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札達爾的覓食兼旅遊之旅後,我們就開車返回薩格勒布(Zagreb),雖然在薩格勒布的停留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下午,卻因為參加了下午六點開始的Free Walking Tou(http://wayoudo.net/free-walking-tour-zagreb/)r讓我對這個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西元一世紀時,現在的薩格勒布城市地區是安達通尼亞(Andautonia)的一個古羅馬城鎮,位於今天的什奇塔爾耶沃;「薩格勒布」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1094年的記載中,當時薩格勒布有兩處中心,東部的卡普托爾(Kaptol),是札格瑞布大教堂所在地(也就是現在的聖母蒙召升天主教座堂),主要為聖職者布道之地,而西部較大的格拉代茨(Gradec),主要為農民和商人居住,卡普托爾與格拉代茨間以一條合格著;隨著人口增加,兩城鎮的範圍以擴大到河岸邊,於是1851年約西普·耶拉齊洽總督統一卡普托爾與格拉代茨,在兩城鎮中間建造了耶拉齊洽廣場(Trg bana Josipa Jelačića),廣場以北的就是舊城區的範圍、以南就是新城區的範圍,也正因此,薩格勒布成了少數區域內沒有河流的首都。
來對照一下地圖,正中央橘色的直線就是原本河流的位置,河流以東就是卡普托爾、以西就是格拉代茨,橘色橫線以上的就是舊城區的範圍。

IMG_20160824_47.png

Free Walking Tour的起點就是耶拉契奇廣場上的耶拉契奇(Josip grof Jelačić Bužimski,1801-1859年)總督雕像旁。廣場始建於17世紀,為了紀念兩城鎮的合併,1850年廣場更為現在的名字;二戰後廣場又更名為共和國廣場,耶拉齊奇總督塑像也由遊擊隊員塑像取而代之,1991年克羅埃西亞獨立後,耶拉齊洽總督塑像被從博物館中搬了回來,廣場又恢復了舊貌。
耶拉契奇任職於奧匈帝國,在1841年晉升為中校,任第一總督軍團指揮官,1848-1959年克羅埃西亞首任總督,他率軍協助奧地利鎮壓匈牙利一次起義,以換取克羅埃西亞獲得更多自治權,例如以克羅埃西亞語為官方語言、廢除農奴制度;在歐洲大革命期間,他成為克羅埃西亞人民反對奧匈帝國,爭取克羅埃西亞獨立的象徵。雕像最初設立時是朝著北方敵人匈牙利,經過時代變遷,重新安置後則改朝南邊的塞爾維亞。我們的導遊說:騎馬的雕像如果馬立起一隻腳、代表馬上的人死於戰場上,立起兩隻腳、代表馬上的人自然死亡,四隻腳都踩在地上、代表馬上的人因疾病或意外死亡,而耶拉契奇事實上是因病死亡的,不過為了維持他英雄的形象,這尊雕像的馬還是立起一隻腳。

 

IMG_20160824_19.jpg

我們沿著Ilica街往西走,停在一處地上有兩隻腳丫的地方(B),這是為了紀念克羅埃西亞的表演藝術家Tomislav Gotovac。Tomislav Gotovac在1981年發起了薩格勒布我愛你(Zagreb, I love you)的活動,他隻身赤裸站在耶拉洽廣場上,以此象徵他對薩格勒布的愛,為了紀念這位藝術家,薩格勒布我愛你節(Zagreb, I love you Festival)成為克羅埃西亞著名的活動,人們也跟Tomislav Gotovac一樣,赤裸的站或躺在街頭上,不過每次也會有警察來取締就是了。有興趣的可以Google關鍵字Naked Slow Walk Zagreb就可以查到相關影片。

IMG_20160824_20.jpg

從這個腳印旁、一個覺得是死巷的巷子走進去,就到了薩格勒布防空洞的入口之一,這是二次大戰時建造的避南處所,現在則成為薩格勒布人穿梭市區的捷徑。

IMG_20160824_21.jpg

我們往西走了一小段路就往南朝出口前進,出來就是藝術公園(Art Park)(C),這裡原本聚集著流浪漢與吸毒者,Udruga Pimp My Pump i Street art studio Lapo Lapo(這是某個協會)邀請藝術家以塗鴉及街頭藝術裝飾這裡,藝術公園於是誕生。

