bar)來頭可不小,是超過700年以上的古蹟,它的身世說來也有點坎坷,一開始被當作收費站,後來被當成關犯人的拘留所,歷經過大火洗禮沒被燒掉,後來重蓋之後還被作為叛國者懸首示眾的地方,最後它還被拆掉、重建,目前是連結倫敦證券交易所和聖保羅大教堂間的主要通道,背負著悠久血淚歷史的門坊,最後終究能以新面貌立足於此面對世人。

聖保羅座堂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由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獨立設計完成,且讓它獲得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的美名(僅次於羅馬聖彼得教堂),1981年,一場舉世聞名的婚禮在這裡舉辦,這座教堂見證了英國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愛情。

雷恩設計的教堂從上空看為拉丁十字型,長156.9公尺,寬69.3公尺,其圓頂仿效梵諦岡聖彼得教堂,是世界第二大圓頂,第一大為聖彼得教堂,因宗教改革,英格蘭教會脫離羅馬天主教會,為與羅馬區別,教堂內部設計較聖彼得教堂樸實許多,穹頂直徑約34公尺、高約111公尺,為減輕重量,穹頂分內外兩層,外面這層質輕,屬裝飾性質。

教堂正門的女王安妮雕像,於1712年建立。在教堂內轉一圈後開始爬樓梯登圓頂,圓頂上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內部的耳語廊,需爬257階,第二層石迴廊376階,石迴廊的空間較大,可容納較多遊客,從離地53公尺處往外看倫敦新式的鋼骨大樓、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千禧橋等,接著往最上層的金色畫廊前進,高85公尺,從一樓到金色畫廊要爬528階,登頂過程中,可看到圓頂內外層的結構。教堂旁有造型特別的倫敦旅遊資訊中心。

2.主禱文廣場

主禱文廣場(Paternoster square)是一個都市發展項目,由三菱地所擁有,毗鄰倫敦市的聖保羅座堂。該地區得名於「Paternoster Row」,Pater noster在拉丁文中意為「我們的父」,是倫敦出版業的中心,在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倫敦大轟炸中遭到嚴重破壞。從1961年到1967年,介於聖保羅座堂和新門街之間的街塊,根據威廉•格雷厄姆•海福德的計劃加以重建。新的主禱文廣場很快就成了不受歡迎的,在許多人的眼中,這是緊鄰首都的主要旅遊景點的尷尬的存在。1996年,威廉•惠特菲爾德的總體規劃獲得通過,隨後付諸實施。到2003年10月,完成了主禱文廣場的重建,包括惠特菲爾德和其他一些公司的建築物。主要的新住戶是搬遷來此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倫敦市長羅伯特•芬奇在2004年的《衛報》上寫道,「舊的主禱文廣場非常典型:陰森、沒有個性的單體建築 」。

重建的廣場的主要紀念碑是23米高的主禱文廣場圓柱,這是一根波特蘭石砌築的科林斯柱,頂部是覆蓋金箔的銅瓮,夜間採用光纖照明。圓柱的設計者是威廉•惠特菲爾德建築事務所。它有時被稱為「菠蘿」。

廣場的北端是青銅雕像「牧人與羊」,作者是伊莉莎白•弗林克,順著羊群的方向走就可到聖保羅大教堂正面。2004年,聖殿關在此重建。

3.千禧橋

地點:Thames Embankment,London,UK

交通:地鐵london blackfriars站

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橫跨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全長333米,連接了泰晤士河兩岸的的泰特現代藝術館和聖保羅大教堂,可以同時讓5千人使用。千禧橋於1999年落成,於2000年5月13日正式開放,但由於人太多了,大橋出現搖擺及振動,所以當時千禧橋只開放了三天,當局便暫停使用。兩年後,大橋重新開放。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食死徒入侵到麻瓜界大鬧一場,戲中安排摧毀的橋就是倫敦泰晤士河上的千禧橋。這座橋非常輕薄,沒有沉重的橋墩,僅靠兩岸的兩條Y字形結構支撐,造型纖細流暢,電影中這座橋直接被掀翻。

4.倫敦眼

地點:The London Eye, Riverside Building, County Hall, Westminster Bridge Road, SE1 7PB.

