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月22日的周末假期,許先生開了3.5HR的車,我們朝萊比錫(Leizpig)奔去。由於最近玩耍的太瘋狂了,令我懶病發作,拖了一個禮拜才開始動鍵盤。

萊比錫是前東德的第二大城(第一大城是德勒斯登),主要的建築物經過二次大戰的洗禮都已經成了一片廢墟,現在的城市面貌是在二次大戰後重建的。我們的萊比錫行程,從奧古斯都廣場(Augustusplatz)開始,因為奧古斯都廣場有地下停車場,對於自駕旅行的我們來說,找停車場超重要的!

一出地下停車場的樓梯,我們就發現廣場上在舉辦活動~Herzlich Willkommen zum Welt-ZÖliakie-Tag 2015(親切的歡迎蒞臨2015世界乳糜瀉日),四周還有不少的攤販,販賣著一些食物,像是三明治跟冰棒(應該是乳糜瀉患者也可以吃的食物吧),上方的舞台到了下午還有音樂表演、以及廚師來示範乳糜瀉患者可以吃的食譜。

IMG_20150521_01.jpg

走在萊比錫市區內,耳邊突然傳來一陣熱鬧的音樂,原來是世界乳糜瀉日正在舉辦遊行,整個活動相當的有規劃,掌旗手、鼓號樂隊、活動看板及服裝,看到參與活動的人身上的衣服,我們才知道原來這活動每隔2年舉辦一次,2015年萊比錫、2013年漢諾威、2011年紐倫堡、2009年多特蒙德、2007年漢堡、2006年威斯巴登,許先生說:你運氣未免太好了吧!走到哪裡都可以遇到遊行!(5月3日我們開車從CK返回皮爾森時,也在某個小鎮看到鎮民的遊行,活動還出動了軍方的吉普車跟重型機車)

IMG_20150521_02.jpg

按照往例,先來張下水溝蓋的照片,下水溝蓋中下方的盾牌,就是萊比錫的市徽(萊比錫是個直轄市喔!) 

IMG_20150521_03.jpg

2015年剛好是萊比錫建成1000年,到處都貼滿了標語在慶祝著, Willkommen in Leipzig-eine weltofene Stadt der Vielfalt(歡迎來到萊比錫-一個國際化、多樣化的城市)。

IMG_20150521_04.jpg

在奧古斯都廣場的旁邊,就是萊比錫大學,正因為萊比錫大學這所德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我跟妙說要去萊比錫時,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大學城。萊比錫大學的建築非常有特色,三角形尖塔搭配幾何形狀的藍色玻璃窗,兼具古典與現代感,因為這棟建築物可是在原教堂的基礎上改建的。萊比錫大學旁、船型屋頂的建築物,網友說是萊比錫的地標,在許多萊比錫的圖片、網頁、宣傳文宣上都會出現,這棟是萊比錫全景大樓,在官方的文宣上寫「世界最大的360度全景圖,規格100*30公尺」,不過我們沒特地上去看。 

IMG_20150521_05.jpg

在全景大樓旁的就是布商音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曾經參與2011年臺灣國際藝術節的活動,交響樂團的DVD也可以在博客來上買到,也許有些朋友曾經聽過他們的表演。

IMG_20150521_06.jpg

我們去的這個周五,剛好是德國的國定假日,在萊比錫四處可見一群群的歪國旅行團,其中有一群人圍在萊比錫廣場旁的一顆金蛋旁講解,令我感到匪夷所思;等到我們經過時,金蛋突然從裡面發生巨響,原來這是個金蛋鐘。

在1989年東歐劇變、共產主義垮台的20年後,雕刻家Via Lewandowski 在2009年10月9日用雞蛋的形狀創造了1.50米(5英尺)鑄青銅鐘。在鐘的底下刻有詩人DursGrünbein的名言~"Demokratie ist / In unendlicher Nähe / Längst sichtbar als Kunst(民主/無限接近/不久前可見有如藝術)。Via Lewandowski選擇了一個雞蛋的形狀,因為雞蛋這種符號象徵著民主已經在我們之中,雖然還沒有出現、但已經存在、有無限的可能,我們的夢想往往想著未來而過於遠大,卻不踏實的規劃使夢想成真。蛋鐘每星期一的6點35分響起,然後再上午8點至晚上8點間隨機響起,就像生命中打擊隨時可能會出現。

我們路過時蛋剛好響起,難道是生命中的打擊要來了嗎?!