IMG_20160824_22.jpg

從藝術公園內的樓梯往上爬,就到了Strossmartre市集,在每年的5月底到9月初這裡會舉辦各種藝術表演,包括節奏樂、木偶劇以及藝術展覽等等,還有許多的藝術品攤販。

IMG_20160824_23.jpg

洛特爾薩克塔(Kula Lotrščak)(D)就在Strossmartre市集的入口旁, 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是一座四邊形的仿羅馬式高塔、共有四層,它曾經是老城城牆的一部分,主要是用來嚇退進犯的鄂圖曼土耳其,後來隨著時代演進,而有不同用途;曾經有一段時間,塔裡有一具大鐘,每天傍晚城門要關閉時,會敲響塔上的鐘,作為警示,而洛特爾薩克塔的意思就是「警盜之鐘」,不過塔的鐘聲容易與教堂的鐘聲混淆,於是塔就將鐘聲換成鳴響大砲,也因此形成了一個傳統,每到中午12點整時,大炮就會鳴響。

IMG_20160824_24.jpg

從洛特爾薩克塔往北走就到了Ćirilometodska街,失戀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E)就位在街口。失戀博物館成立於2010年、是一間專門收藏情侶分手所棄置的禮物的博物館,博物館於2011年獲得歐洲年度博物館獎中的其中一個獎項,以表揚其創意,博物館的展品曾在2013年於華山文創園區展覽。失戀博物館是克羅埃西亞的藝術家維斯提卡和葛魯比斯奇所創辦,他倆原是情侶,但在愛情走到盡頭時,卻不知該怎麼分配他們這段感情期間的紀念物,丟掉又相當可惜,於是在克羅埃西亞的薩格勒布建造了這座失戀博物館。

IMG_20160824_25.JPG

Ćirilometodska街的另一端就是舊市政廳(Stara Gradska Vijećnica)(F)。市政廳外牆上有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紀念碑,特斯拉是電力商業化的重要推動者,並因主要設計了現代交流電力系統而最為人知,為什麼這裡會有特斯拉紀念碑呢?當然是因為他是克羅埃西亞人,不過由於特斯拉的父母是塞爾維亞人,他在1891年7月30日加入美國國籍, 因此,在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美國都有特斯拉的紀念碑、紀念館之類的,維基百科則說特斯拉是 「塞爾維亞裔美籍」 。

IMG_20160824_26.jpg

Ćirilometodska街的盡頭就是聖馬可教堂(Crkva Sv. Marka)(G),教堂拼貼屋頂是在1884年修建時重新鋪上的,自此成為遊客到薩格勒布的必拍景點。屋頂的東邊(照片右手邊)是薩格勒布的市徽、西邊(照片左手邊)是克羅埃西亞古代三位一體的三個王國徽章~紅白相間的格子是克羅埃西亞王國也是現今的國旗、三顆獅頭是達爾馬其亞王國、下面代表斯拉佛尼亞王國(中間紅條紋上面黑色的動物象徵奔跑的貂,上下藍條紋是Sava、Drava河流),這是代表克羅埃西亞從其他國家統治時所採用的「封建制度」走現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國」的紀念。貂在克羅埃西亞文稱為Kuna,因為古代以貂皮做為交易媒介,今克羅埃西亞的錢幣就以「Kuna」為單位,以另一種方式將歷史傳承下去。 

IMG_20160824_27.jpg

教堂南側廣場的地板上有一處特別用紅磚鋪成,導覽人員說這裡是以前立羞恥之柱的地方。

IMG_20160824_28.jpg

克羅埃西亞國會(Sabor Republike Hrvatske)(H)就在廣場的東側,導覽人員開玩笑的問我們其中有沒有匈牙利人,比起日夜都很美麗的匈牙利國會大廈,克羅埃西亞國會實在是超級不起眼。