門票:成人£20.95,不含在London Pass內,可用2For1購票

開放時間:1000~2030,12.25未對外開放

倫敦眼(The London Eye),或又稱為千禧之輪(Millennium Wheel)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僅次於南昌之星與新加坡觀景輪。它於1999年年底開幕,總高度135米(443英尺),豎立於倫敦泰晤士河南畔的蘭貝斯區,面向坐擁國會大樓與大笨鐘的西敏寺。

倫敦眼共有32個乘坐艙,全部設有空調並不能打開窗。每個乘坐艙可載客約25名,迴轉速度約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時30分鐘。緩慢的迴轉速度,讓摩天輪不停駛也能讓乘客自由上下乘坐艙,不過老人、傷健人士等如有需要也可作暫時停止旋轉。倫敦眼本是英國為慶祝2000年的來臨而興建的暫時性建築,原定5年後拆卸。不過她極受英國人及遊客歡迎,截至2002年7月,倫敦眼已累積總乘坐人次達850萬。當地市議會(Lambeth Council)於是決定長期保留倫敦眼。

5.大笨鐘

地點:西敏寺北端

門票:免費

大笨鐘(Big Ben,或譯作大本鐘、大鵬鐘)是倫敦西敏寺北端鐘樓的大報時鐘的暱稱,也常代指該鐘所在的鐘樓 。鐘樓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是倫敦的標誌之一。於1858年4月10日建成,高320英尺(約97.5公尺),是世界第三高鐘樓。外牆上有四面巨大的鐘錶朝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針有14英尺長(約4.27公尺),國會開會期間,鐘面會發出光芒。大本鐘直徑7公尺,重13.5噸,英國最大的鐘。每15分鐘響一次,敲響西敏鐘聲。每年的夏季與冬天時間轉換時會把鐘停止,進行零件的修補、交換,鐘的調音等。自從興建地鐵朱比利線的西敏站之後,大本鐘受到影響,最近測量顯示大本鐘朝西北方向傾斜約半米。

大笨鐘的命名來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稱大笨鐘的名字來自於班傑明•豪爾爵士,他負責修建了西敏宮。

大笨鐘走時準確,自從建成,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官員每天兩次派人校對此鐘。不過有一次它把時間報錯了,因為一名在大笨鐘上作業的油漆粉刷工在鐘面上掛了一個油漆桶,把鐘弄慢了。

在英國,大笨鐘是人們慶祝新年的重點地方,收音機和電視都會播出它的鐘聲來迎接新一年的開始。同樣地,在陣亡將士紀念日,大笨鐘鐘聲的傳出表示第11個月的第11天的第11個小時及2分鐘的默哀開始。2009年6月1日,歡慶啟用150週年。2012年6月26日,英國政府宣佈為慶祝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將大笨鐘所在的鐘樓正式改名為伊麗莎白塔。

6.西敏寺

地點:20 Deans Yd London SW1P 3PA

門票:£18,含在London Pass內,不可用2For1購票

網址:http://www.westminster-abbey.org/

交通:地鐵聖詹姆斯公園站(St James's Park)或西敏站(Westminster)

開放時間:週日未對外開放,12.24~12.25未對外開放,每天開放時間不一樣,有時僅開放到中午

西敏市聖彼得牧師團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稱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音譯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國君主(從英格蘭、不列顛到大英國協時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點。曾在1546~1556年短暫成為主教座堂,現為王家勝跡。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教堂原名「Westminster Abbey」,其中「Westminster」直譯為「西教堂」,「west」指「西」,「minster」則是指主教座堂或大型教堂、大寺院,特別指最初附屬於修道院者;「abbey」中文作隱修院,是天主教專有名詞,指該地原為天主教本篤會的隱修院,因此中文傳統音意合譯為「西敏寺」。後來此地以隱修院名為地名,發展成今日的西敏市,也是倫敦中心的兩個市級行政區之一(另一個是倫敦市)。1579年以後,教堂改名「西敏市聖彼得牧師團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名稱中的「Westminster」已不是寺名而是地名了。

1000多年前,居住在現今唐寧街(Downing Street)位置、富裕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靠近托尼島(Thorney island)附近蓋了一個小教堂。就地理位置來看,這個小教堂地處盎格魯-撒克遜的城市(Lundenwic)以西,是以被稱做「西大教堂」。960年,這個教堂已經成為本篤會的修道院,而一直到亨利八世擺脫羅馬教廷的掌控前,教堂內穿著黑色長袍的僧侶們則成為西敏寺六百多年的熟悉象徵。如今,議會廣場所在之地即是過去托尼島上的古高地;而教堂則聳立在其最高點;其他附近的街道(Storey's街、大史密斯街和書院街)則呈河流狀環繞著島。