IMG_20150521_07.jpg

與金蛋隔著大馬路遙遙相對的,是這個五人雕像,四人黑銅人分別拿(戴)著金色的槌子、鋸子、月桂冠與號角,還有一人有金鼻子,這裡也是有導遊在向遊客講解,只可惜我聽不懂,只隱約從下方的文字看出一句BEDENKE VIELFALTIG, WAS ZU TUN IST(Remember diverse, What to do)。

IMG_20150521_08.jpg

從五人雕像繼續往前走,就抵達了Naschmarkt,Google地圖上中文是甜食廣場,有些網友稱為小吃廣場,但其實這沒有攤販、也沒有小吃,只有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雕像,他是一名德國作家,畢業於萊比錫大學,雖然我不熟他的名字,但他的大作「少年維特的煩惱」絕對是人人皆知,不過我沒讀過啦...雕像後面那一棟建築物就是老商品交易所(Alte Handelsbörse),超小一棟的,以前商人們在這裡簽合同。

IMG_20150521_09.jpg

除了甜食廣場以外,萊比錫還有另一個廣場~老城廣場,廣場上還有一些街頭表演者在唱歌、跳舞,廣場上最顯眼的就是舊市政廳大樓(Altes Rathaus),這大樓現在是萊比錫歷史博物館,著名的萊比錫辯論(Leipziger Disputation)就是在這舉行的。1519年7月,馬丁路德曾應埃克的邀請抵達萊比錫,加入這場辯論,路德和埃克擴大辯論的範圍,包括煉獄、銷售贖罪券、告解的必要性和方法,以及教宗權威的合法性。

這廣場又稱小巴黎,但我只覺得很現代,沒有巴黎浪漫的香榭感覺。

IMG_20150521_10.jpg

在舊式鎮廳大樓旁的麥特勒購物商廊(Madler Passage)內,有一個大門上有閃亮亮小金人的拱門,往拱門內走進去,就是奧爾巴赫酒館(Auerbachs Keller),這家小小的酒館激發了歌德創作出浮士德,餐廳內也有販賣浮士德的紀念品。據說酒館16世紀時是廢棄的酒窖,1525年被改造成酒館,當時德國各地流傳著各種有關浮士德的故事,為此,酒店的裝飾上特意添設了許多反映魔鬼和浮士德一起出沒的場景,但此時,奧爾巴赫酒館也只是一家普通酒館,直到歌德的出現。浮士德中第一部分中,就有這裡的場景,展現的是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在酒館裡和學生狂歡,然後騎桶離去。

IMG_20150521_11.jpg

酒館的LOGO就是浮士德與惡魔梅菲斯特騎桶離去,這家酒館的價格也是挺惡魔的,主餐都20歐元起跳,沙拉都要10歐元以上。

IMG_20150521_12.jpg

浮士德(Faust、Faustus)是歐洲中世紀傳說中一位著名人物,為了尋求生命的意義,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引誘下,以自己的靈魂換得它的幫助,經歷了愛欲、歡樂、痛苦、神遊等各個階段和變化,於生命的最後時刻,領悟了人生的目的。酒館外有兩座雕像,照片左邊是浮士德第五章情節為原形的雕塑~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右邊則是被梅菲斯特施了魔法的三個大學生(浮士德原文為四個大學生)。梅菲斯特左腳上的鞋子被摸的金光閃閃的,雖然我沒查到摸了有甚麼意義,但人都來了、不摸可惜。

寫BLOG時上網GOOGLE才知道,傳說摸梅菲斯特的左腳會帶來幸運。

IMG_20150521_13.jpg

除了街頭表演者外,路上還有流浪藝術家在地板上作畫,畫作的最下方用三種語言寫著:我是個藝術家,我沒有錢,如果你欣賞我的作品請給我錢。

IMG_20150521_14.jpg

途經Marriott酒店時,發現酒店的外牆塗滿了可愛的塗鴉,不曉得中間那片是故意用黑白表現,還是沒畫完呢? 