IMG_20160824_29.jpg

沿著國會旁的Kamenit街前進,前方不遠處就是另一座古城門~石門(Kamenita Vrata)(I)。

IMG_20160824_30.jpg

這城門一開始是用木頭做的,傳說1731年一場大火吞噬整座城門,唯獨畫像絲毫未損,信徒們於是為它建造了一座壁龕,並鍛造一道精緻的鐵門保護起來是克羅埃西亞巴洛克式鍛工的最佳見證;當民眾來這裡像聖母訴說心願時,願望都能奇蹟式的實現,於是民眾就將刻有謝意的石頭奉獻給聖母,石頭上多半刻著HVALA(謝謝) TI(您) MAJKO(母親),也造就了畫像旁各種石頭組合而成的石牆,石牆旁的路上矗立的兩根黑色的鐵柱,導覽人員說:根據傳說,只要從兩根鐵柱中走過去就會遭遇到不幸,所以大家都往兩旁走。
石門前方Kamenit街旁的路燈可是瓦斯燈喔!雖然天色還不夠暗、照片拍不出來,不過路燈裡的確是有微小的火焰,導覽人員說這是全薩格勒布人最想要的公家職位,這人只需定時重新打開瓦斯燈的開關就可以,不過由於這職位太熱門,一任只有3年而已。

IMG_20160824_31.jpg

接著往南走到遠本是河流的Radićeva街,路旁有一家領帶店,導覽人員驕傲的跟我們說:領帶是克羅埃西亞人發明的。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克羅埃西亞士兵喜歡在脖子繫上一條裝飾性的小圍巾,這樣顯得十分別致,連老百姓也紛紛效仿,隨著時代演進,逐漸有了些改進,進而演變成繫在襯衣外的領帶,因此其他國家的人都戲稱他們是戴領帶的人;在克羅埃西亞語中,克羅埃西亞人士Hrvata,而領帶是Kravata,於是,領帶就成了克羅埃西亞的代名詞,克羅埃西亞是領帶的故鄉,到克羅埃西亞來的客人,就習慣送他一條領帶,在眾多領帶中又以紅白格相間款最為別緻,因為這是克羅埃西亞國徽的代表圖樣,克羅埃西亞國家足球隊也是身穿這樣的運動服代表國家在球場上馳騁。

IMG_20160824_32.jpg

往東轉來到Krvavi Most這條小巷(J),這條巷子稱為死亡之血(Death of Blood),因為這就是古早以前卡普托爾與格拉代茨兩個城鎮居民打架的地方。

IMG_20160824_33.jpg

沿著餐廳街(Skalinska ulica)往東走就到了多拉茲市場(Dolac)上方賣花的廣場, 這裡有一座有著對著死刑犯唱歌的 Petrica Kerempuh 雕像​​​​​​(K),由雕刻家Vanja Radaus 於 1956 年製作。Petrica Keremph 是克羅埃西亞通俗文學的代表人物,以戲謔的表演娛樂大家,同時也反映民間對政治諷刺的言論。至於為什麼Skalinska ulica會被戲稱為餐廳街呢?這是因為政府為了提供民眾便宜的食物,特別在Skalinska ulica兩旁設置了許多平價餐廳,讓貧窮的學生也能在此飽餐一頓~這條餐廳街真的很熱門,街上擺滿了桌椅且坐無虛席,至於平不平價我就不知道了。

IMG_20160824_39.jpg

經過多拉茲市場,我們來到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聖母蒙召升天主教座堂(Katedrala Marijina Uznesenja)(L)。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一座宗教建築,因為位於上城卡普托爾的高丘上,加上兩座高達104及105 公尺的哥德式尖頂,走在市區任何角落,都無法忽視它直入雲霄的天際線,是薩格勒布的地標;教堂在1880 年一次地震中嚴重受損,教堂中心主要部分倒塌,而且瞭望塔也無法修復。在赫爾曼寶利(Hermann Bolle)負責下,修復為目前看到的新哥德式建築,大教堂才得以重現昔日輝煌。