早在很久以前,西敏寺的「虛構」已經是其特色之一。這「狡猾的檔案」有其古老之血統。785年,奧法王的憲章即提及到:「那個名叫西敏寺的恐怖地方」----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敘述,卻又同時呼應著今日的發展情況。但這個憲章如今已證實是假的。而批准造假的憲章人正是奧斯伯特克萊爾(Osbert of Clare),他於1150年代時,在現今的西敏寺任職修道院院長。此人可稱得上是假道學的守護神無誤啊!斯伯特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西敏寺的聲譽,將其塑造成一個宗教的聖地,或一神聖而令人生畏的地方。最終他亟欲推動的一切終於成功,在懺悔者愛德華於此的冊封加冕後。 也因此,在西敏寺裡,懺偉者的聖地成為吸引世界各地朝聖者的焦點,包括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都曾在2003年至此禱告過。

在議會廣場之下的證據顯示,卡紐特(Cnut)大帝(於1016-1035年統治英格蘭的丹麥人)據信是第一個在西敏寺建立宮殿的國王。1990年代間,一建於公元前950年到西元1050年木造結構、群牆圍繞之溝渠的遺跡被發現,其剛好位於之後反戰示威者布賴恩•霍(Brian Haw)發表各式言論之地。根據中世紀的編年史,卡紐特(Cnut)大帝的宮殿毀於祝融之災,但之後的懺悔者愛德華重建該宮殿,連同附近的盎格魯-撒克遜式修道院也一併整修、恢復其宏偉而氣派的特色。愛德華的目的在表彰其本身地位等同於其他歐洲的統治者。他的宮殿被命名為舊宮庭院(Old Palace Yard),用來紀念這位懺悔者愛德華。西敏寺的這個地名有可能造成誤解。因大笨鐘塔而被忽略的新宮廷院(New Palace Yard)則是有著900年的歷史。其之所以名為「新宮廷」源於1090年代的建造者威廉二世,也就是征服者威廉的兒子。

西敏寺大廳因而被當作是諾曼人(Norman)的權力象徵,並且被當作是為國家提供宣傳、社會網路點做服務,因此,王室文告得以迅速在整個王國間傳遞。雖然亨利二世(Henry II)一直被認為與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 在1170年遭到謀殺的事件拖不了關係。但是亨利二世也改變了英格蘭的歷史,將國庫從溫徹斯特(Winchester)遷移到西敏寺,並且在西敏寺大廳建立了法院,而後英國的普通法(英美法系)便是在此確立的。法院在西敏寺的大廳一直維持到19世紀,與其他攤販共用空間。

1245~1517年間西敏寺再次重建,第一階段的重建工作由亨利三世組織,但是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理查三世時期由建築師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完成的。亨利三世的揮霍無度惹來1260年代的血腥叛亂,但是也留給我們兩個偉大的遺產,一個是有意的;一個是無心的。在亨利三世手中完成的新修道院,以「英格蘭最輝煌的作品」為人所稱道。但是,代價卻是令人欲哭無淚的增稅需求,這導致議會之崛起成為皇冠上不得不兌現的支票。亨利三世的對手,西蒙•德•孟福爾(Simon de Montfort)建立了代表性原則的議會,並且也在亨利三世所費不貲的新修道院中留下印記—將其盾牌上的徽章和他共同反抗亨利三世同袍的徽章都刻在唱詩班的走道上(Quire aisles)。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後,1534年西敏寺也被國王控制,並在1540年關閉。這段時期內原本給西敏寺的撥款都全部被轉移給聖保羅座堂。

溫斯頓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談到矩形下議院時說道;「我們先塑造我們的住宅,在那之後就變成住宅來形塑我們。」但在1350年代,在下議院第一次排除上議院議員獨立招開會議後,議員有時會聚集做在修道院(即現今西敏寺)的集會禮堂,一個座位圍繞成圓型的八角型議會堂。但議員們無法習慣這種圓形的座位規劃,因為他們破壞了美麗的裝飾織品,使僧侶轉而將他們安置到食堂。在改革之後,議員們被移到現在舊宮廷(old palace)中已經不存在的聖斯蒂芬禮拜堂(St Stephen's Chapel),其特色在於兩側面對面的長椅(即矩形)。在議院於1834年遭遇火災、而後又在1941年時受到炸彈的摧殘之後,又根據原議院的建築規劃再重新建造起來。

