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威尼斯聖保羅區有兩間相當值得參觀的教堂~聖方濟會榮耀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與聖洛可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如果不迷路的話,從羅馬廣場只要5-10分鐘就可以到達,搭乘水上巴士還比走路慢。

話說小小的威尼斯同時擁有拜占庭式、哥德式、巴洛克式三種類型的教堂,方濟會榮耀聖母聖殿與聖喬凡尼保羅大教堂(請看威尼斯~里亞托橋周圍閒晃)並稱為水都2座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兩者連外觀都非常神似。方濟各會於1250年獲得建造教堂的土地,直到1338年才建成,隨後幾乎立即又翻建為更大的教堂(即目前的這座),歷時一個世紀;其鐘樓僅次於聖馬可教堂,是威尼斯第二高鐘樓,完成於1396年。

IMG_20160608_01.jpg

我們在週六的下午五點半趕在Last Entry前買好門票進入教堂,門票3歐元、可以用威尼斯教堂套票。不知道是不是週日早上要舉行彌撒的關係,售票人員於五點半火速清點當日門票收入後,隨即撤下擋住入口處的紅龍柱、換上歡迎入內參觀的告示牌,我們看到這一幕、頓時有種成為冤大頭的感覺,還好我們不是唯一的冤大頭,還有不少人排在我們後面買票。

IMG_20160608_02.jpg

進入教堂後回頭一看,玫瑰窗下描繪的是里斯本的聖安東尼的奇蹟(Miracoli di Sant' Antonio di Padova,1603年),聖安東尼是天主教的一位聖人,119年出生於葡萄牙里斯本,曾於義大利北部傳教,一次安東尼出外旅行、借住於一位伯爵的城堡,於夜間安東尼徹夜祈禱誦經,突然他的房間放出亮光,伯爵趕緊衝入房內 卻看到 安東尼全身放光,手中懷抱著小耶穌(牆壁上左下角的畫作),事後安東尼請伯爵保密此事直到他逝世; 1231年春天,在回隱帕雕亞的路上逝世,享年36歲 。

IMG_20160608_03.jpg

教堂中央矗立著一道雕刻精美的牆,牆的後方是木製的唱詩班座位。參觀了幾間教堂後,我發現威尼斯的教堂雖然也是X型支撐的拱頂,但在柱頭處都會橫梁,橫梁上還有複雜的雕刻。

IMG_20160608_04.jpg

後殿的主祭壇上是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o,英語系國家常稱呼為提香(Titian))的祭壇畫《聖母升天》(Assunta,1516-1518), 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義大利最有才能的畫家之一, 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 。

IMG_20160608_05.jpg

提香也埋葬在這個教堂內(進入教堂後右手邊第一、二根廊柱間),提香紀念碑(Monumento a Tiziano)是Luigi, Pietro e Andrea Zandomeneghi完成於1843-1852年間。

 

IMG_20160608_07.jpg

祭壇上雕刻的正是提香的畫作《聖母升天》,幾乎是一模一樣,不過畫面從二次元變成三次元後,似乎少了些遠近感。

IMG_20160608_08.jpg

在提香紀念碑的正對面是雕刻大師卡諾瓦(Canova)紀念碑(Monumento a Canova),由Canova的學生於1822-1827年間完成,卡諾瓦於1757年出生於威尼斯附近、阿爾卑斯山麓下的一個小村莊,是義大利新古典主義的雕塑家,1822年於威尼斯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家鄉的寺廟中,他的心臟被藏放在他曾經為提香設計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IMG_20160608_09.jpg

聖方濟會榮耀聖母聖殿有許許多多的祭壇、禮拜堂與側殿,在教堂左側最後方的禮拜堂內有精美的聖馬可與聖人(San Marco e Santi,1474年)的祭壇畫,還有許多的聖母與聖子祭壇畫,每一幅都超美到不行,真不愧是網友推薦造訪的教堂。

IMG_20160608_06.jpg

第三天一早我們九點不到便搭乘公車到威尼斯本島、直奔聖洛可大會堂。不過我們太早到了、會堂還沒對外開放,所以我們先到附近的拳頭橋(Ponte dei Pugni)晃晃。

