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年歐洲文化之都~比爾森!

歐洲文化之都最開始被稱為歐洲文化之城,它於1983年由Melina Mercouri構思,並接著由希臘文化部開始舉辦。Mercouri當時認為,文化並沒有如同政治和經濟那樣受到足夠的關注,因此需要各成員國聯合開展一項計劃以宣傳歐洲文化。歐洲文化之城計劃自1985年夏天於第一個擁有此頭銜的雅典開始運作。從1999年德國舉辦期開始,歐洲文化之城改名為歐洲文化之都。2015歐洲文化之都為比利時蒙斯(Mons)跟捷克比爾森(Plzeň)~這是捷克第一個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城市喔!

從去年跟著許先生到比爾森以來,許先生就一直問我:為什麼不寫一篇文章介紹2015年歐洲文化之都呢?我猜大概是因為住在這裡,反而不覺得有甚麼東西特別值得寫的吧!直到我找了些比爾森的資料、8月初自己一個人在市中心鬼混,終於有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來好好介紹比爾森這個城市,希望當網友Google這個城市的旅遊資料時,除了啤酒,還有一絲絲老城的文化氛圍。

每個老城都有一座廣場和一間歷史悠久的教堂,而比爾森始建於西元10世紀,1292年設市,14-15世紀發展成為手工業和商業重鎮,17世紀末成為捷克民族文化中心之一,19世紀開始發展機械工業,這一的比爾森,舊城區發展中心正是共和國廣場(Naměstí republiky)。共和廣場位在電車Sady Pětatřicátníků站旁,搭乘火車的話...好像...要走很久才會到... 

IMG_20150813_01.JPG

在介紹共和國廣場前,先說明一下灰泥刮畫(Sgraffito),刮畫一種刮刻牆面、陶壺上的泥漿以顯露底層的裝飾技巧,先在牆上抹上一層黑色、鏽黃色石灰或塗上熟石膏,乾了以後,再抹上一層白色洋灰,接著用白紙將圖案拓上,最後再刮出設計好的圖樣,通常以線條拉出幾何圖形,遠看會造成立體的效果。但是實物造型的圖案也比比皆是,非常有特色,充滿地方情趣。這種裝飾技巧在CK跟布拉格都曾出現過。

聖瑪麗黑死病紀念柱(St. Mary's Plague Column)位於在廣場的西北方,是用來紀念比爾森於1680年免於瘟疫的侵襲,設計上採巴洛克式,據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瞎子,聖母在他面前顯靈,希望他能完成黑死病紀念柱,瞎子在聖母的指導下完成後,聖母非常的滿意,於是就讓瞎子恢復光明、好好的欣賞自己的作品。紀念柱頂端的聖母像,是仿製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中主殿的聖母像雕刻的。

紀念柱後方排列整齊的小房子也很可愛,絲毫不輸給其他城市的廣場。

IMG_20150813_02.jpg

在廣場的四腳分別是黑死病紀念柱(西北)、Y字噴泉(東北)、人字噴泉(西南)、仄字噴泉(東南),金色的噴泉在陽光的照射下,閃亮的讓人無法直視。話說捷克人真的蠻隨興的,我在廣場上拍照的時候,看到小女生在人字噴泉旁戲水、青年人在Y在噴泉旁喝水,真的是喝水喔!手捧著泉水就喝了起來,這樣應該會拉肚子吧... 

IMG_20150813_03.jpg

在共和國廣場四周的建築物也非常的有特色,首先是位於REPUBLIKY街36號的Emperor’s House,別看這棟的外觀白白的、豪不起眼,這可是皇帝魯道夫二世在1670年買下、作為他在比爾森的住所,所以才稱為Emperor's House,在外面牆壁上有一個雕像,用來表示皇帝是一個正義的人。這棟目前是遊客中心。 

IMG_20150813_04.jpg

再來是Emperor's House旁、REPUBLIKY街1號的舊市鎮廳(Radnice) ,文藝復興風格的舊市鎮廳,外牆用黑白相間的刮畫裝飾,富麗堂皇,果真有市鎮廳的氣勢。本來我對1號在街道的中間感到相當奇怪,後來才想到,1號當然要給市鎮廳啊!