IMG_20150521_15.jpg

 除了舊市鎮聽以外,還有新市鎮聽,不過周末不辦公,外面空蕩蕩的。

IMG_20150521_16.jpg

接著要到重頭戲啦!BLOG寫到此,都還沒出現巴哈,到底巴哈在哪裡呢?

到萊比錫有兩間教堂絕對不能錯過,這兩間教堂都蠻親民的,民眾都可以直接走在祭壇上參觀,祭壇旁更直接擺放著兩排座椅,讓遊客坐在上面聽導遊講解。首先是聖尼古拉教堂,這間教堂外面有著巨大的裝置藝術,網友稱呼這為「椰子樹」。 

IMG_20150521_17.jpg

教堂內部走粉嫩風格,廊柱上也是有著椰子樹裝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音樂城的關係,教堂的二樓像是音樂廳般,讓人可以坐在上面聽音樂,我們造訪的當日下午五點教堂正要舉行巴哈演奏會,門票2歐元就可來場音樂饗宴。 

IMG_20150521_18.jpg

聖尼古拉教堂是新教教堂,祭壇旁用雪白石雕刻畫出耶穌受難、傳到、遇到士兵等等的場景,也與之前在CB、布拉格等看到的耶穌受難油畫,選用了不同的主題。 

IMG_20150521_19.jpg

巴哈也肩負聖尼古拉教堂音樂的重任,因次教堂內可以看到小小的巴哈雕像。 

IMG_20150521_20.jpg

不過這間教堂並不是以音樂聞名,聖尼古拉教堂最著名的是「星期一遊行」。1989年10月9日星期一下午5點,聖尼古拉教堂內湧進大批民眾,參與Christian Führer牧師主持的「和平禱告」。禱告結束後,每人手持象徵和平的燭火魚貫走出,萊比錫的市民也自動自發加入,走上街頭的老百姓高達7萬人,軍警未發一槍,示威最後以和平收場,也結束民主德國40年的共黨統治。歷史上稱這為「和平革命」或是「蠟燭革命」。「上帝也保護了該隱。」尼古拉教堂的牧師Christian Führer 以這樣的短講來勉勵人們,在政權轉換之際,不要以報仇為念。因此,萊比錫也贏得「英雄城」的稱號,向勝利的抗議者致敬。

IMG_20150521_21.jpg

到萊比錫絕對不能錯過的第二個教堂,就是因巴哈而聞名的聖多馬教堂。

IMG_20150521_22.jpg

教堂外有一尊大大的巴哈雕像,胖胖的+長長的捲毛是巴哈的特徵。

IMG_20150521_23.jpg

聖多馬教堂的巴哈之窗,窗戶中下方白白胖胖捲捲毛的就是巴哈,應該只有在這教堂才能看到巴哈出現在彩繪玻璃窗上吧!

IMG_20150521_24.jpg

 與巴哈之窗格幾扇的就是馬丁路德之窗,1539年五旬節主日,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在此講道,而今天的聖多馬教堂則是一座路德會教堂,因此也讓馬丁路德出現在彩繪玻璃窗上。

IMG_20150521_25.jpg

巴哈生命中的最後27年就是在聖多馬教堂擔任管風琴師跟音樂指揮,這個就是當初巴哈彈過的管風琴。巴哈真的是很厲害,他在27年的琴師與指揮的繁忙生活中,還能譜出這麼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可惜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以管風琴彈奏家聞名,好險有作曲家孟德爾頌在聖多馬教堂發現了巴哈的馬太受難曲,並且在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整個音樂界。