IMG_20160608_23.jpg

話說早期威尼斯分成兩大區:城堡區人和尼可樂提人,他們常常在九月到聖誕節期間相約在威尼斯不同的橋上互相打拳架,為了維持公平起見,在開架之前,兩邊的區民必須將腳固定在橋上的腳印處,等到開始後才能開打,這種把人打到水裡的遊戲是以哪一區能夠在橋上維持最多人數為贏。這件打架盛事在當時可說為一種大事,還有樂隊和啦啦隊在旁邊吆喝助興,例如城堡區婦人會佩戴紅色的帽子和圍巾,而尼可樂提區婦人則佩帶黑色帽子和圍巾,打架的人數可分別為300人之多,大家打架完之後還是好朋友,互相為贏得一方慶祝。但是到了1705年發生了流血衝突後,政府大幅干預,禁止任何橋梁上的聚會,從此結束了傳奇的拳戰,這座拳頭橋到現在還留有這四個腳印和當時的名稱Ponte dei Pugni。

IMG_20160608_24.jpg

聖洛可大會堂是治愈黑死病的守護聖人—聖洛可的信徒會堂,San Rocco生於南法,到義大利朝聖並幫助瘟疫患者,死後被封為聖人、成為水都的守護者。這棟建築由巴特羅梅歐‧波恩(Pietro Bon)於1517年開始建造,然而他只完成一樓的工事就過世了,其後由Sante Lombardo、Antonio Scarpagnino、Giangiacomo dei Grigi等人陸續完成二樓、外牆裝飾等。話說當時在威尼斯有許許多多的慈善機構(我個人聽了Audio Guide以後覺得用慈善機構比較容易理解 Scuolo 這組織),而聖洛可大會堂就是聖洛可信徒組成的慈善機構,這個機構因為救濟窮人、醫治病人且樂善施,在威尼斯享有極高的地位(也很有錢),當拿破崙占領威尼斯時下令解散所有的社團,僅有聖洛可社團可以保存,但社團累積的財富全部充公、僅留下這棟建築物及建築物內的收藏品。

 

IMG_20160608_10.jpg

買好門票後我們要入內參觀囉!這門票要價10歐元、不適用於威尼斯教堂套票。這裡的Audio Guide是直接用華為(Huawei)的手機,有中文導覽喔!而且中文講解的內容詳盡又清晰,超優!

首先要來介紹一下威尼斯著名的藝術家丁托列托(Tintoretto,真名是Jacopo Comin,1518-1594年), 丁托列托是大會堂的會員,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最後一位偉大的畫家,和提香、委羅內塞並稱為威尼斯畫派的「三傑」。丁托列托出生於威尼斯,父親是染匠,他是父親的長子,因此獲得一個綽號「丁托列托」(意思是小染匠)。1560年,丁多列托開始為內部光線不足的聖洛可會堂進行裝飾,有5位當時著名的畫家被邀請進行裝飾設計,但丁托列托送來的不是草圖,而是已經完成的作品《天堂接納聖羅可》,他將這幅畫作為無償的禮物獻給聖人,根據宗教的教義,是不能拒絕對聖人的奉獻,所以他獲得了無償繪製聖羅洛可會堂天頂畫的委託;由於天頂畫的成功,他陸續得到許多會堂的壁畫委託,1樓和2樓大廳內挂滿了他花了23年時光完成67幅作品。

IMG_20160608_11.jpg

我們跟著導覽的指示,先爬上二樓從牧羊人大廳(Sala Capitolare)開始看起,會堂在上廳的最後方放了許多具有放大效果的鏡子,手拿著鏡子就可以清楚看到天花板上的畫作,不過這鏡子好重,我得要雙手才拿的動。

IMG_20160608_12.jpg

天花板上描述《舊約全書》場景,這些畫作體現學校的慈善宗旨~消除饑渴,疾病和饑餓;大廳中間是3幅出自《出埃及書》的油畫:《摩西分水出埃及》、《毒蛇銅像的奇跡》及《嗎哪—荒野所得的天賜食物》。下面這幅就是《毒蛇銅像的奇跡》,畫面描繪著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從何珥山出發前往紅海,在行經沙漠、受了挫折後便開始抱怨耶和華和摩西,耶和華便降下火蛇懲罰以色列人,頓時屍橫遍野(畫面下方堆積成山的屍體),以色列人於是向摩西求救,摩西受耶和華之旨、建造了一條掛在杆子上銅蛇(畫面左邊中央),只要看到這條蛇的人都得到了不受火蛇的影響、死而復活。

IMG_20160608_13.jpg

上廳兩側牆壁的巨型油畫描述《新約全書》故事,和天花板上油畫連成一體,這幅《牧羊人的禮拜》分成2部分,上面是聖家族和各位天使 ,下面則是牧羊人因耶穌的誕生前來獻祭。