IMG_20150813_05.jpg

舊市鎮廳的一樓介紹了比爾森的歷史,還展示些歷史文物(不過都是捷文的,挖嘎那奈~),走進一樓最裡面的房間,裡面展示了比爾森的模型,最妙的是還有一尊日本武士盔甲,這是日本群馬縣高崎市(たかさきし)與比爾森締結友好城市時贈送的紀念品。 

IMG_20150813_06.jpg

 

舊市鎮廳旁的是REPUBLIKY街2號的白玫瑰之家(The White Rose / U bile ruze),白玫瑰就在屋簷下方的圓圈圈裡。這棟的一樓目前是電信公司Vodapone。

IMG_20150813_08.jpg

走到廣場東邊的街道,首先是位於REPUBLIKY街12號、反應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華倫斯坦之家(The Wallenstein house)。阿爾布雷赫特·馮·華倫斯坦(德語: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捷克語:Albrecht Václav Eusebius z Valdštejna),是波希米亞地區傑出的軍事家,在三十年戰爭中,華倫斯坦帶領他招募的軍隊率軍北上,與巴伐利亞名將蒂利的軍隊配合,使丹麥節節敗退,帶領神聖羅馬帝國軍隊與反哈布斯堡聯盟作戰,其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重用華倫斯坦,任命他為帝國軍隊統帥並全權負責一切談判事務,華倫斯坦亦成為三十年戰爭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去世前住在這裡,如今這裡是幾個外國文化機構的所在地,所以也被稱為歐洲的房子。

IMG_20150813_09.jpg

華倫斯坦之家旁邊是REPUBLIKY街13號的民族博物館,現在的哥德式外觀是修建於16世紀。

IMG_20150813_07.jpg

在民族博物館旁邊幾棟,就是位於REPUBLIKY街23號的玩偶博物館(Puppet Museum),這棟原本是哥德式的建築,修建後外牆豐富的刮畫與雕像反而成了比爾森重要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只是一樓玩具博物館的海報超級煞風景的,吸引了我全部的目光,差點忘了抬頭看頂樓的刮畫。

IMG_20150813_10.jpg

再來是廣場南邊的街道,我個人覺得這是最漂亮的一棟~位於REPUBLIKY街27號的白獨角獸之家(The White Unicorn),獨角獸就在二樓右邊的門上方。建築外面是由Mikoláš Aleš於1896年繪製、以各種藥用植物為主題的刮畫,現為是藥局。

Mikoláš Aleš(阿萊士,18 November 1852-10 July 1913)是出生於Mirotice的捷克畫家,估計發表超過5000件作品,他曾為雜誌、遊戲卡、課本等畫插圖,阿萊士以鋼筆畫陪襯民歌、兒童詩歌和童話,同時也展現了這位優秀畫家所有的創作活力和淵博的知識,捷克兒童插圖書籍才得以邁出了向前發展的重要一步。他的作品在波西米亞地區以外並不常見,他被認為是捷克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阿萊士於1897年結婚後搬到西班牙,其後搬到布拉格參與布拉格國家戲劇院的牆上裝飾工作,享年60歲。阿萊士在生時並不出名,死後則因其在布拉格國家戲劇院的牆上彩繪裝飾而聞名於世,如今許多捷克的街道都以阿萊士命名。布拉格小城廣場的142號房子(外牆上寫V. J. Rott的那一棟),也是阿萊士的作品。

IMG_20150813_11.jpg

在廣場西邊、正對教堂的就是位於REPUBLIKY街35號的主教之家,現在的建築物是Jakub Auguston在1710年建造的,是比爾森最美麗和最有價值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據說樓上的房間內有灰泥刮畫裝飾,可惜不能入內參觀。 

IMG_20150813_12.jpg

官網上說大門上方裝飾布拉格大主教的代表-外套與武器,但我只看到主教的高帽子啊! 

IMG_20150813_13.jpg

在主教之家旁邊、位於REPUBLIKY36號的紅心之家(U cerveneho srdce)是我認為第二優的建築,紅心就位在第二層跟第三層交接處的正中央。紅心之家建於1894年,由建築師Rudolf Stech設計,外牆上有馬背上的騎士刮畫是Mikulas Ales的作品...又是他喔。 

IMG_20150813_14.jpg

最後是共和國廣場內最顯眼的建築物~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St. Bartholomew),聳立的哥德式尖塔高103公尺,是全捷克最高的一座,也是比爾森的最著名的地標。 

IMG_20150813_15.jpg

在教堂主殿的外側,有一處十字架上的耶穌像,耶穌像旁邊用欄杆圍起來的地方,裡面是1488年的與Sant Peter、Sant James、Sant John與祈禱中的耶穌雕像,巴洛克風格的圍欄則是造於1713年,欄杆中央有一排小天使裝飾著,仔細看的話,有一個小天使已經被摸到脫漆、五官模糊,據說只要在這摸著小天使的臉祈禱,願望就會成真喔!雖然這裡不像查理大橋一樣有人排隊等著摸小天使,但我每次經過、都有人在這祈禱。 

IMG_20150813_16.jpg

買票進去囉~一張很陽春的票加上一本厚厚的英文解說。教堂的入口有兩個:一個在主教之家正對面,這裡不用買票就可以站在入口處觀看教堂內部,不過有有鐵欄圍起來、無法再入內了,我看到不少德國旅行團就直接在這裡聽領隊解說;另一個入口在教堂南側,在這買票就可以入內參觀了。 