IMG_20150521_26.jpg

巴哈在聖多馬教堂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也長眠此。 

IMG_20150521_27.jpg

教堂內還展示了巴哈擔任指揮的樂團、曾經使用過的大提琴、鼓與樂譜等等。 

IMG_20150521_28.jpg

在多馬教堂旁(隔著一條馬路)有一個小公園,公園裡就有孟德爾頌的巨型雕像,提醒著世人:如果沒有孟德爾頌,我們今天就不會有這麼多好聽的音樂。此外,公園內還有一個小小的巴哈大頭像。

IMG_20150521_41.jpg   

巴哈博物館就位在聖多馬教堂旁邊,黃黃的、小小一棟,如果沒有一樓的招牌,還真容易忽略過去。

IMG_20150521_40.jpg   

我們在城區閒晃的時候,不時發現路旁的香腸三明治攤販還有賣冰淇淋的店家生意好到大排長龍,但一般吃熱食的餐廳倒是寥寥可數,許先生說:難怪大家才去買香腸三明治!

最後我們看到了這家在甜食廣場旁的ALEX,由於這家餐廳我們在德勒斯登已經吃過了,二話不說、馬上衝進去。 

IMG_20150521_29.jpg

我們點了自製橘子飲料、自製檸檬飲料(檸檬+雪碧+薄荷葉)、綠咖喱飯、雞肉漢堡、漂浮冰咖啡(有兩球冰淇淋喔)。檸檬汁剛上來的時候,我看到最底下有厚厚的一層糖嚇了一大跳,我喝了一口後,默默的把底下的糖拌開~酸啊!拌開了後還真好喝,推!

IMG_20150521_30.jpg  

延伸閱讀:

巴哈in萊比錫~充滿音樂的大學城

莫里茲堡~強人奧古斯都大帝的狩獵城堡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萊比錫(德語:Leipzig;索布語:Lipzk)是德國薩克森邦第二大城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第二大城市。位於薩克森邦萊比錫盆地中心。它的古稱是Lipsia或Lipzk,來源於斯拉夫語Липа,意思是「酸橙樹」或「椴樹」。歌德稱它為「小巴黎」。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巴洛克時期德國偉大的作曲家,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而萊比錫這座城市與巴哈息息相關,巴哈在這裏度過了整整27年的歲月。

1.舊市政廳

地址:Markt 1, 04109 Leipzig, 德國

網址:www.dasalterathaus-leipzig.de

萊比錫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就是在老城廣場中心,最初由Hyronimus Lotter建於1556年的舊市政廳大樓(Altes Rathaus),它僅僅用了9個月就建造完成,1774年對教會塔作了整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中,建築全部遭毀壞,現存者為戰後重建。內部為萊比錫市歷史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它共分三層,最下面是棕紅色石材砌築的拱廊,中間為簡潔的黃色牆身,最上面是紅瓦斜坡屋頂。屋頂上還建有6座造型優美的高閣樓,閣樓中間高聳的鍾塔是廣場的中心標誌。這棟大樓以其優美的外觀而成為德國最漂亮的文藝複興建築之一。博物館內除陳列著被戰火燒壞的教會聖像、1823年的城市模型等資料及遺跡外,樓上還有特別展室。入口在二樓最下麵的棕紅色石材砌築的拱廊有一些商店,出售紀念品和香煙。

2.甜食廣場

地址:Naschmarkt, 04109 Leipzig, 德國

甜食廣場(Naschmarkt)位於舊市政廳後側。這裏攤販雲集,市民們在此休閑購物。廣場北側巴洛克風格的老交易所,在17世紀作為一個生意人的聚會世紀已建成。交易所前是青年歌德的雕像。

3.新市政廳

地址:Neues Rathaus, Martin-Luther-Ring 4-6, 04109 Leipzig

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是1905年以來的萊比錫市行政機構所在地,位於萊比錫內環路西南角(Martin-Luther Ring)。

4.奧古斯都廣場

地址:Augustusplatz, 04109 Leipzig, 德國

奧古斯都廣場(Augustusplatz)是德國城市萊比錫的一個廣場,位於市中心東部。它是該市最大的廣場,也是全德國最大的廣場之一。在二戰中被毀滅之前,曾是德國最美的廣場之一。