直到19世紀,西敏寺是除牛津和劍橋以外英國最重要的學術重鎮。欽定版聖經舊約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約的最後二分之一就是在這裡被翻譯成英文的。

1066年,哈羅德二世在此加冕,他是第一個在此加冕的國王。同一年的聖誕節,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從此之後一般的英國君主(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都在西敏寺加冕。絕大多數的英國君王都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只有少數幾個君王例外,例如哈羅德二世和征服者威廉是由約克大主教為其加冕的,愛德華二世由溫徹斯特主教加冕,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不在英格蘭、瑪莉一世由溫徹斯特主教加冕,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新教徒、伊莉莎白一世是由卡萊兒主教加冕,因為資深主教都是天主教徒且拒絕為新教女王加冕、威廉三世與瑪莉二世由倫敦主教加冕,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拒絕承認新君。 1300~1301年,加冕座內置加冕石,加冕座稱為「聖愛德華寶座」。1308年之後的歷次加冕都使用這一座椅。

西敏寺西大門上方,從1998年起安置了十尊基督教殉道者塑像。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不是古代的聖徒,而是在廿世紀期間殉道的當代信徒。在由左到右分別是聖國柏、梅思默拉、魯溫、伊莉莎白•費奧多羅芙娜•羅曼諾娃、馬丁•路德•金、若梅若、潘霍華、以斯帖•約翰、塔皮迪、王志明。

議會廣場

在西敏寺旁邊,有一大片綠色的草皮,稱為議會廣場(Parliament Square),在廣場上有10幾尊政治人物雕像,像是曼德拉、邱吉爾。

7.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位於英國首都倫敦西敏市西敏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風格建築物。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英國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唐寧街10號除了是首相的官邸和首相的辦公室外,首相的秘書、助理和顧問都在首相官邸內工作。首相每天都會在唐寧街10號與閣僚和智囊制定政策,而一般的機要部門,如國會、財政部和外務部距唐寧街10號也只有數分鐘的路程,所以首相很容易便能夠取得情報和聯繫。另外,君主所居住的白金漢宮就在附近,好讓首相定期前往白金漢宮,向君主匯報政事。首相官邸內有不同的會議室和晚宴廳,首相會常常在那裡接見社會各界和各國領導人。因此,唐寧街10號象徵英國政府的中樞,也是英國政治的權力核心之一。

現今的唐寧街10號,是在1733年,由一所「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本身所合併而成的。「宮殿後的房子」是一所大約建於1530年左右的樓房,而最初的唐寧街10號則是一所修建於1685年的小市區宅第。「宮殿後的房子」(House at the Back)最初是一所附在白廳宮,用作鬥雞場的側屋。白廳宮自1530年至1698年則是英格蘭君主的主要居所。鬥雞場所處的側屋,事實上是建於1530年以前,一組風格不同的側屋群,而鬥雞場則佔據側屋群的主要部分。另外,鬥雞場本身是一座特別的建築物,頂上有一個八角形穹頂。鬥雞場的鬥雞活動至詹姆士一世的時期才告終止,但「鬥雞場」的名字一直沒有更改,並在詹姆士一世的晚年改為音樂廳和劇場,場內又附設圍上綠色布幕的更衣室和一塊三英尺高的鏡子,讓「女滑稽演員更衣」,詹姆士一世也曾在鬥雞場內欣賞戲劇。

在1732年,英王喬治二世將上述的兩座房屋一併賜予羅伯特•沃波爾(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以表揚他的功勞。然而,沃波爾不願以個人名義接受獎賞,而代之以其官銜,即第一財政大臣的名義接受,結果「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就成為了每任第一財政大臣的資產。自1732年至1735年,沃波爾委託了知名建築師威廉•肯特將兩座樓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今日所知的唐寧街10號。

雖然唐寧街10號是君主的御賜禮物,但由於它面積狹小,長年缺乏維修,又建在沼土之上,歷史上不少的首相都不願意入住,有些首相甚至有意將之夷平。此外,由於英國首相一職至19世紀仍然未有明確的確立,因此唐寧街10號以往常常由其他官員入住,在當時不可算是真正的首相府。可是,時至今日,唐寧街10號已漸漸確立成為英國首相的象徵,在倫敦更加是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地標。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就曾在1985年說過,唐寧街10號已經成為「全國的遺產中,最珍貴的珠寶。」