IMG_20150813_17.jpg

一走進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內,可以感受到一種樸實的莊嚴感,教堂建於13世紀,原為巴洛克風格,1879-1883年Josef Mocker拆掉教堂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將教堂整修為偽哥德式建築,並留下了歐洲珍貴的工藝品~比爾森聖母(Plzen Madonna),聖母像高4英尺6英吋,聖母像四周的木刻為16-17世紀留下的。 

IMG_20150813_18.jpg

在主殿的上方,是1643年裝飾的巴洛克風格木十字架,這是巴洛克風格建築第一次在比爾森亮相。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方,聖母瑪利亞、Sant John、抹大拿,而十字架上的兩面獎章則代表Sant John與Sant Matthew。 

IMG_20150813_19.jpg

在主店的正對面,就是管風琴,管風琴上方的天花板上畫著美麗的聖母像。 

IMG_20150813_20.jpg

其實這是比爾森的市徽,這個市徽的設計源自於比爾森有名的歷史事件。市徽上有姆灰獵犬、教皇鑰匙和騎士,這三者象徵著對國王和天主教的忠誠,但怎麼會莫名其妙跑出駱駝咧?原來這是為了紀念比爾森市民的壯舉:在15世紀上半葉胡斯軍隊圍攻城市時,比爾森市民成功補貨了胡斯居隊的幸運符~一隻活生生的駱駝,話說幸運符是活的駱駝,也未免太妙了吧。市徽上還有天使跟和黃金十字架,十字架上刻著拉丁文IN HOC SICNO VINCES,意思是在這個標誌下將會獲得勝利。

IMG_20150813_60.JPG  

站在教堂前方入口處,更可以感受到建築的宏偉與廣闊,教堂內部由三對粗壯的柱子支撐著天花板,雖然柱子上沒有任何裝飾,但反而讓我覺得這有種比爾森人喝啤酒的豪爽作風。 

IMG_20150813_21.jpg

教堂內原本有多個祭壇,可惜在Josef Mocker整修時拆了許多,現在只是剩下6座祭壇了,右下方照片中的就是聖約翰尼伯謬克祭壇。這間教堂令我最感到有趣的,是不對稱的彩繪玻璃窗,左右相鄰的玻璃窗,長度與寬度都不依樣,且教堂左右兩側的玻璃窗也都不一樣,真好奇當初是怎麼設計、建造的。 

IMG_20150813_22.jpg  


(資料來源:http://web.zcu.cz/plzen/landm/)

共和國廣場

地址:nám. Republiky 301 00 Plzeň 3

共和國廣場(捷克語:Naměstí republiky)是比爾森古城的一個廣場,規模為552 x 627 英尺,是捷克最大的中世紀廣場之一。

自13世紀末比爾森創建城市起,該廣場和已經存在。在這個長方形廣場周圍,是由直角相交的街道劃分出的規則的住宅街區。

考古學家鑑定,此處自13世紀鋪設木質地面。1859年,廣場鋪設了鵝卵石,後來改鋪瀝青。周邊建築以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占據優勢。在東部的庭院內,仍保留有中世紀城牆的殘餘。廣場的南部保護得最好。許多建築物設有2或3層地窖,用於保存食物、水井或污水坑。

市區古跡景點不多,文藝復興式的古老建築大多集中在共和廣場附近,很適合漫步其間,度過悠閒寧謐的午後時分。從比爾森火車站出發,必須西向過Radbuza河才能到達市中心舊城區,景點古跡多集中於此。舊城區以長方形的共和國廣場為中心,四周電車穿梭交通繁忙。

最重要的地標為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1295年興建,1993年成為主教座堂)、市政廳(自1496年起)和聖母瑪麗亞黑死病紀念柱(1681年),全部位於廣場的北部。

(1)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

門票:35克朗

開放時間:週二─周日,9:00-12:00、13:00-17:00

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St. Bartholomew)建於13-16世紀間,聳立的哥德式尖塔高103公尺,是全捷克最高的一座,也是比爾森的最著名的地標。在1981年以前,是捷克高度第三位的建築物。199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成立天主教比爾森教區,於是聖巴爾多祿茂教堂成為一座主教座堂。

教堂原採哥德式的拱門與尖塔建造,1663年教堂的西側裝上文藝復興風格的門,1643年在教堂內部裝飾了巴洛克風格木十字架,這是巴洛克風格建築第一次在比爾森亮相。教堂於1923年對外開放,教堂內部在Joseph's practicalism的監督下整修後,移除了26六座祭壇,只留下7座,並依據J. Mocker的設計,將原本巴洛克風格的裝飾移除,改為偽哥德式的風格,教堂中央的聖母雕像(稱為比爾森聖母)是J. Mocker留下的遺產,聖母像高4英尺6英吋,聖母像四周的木刻為16-17世紀留下的。