身在臺灣的我們知道萊比錫,多半是因為幾乎每年都來台一次的 Gewandhaus 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這是萊比錫之於全球旅客的第一個身分:古典樂之城。布商大廈是今日萊比錫行銷全球的最大亮點,成立於 1743 年,寄居私人宅邸與小酒館演出 36 年後搬進萊比錫布料廳,在那個樂團幾乎都由皇室貴族成立的年代,它算是全歐洲最早由市民成立的管弦樂團。布商大廈眼前就是老市中心最大的廣場 Augustusplatz,對面就是市立歌劇院,一半以上的劇目其實也是動員布商大廈班底的演出。兩大古典樂場地遙遙相望,中間的噴泉夏日成為孩童戲水的戶外音樂節場地,這是萊比錫最重要的生活節點。

5.萊比錫大學

地址:Augustusplatz 10, 04109 Leipzig, 德國

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萊比錫、奧古斯特廣場西側,創立於1409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現今德國管轄地區內曆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僅次於海德堡大學(1386年),另兩所創建曾早於萊比錫大學的大學科隆大學(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爾福特大學(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關閉後又重開。1953年至1991年間,萊比錫大學曾名為「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

在學校的名冊上記錄著萊辛、瓦格納、歌德的名字。大學樓前的萊布尼茨紀念碑,是為了紀念這位曾在這裡學習過的著名學者。

6.聖多馬教堂

地址:Thomaskirchhof 18, 04109 Leipzig, 德國

網址:www.thomaskirche.org

還有什麼地方,比巴哈供職27年之久的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更能吸引巴哈迷們去參觀呢。教堂創建於13世紀,1702年演變成今天的樣子。現在的湯瑪斯教堂也是戰後重建的,在1723至1750年間,巴哈在聖托馬斯教堂長期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裏首演。巴哈的墓地在教堂內主祭壇前面(入口向右的盡頭),上麵總是擺放著鮮花。教堂靠近出口的房間裏擺放著巴哈時期,托馬斯合唱團樂隊的樂器。哥德式窗戶的彩色玻璃上描繪的是馬丁·路德、巴哈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死難者。當一束陽光透過逼仄的彩窗,照射到鐫刻著Johann Sebastian Bach名字的青銅棺蓋上面的時候,那些暗紅色的大提琴或者是殘破的皮鼓突然像是有了生命一般,瑩瑩地閃著光芒。

位於湯馬斯教堂南面,大家心目中滿頭卷髮,慈眉善目的巴哈栩栩如生地站在這裡,每天都可以看見一堆古典音樂愛好者在這邊與他合照。湯馬斯教堂的西面則站著另外一個重要音樂人物-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距離巴哈大約100年,音樂的景觀已然不同,他作為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年紀輕輕展露天才並活躍於音樂圈、社交圈甚至文化政治圈中,接掌了布商大廈還開了萊比錫音樂院。作風高調的孟德爾頌其中一項重大貢獻就是:把被世人遺忘塵封已久的巴哈音樂從箱底翻出來,推廣到古典音樂圈震驚世人。萊比錫的音樂血液,於焉傳承至今。

7.巴哈博物館

地址:Thomaskirchhof 15, 04109 Leipzig, 德國

網址:www.bachmuseumleipzig.de

門票:4歐元

巴哈博物館(Johann-Sebastian-Bach-Museum)位於托馬斯教堂對面的一個巴洛克式建築中,他向世人展示了這位作曲家在萊比錫的生活。16世紀,它是處於一家老商店背後一層。雖然在18世紀它被商人Georg Heinrich完全重新塑造和擴展,這座房子依然保留著1586年以來顯著的門廊和強大的圓頂的原始結構。巴哈的名字bach,在德語裏是小溪的意思。據說,當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哈的音樂時,他說:「這哪是小溪(Bach)啊,這明明是大海呀!」