IMG_20160824_35.jpg

教堂的卡普托爾廣場(Kaptol Square),豎立有聖母瑪利亞紀念柱(Marijin stup)是卡普托地區(Kaptol)的獨特象徵,裝飾有天使和噴泉的聖母瑪利亞紀念柱由 Anton Dominik Fernkorn建於 1865 年,底下四個小天使則代表信德 (Faith)、望德 (Hope)、潔淨無罪 (Innocence) 以及謙卑 (Humility);其中,噴泉由 Herman Bollé在 1880 至 1882 年間建成。

IMG_20160824_48.jpg

在教堂的旁邊就是為了防止鄂圖曼土耳其的攻擊,16世紀初蓋起的圍牆堡壘等防禦工事,主要有6座圓塔及2座方塔,屬於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形式, 17世紀鄂圖曼軍隊撤退後再次開始修建高塔,並且將建築風格改為巴洛克式建築,對歐洲人來說,這些堡壘要塞也是阻止信仰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勢力入侵歐洲的重要據點,不過因為現代城市規劃的需求,現在已拆除部分城牆與高塔,也才有卡普托爾廣場的誕生。
城牆上的鐘在地震時被震壞了,因此時間就停留在地震的那一刻。時鐘前方的是「地震紀念碑」,由於地震對當地造成相當大的傷害,故左邊是19世紀末所興建的紀念碑,目前已經風化到快認不出來了,所以近年來又在右邊弄一個新的。

IMG_20160824_36.jpg

Free Walking Tour當然是沒有時間讓我們進入教堂內參觀的,我們是趁著Tour開始前的空檔入內參觀的。這間教堂真的是太讚啦!不但不收門票,還可以拍照~這是我們在克羅埃西亞參觀的唯一一間可以拍照的教堂。既然教堂不收門票,那維護與整修教堂的資金打哪來呢?導覽人員說教堂附近的土地都是教堂的資產,因此在這裡開業的餐廳與商店,每年都需要繳交租金給教堂,不過他沒說租金多少,我想......這就看店家信仰的虔誠度了吧!
主祭壇上是描繪聖母升天的畫作。

IMG_20160824_37.jpg

佈道臺後方是Blaženi Alojzije Stepinac(1898-1960年)的石棺,他於1937年起擔任這座教堂的大主教,被認為是克羅埃西亞天主教會的偉人之一,二次大戰期間,他抗議納粹的暴行及其對猶太人的迫害,並於1943年10月31日於教堂前發表演說譴責對種族、民族及宗教的歧視,抗議任何有違和平的竊盜與綁架行為,共產黨執政後,他堅決反對克羅埃西亞天主教與梵蒂岡的分離,因此遭受公審、判處16年的監禁與勞動,最後於軟禁時死亡,在他的雕像下方寫著:"LJUBITI PRAVDU A MRZITI NEPRAVDU", TO JE MOJE NAČELO, A U LJUBAVI HRVATSKOGA NARODA NE DAM SE OD NIKOGA NATKRILITI.~谷哥大神的翻譯我看不大懂,大致上是他希望克羅埃西亞人平等愛眾人的意思。
教堂內還有一個祭壇上描繪著最後的晚餐的場景,不過我覺得牆壁上寫的古斯拉夫文字看起來很有特色。

IMG_20160824_38.jpg

Free Walking Tour的最後,我們又回到耶拉齊洽廣場,廣場上的這一處噴水池據說是薩格勒布的生命之泉,仔細看的話,照片右邊還有一塊古老的石頭訴說著他的歷史。Zagreb克羅埃西亞文的意思是戰壕,不過導覽人員說Zagreb名稱還有另一個由來,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少女在這個噴水池的位置舀水時,被一個士兵看到了,於是士兵就決定在這裡扎營、定居,從此發展成人口眾多的城鎮,而舀水這個動作的克羅埃西亞文發音很像Zagreb(實際怎麼拚我也不大確定),這城市也因此得名。

IMG_20160824_40.jpg

整個行程結束時已經是晚上七點半了,不過現在是夏天,天色依舊很明亮,Free Walking Tour很讚!讓我們對這城市有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感受,不再是一個為了搭飛機而走馬看花的城市。