8. 皇家騎兵衛隊閱兵場

地點:Whitehall,London,SW1A 1DH

交通:地鐵St. Jamest's Park‎站、地鐵Westminster‎站、地鐵Charing Cross‎站

唐寧街旁邊的旁邊的騎兵閱兵場(Horse Guards Parade)是每年舉行女王生日等重要官方儀式的地方。那裏同時也是英國軍方的總部所在地,高頭大馬和披著紅色戰袍雄赳赳的騎兵絕對是一道獨特的英倫風景。奧運會的沙灘排球也將在這裏舉行。換崗時間為周一至周六11:00 (周日10:00),衛隊檢閱儀式為16:00。

9.海軍部拱門

地點:Strand, SW1A 2WH leading out of Trafalgar Square

交通:地鐵Charing Cross站

海軍部拱門(Admiralty Arch)是英國倫敦的一座紀念性建築物,建於1912年。海軍部拱門位於倫敦西敏市中心,連通特拉法加廣場和白金漢宮前的林蔭路。門樓在特拉法加廣場的西南角,林蔭路的東北端。 該建築名為門,實為樓。在樓內辦公的有內閣辦公廳和首相策略處。門樓左右為四層。中間部分下部是五道券門(三道車行,兩道人行)。

10.Boxing Day

*牛津街在12~18世紀時,曾經是執行死刑的地方,絞刑架就在牛津街西端靠近海德公園的大理石拱門(Marble Arch),但現在的牛津街,已經完全轉化為繁華的商業地段,可說是年輕品牌以及平價品牌(相較以下街道)的天堂,整條街綿延將進三公里,除了獨立店面以外,不乏連鎖百貨公司,像是John Lewis、Debenhams、House of Fraser(主打居家)、Marks & Spencers(大型連鎖超商百貨,俗稱瑪莎百貨),更有一間生意最好的Selfridge(逛起來跟台灣百貨較像,品牌也較齊全),這間毎到聖誕折扣(Boxing Day)都會出現大排長龍的現象。

*逛完牛津街還欲罷不能的,這兒也是個不錯的逛街區,位置與牛津街垂直、與龐德街平行,起始於牛津街圓環(Oxford Circus),結束於皮卡地里圓環(Piccadilly Circus),聖誕節來的時候,這邊會點滿繽紛的聖誕裝飾燈,這條街上的建築可以特別留意去欣賞,毎一間都登錄為保護建築。整體品牌是比較偏向年輕中價路線,值的一提的是這條路上的Apple Store,可以免費收無線網路不說,這還是全歐洲第一間這種店面。這裡有一間1875年開幕的Liberty(姑且翻譯為「自由百貨」),從原本只有三個員工的小商店變身為一間追求高品質的奢華設計師百貨,Liberty的外觀,傳統的英式木條屋建築,十分古色古香,內部裝潢,可以說集古典與奢華為一身。

*龐德街靠近牛津街那頭稱為新龐德街(New bond street),而延續著的南段稱之為舊龐德街(Old bond street),這整條路都屬於精品區,所有你想得到的大牌子,大部分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像是BURBERRY、LV、HERMES、Dior、Cartier、Tiffany、OMEGA、CHANEL(有好幾個店面,包包、手錶、衣飾都分開)、MQUEEN等等,當然也有一些還買得起的牌子,像是流行到不行的Longchamp、美國的Coach(在英國很少見)、Reiss(質感很好,凱特王妃愛牌)等。龐德街中間,可以看到有個椅子,椅子上有兩個1995年的銅雕,是前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以及前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雙人對話的雕像,這是用來紀念二次大戰後的50週年和平。

*皮卡地里圓環(Piccadilly Circus),這是倫敦最著名的圓環,一共環繞五條道路,因為這是著名地標,所以經常變成等人、約人的好地點。在這兒可以看到巨大的廣告牆,不要小看它們,這是最貴的廣告牆。在Piccadilly上有一個始於19世紀中的購物商場--博靈頓商場(Burlington Arcade),當初是為了販賣珠寶以及一些有趣的流行物件,裡頭的店面設計整齊,但感覺現在大部分的拱廊商場都稍稍有點沒落,這個好一點,但也沒有很繁忙,有經過還是可以進去感受一下這個有歷史的商場地方。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