IMG_20160608_14.jpg

在兩側油畫下方有一整排的出自弗朗西斯科·皮安塔創作的木雕,每個雕刻都有不同的寓意,這個是我最喜歡的~憤怒與刺探之間的書櫃鑲板;左邊以蒙眼的男子及砲彈象徵憤怒、右邊以整個臉被遮住的男子與一隻腳象徵刺探(其實講解的內容更多,但是我忘了....),書櫃上的每一本書栩栩如生,甚至還雕刻了眼鏡來強調知識的重要。

IMG_20160608_15.jpg

上廳正前方的祭壇畫是神聖的聖洛可(The Apparition of St Roch),在畫面上方是雲霧中的聖洛可,丁托列托以明亮與黑暗的對比,以白色的光線暗喻著聖人與天使。

IMG_20160608_16.jpg

面對聖洛可祭壇畫的右手邊是會堂的秘書室,這裡沒有對外開放,秘書室後方的門收藏著一些古書與聖器。

IMG_20160608_17.jpg

二樓還有另一個房間~寄宿廳(Sala dell' Albergo),站在寄宿廳的入口處,一幅巨大的且令人窒息的作品《耶穌受難》,「沒有一幅畫能與這幅畫體現的人性相比,畫中包含著優雅和美麗」,畫家丁托列托也將自己畫入畫中,騎在馬上的丁托列托蓄著大鬍子、表情肅穆莊嚴。

IMG_20160608_18.jpg

繼續往上爬,在往頂樓爬的途中,有一間小小的蠟室,這裡有一幅《背十字架的基督》(右邊方型那一幅),曾有人說是喬爾喬內的作品,也有人說是提香所作,至今尚無定論。

IMG_20160608_19.jpg

繼續往上爬,三樓的珍寶室收藏著聖洛可會堂曾使用過的聖器,每當威尼斯舉行遊行活動時,聖洛可會堂會扛著旗子、推著燈籠,出現在遊行隊伍中。

IMG_20160608_20.jpg

接著回到一樓,在一二樓間的樓梯拱門上,有一幅提香的《天使報喜》,這幅畫的位置好高......看不大到阿~~~~~~

IMG_20160608_21.jpg

接著回到一樓的地面廳(Sala Terrena), 丁托列多在60歲時開始為一樓大廳作畫,在一樓他創作8幅描述聖母瑪利亞的畫, 其中《逃往埃及的途中歇息》(The Flight into Egypt)、《抹大拉的聖母瑪利亞》(St Mary Magdalen,右邊那幅)和《埃及的聖母瑪利亞》(St Mary of Egypt,左邊那幅)三幅名畫帶給人們平靜;《埃及的聖母瑪利亞》將聖女孤寂的神情描繪得淋漓盡致。畫家在所有三幅畫的背景運筆飛快,也是三幅作品成名的重要因素。

語音導覽介紹時說參觀聖洛可會堂約需一個小時,但這畫作太美、講解太優,我們花了快兩個小時還沒看完,只不過我們得趕飛機回捷克了,公車+水上巴士+雙腳的威尼斯之旅也在此告一個段落。