2010 年才重新開幕的巴哈博物館,是個老少咸宜的去處,樂迷可以看巴哈檔案館、大人可以看巴哈生命歷程與創作簡史、小孩則有很多互動式多媒體可以玩,在這裡才能認識真正的巴哈。巴哈並不生於這裡,他一生前半也都在日耳曼諸邦跑來跑去當管風琴師與宮廷樂手,不過下半輩子全都在萊比錫度過。巴哈其實也從沒有以音樂大師自居,甚至有生之年都沒被視為音樂大師,也沒有像許多音樂家在藝文界、貴族與政界間遊走,他就是個老實的神職人員。音樂演奏、指揮與創作只是他探索上帝榮耀上帝的一技之長罷了。在巴哈博物館,不僅可以看到有關巴哈的許多物品,還可以到音樂包廂裏,戴上耳機,坐在舒適的沙發上,靜靜地聽巴哈的音樂。館內不可拍照,有中文講解器。

展館主要分4個主題:

房間 I: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聖托馬斯學校合唱班。

房間 II: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音樂的指導。

房間 III:巴哈的家庭。

房間 IV:巴哈和他的影響力。

8.聖尼古拉教堂

地址:Nikolaikirchhof 3, 04109 Leipzig, 德國

網址:www.nikolaikirche-leipzig.de

聖尼古拉教堂(St.Nidolai Church)是萊比錫最大的教堂,大約建於1165年,教堂位於東西和南北兩個重要貿易路線的交彙處,為了紀念中世紀批發商和貿易商的保護神Nicholas而建。曆代均有增建,從西面看,這個教堂最初是被建造為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在16世紀初,它又陸續擴展和增建了一個哥特式教堂大廳,而且一直保留到現在。在1932年建成的三個尖塔一直是被認為是巴羅克風格的建築。1902年又使用砂岩對教堂的外表重新進行了翻修。

教堂的內部更加令人迷醉,它被建築師J. C.F. Dauthe在1784年和1797年仿照法國風格重新改造為古典式。這項翻修證明了萊比錫市民高文化標準和他們的自信心。

教堂內椰樹狀巨柱的設計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天花板上華麗的裝飾,圖案,以及教堂長排的座位也是非常顯著的。藝術家A. F. Oeser為教堂創作了3幅繪畫,它們被展出在門廊和聖殿。祭壇上的和平天使圖案是非常稀有的。有新約聖經的情景被展示在聖殿內,耶穌被描述為人類的老師(南邊)和上帝不可思議的兒子(北邊),這兩個耶穌基本的圖片在那個時代和今天有所不同。那個晚期羅馬式木質十字架也是萊比錫最古老的藝術品。

講道壇,洗禮盤和祭壇是非常華貴的:整個內部是德國傑出藝術和技術最好例證。教堂內4個F. Pfeiffer製作的雪花石膏制浮雕也是非常特別的藝術品,並且它所展示的耶穌赴難路場景也是奇特的。

這個教堂在教會變革到萊比錫的時候變成了新教徒的禮拜堂,巴哈在1723年到1750年作為唱詩班的風琴彈奏者和指揮活躍在這裡成為這個教堂歷史上一個閃亮點,它的著名作品在第一世間在這裡演奏。

這個德國最重要建築紀念碑的內部和外部已經在1968年被翻修一新。教堂內每星期一舉行的祈禱會後來發展成民主運動,這是為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邁出的第一大步。。聖尼格拉斯教堂最著名的是其中的耶穌像和木質十字架。

聖尼古拉教堂也是巴哈的主要工作場所。1724年,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的《約翰受難曲》首演於這座教堂。教堂入口旁的書店裏有很多有關這一曆史的書籍,值得一逛。

1989年10月9日,大批教眾在一名牧師的帶領下進行了和平禱告,然後手持蠟燭在城內進行非常安靜的示威遊行。東德政府的軍警並未對遊行進行鎮壓,遊行順利結束。這一事件推動了東德政府的倒台,所以聖尼古拉教堂也被視為德國人爭取民主的一個聖地。時至今日,教堂裏都擺放著不少闡述「星期一遊行」精神的宣傳冊,其中還有漢語版的,似乎由一位華裔牧師撰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萊比錫 Leipzig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rsephone 的頭像
    Persephone

    懶人放空日記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