IMG_20160824_41.jpg

我們在薩格勒布時,曾在兩間餐廳用餐。首先是位於啤酒街的Lanterna,這家餐廳在TripAdvisor排名還算前面,我則是為了它的克羅埃西亞傳統菜色而來。

IMG_20160824_42.jpg

首先先介紹一下沒有入鏡的飲料~兩杯超級酸的檸檬汁......因為這餐廳沒有賣無酒精啤酒,所以我們久違的喝了檸檬汁。餐點方面,許先生點了馬鈴薯南瓜濃湯、炸馬鈴薯佐起司跟馬鈴薯小管燉鍋,炸馬鈴薯好好吃(雖然跟著起司一起吃好墮落,但真的好好吃),小管的這種烹調方法相當罕見,將馬鈴薯跟小管一起燉,馬鈴薯吸收了海鮮的湯汁,應該相當的鮮甜吧!這道菜我沒有吃,不過許先生說好好吃。我點了烤牛臀排,牛臀排沒有特殊的調味...就普普,不過牛臀排下面滿滿的炒青菜讓我很開心。

IMG_20160824_43.jpg

第二家餐廳是位於餐廳街的La Struk,這餐廳在TripAdvisor排名前十名、評價相當好,再加上Free Walking Tour的導覽人員也有介紹,所以我們在Tour結束的晚上八點到這裡吃消夜。

IMG_20160824_44.jpg

餐廳分為兩部分~室內區與天井區,我們是在天井區用餐了,周圍不少成雙成對的年輕,感覺這裡是個約會聖地。來這餐廳要吃的是克羅埃西亞傳統食物:Štrukli,這是種將起司包在特製的麵糰裡的一種食物,是克羅埃西亞的家庭料理。Štrukli分成kuhani Štrukli(煮過的)跟Pečeni Strukli(奶焗)的兩種,再依添加的配料分成不同口味(核桃、蜂蜜、蘋果等等),我們點的是鹹的跟甜的kuhani Štrukli各一,OMG!!!這真的是不太美味啊!真的就是麵皮包起司,這是我們在晚上八點吃的宵夜ㄟ,許先生說:反正你一輩子大概就只會吃這一次吧!
我觀察了一下周圍用餐的人,明明大家都吃得很開心啊!接著看了一下他們桌上的食物,ㄟ~~~怎麼跟我們不大一樣,原來我們點錯了,大家幾乎都點Pečeni Strukli啦!!!如果各位有機會造訪這間餐廳,千萬不要跟我們犯同樣的錯誤啊!