IMG_20160608_22.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聖方濟會榮耀聖母聖殿(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
地址:San Polo, 3072, 30125 Venezia, 義大利
聖方濟會榮耀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簡稱Frari)是威尼斯最大的教堂之一,具有次級宗座聖殿的地位,與聖喬凡尼保羅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e Paolo)並稱為水都2座最大的哥德式教堂,兩者連外觀都非常神似。這座天主教堂位於聖保羅區(San Polo)的核心,敬奉聖母升天(Assunzione della Beata Virgine)為主保聖人。1250年,方濟各會獲得建造教堂的土地,直到1338年才建成。隨後幾乎立即又翻建為更大的教堂,即目前的這座,歷時一個世紀。其鐘樓僅次於聖馬可教堂,是威尼斯第二高鐘樓,完成於1396年。
正祭台是一座磚砌建築,也是該市三座哥德式風格的著名教堂之一。如同許多威尼斯教堂,它的外觀設計相當平坦,內部有威尼斯現存唯一的祭台屏風。這座教堂最著名的藝術品是提香的祭台畫《聖母升天》,置於正祭台,堂內有雕刻大師卡諾瓦(Canova)及提香之墓,可比較提香墓碑後的大理石《聖母昇天》圖與祭壇上《聖母昇天》原作有何異同。右邊禮拜堂有多納太羅(Donatello)的木雕「施洗者聖約翰」,聖器收藏室有貝裏尼的「聖母與聖者」。
2.聖洛可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要下船)
地址: Campo San Rocco, 3052, 30125 San Polo, Venezia VE, 義大利
網址:www.sanrocco.it
San Rocco生於南法,到義大利朝聖並幫助瘟疫患者,死後被封為聖人成為水都的守護者。而這種由教會創立的Scuola是威尼斯特有組織,由兄弟會為貧病階級提供援助,但由於接受各方捐贈,使這「學校」很快成為威尼斯最富有的學校。1564年請矯飾主義大師丁托列多為牆壁和天花板作畫。現有50部作品,其中包括丁托列多第一幅作品,陳列在上廳和寄宿廳,他的後期作品則陳列在地面廳進門處。
(1)地面廳。1583-1587年,丁托列多在60歲時開始為一樓大廳作畫,在一樓他創作8幅描述聖母瑪利亞的畫,從《天使報喜》開始直到《聖母升天》結束。教堂中《逃往埃及的途中歇息》,《抹大拉的聖母瑪利亞》和《埃及的聖母瑪利亞》三幅名畫帶給人們平靜,其中《埃及的聖母瑪利亞》將聖女孤寂的神情描繪得淋漓盡致。畫家在所有三幅畫的背景運筆飛快,也是三幅作品成名的重要因素。
(2)上廳(Upper Hall)。斯卡帕尼諾建於1544-1546年樓梯上裝飾著兩幅描述1630年瘟疫的大油畫,樓梯直通上層大廳。大廳內牆壁和天花板上畫各種聖經故事,是丁托列多1575-1581年的作品:天花板上描述《舊約全書》場景。大廳中間可欣賞到3幅出自《出埃及書》的油畫:《摩西分水出埃及》《毒蛇銅像的奇跡》及《嗎哪—荒野所得的天賜食物》。這些畫作體現學校的慈善宗旨—消除饑渴,疾病和饑餓,三幅畫都描述著激烈場面;大廳內牆的巨型油畫描述《新約全書》故事,和天花板上油畫連成一體。其中2幅最出名的是《基督最後的誘惑》和《牧羊人的敬拜》。《基督最後的誘惑》描述撒旦給基督兩塊麵包的場景,《牧羊人的敬拜》分2部分,下面有一位婦女,一位牧羊人和牲畜,上面是聖家族和各位天使;大廳裏的其他寓言故事和諷刺畫都出自丁托列托。上層大廳內一幅《背十字架的基督》,曾有人說是喬爾喬內的作品,也有人說是提香所作。
(3)寄宿廳(Sala dell Albergo)。入口處可見到提香的《天使報喜》。丁托列多於1564年開始創作德寄宿廳作品,天花板可看到他的《榮耀的聖洛可》。此廳牆上有丁托列多令人窒息的作品《耶穌受難》,被描述「沒有一幅畫能與這幅畫體現的人性相比,畫中包含著優雅和美麗」,《耶穌受難》對面牆上畫著受難曲三部曲:《基督和比拉多》,《荊棘冠加冕》和《耶穌受難像》。
3.拳頭橋(Ponte dei Pugni)
地址:Ponte dei Pugni, 30123 Venezia, 義大利
從聖瑪加利大廣場經過聖巴拿馬廣場(Campo San Barnaba)的途中,會經過這一座很有特色的橋,橋旁邊有一間或者說一艘賣蔬菜水果的店面,它是全威尼斯唯一一艘可以在船上賣東西的店面,非常特別,成為很多電影來取景或是很多遊客鏡頭下必拍的景點。
過橋時注意往下看,這座橋上面有四個腳印,原來早期威尼斯分成兩大區:城堡區人和尼可樂提人,他們常常在九月到聖誕節期間相約在威尼斯不同的橋上互相打拳架,為了維持公平起見,在開架之前,兩邊的區民必須將腳固定在橋上的腳印處,等到開始後才能開打,這種把人打到水裡的遊戲是以哪一區能夠在橋上維持最多人數為贏。這件打架盛事在當時可說為一種大事,還有樂隊和啦啦隊在旁邊吆喝助興,例如城堡區婦人會佩戴紅色的帽子和圍巾,而尼可樂提區婦人則佩帶黑色帽子和圍巾,打架的人數可分別為300人之多,大家打架完之後還是好朋友,互相為贏得一方慶祝。
但是到了1705年發生了流血衝突後,政府大幅干預,禁止任何橋梁上的聚會,從此結束了傳奇的拳戰,這座拳頭橋到現在還留有這四個腳印和當時的名稱Ponte dei Pugni。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