這座教堂是國家保護的文化古蹟,向公眾開放。教堂內的祭壇聖像雕刻及彩繪玻璃,都是不能錯過的宗教藝術精品。別忘了一定要登上側面鐘樓的瞭望台,有鳥瞰市區全景及近郊風光角度。

(2)聖母瑪麗亞黑死病紀念柱

聖瑪麗黑死病紀念柱(St. Mary's Plague Column)位於在廣場的西北方、市政廳前,這是由比爾森市民委託雕塑家Kristian Widman於1681年完成的,以紀念這個城市於1680年免於瘟疫的侵襲。石欄杆的底座支撐著第二層的四個雕像,其雕像支持強大的底座有四個雕像第二組,紀念柱頂端是仿製聖巴爾多祿茂主教座堂內、高134公分的比爾森聖母像。據說從前鎮上有個瞎子,從未接觸過任何與藝術有關的工作,直到一天聖母在他面前顯靈,給了他基本的雕刻工具並指揮他的手開始雕刻,最後完成這座聖母像,連聖母都很滿意,便賜他恢復視力,以欣賞自己的作品。

(3)Emperor’s House

位在市鎮廳的左手邊是編號no. 290的Emperor’s House(REPUBLIKY街36號),這是魯道夫二世在1607年時買下由J. M. Filipi設計的兩棟房子合併而成的,以作為他在比爾森的住所。

這是一個兩層樓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屋頂上有波形瓦。在中央支柱外面有羅蘭(Roland)的巴洛克風雕像,比爾森稱為Zumbera,古典的大門於1793年修復,目前外觀是於1913年建成的。

在入口大廳有壁畫描繪了皇帝是正義的人。在相鄰的房間裡有一個牌匾,紀念在1918年成立的全國委員會。Emperor’s House現為遊客中心。

(4)市鎮廳

1496年比爾森人民買了市內最大的建築,並將它改為市鎮廳(TownHall/Radnice)。市鎮廳於1507年因大火損壞。1558年在一群義大利泥瓦匠和石匠偶然參觀城市時,市民委託義大利建築者Giovanni de Statia重建市鎮廳,改採文藝復興風格。市鎮廳的牆上還寫著一段拉丁文,紀念1599年皇帝魯道夫二世拜訪比爾森,正面外牆有出自名家之手的刮畫。

(5)2號白玫瑰之家

2號樓白玫瑰之家(The White Rose / U bile ruze)位於REPUBLIKY街2號,原為文藝復興風格,1585年時改為一所耶穌會大學,現在的外觀是1871年修建的。

(6)華倫斯坦之家

反應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華倫斯坦之家(The Wallenstein house)位於REPUBLIKY街12號。門面是巴洛克式,由Jakub Auguston在 1730年左右修改。1633-1634年,華倫斯坦阿爾布雷希特在去世前住在這裡,如今是幾個外國文化機構的所在地-英國和奧地利的圖書館、德國閱覽室、歌德學院和法國文化協會,也被稱為歐洲的房子。

(7)106號民族博物館

106號樓位於廣場的西側REPUBLIKY街13號,1487年時為Chotesov修道院,現在哥德式的外觀為16世紀時Jan Merlian修建。一樓的牆壁外有文藝復興風的使徒壁畫,建築後方有文藝復興風的長廊,為西波西米亞博物館的民族區(Ethnographic Museum/Narodokisin Muzeum)。

(8)玩偶博物館

玩偶博物館(Puppet Museum)位於REPUBLIKY街23號,這個前身為哥德式的房子,重建後創造了比爾森最重要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之一,具有很高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外觀與豐富的刮畫和雕塑。

(9)白獨角獸之家

白獨角獸之家(The White Unicorn)位於REPUBLIKY街27號,建築外面是由Mikoláš Aleš於1896年繪製、以各種藥用植物為主題的刮畫,現為藥局。

(10)234號樓主教之家

234號樓位於REPUBLIKY街35號,當德國騎士取得比爾森教區時,購買了教堂對面的房子。現在的建築物是Jakub Auguston在1710年建造的,是比爾森最美麗和最有價值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樓上的房間內有灰泥的藝術裝飾,大門上方裝飾布拉格大主教的代表-外套與武器。

(11)235號紅心之家

235號紅心之家(U cerveneho srdce)位於REPUBLIKY36號,紅心之家建於1894年,由建築師Rudolf Stech設計,外牆上有馬背上的騎士掛畫是Mikulas Ales的作品。

arrow
arrow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