IMG_20160824_45.jpg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簡介
薩格勒布(Zagreb)是克羅埃西亞的首都同時也是全國最大城市,也是直轄市,位於海平面122米(400英尺)、克羅埃西亞的西北部的梅德韋德尼察山南坡,境內有薩瓦河流過。
薩格勒布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從古羅馬時代到現在),其名的原意是「戰壕」。西元600年斯拉夫民族在此定居,1093年該城始見於史籍,當時為天主教佈道點,後來興起兩座分開的城堡,13世紀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城市,16世紀初被稱為薩格勒布。1845年揚科·卡毛夫(Janko Kamauf)成為薩格勒布的第一位市長,1850年,兩座城堡正式合併成一座完整統一的城市,19世紀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克羅埃西亞首都,當時曾是南斯拉夫民族主義運動中心,在南斯拉夫民族解放鬥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1918年在薩格勒布召開的克羅埃西亞議會,宣佈與奧匈帝國斷絕關係,建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市是軸心國統治下的克羅埃西亞首都,1945年被南斯拉夫遊擊隊解放,後成為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加盟共和國克羅埃西亞首府,曾是前南斯拉夫第二大城市,最大工業中心和文化中心。1991年成為獨立後的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首都 。
薩格勒布整個城市由三部分組成:由教堂、市政廳等古建築組成的老城;由廣場、商業區、歌劇院組成的新區;二戰後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市區。在伊利卡大街中部,托米西瓦街上,有一座老式鐵纜車。它將山上的老城與山下的新城連接在一起。乘坐纜車不到一分鐘就可以抵達上城區。
二、舊城區
1.耶拉齊洽廣場(Trg bana Josipa Jelačića)
耶拉齊洽廣場(Trg bana Josipa Jelačića)始建於17世紀,隨著歷史的發展,上城已難以滿足日益活躍的商業活動的需要,1641年,薩市政府決定將商業中心移至下城,在下城廣場泉邊開闢新的集市場所,後逐步發展成為新的市中心,1850年,廣場始稱現名。二戰後,廣場更名為共和國廣場,耶拉齊奇總督塑像也由遊擊隊員塑像取而代之。1991年克獨立後,耶拉齊洽總督塑像被從博物館中搬了回來,廣場又恢復了舊貌。耶拉齊洽廣場(Trg bana Josipa Jelačića')是薩格勒布舊城的中心,也是電車交會點,位於薩格勒布舊城區和新城區之間,這裡設有許多政府機構、銀行及商業辦公中心。
1866年廣場中央矗立起耶拉契奇總督騎馬塑像。廣場上耶拉齊洽總督(Josip grof Jelačić Bužimski,1801-1859年)的騎馬像背後有許多故事。他任職於奧匈帝國,在1841年晉升為中校,任第一總督軍團指揮官,1848-1959年克羅埃西亞首任總督,他率軍協助奧地利鎮壓匈牙利一次起義,以換取克羅埃西亞獲得更多自治權,例如以克羅埃西亞語為官方語言、廢除農奴制度。在歐洲大革命期間,成為克羅埃西亞人民反對奧匈帝國,爭取克羅埃西亞獨立的象徵,克羅埃西亞成為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概念,可追溯至耶拉齊洽時代因此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然這座耶拉齊洽的雕像也見證了政治意識型態的轉變,最初於1866年打造,匈牙利方面就抗議了認為他是叛徒;二次大戰後克羅埃西亞被併吞至南斯拉夫中,為了避免克羅埃西亞國家主義被喚起,於是在1947年拆除銅像直到克羅埃西亞獨立後又給予耶拉齊洽正面的歷史定位。有趣的是,雕像原本朝著北方敵人匈牙利,經過時代變遷,重新安置後則改朝南邊的塞爾維亞。
2.聖母蒙召升天主教座堂(Katedrala Marijina Uznesenja)
廣場往東延伸,可以見到克羅埃西亞最大的一座宗教建築物-薩格勒布主教座堂(Katedrala Marijina Uznešenja),兩旁有兩座高達105公尺的哥德式尖頂,是薩格瑞布重要的地標。
薩格瑞布主教座堂是克羅埃西亞天主教會的中心。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薩格瑞布主教座堂曾被稱為聖斯特法諾主教座堂。現在的正式名稱則是「聖母蒙召升天主教座堂」。薩格瑞布主教座堂是克羅埃西亞最著名的建築物,入口左右兩側的高塔高104 公尺和 105 公尺,是克羅埃西亞最高的建築物。
教堂始建於1094年,在蒙古韃靼人入侵時在1242年被毀,13世紀末時按照哥德式建築風格重建。1512年至1521年期間,為防範土耳其鄂圖曼軍隊入侵,曾在教堂附近修建城牆。17世紀鄂圖曼軍隊撤退後再次開始修建高塔,並且將建築風格改為巴洛克式建築。教堂在1880 年一次地震中嚴重受損,教堂中心主要部分倒塌,而且瞭望塔也無法修復。在赫爾曼寶利(Hermann Bolle)負責下,修復為目前看到的新哥德式建築,大教堂才得以重現昔日輝煌。
教堂一隅的壁畫,就畫著聖母升天的情況。
教堂的卡普托爾廣場(Kaptol Square),豎立有聖母瑪利亞紀念柱(Marijin stup)是卡普托地區(Kaptol)的獨特象徵。裝飾有天使和噴泉的聖母瑪利亞紀念柱由 Anton Dominik Fernkorn建於 1865 年,底下四個小天使則代表信德 (Faith)、望德 (Hope)、潔淨無罪 (Innocence) 以及謙卑 (Humility);其中,噴泉由 Herman Bollé在 1880 至 1882 年間建成。
走出教堂就可以看到為抵禦鄂圖曼土耳其人所興建的厚實城牆,如今因現代需求,也在城牆旁興建房舍,牆上的鐘在地震時被震壞了,時間就停留在地震的那一刻。「地震紀念碑」由於地震對當地造成相當大的傷害,故左邊是19C末所興建的紀念碑,目前已經風化到快認不出來了,所以近年來又在右邊弄一個新的。
3.多拉茲市場(Dolac)
位於聖母升天大教堂和耶拉齊洽廣場間有一個農夫市場-多拉茲市場(Dolac),販售蔬菜水果與各式起士,價格親民是能一看當地人生活的市場。看著一大片紅色傘棚朵朵撐開,下面再搭配上五彩繽紛的生鮮蔬果,真是讓人眼花撩亂的花了眼。
多拉茲市場位於薩格勒布古城的歷史中心區位置剛好位於上下城之間,所以又被形容為
「薩格勒布的肚臍」(the belly of Zagreb)。歷史中心區分為卡普脫(Kaptol)和 Gornji 
Grad 兩大部分。卡普脫是札格拉布城最古老的區域,它的歷史與大教堂並存;Gornji Grad的意思則是上城,是一座中世紀建立的古城,建城的歷史可以回溯到 1242 年。
廣場上賣花的區域,這裡有一座有著對著死刑犯唱歌的 Petrica Kerempuh 雕像,由雕刻家Vanja Radaus 於 1956 年製作。Petrica Keremph 是克羅埃西亞通俗文學的代表人物,以戲謔的表演娛樂大家,同時也反映民間對政治諷刺的言論。
4.聖馬可教堂(Crkva Sv. Marka)
聖馬可教堂(Crkva Sv. Marka)是位於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聖馬可廣場的一座羅馬天主教的教堂。首建於13世紀時為羅馬式建築,14世紀時期禮拜堂和拱頂改為哥德式建築。
1881年重建的教堂,在1884年將屋頂批上彩色亮面的瓷磚拼貼著薩格瑞布市徽(右邊)和克羅埃西亞古代三位一體的三個王國徽章(左邊),紅白相間的格子是克羅埃西亞王國也是現今的國旗、三顆獅頭是達爾馬其亞王國、下面是斯拉佛尼亞王國:中間紅條紋上面黑色的動物象徵奔跑的貂,上下藍條紋是Sava、Drava河流。這是代表克羅埃西亞從其他國家統治時所採用的「封建制度」走現今日的「克羅埃西亞國」的紀念。
教堂內部在20世紀時,由克羅埃西亞當地著名的雕刻家Ivan Meštrović及畫家JozoKljaković 合作,整修了教堂裡的雕像及畫像。
適合拍照時間是下午3~6點,因為大屋頂面南,下午時光線較為充裕,不過教堂裡面5點就關門了,要留意時間唷!在陽光照射下,現場看到真的好美,甚至還可以看到一片片馬賽克磚的反光唷!
除了馬賽克磚鋪成的巨大屋頂外,另一個教堂重點在南面門口(就是大屋頂下方)的門楣上有15座雕像,分別是瑪利亞與聖嬰耶穌、聖若瑟、聖馬爾谷與獅子 及12 位門徒,部分雕像早在15世紀就請布拉格的大師Parler workshop製作!
5.洛特爾薩克塔(Kula Lotrščak)及古城門
洛特爾薩克塔(Kula Lotrščak)是位於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的一座建築,其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它曾經是老城城牆的一部分。至今,上面還保存有一門大炮,當然,不是用來守衛城門的,而是用來報時的。每到中午12點整時,大炮就會鳴響,這已成了薩勒格布的一個傳統。
洛特爾薩克塔對面就是保存完好的薩格勒布古城門,它是老城僅存的一座城門,建於羅馬時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Zagreb 薩格勒布 札格瑞布
    全站熱搜

    Perseph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